观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5篇.doc
《观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5篇.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观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5篇 深圳,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这一年是深圳特区40周年,大家有什么心得感受呢?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一)经济特区给了我新力量“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命运。”见到戚卓,是在深圳电视台“都市调查”栏目录制时。专业的分析、缜密的逻辑、从容的谈吐,让人很难将她与20年前的打工妹联系在一起。“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坐在记者对面的戚卓,眼神里透出从容与自信。戚卓与深圳结缘,是在上
2、世纪90年代。她的父亲在深圳打工,常说起深圳发展速度、温暖的大海、世界之窗从那时起,这些点点滴滴就刻在戚卓的心里,到经济特区去,成为戚卓心中的向往。2000年,这个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女孩一路南下,来到了心仪已久的经济特区。刚到深圳的她,在北郊公明镇的创维电子城找到了工作,“印象中厂区很大,一进来就看到很多身着蓝装的工友,都很年轻、有活力,来自全国各地,为了各自的梦想打拼。”戚卓说。就这样,戚卓在创维集团电视机厂有了第一份工作生产部统计员。每天,她要跟进生产计划表,在插件、机芯、整机等不同工段之间进行协调,满车间跑上跑下。虽然对打工生活的艰辛有心理准备,可让戚卓没想到的是,上岗第一天就忙到晚上
3、11点。“在老家,大家晚上10点就休息了,可这里的人们却依然精神抖擞。”戚卓说,厂里会给加班到夜里的人发加餐券,可以领牛奶和面包。“那段时间,大家相互鼓励着。晚上碰到加班的同事,都会相视一笑,说一起去领券吧。”“老家的日子很安逸,但我更喜欢经济特区的氛围,来深圳就为拼一拼!”戚卓说。“记得当时一个新项目启动,工艺图绘制工作需要有人兼职承担,我下了班连饭都没吃,就去镇上买了一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一边自学一边做。”戚卓记得,那时候经常和办公室一位来自江西的同事“比赛”,看谁晚上在办公室留得更久、学到的东西更多。“在深圳,企业普遍提倡内部选拔和招聘,只要你努力就可能得到更好的机会。”戚卓
4、说。由于表现出色,创维集团成立品牌部时,戚卓作为其中一员来到位于深圳南山区的集团总部工作。从郊区来到摩天大楼林立的市区,这段路,戚卓走了3年。深南大道、地王广场、华强北这些曾令她艳羡的景观成为生活中的日常。繁忙工作之余,戚卓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20XX年,一次偶然机会,她参加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体验式沙龙,受到很大触动,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心生向往,开始着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相关知识。那时,已经34岁的戚卓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她能行吗?“最初我也很犹豫,觉得自己早过了学习的年龄,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里,既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也有50多岁的职场资深人士,大家的相互鼓励让我燃起信
5、心。”戚卓说,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只要有空余时间,她都会约朋友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深圳的图书馆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在学习充电,来晚了就会找不到座位,只能转战咖啡馆和书吧,正是这种氛围激励你去学习。”戚卓说。20XX年,36岁的戚卓决定,离开创维集团,挑战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看到这座城市在改变中进步,身边朋友在改变中成长,我也想改变一下。”戚卓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除了要取得资格证外,还得经历长期的实习锻炼。20XX年,她进入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开始实习。然而,实习非但没有工资,还得“倒贴”学费。“前半年的实习期,各类理论学习、接受培训的费用加在一起,我一共花了近两万元。由于还没达到签约条
6、件,后半年的实习期,我给自己加大了学习和培训强度,又花了三四万元。”戚卓说,尽管那段时间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很大,但她还是坚定地往前冲。功夫不负有心人,20XX年,戚卓通过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考核,正式成为签约心理咨询师,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崭新一幕。“在常住人口超过1300万人、竞争激烈的深圳,有很多人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戚卓深深地热爱着这份工作。戚卓喜欢骑车去深圳湾公园,沿着滨海栈道骑行,凉爽的海风吹过,视野中的大厦高耸入云,近处的公园草木葱郁,让戚卓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我还是想不断奔跑,因为深圳的活力、朝气给我力量,让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
7、大会观后感(二)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市政府下设经济社会发展委员会、工业发展委员会和城市规划委员会等。其中,经济社会发展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特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设计经济发展战略模式,调节经济运行,从事经济预测等。工业发展委员会是管理工业企业,进行工业发展规划和引进新的工业项目、调整工业结构的权威机构。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市政建设规划和市政建设工程管理。“这个政府架构很简单。”杨勤说,1985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工业发展委员会上班,对深圳早期工业有了深入认知。深圳成为特区后,由于毗邻香港,加之有税收、土地、人工等低成本优势,很快进入了“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
8、配和补偿贸易)的加工制造快车道。“早年,深圳很多都是香港人把从国外买的零配件带到这里来组装五花八门的简单小电器,比如收音机、单放机、小喇叭、风扇、按键式电话机和简单的对讲机,通常对讲机块头大,但功率不大,3至5瓦,在没遮挡情况下只能辐射两三公里范畴;日资三洋电机和华强集团合作后,把许多来自日本的零配件用于组装三洋电视机,在当时已经最高端的电器产品了。”杨勤回忆称,当年国人印象最深刻的京华牌收录机也是在深圳组装完成。为推动帮助企业就地消化产品和培养消费能力,当地政府推出所谓“地产地销”措施,即深圳生产的产品在当地销售予以免税。“这是全新的社会和经济治理体系,它就是照猫画虎学习香港建立一套中国的市
9、场经济体系。”杨勤说,深圳就离香港一桥之隔。不少内地人到沙头角买港货,眼睛都是发亮的,哪怕购买一块香皂、一把雨伞,一个裙子或一块布都好。当年的深圳,对于年轻人来说充满机会。1987年,杨勤从政府机构辞职,开始了创业人生。他最早到原国家教委下属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公司位于深圳的八卦岭片区。“我和一位领导一起去的这家企业,只用了一年时间便起死回生,挣了100多万元,把它从原国家教委下属20多个企业当中的倒数第一名,变成正数第一名。”杨勤说,在上世纪80年代,100多万元几乎是“天文数字”。在那个年代,这是唯有深圳才能创造的财富神话。当时,杨勤每月基本工资也是200多元,但提成每月达到几千元,在当时
10、算很高的工资。这份工作只做了1年,他便辞职创立现在企业深圳市和发实业有限公司,最初挂靠在某部委,但由于部委没有实际投资,企业此后与部委“脱钩”,彻底成为一家民营企业,公司业务主要是提供电子与信息系统服务,曾是华为公司UPS供应商。“我们在深圳是老牌企业,早期拥有人事权和户口指标,目前只有数百家左右,像华为、赛格、华强、京华这一类拥有30多年历史以上老牌企业,深圳不多了。”杨勤感叹道,早年他帮助公司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深圳落户,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上个世纪90年代中旬,他所在公司的业务达到了历史巅峰,每年拥有大笔订单和业务。对冒险者来说,那是深圳的黄金年代。“当年买房子,零首付,你只要敢拿身份证
11、去签订合同,一栋楼的产权都可能是你,只要你办完银行按揭完后,分批租出去,用租金抵扣银行贷款,相当于一分钱也不用出。”杨勤说,不少企业改制也一样,只要你敢签订责任状,相当于把一家拥有土地和房屋的企业白白送给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三)深圳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展示该公司研发的数据流AI芯片(8月12日摄)。 企业家精神驱动“深圳奇迹”1991年,在大学任教的郭万达获得了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年7月,他调任深圳市政府信息中心工作。他到深圳闯荡的原因很简单“深圳很有前途。”“我到深圳的心情肯定是很兴奋,在读大学时,在深圳实习的同学回来就报告说,深圳还没有太多的工
12、业,1990年时,我曾经到过深圳,突然发现这座城市已经完全不一样了。80年代初还一片工地,1990年深圳已经像模像样了。”郭万达说。各路人马都纷纷往深圳,像他和三十几位南开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一起闯深圳,在当地一度掀起热议。当时深圳并不大,仅有268万常住人口。“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建设,上海宾馆往蛇口方向还尘土飞扬,深南大道到上海宾馆往西走的道路还没完全铺好。”郭万达回忆称。他决定留在深圳第一个原因是,这里大多数人都讲普通话,让他没有外来人的感觉;其次深圳拥有内地无法比拟的自由流动。“当年内地调动工作审核很严格,在深圳,你来了,户口放在人才市场,想到哪个单位都有机会。”郭万达说,最初从天津调到深圳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观看 深圳 经济特区 建立 40 周年 庆祝 大会 观后感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