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论讲义.docx
《唯识二十论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识二十论讲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唯识二十论讲义唯识二十论讲义 前言 如来灭度后九百年间,北印度有无著大士起,根据中道了义教解深密经、瑜伽大论等经典文献,广造诸论,以彰显法相唯识之理。特别是造摄大乘论以含藏诸法种子生起世出世间诸法的阿赖耶识为“所知依”;以依他起性染净二分为主的三自性显“所知相”;以修唯识观为内容,显“入所知相”;依如是等唯识道理显大乘的“境”。并随顺唯识义谈六度、十地、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诸学为大乘的“行”。以彼果断讲大涅槃,以彼果智讲大菩提为大乘的“果”。由是摄论既成,而唯识学之规模已具。世亲受其兄嘱,为摄论作释,进而对唯识理广究博演,作唯识三十颂从正面成立和健全唯识自身之学理;作唯识二十颂及论广破当时印
2、度外道小乘反对唯识学的异说,以捍卫唯识正理。此论由唐玄奘法师取回翻译,即为今日中国所流行的唯识二十论。 唯识者,依古义讲:“一切诸法,皆不离识,故名唯识。”若依今义带上时代特点作释,则可说识谓认识,是人们固有的能力。认识是一种特有的功能。虽无形质,而有最大、最广泛、最明显的作用,且有其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完整的体系。宇宙间任何事物皆是被认识的对象,皆随人们的认识为转移。若人们的认识不能通达人生宇宙间无有实我实法的绝对真理,那就是“迷”。迷执实我实法,起烦恼所知二障,造有漏业,感生死果,流转诸趣,形成世间。若人们的认识符合人生宇宙的实相,通达我法二空的真理,那就是“悟”。由此便能破我法二执,断烦恼所
3、知二障,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果,即成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由此可见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随人们的认识为转移,依此道理,就是说凡识所缘境,皆是识所变现,识外无境,故但唯有识,无实外境,是唯识义。 如来说法,初时对二乘人谈我空法有是“阿含教”。二时对初大谈我法二空,是“般若教”。三时谈实法是遍计所执,其体全空;二执所依的依他起性是唯识相,纯从缘生,如幻非真,有相无体;此法不可分别言说,远离执著,即是唯识实性,是圆成实。依、圆二者皆是实有,与遍计空无结合起来,是非有非空的中道“了义教”。 解深密经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都无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相显现。”此说是唯识一名的
4、出处,也是但有内识,无实外境的唯识无境说的主要依据。但是唯识所说无境,是说无离识而有的识外境,而主张诸识生时有挟带变带的内境,亦即似外境。唯识对物质不给以独立于认识以外的存在地位,而一定给物以与识发生密切联系的存在地位。因为它主张识与境,心与物,始终遵循“此有故彼有”的相反相成法则而相依共存的。在精神性与物质性的潜能,能共存于第八识中,为八识的相分,这说明了心与物不但共出一源,而且共为一体。在人类长期的认识活动中,识与境、心与物始终在能所相依的关系上,相互顺从,相互协调,而成为互不相离的统一体。因之,唯识二十论之破心外有实物的实外境,不是否认物质的存在,而是以最高级、最正确、最全面的道理,来说
5、明识与境、心与物的相依共存,而成一统一的唯识说。但其中必须认识到这里所说的心与物均唯有相,而无实体。故唯识说不否认物的存在,只是说不否认似物质相的存在,而不主张有实物相依共存,以故唯识说不等于通常所讲的心物二元论。 颂文解释 此论以二十颂对唯识义破邪显正,外附一颂于后,论主以谦虚的口吻显唯识理博大精深,唯佛能穷,今但以浅薄之智能,略成其义而已。 论初以四颂言对唯识义外难内答。首一颂印度外小提出四个问题反对但有内识,无实外境说。颂曰: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 外小设难云:如果只有内识,似外境现,境体是实别无离识的实境,便有四个问题不能解决。我人见境,必有定处,如见泰山必于
6、山东,见峨眉必于四川。若无实境,怎么见物会有定处呢?我人见物必有定时,如见满月,必于十五之夜,见桂花必于八月晚秋。如果没有实境,为什么见物会有定时呢?我人见境多是相同,如见一山,诸人都能共见是山,如见江河,诸人都能共见是江是河。如果境随某个人自识所变,没有实体,就应该见境各殊,为什么我人见境相同,而不是见境各异呢?我人触境常有实用,触火被烧,扪水生凉,食饭饱腹,著衣增暖。若无实境,为什么一切境物会有一定的作用呢?总之,从此四问题来讲,没有实境的主张是不能成立的。 以下二颂论主答上四难。首颂以无实境的梦和脓河能成四事为例作答。颂曰: 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虽无实境,而
7、见境却有定处定时,如梦中游上海,同时即不能游北京等处,如梦中登嵩山,同时即不能登衡山等处,这就是虽无实境,而却有定处定时的事例;又如人见江河同是清水绿波,而鬼见江河同是充满脓血,这正是境虽不实,而由业力相同的有情,便能共见一境,而不决定是见境各异的事例。再如在虚幻的梦境中,深受苦楚,而往往醒时,泪湿衾枕;梦男女相交,而往往醒时精染下服,这正是境虽不实,而因迷执便有作用的事例。总之,境由识变,似境而是识相分,非实外境,但由迷执,而仍有如上所说的四事,怎么能说无有实境,便不能成定处、定时、同见一境和有实用的事呢? 次颂以无实境的地狱有情受狱卒逼害能成四事的事例作答。颂曰: 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
8、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 地狱中本无真实狱卒作逼害事;但是地狱有情由于先世共作极重恶业,却同见有狞恶狱卒在一定处所、一定时间起着将许多有情逼上刀山剑树、逼下火坑的作用,而使众多有情实受如是众苦的事。于此可见,虽无实境,而有定处、定时、不决定见境各别和有实在作用的四事,皆得成就。 以下外小见所提四难已破,不甘心失败,即转救言:地狱中狱卒如象天上有奇形异能的飞禽走兽的那些旁生一样,是真实有情,仍是识外实境。论主用以下三颂破此救义。初颂言地狱狱卒与天上旁生不同,非实有情的理由。颂曰: 如天上旁生,地狱中不尔,所执旁生鬼,不受彼苦故。 天上飞禽走兽的旁生,有其独立业果相续的生命体,地狱中的狱卒不是那样
9、,因为他没有独立的生命体,而只是地狱有情自业所感,自识所变的似境,非是内识以外的实境,故不是象天上旁生那样的实有情。所以然者:天上旁生与天上的人感受的境界各别;地狱中的狱卒若是实有情,则应与地狱有情在上刀山、下火海时,必同受焚杀之苦,怎能自由自在地逼使地狱有情受焚杀等苦,而自不受呢?既然狱卒能自由自在地迫害地狱众生,而己不同受其苦,即可证明狱卒非实有情。狱卒既非实有情,则地狱中依狱卒说有实外境,其理不成。 以下外小见救义被破,即更随机转救言,地狱中的狱卒是地狱有情由自业力招感,外界地水火风的异大种所生起,而不是地狱有情自识随业内变的似境,依此理仍可成立地狱狱卒是识外的实有情,而实境非无。论主随
10、即以地狱有情业力感识外异大种变生实有情的狱卒,其理不成。颂曰: 若许由业力,有异大种生,起如是转变,于识何不许。 汝等若承认由地狱有情依自业力感识外地水火风的异大种变生实有情的狱卒,作逼恼地狱有情的事,为什么地狱有情的业自熏其本识,由其本识中的内四大种随业力变现似外实有的狱卒,汝等却不承认呢?论主随即以正理反问之。颂曰: 业熏习余处,执余处有果,所熏识有果,不许有何因。 汝等认为由业力熏习识以外的余处,能生出实有情的狱卒果;同样地狱有情由自业熏习其自身本识,由识变现似外实有的狱卒进行逼害以为其果,为什么却不承认呢?地狱有情内识造业,招感识外地水火风异大种变生实有情的狱卒作逼害事以为其果,彼此之
11、间没有内在联系,则此所说是无依据之谈,汝等于此固执。唯识言地狱有情内识造业,熏习本识,识变狱卒作逼害事,其间有必然性的内在联系,是自然性的因果规律,具殊胜正理,汝等却不承认,是何道理? 外小见救义被破,即另用圣教说有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身香味触五尘的十处色法,显外境实有,以难唯识无境之说。论主对此用以下三颂解答其难。初颂言佛说眼等五根、色等五尘十处,是密意说,非显了义,不足以证外境实有。颂曰: 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 “化生”指有情死后生前的中有身。有断见外道,闻佛说无我,即来问佛,人死后如何得有生命相续?如来以遮断见的密意,方便说死后生前有中有身的化生有情令其相续,并
12、非死后即成断灭。因之,化生有情之说是不了义,非佛实说。佛依眼等五根、色等五尘建立十处,亦依密意有如是说,与佛说化生有情性质相同,均非了义,不足为证。 外小进一步问,佛以什么密意说五根五尘十处?论主答:佛以内识生时变似色境,依之建立十处,用破众生人我执的密意作如是说。颂曰: 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 诸识各从自种为因缘,并待于助缘而生起;生时即随内因缘力变似实有的外境;内识中第八赖耶由地水火风四大种为因,业种为缘,变生五根五尘,圣教依此建立内外十处。但一般人往往见此闻此执为十色,故佛特说此内外十处是依唯识变似境义立,如幻非真,不可执著。 外小更进一步问,佛依何义说有内根外
13、尘十处,更依何义建立唯识?论主答以破我法执故。颂曰: 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所执法无我,复依余教入。 一切有情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个体执为实人;依内五根,外五尘,两相接触,有苦乐舍的感受,便执其中有实受者,由斯而有人我执。人们有了我执,便把业果相续所形成的数数死此趣生彼趣的轮回事,执为有实我流转生死,故人我执亦名数取趣我执。有情由于有了我执,便引起贪嗔等烦恼,造有漏染业,由业招果,生死无穷,故佛特说内外诸处,使有情通达根境接触自有感受,中无受者的实我,以断烦恼解脱生死。有情除了我执,还常常执一切万事万物皆有实体,可爱可憎,可取可求,由斯便有法执,有了法执,自会依种种名言,取种种法相,不达诸
14、法离言空性,障般若智,沉迷颠倒,不得觉悟。佛陀为令有情破除法执,故特讲一切法无论心及心之所变,皆从内因缘生,有相无体,如幻非真之唯识义,使有情依此闻思修证,便能破除法执,断所知障,证大菩提。颂中所说“依余教入”,即指依唯识教,得入法空真如。 以下论主破外道小乘以实极微为基础形成物质世界的实境执。共有五颂,初颂合破外小实境执,次三颂专破小乘极微执,后一颂正破胜论外道一实境执。初合破外小实境执者,颂曰: 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 此颂初句破胜论外道外境是一执。胜论本计有“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六句,“实”句中有“地、水、火、风、空、识、方、我、意”九法,其“地、水、
15、火、风”是极微性,若劫坏时,此等不灭,散在处处,常住不灭,其数甚多。后成劫时,两两极微合生一子微,子微之量等于父母,体唯是一,从它生故,性是无常。如是散极微,皆两两合生一子微,子微并本,合有三微,如是复与余三微合生一子微,第七其子等于六本微量,如是七微复与余合生一子微,第十五子微其量等于本生父母十四微量,如是展转成三千界。其三千既从父母二法所生,其量皆等于父母量,故三千界为识等境,体唯是一。然色是火德,乃至触是风德。眼见色时不得风大,得地水火,以于色中无风相故。耳鼻舌三得声香味时得三亦尔,唯身得触时得四大,以于触中有风大故。意缘一切,故有分色为眼识等境,体唯一物,其子粗微名为有分,有细分故。其
16、本细微,但名为分,不有它故。广叙此执,如成唯识论述记。 颂第二句破古有部毗婆沙师执。此师主张有众多极微,其体实有,能助成显粗色法,成就物质世界。颂第三句破经部执极微和合成粗色说,兼破新有部顺正理师极微和集成粗色说。经部师不同意古有部认为父母微合生子微,子微有别自体,故有父母微均是实有之说。别主众多极微,其体是实,由父母微和合形成粗色,名为“阿耨”,离父母微无别自体,全是假有,为五识所缘。顺正理师不同意五识缘假色,故别主张五识所缘粗色是多极微互相资长和集而有的境相,此和集境仍是极微本身所属,非和合所成之假相。 颂第四句言极微不成故,是总破胜论、经部、古新有部的实有色境执,因此中外小对物质世界说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唯识二十论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9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