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处理邻里关系的个历史典故.docx
《和谐处理邻里关系的个历史典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处理邻里关系的个历史典故.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和谐处理邻里关系的个历史典故“六尺巷”的故事 据说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寓意很深,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每次看到这个故事,都让我非常感动,都带给我新的启示。谦让和宽容是作人的准则,无论是身居显
2、赫之位,还是卑微如同草介,都应该如此。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礼让,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得更好。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六尺巷这件事,说大不大,但弘扬着一种美德,体现了一种胸怀。只有人人学会谦让,人人学会宽容,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
3、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杨翥卖驴 明朝礼部尚书杨翥居住在京
4、城,喜欢骑驴代步。他对驴子特别偏爱,每天上朝回家,他常常不顾家人的劝阻,亲自为驴子擦洗梳理,给驴子喂上等的饲料。关驴子的房子就在他的住房旁边,半夜总要起床看一两次,生怕那宝贝驴子受什么委曲。 杨翥的邻居是一位老头,快六十岁了,竟然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自然备加疼爱。可是,这孩子有个毛病,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宁。眼看那孩子一天天消瘦下去,父母伤透了脑筋,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杨翥。杨翥二话没说,忍痛把自己心爱的驴子卖了,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于令仪宽偷 北宋时,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人,一生勤劳持家,到晚年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但他从不做为富不仁欺压乡邻的事情,而是仁爱为怀,宽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和谐 处理 邻里关系 历史 典故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9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