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述题.docx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述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述题1.1.阐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答: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1)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发展心理学可以用自己的科学规律为新一代的教育事业服务。个体出生后,其发展如何,关键取决于教育的质量。所有的父母和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想有效地把下一代塑造成优秀的人才,只有一种良好的教育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社会化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里便产生了“运算”和“协调运算”的相互依赖和同型性。
2、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决定因素。(2)心理发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他属于既讲内外因相互作用又讲发展的观点。皮亚杰认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所谓结构的自调性,就是说心理结构根据本身的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而不需借助于外在的因素来进行。(6)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皮亚杰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临床法。所谓临床法,就是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 2.2试阐述维果斯基有关“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答:维果斯基将“教学”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学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
3、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朱智贤提出,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儿童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的。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朱智贤提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就表现为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仅有稳定性,而且也有可变性。在同一年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环境(即一般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
4、是通过个体的活动,通过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来实现的。 3.2论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答: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教育与心理发展是辩证统一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新的要求变成个体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好地进行,并提高教育的质量;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因为医疗、文艺、社会工作的对象是有丰富内心活动的活生生的人。只有医生、作家、社会工作者结合其工作对象的心理活动特点,满足其心理需要,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的绩效。而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2)探索学生学习的
5、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学习效率,使他们快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此方面的任务主要是: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为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同,所以他们学习时的心理活动也不同。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可加速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探索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心理规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科目的增多,需要研究学生学习各门科目的心理规律,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效率。(3)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需要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找出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
6、以提高教学质量。 2.1评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答: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成熟。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皮亚杰认为,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揭示新的可能性,即成为某些心理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但成熟本身不是心理发展的充分条件。机体的成熟是一个必要因素,在儿童发展次序不变的各个阶段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但是它不能说明发展的全过程,只是许多因素中的一个而已。练习和习得经验。同样是心理发展中的一个主要而必需的因素。该经验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征。第二类是逻辑一数理的经验,
7、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在第二类经验中的知识来源于动作,而不是来源于物体。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相 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遗传,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也就是说,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和平衡。(3)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皮亚杰认为,心理是一定阶段发展的,阶段的具体含义是: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心理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
8、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该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由于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到每个个体的心理发展,则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会改变。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这个次序是不能改变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质的飞跃。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有一定的交叉。(4)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具体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是心理发展的起始时期。之所以称感知运动阶段,是因为婴儿的心理建立在感知觉和运动协调的基础上。虽然他们心理发展存在很大的
9、局限性,但皮亚杰认为,该阶段形成了以后构成较复杂的认知结构的那些认知结构;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是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基础上,心理发展出现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只能对当前知觉到的事物,通过动作来进行思维,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由于信号或象征性功能的出现,开始能从具体的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思维;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该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就表明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水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只增加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不再发生变化了。(5)心理结构的特性。皮亚杰提
10、出,心理结构有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所谓结构的整体性,就是说心理结构的各个成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由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所谓结构的转换性,就是说心理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的发展。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
11、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维果斯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通过教学可以引起与
12、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儿童通过教学来掌握人类的历史经验并转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2.3论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朱智贤从唯物辩证法出发,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13、人的心理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还是由后天环境、教育决定的?这个问题心理学界争论已久。朱智贤从XX年代末开始,一直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朱智贤认为,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问题。朱智贤强调要从系统角度,开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具体为:将心理看做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来进行研究。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类型。系统处理结果。(3)教育实践与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提出,中国的儿童青少年及其在教育中的种种心理现象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我们深入
14、下去研究。具体来说:要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反对脱离实际,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风气;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智力与人格。(4)多学科结合研究心理发展问题。朱智贤提出,如果要使发展心理学有所突破,有所前进,只依靠心理学家本身的工作是不够的,应该组织交叉学科人才来共同研究心理发展问题。要做到此,在现阶段,首先,要组织与心理学有关的多学科专家来进行研究;其次,在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要适当招收一些其他学科毕业而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最后,要形成一个
15、有统一学术思想的心理学派。 3.1论述遗传、成熟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答: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遗传只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其作用不能夸大。因为具有相同遗传条件的个体,因环境不同会导致其智力的一致性程度下降,这表明遗传不能完全决定个体的心理发展。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我们认为,成熟,特别是个体生理的成熟,会制约个体心理的发展。因为个体生长发育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成熟和遗传因素一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个体心理的发展,但它们不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惟一条件,
16、更不是决定性条件。它们只为心理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决定因素是环境和教育。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狭义的环境主要的。一方面,教育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因为,教育总是不断向个体提出新的要求,总在指导个体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本身还必须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出发,即要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出发,才能实现它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这个外因的作用、影响不同,
17、可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潜力,都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开发,教育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正如维果斯基所说的,教育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要创造最近发展区,来加快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给个体实施教育措施,来实现其心理发展,这一结果不是直接取得的,而要通过一定的中间过程。通常是以对知识的掌握和领会为中介,并经过一定的量变和质变过程。教育引导个体对于知识、技能、经验的领会、掌握和学习,然后才有可能促进个体心理发展。(3)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教育的作用只有在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18、。当传授的新知识被个体所掌握时,就会增加个体心理发展的新因素。这些新因素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心理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形成个体稳固的个性心理特征。总之,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外因(教育)与内因(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关系。内因是发展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来起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这个外因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1试说明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有关内容。答: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关于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朱智贤和林崇德提出:第一,区分主体与动作是自我意识产生的起点;第二,知道自己的
19、名字,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第三,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标志。自我意识包括三种形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1)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自己名字的认识。1岁以前的婴儿对自己的名字几乎作不出反应。1岁以后,婴儿开始对自己的名字做出正确反应。12岁的婴儿,在点名时能回答“是”。16岁的婴儿,开始能说自己1 的名字。21岁的婴儿在看到别人做某事情时,自己也想做,并能说“(自己的名字)也想要”。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婴幼儿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可以从他们照镜子时的反应看出。刘金花采用“红点测验”(即在婴儿不知道的情况下,在他们的额头涂一个红点,然后让他们照镜子)研究发现,
20、婴儿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有以下几个阶段:阶段1,戏物(镜子)阶段(010个月)。此阶段婴儿对镜子很感兴趣,但对镜中的自己映像不感兴趣。阶段2,“伙伴”游戏阶段(1117个月)。此阶段婴儿对镜中的自己映像很感兴趣,表现出微笑、亲吻和到镜后面寻找等动作。阶段3,相倚性阶段(1824个月)。此阶段婴儿特别关注镜中的映像与外界事物的对应关系,对镜中映像的动作伴随自己的动作更感到好奇。有的婴儿根据相倚性线索认认到镜中的映像就是自己。阶段4,自我意识阶段(1824个月以后)。此阶段婴儿借助于镜子立即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从而使婴儿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出现了新的飞跃。(2)自我评价的发展。婴儿的自我评价刚处于
21、萌芽阶段。幼儿的自我评价尚处于学习阶段。朱智贤认为幼儿的自我评价表现出以下特点: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的独立评价。小班幼儿对自己或对别人的评价常是成人评价结果的简单再现,同时对成人评价不加任何考虑地完全轻信。而大班幼儿则对成人评价持慎重态度,如果成人评价不对,就会产生怀疑或不信任。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小班幼儿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行为表现,还不能对内心状态和道德行为进行评价。而大班幼儿则开始能做到对一些内心品质和道德行为进行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小班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笼统和简单。而大班幼儿能对自己进行比较细致和比较全面的评论。(3)自我调节的发展。婴儿的自我
22、调节能力还很差。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开始逐步发展,表现出对自己行为加以控制和监督。大班幼儿能对自己行为是否适当加以调整。但在整个幼儿期,幼儿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 4.2试说明婴幼儿言语发展的阶段。答:婴幼儿言语发展包括下列阶段:(1)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言语的发展是从婴儿1岁左右能说出第一批真正理解的词开始的。学术界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词出现之前的过程称为言语发生期,将词出现之后的过程称为言语形成期。婴儿言语的发生期,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阶段1,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哭也是新生儿最初的发声。出生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的哭声还没有分化,出生1个月以后的婴儿,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
23、,出现了分化的哭声。不同刺激引起的哭声也明显不同。阶段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也叫呀呀阶段。该阶段婴儿的发声类似于成人言语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在发声的过程中,婴儿不仅能发出韵母和声母,而且能连续重复同一音 节,如mamama或bababa。在该阶段,新生儿的发声需要经过两个相反的过程。一方面要逐步增加符合母语的声音,另一方面又要逐步淘汰环境中用不着的声音。阶段3,模仿发音一说话阶段(912个月)。在该阶段婴儿所发出的连续音节不只是同一音节的重复,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音调开始多样化,四声也出现了。此时婴儿能说出一些为发音做准备的没有意义的话。快到1岁时,婴儿能模仿成人说出一些有意义的
24、音,例如,maomao(帽帽),dengdeng(灯灯)。这就标志着婴儿学说话的萌芽。婴儿期言语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在言语形成时期,婴儿言语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阶段1,单词句阶段(115岁)。该阶段的婴儿能够说出和理解一些词。首先,该阶段的婴儿说出的词有以下特点:单音重复;一词多义;以词代句。其次,该阶段婴儿理解的词有以下特点:由近及远;固定化;词义笼统。阶段2,简单句阶段(152岁)。此阶段婴儿说出的句子还不完善,像发电报一样,因此又称电报句阶段,其特点是:句子简单;句子不完整;词序颠倒。阶段3,复合句阶段(23岁)。该阶段是说话的关键期,主要特点是:第一,词汇迅速增加。23岁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 教育 心理学 论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9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