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数学学习心得.docx
《千课万人数学学习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课万人数学学习心得.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千课万人数学学习心得千课万人数学学习心得三: 4月1013日,为期四天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的研讨观摩活动在浙江大学逸夫体育馆举行。本次活动由浙江大学理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和北京名师之约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举办,邀请到了吴正宪、朱乐平、张天孝、华应龙、黄爱华等37位全国名师,联袂推出8个学术报告,展示31节示范课。来自全国各省市的1200多位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参与盛会。我校蔡剑敏、柯卫玲、瞿丹、徐珍军四位老师参加了此次观摩活动。 一、活动概况 本次研讨观摩活动安排了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北京市教研中心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浙江杭州上城区教育学院著名特级教师
2、朱乐平、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小学教学数学刊主编殷现宾、杭州现代小学数学研究中心著名特级教师张天孝、浙江舟山教研中心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等位专家的专题讲座,从价值取向,享受数学,教学心理等方面对生本课堂教学进行了专业指导。还安排了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徐卫国、钱守旺、范新林、汤春燕、朱国荣、蔡宏圣、朱德江、刘松、林良福、张冬梅、丁杭樱、汪培新、郎建胜等及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唐彩斌、赵震、赵兆兵、罗鸣亮、席争光、王延安,新生代名师于萍、杨青、鲍海影,有台湾数学教育硕士吕玉英等精品课堂展示。三十多位名家,有如手艺高超的大厨,烹制一道道精美的精神盛宴,
3、演绎以生为本的灵动,绽放共同成长的激情,真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巧妙设计,来自名师勤奋钻研和独特见解,精彩互动,源于名师先进理念和足够自信。研讨问题来自学生的主动思考,结论得出源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功在课内,意在课外!展现数学的无限奥妙与神奇,将学生们推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听课感想 活动围绕“生本”这一主题,“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全国新生代与中老年名师围绕“如何在课堂中体现以学生为本?如何实现学生的发展?”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度研讨。专家们纷纷登台学术报告、展示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们领略到数学深邃
4、的思想,精彩的预设,精彩的生成,精当的点拨,组成了“简约”的课堂,他们带领每一位学生学数学,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把怎么样学数学巧妙地告诉了学生,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充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四天的精神盛宴,我们获得了很多,深深地感受到优秀的数学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心灵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下面就对我们的一些收获简单地介绍一下。 (一)丰富多样的课型 在本次的31节观摩课中,除了平常教研课、观摩课中常见的新授课,还有难得一见的练习课和复习课。其中练习课有:华应龙老师上的多位数减法练习课,复习课有:汤春燕老师上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的单元复习课、
5、朱国荣老师上的数的认识总复习、朱德江老师上的图形之间的关系总复习、钟麒生老师上的平面图形复习。下面我们就对练习课和复习课谈谈一些肤浅的感受。 1.听练习课有感 练习课是对在教学内容已经新授之后,进一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提升的课型。练习课的常貌一般是通过大量的习题,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各个教学点的训练以及综合训练。尤其是关于计算的练习课,更是通过大量板着面孔的题目对计算中的各个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华老师的这节练习课,别有一番风味,把炒冷饭变成了诱人的扬州炒饭。 华老师的多位数练习课是用一个叫小明的小朋友去台湾旅游而引出的,这次旅行小明在高兴之余又犯愁了,为什么呢?因为爸爸为他准备了
6、一个密码箱,如果忘记了密码怎么办呢?这时,爸爸说:“我们玩个游戏吧,即使你把密码忘了也能找到。”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写出三个不同的数字,要求横着写,先根据这三个数字组合出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再组合出一个最小的三位数,然后用这个最大的三位数减这个最小的三位数,把算得的结果中的三个数字又按前面的方法接着写,按这个方法一直写下去,看谁写得又多又对。学生们早已被这个游戏深深地吸引住了,在这个“找密码”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多位数减多位数的练习之中,兴趣盎然,完全没有那种计算的枯燥乏味,那个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学生反馈后,竟然发现全班学生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完全一致,无一例外的都是495。在此我不禁赞叹
7、:这班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习惯实在太好了,令人佩服。这时,华老师就请同学回头看看刚才的计算,在黑板上写出这样的一句话:千金难买回头看。并问:这句话什么意思?在刚才的回头看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后,华老师告诉学生这个最后结果“495”叫“数学黑洞”,并用课件展示天体黑洞,让学生了解黑洞。到此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练习暂时告一段落,华老师又抛出新的问题请学生研究。华老师说:三个数字的结果是495,那小明的密码就是495,那四个数字呢?那如果4个数字的黑洞呢?2个数字的黑洞呢?如果有0的话,三个数字的黑洞还是不是495呢?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研究。接着学生分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研究,然后汇报。在课将
8、要结束时,华老师请学生闭上眼睛回头看,这节课是怎么开始的?怎么研究的?有什么收获? 数学课堂的根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科的本质,凭借教师的个性,努力提高学生未知数的值。这节课是计算题的复习教学,华老师没有单纯地停留在让学生整理、做题上,他和学生一起探究数学计算中的规律,为学生巧设了一个“套“,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做了十几道甚至于几十道计算题,这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变得有活力。练习的同时,更为可贵的是收获了思考问题的方法,一句“千金难买回头看”,增加了练习课的方法味道。在计算过程中,学生通过“回头看”可以发现规律,通过“回头看”可以产生更为系统的认知。通过计算练习课,学生意识到“回头看”的重要性
9、,在以后的学习历程中,将“回头看”养成习惯,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益处。一次用心的闭眼回忆,无不彰显出华老师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台上学生们意犹未尽,台下老师们也意犹未尽。这就是大师们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成为大师所必备的基本功。 把根留住,因为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能枝壮;把根留住,因为只有根留住了,我们才能上出有根的课,成为一个有根的人。 2.听复习课有感 正如朱国荣老师所说:复习课不太好上,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反思老师们平时的复习课教学,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在自己教室里,关起门来时,教师的处理大多是“一练到底”,复习课成了做习题课。二是如果要上公开课了,马上就变成“自主整理”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
10、整理吗?这样的教学要求充斥着复习课公开教学的课堂。本次的几节复习课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我们从这几节复习课中得到不少的启发和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练习中疏理 汤春燕老师上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的复习整理一课中,在2分钟内计算6道题,这可以看成是技能训练。但止于计算技能训练吗?显然,在运算过程中回顾所学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并加以提炼和梳理,这才是汤老师的真实意图。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复习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整理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师提供怎样的教学情境。 朱国荣老师上的数的认识总复习一课中,朱老师在这节课中,首先梳理了小数、分数、百分数、整数、负数等这些数,并努力从学生角度思考:
11、学生的困难到底在哪里?面对那么多的知识点,面对学生典型困惑,老师找到了数轴这个工具,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形之间的关系,疏通了各种不同的数,使得数的意义更加直观,从而把整节课串成了一个整体。 朱德江老师上的图形之间的关系总复习一课中,朱老师带领学生先从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开始梳理,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再由易到难梳理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等学生掌握了疏理方法以后,又梳理了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在梳理过程中,学生明白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通过梳理,学生不仅要明白这些图形的特征,还更加清晰地分辨它们之间的异同
12、,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在辨析中学会反思 有“简便运算”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简便运算”最易出错的地方是计算过程中运算定律的混淆。在汤春燕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汤老师对这种情况的关注:自我检查与修正;同桌自我检查、自我订正;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评;错例辨析专题训练等等。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课堂;看到的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状况的真实反映;看到的是学生在辨析中自我反思,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了运算定律的运用能力。 朱德江老师在梳理三角形的关系时,出示了学生梳理的两种不同的集合图,一个是三个圆相套的,最外面的圆表示三角形,第二个圆表示等腰三角形,最里面的圆表示等边三角形;还有一个是一个大圆里分成三份
13、,一份是直角三角形,一份是钝角三角形,还有一份是锐角三角形。然后问学生:你能看懂吗?它们两种关系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使学生在分辨思考中提高认识。 在复习中整体提升 如果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一课中,把梳理运算定律和性质作为本节课的第一层次,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看做第二层次,那么更高层次的要求就应该在解决问题中进行简便运算的自觉性。汤老师在这个方面有意识地进行尝试,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精彩的表现。当然,意识的提升不是一节课所能实现的,更需要长期的积累。但我们相信我们的孩子在经历了这样的一堂课后,会在脑海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听课的老师会对复习课的课堂结构有一个更清晰地认识
14、。 朱老师在复习数的认识时,由2,2,2/5、20联想到2在不同数位所表达的意义,引出数位顺序表;由2/5联想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小数的性质;由数联想到代码,再延伸至二进制知识在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中不断延伸,通过这样的延伸,知识与知识之间得到了最自然的连结,连接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生成出许多新授过程中难以独立触及到的知识,这样的连接,不再是直线式的,而是围绕一个中心点,从圆心不断向四周拓展,形成一个个知识的同心圆,一个个同心圆在不断地交叉、关联,实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知识链,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融合程度,提升了知识的生长能力。 (二)不同的教学风格 1.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 特级教师许卫兵老师曾说过
15、这样的一句话“人们创造性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达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后,简约也就成为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但 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它是更深广的丰富。”在这次展示课上,他上的认识分数就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许老师简约而不简单的课风。 虚线简单,演绎出丰富的内涵。在分各种各样物体的过程中,都用“小小虚线来帮忙”。简单的虚线,使得学生准确把握“儿子说再见”分母的大小。通过简简单单的虚线,学生看到了“份”。虚线在这节课的历程中,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没有虚线时,虚线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方便。从小小的虚线,从小小的数学符号中,学生看到了数学的简约之凝练美。学生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虚线这位朋友之时,虚线又可有可
16、无。因为它已经简约到即使不出现,学生也会时时想起的挚友。 分苹果简单,分出分数本质。从分1个苹果开始,分出四分之一;继而用8个苹果分出四分之一;用2个苹果分出四分之一。变化的是苹果的个数,不变的是四分之一这个神奇的分数。通过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基于不变的变化更具魅力,基于变化的不变弥足坚定。将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考继续发展,引出了孙悟空,不论纵排还是横放,不论个数变化多少,学生仍能穿过迷雾把握不变。通过类比的方法,对分数本质认识更为清晰。 分正方体简单,分出分数的全貌。简简单单的12个小正方体,学生从中分出各种可能。一个个分数带着各自的形象与意义活灵活现,既有12,13,14,16,112这
17、样的几分之一,也有跨越雷池的312,23这样表示几份数的分数,甚而更有奇妙而重要的整体“1”。 2.智慧相长的课堂 黄爱华老师认为:智慧课堂应该是学生得到智慧的课堂,是教师智慧成长的课堂;是学生智慧地学,教师智慧地教,师生在其中教学相长的课堂;是体现生命的张杨,充分反映学习活动中的生成性,师生在生成中智慧得到成长的课堂。走进黄老师的求平均数问题的课堂,就被师生智慧的教与学的过程吸引着。 上课伊始,黄老师快速进入主题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环保小队共有10名,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在反馈时,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列式的:2=141,这时
18、黄老师问:都是这样想的吗?问得好,问得巧!因为这是很多学生求平均数问题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如果在教学时,理清这里的数量关系,清晰思路,以后学生在解答平均数问题时就会避免很多类似的错误。同学们纷纷举手:可能是142厘米和141厘米之间。这时,我不禁佩服起这班的学生来,这样的思考把平均数的区间知识清晰地浮出水面。黄老师也抓住机会,在黑板上写出:140、141、142,并把三个数据上、中、下竖向排列,这样的板书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接着黄老师又问:“这个平均数可能在什么位置?”学生展开了猜想,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思考、交流、猜想、验证。这个过程经历了较长时间,我们认为这个时间花得对,花得值。只有足够的时间,学
19、生才能真正经历猜想,验证的整个过程,才能有自己的思考。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时肯给学生交流讨论或者猜想验证的机会,却不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这样的交流讨论或者猜想验证只能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效果甚而是浪费时间的。在孩子们进行讨论时,黄老师穿梭于学生之间,倾听孩子们智慧的心声。一个孩子说:“当男女生人数相等时,平均数就是141厘米。我这样算:2=141(厘米),还可以这样算:10=141。”还有学生说:“当男生人数大于女生人数时,平均数就靠近142厘米,男生人数愈多,愈靠近142厘米。”这时,黄老师问:“你怎么得出的这个重要结论?”学生娓娓道来:“我试过了,当男生是8人时,人数是7
20、人时,”还有一学生说:“当女生人数大于男生人数时,平均数靠近140厘米” 课堂上流淌着智慧!教师的智慧和学生学的智慧在这里交织融合师生幸福地分享着学习的收获。 3.“润物细无声”般细腻的课堂 鲍海影老师追求 “润物细无声”的的课堂教育效果。在本次观摩课上,鲍老师真真切切地使我们欣赏到她“润物细无声”地细腻的课堂教学。 鲍老师上的厘米的认识一课,使我们大开眼界,原来厘米的认识可以这样上。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很自然地过渡到要配相框而量它的长和宽。接着用不同的学具去测量,从而得出需要统一工具。在建立1厘米的表象时,许多老师都让学生用手去尺子上比划1厘米有多长,而鲍老师的精妙之处是让学生把1厘米长的小
21、棒捏在拇指与食指之间,然后轻轻抽去,留下的空间长度就是1厘米,这样的感觉学生可能会一辈子都记住。然后用小棒去测量,当小棒测量照片的时候,学生发现小棒要乱跑,于是教师出示把小棒粘成一行的纸条,让学生用纸条去量数学书长边的长,进而使学生体会到用彩色纸条测量较长物体时的不便,自然导出在彩色纸上标上数字,引出尺子,让学生体会到尺子产生的必要性。多么精彩的设计和细腻的引导啊!听了鲍老师的课,我觉得:学习的孩子是幸福的!听课的老师是享受的! 再次翻开听课记录,精彩仍是处处可见,值得一再品味。名师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
22、味,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要成功,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润泽灵魂。 三、活动收获 在本次活动中,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黄爱华老师的教学生数学的价值取向,北京市教研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吴正宪老师的让学生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杭州上城区教育学院朱乐平老师的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研究,北京市第二试验小学华应龙老师的把根留住,江苏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老师的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小学教学数学刊主编殷现宾老师的有效的教学设
23、计,从研究学生开始,杭州现代小学数学研究中心张天孝老师的计算活动中的思考,浙江舟山教研中心钱金铎老师的练习课练习题解决问题等8个报告讲座,对我们的头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学洗礼。 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 吴正宪老师报告的名字叫做让孩子们学习“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我们的收获是我们受到了“好吃”又有“营养”的培训。 说吴老师的报告“好吃”,是因为它澄清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方向,那就是既“好吃”又有“营养”,“好吃”的含义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有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营养”的含义是所学的数学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 如何做到数学教学既“有营养”又“好吃”呢?吴老师说,首先
24、需要数学教师既要遵循多年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经验“教的规律”又不能忽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学的规律”。作为数学教师要做到“好吃”、“营养”兼得,就必须学会真正读懂学生、真正读懂教材、真正读懂数学课堂。教师既要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本质进行教学,又要善于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进行数学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数学化”、“思维化”,让学生真正获得数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深刻性、灵活性,全面性,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维、去学习。 那么又如何能做到好吃呢?吴老师说,好吃的东西就是适合他们的口味的东西,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千课万 人数 学习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89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