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用房及校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小学教学用房及校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用房及校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教学用房及校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1章总 论11.1.项目概述11.2.可行性研究的依据与范围41.3.可行性研究的结论5第2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52.1.项目建设的背景5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3第3章项目场址与建设条件143.1.自然条件143.2.基础设施状况16第4章工程技术方案174.1.规划设计依据174.2.项目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74.3.项目总体规划方案184.4.建筑设计194.5.结构设计194.6.装修设计204.7.给排水设计20第5章节能节水措施215.1.设计依据215.2.建筑部分节能设计225.3节水措施22第6章环境影响评价236.1.编
2、制依据236.2.环境现状236.3.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246.4.环境保护措施276.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31第7章项目实施进度317.1.项目开发期317.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317.3.项目实施过程控制措施32第8章劳动安全卫生和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338.1.劳动安全卫生338.2.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34第9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59.1.投资估算依据359.2.投资估算359.3.资金筹措36第10章项目招投标3610.1工程项目招标依据.3610.2工程项目招标范围.37第11章社会影响评价和社会风险分析3811.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3811.2项目对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3、3811.3社会风险分析.3911.4社会评价结论.40第12章研究结论与建议4112.1可行性研究结论.4112.2建议.41附件42第1章 总论1.1项目概述1.1.1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项目名称:XX县XX镇XX小学教学用房及校园建设项目项目拟建地址:XX县XX镇XX村1.1.2项目建设单位名称:XX县教育局地址:XX县城XX西路1.1.3项目建设承接地XX县XX镇XX小学概况XX县XX镇XX小学位于XX县XX镇XX村委会中心腹地,东至XX村公路,南至XX入XX村道,西至XX村,北至XX村水田,校园总占地面积13220平方米,折合约20亩。学校地理位置便利,服务人口约5000人,目前接收整
4、个XX村适龄儿童及部分潮观、塘坪镇潮东村适龄儿童入学就读。学校环境优美,现有在校学生280人(含学前教育学生),教职工20人,专任教师19人,其中大专学历16人,本科学历3人,小学高级教师18人,小学一级教师1人。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学校,创优质教育品牌”为办学目标,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面积全体,发展个性,实践创新,培养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工作思路,学校坚持“团结、严谨、创新”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乐学笃行”的校风,“爱、严、细、实”的教风,“刻苦、主动、勤思、进取”的学风,努力打造“质量一流的现代化农村小学”。学校拥有一支学习型、科研型、创新型、奉献型的高素质教
5、师队伍,他们是学生做人和求知的引导者、特长和潜能的发现者、成长中的鼓励者。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被评为“XX县一级小学”。1.1.4项目建设性质扩建1.1.5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投资规模 项目规划建设一幢二层教学楼,同时配套建设校园道路,建筑占地面积约245.03,建筑总面积453.09, 建筑容积率约1.85,项目总投资114万元。 具体详见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指标名称数量建筑占地面积245.03总建筑面积453.09 校园道路容积率1.85总投资额114万元建设期2个月1.1.6项目进度安排 本项目于2014年3月动工建设,预计2014年5月竣工,建设工期2个月
6、。1.1.7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项目位于XX县XX镇XX小学内,项目的用地已经达到了“五通一平” (即通路、通供水、通排水,通电,通讯和场地平整)、基础设施完善。项目用地地势平坦,地基为实土,土地承载力强。项目选址符合适宜建设用地要求。1.1.8项目工程建设方案项目规划建设一幢二层教学楼,同时配套建设校园道路,建筑占地面积约245.03,建筑总面积453.09,教学楼设普通教室4间,规划可容纳120人就学,教学楼采用的建筑结构为混合结构、基础采用人工成孔管桩基础,项目建设所需要设备的都来源于国内。具体项目工程建设方案详见附件XX小学规划总平面图及分层平面图。1.1.9环境保护根据项目的环境影响评
7、价结论,项目建设过程中及运行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1.1.10项目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评价结论拟建项目为XX小学的扩建项目,项目建设符合XX小学的的现状,对改善XX小学现有的办学条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项目建设符合XX县教育强县目标,与XX县快速稳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近期学校在校学生对学习环境改善的迫切需要。同时,从建设规模和投资额看,项目考虑了学校的整体办学规模、生源情况和XX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充分考虑现实困难和政府的资金情况,做到了实事求是,务真求实,杜绝资金浪费现象,切切实实地体现了社会效益。综合分析,该项目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1.2可行性研
8、究工作依据与范围1.2.1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依据A、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B、原国家计委和原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2006年第三版)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D、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F:阳江市教育 “十二五”规划G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H、国家及省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I、委托方提供的有关资料J、报告编制单位收集的相关信息资料1.2.2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XX县XX镇XX小学教学用房及校园建设项
9、目所依托的建设单位现状及项目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背景分析,并结合国家、地方的有关教育规划和教育振兴政策等,对该项目的总体规划、建设规模及内容、工程建设方案、项目的实施管理、项目的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实施进度计划、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计划、项目的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等开展分析、研究和评价,最后得出可行性研究的结论。1.3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本项目建成后,将改善XX小学的教学环境,切实提供教学质量,对XX镇的整体教育环境的提升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项目主客观条件具备,技术可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故项目可行。第2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前言: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
10、0年8月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教育发展战略“。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先后印发了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广东省未来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2.1.1项目建设符合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全省各县(市、区)
11、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实现市域、其他地区基本实现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满足区域需求、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趋势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集约化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大,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经费总量显著增加,绩效显著提高;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实现新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其他地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全省形成我国南方教育高地的鲜明轮廓。到2020年,全省高质量高水平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1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立起高水平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教育体制机制,建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型社会。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地级市城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其他区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成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 为实现规划目标,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任务,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消除义务教育辍学现象。着重加强农村
13、学校基本建设,确保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全面落实资助政策,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粤东西北地区重点改建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装备工程,按标准配齐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信息化设备、图书等装备资源,提高教育装备水平。逐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计划,在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化食堂,定期监测学生营养和健康状况,完善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对路途较远的走读生提供校车接送服务或交通补贴。支持华侨农场区域内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本项目建设有利于提高学校
14、的办学条件,学校现状符合省级教育整体规划目标。2.1.2项目建设符合阳江市教育 “十二五”规划阳江市教育 “十二五”规划指出:从总体上看,阳江市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我市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够均衡;学前教育发展比较滞后;初中阶段教育巩固难度仍然较大;农村教育总体水平偏低;民办学校管理尚待规范;素质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需要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城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和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
15、待进一步增强。为此,规划中,提出了“十二五”教育发展的 体目标,其中:建成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信息化程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全市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建成。覆盖所有学校、便利全体学生和公民学习的先进信息技术设施及应用体系不断健全。为实现这一目标,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实施中小学装备工程。同时,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人民政府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以优化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布局为切入点,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到2015年,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市。实施学前
16、教育普及工程,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加快规范化学校建设,到2015年,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100%。该项目建设顺应了这一教育发展背景。2.1.3项目建设符合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关于XX县的教育发展目标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指出:“十二五”期间,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推进城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等化。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教育服务支撑能力建设,
17、努力使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XX广雅学校、XX一中、XX二中、东城一小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健全稳定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优先保证教育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金兴办各级各类教育。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村学样标准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项目建设为教学楼及配套的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XX小学的办学条件将明显改观。2.1
18、.4XX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XX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动力,加大招商引资承接双转移的力度,上马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力促产业转型升级,综合发展力得到稳健提升。XX借助毗邻珠三角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相继建设完善了广东XX经济开发区、佛山禅城(XX万象)产业转移园等工业园区,工业发展承载能力大大增强,为全力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奠定了扎实基础,不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该县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培育了五金刀剪、食品、针织机械等优势支柱产业,先后创建了省五金刀剪专业镇和省针织机械技术创新专业镇。产业集聚日益明显,产业优势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了资本、产业和劳动力的相对集结优势。
19、 重大项目是推动XX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2012年,XX县共安排3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00.19亿元,依托XX核电、华能风电、华科国际、一号广场等重大项目的强力带动,XX的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目前,该县以核电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核电建设顺利推进,华能风电新洲、东平电厂已建成发电。勤兴软胶、金辉新厂、金恒新厂、三宝刀业等一批产值规模超亿元的企业建成投产。去年该县还通过加强与珠三角的产业对接,先后引进了生物能源、电子电信器材、灯饰等一批大项目,随着这些大项目和产业集群的推动,XX的县域经济实力将呈现跨越式的大发展,预计全县2012年的工业总产值将达387.23亿元,增长1
20、6.5%。XX县还充分利用东接珠三角西联阳江市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加快城市化进程,全力打造粤西南最具影响力物流中心和阳江市商贸副中心,建设完善集商贸、物流、专业市场、休闲娱乐、居住于一体的商贸居住群,形成了二三产业“双轮驱动”齐头并进的格局。 据统计,XX县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187.59亿元,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192.15亿元,增长20.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3亿元,增长19%。2012年总体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良好,为XX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2.1.5.项目所在地的XX的区位情况及小学规划目标XX县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缘,地处东经1114211221
21、,北纬21422215。东连广东省台山市、恩平市,西邻阳西县,北接阳春市,背山面海,南临南海,海岸线长达130多公里。毗邻阳江市区,县城东城镇至阳江市区6公里。2011年,县下辖东城、北惯、合山、那龙、雅韶、大沟、新洲、东平、XX、塘坪、大八11个镇(含6个农林场),共171个村(居)委会、1688个村(居民)小组、1488条自然村。辖区面积1830平方公里。2011年末,常住人口44.69万人,户籍人口49.08万人。根据XX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总体规划(意见稿)中的有关规划目标,XX县小学学校规划目标如下:全县11个镇,县城(东城镇)保留15所(含小学部)小学、北惯镇保留4所、合山镇保留5所
22、、那龙镇保留2所、雅韶镇保留4所、大沟镇保留4所、东平镇保留4所、新洲镇保留5所、XX镇保留5所、塘坪镇保留4所、大八镇保留3所,全县共保留56所小学,可解决40000个小学学位。县城(东城镇)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人口迅速增长情况,各村委会的小学全部保留县城(东城镇)共保留15所(含小学部)小学。异地新建东城一小,规模48教学班,学生2400人;扩建东城二小、东城三小(原报平小学)、东城四小(原报头小学),规模分别为12、18、18个教学班,学生分别为600、900、900人;保留广雅学校小学部、XX实验学校小学部、规模分别是24、12个教学班,学生分别是960人、600人;目前可解决县城小学6
23、360个学位。东城五小(原丹载小学)、东城六小(原那味小学)、东城七小(原英村小学)、东城八小(原石伦小学)、东城九小(原端陶小学)、东城十小(原金村小学)为城市发展需要的学校。保留XX健强学校、XX外国语学校、XX星重学校为解决XX工业园4000多外来工子女入学的民办学校。北惯镇保留4所小学,北惯一小(原中心小学)、北惯二小(原许范小学)、北惯三小(原平地小学)、北惯四小(原利屋小学),学生人数规模为1500、800、800、300人。其余小学为撤并小学。合山镇保留6所小学,合山一小(原中心小学)、合山二小(原合寮小学)、合山三小(原新丰小学)、合山四小(原东河小学)、合山五小(原里寮小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教学 用房 校园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88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