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docx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经方与后世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如后世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芩解表,而经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 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
2、,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纲。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其证在表。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椒等治表证经验。 然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3、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疗,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
4、法三十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 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据皇甫谧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皇甫谧生于张仲景同期稍晚,可谓对张仲景了解最深者,其称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而不称撰伤寒杂病论十数卷,可证汉代无伤寒杂病论书名,至西晋王叔和整理仲景旧论后,方有伤寒杂病论名。由于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使后人得知,张仲景论广汤液与汤液经法最主要的不同是增加了六经辨证。 而六经实质,皆是以八纲述证。再细读其内容,看伤寒论第97条、第147条、第148条等,凸显了半表半
5、里概念,提示东汉前病位概念只有表里,而至张仲景时增加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才形成六经辨证理论。此一发展变革,民国初期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的考证,恰亦相吻合。 因此,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纲”。这样,经方六经实质和用药原则就很明确,即六经辨证起源于八纲辨证,起初是单方方证,后渐发展为复方方证。由于方证积累的丰富和对疾病病位认识的进步,即认识到病位有在表者、在里者及在半表半里者,由只有抽象的八纲,发展为具实形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即太阳病为表阳证;少阴病为表阴证;阳明病为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六经实质大白于天下。 明确了六经,即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冯世纶 如何 掌握 用药 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85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