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全解课件.ppt
《机电一体化全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全解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机电一体化的概念,1.1 概述,定义: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成系统的总称。,机械的主功能是指机械的结构功能、承载功能、传动功能。,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的区别?,机电一体化产品与传统机电产品的区别?,思考题,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一、功能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械与微电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功能(目的功能)。,图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功能,三大“目的功能”:变换(加工、处理)功能;传递(移动、输送)功能;储存(保持
2、、积累、记录)功能。,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要求系统能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即工业三大要素)进行某一处理,输出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一、功能组成,图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内部功能,不管那类系统(或产品),其系统内部必须具备如图所示的五种内部功能,即主动能、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构造功能。,构造功能,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二、构成要素,机械部分是主体,这不仅由于机械本体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系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由机械装置来完成,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几个部分并不是并列的。,需要注意几点:,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是电子
3、技术,这电子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但重点是微电子技术,特别是微型计算机或微处理器。,机电一体化将工业产品和过程都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看待,因此强调各种技术的协同和集成,不是将各个单元或部件简单拼凑到一起。,机电一体化贯穿于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中。,1.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类,(1)数控机械类(2)电子设备类(3)机电结台类(4)电液伺服类(5)信息控制类,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划分为,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用途划分为,(1)产业机械(2)信息机械(3)民生机械,按机电技术的结合程度划分为,(1)功能附加型(2)功能替代型(3)机电融合类,还可以按产品的服务对象领域和对象划分;也可以从控制
4、的角度划分;等等。,1.4 机电一体化的优点和效益,功能增多;体积减少;重量减轻;可靠性提高;性能价格比大大改善。,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高的功能水平和附加值,它将给开发生产者和用户带来社会经济效益。,机电一体化的效果:,1.6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1)智能化(2)模块化(3)网络化(4)微型化(5)绿色化(6)人性化,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总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性能上,功能上,层次上,高精度、高效率、高性能、智能化,系统化、集成复合化,小型化、轻型化、多功能,2.1 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精度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机电体化机械系统的高
5、精度是其首要的要求。如果机械系统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则无论机电体化产品其它系统工作再精确,也无法完成其预定的机械操作。,高精度,即是要求机械系统从接到指令到开始执行指令指定的任务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这样系统才能精确地完成预定的任务要求。,快速响应,机电一体化系统要求其机械装置在温度、振动等外界干扰的作用下依然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即系统抵御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抗干扰能力强。,良好的稳定性,2.1 精密机械技术,机械系统的组成,一、传动机构,二、导向机构,三、执行机构,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中的传动机构不仅仅是转速和转矩的变换器,而是已成为伺服系统的一部分,它要根据伺服控制的要求进行选择设计,以满足整个机械
6、系统良好的伺服性能。,导向机构的作用是支承和导向,为机械系统中各运动装置能安全、准确地完成其特定方向的运动提供保障,一般指导轨、轴承等。,执行机构是用以完成操作任务的直接装置。执行机构根据操作指令的要求在动力源的带动下,完成预定的操作。,四、轴系,五、机座或机架,2.1 精密机械技术,一、机械传动机构,滚珠丝杠副的典型结构类型,按螺纹滚道截面形状分,按滚珠的循环方式,按消除轴向间隙的调整方法,单圆弧型,双圆弧型,内循环,外循环,端盖式外循环,插管式外循环,双螺母螺纹调隙预紧式,双螺母垫片调隙预紧式,双螺母齿差调隙预紧式,单螺母增大滚珠直径法,单螺母偏置导程法,2.1 精密机械技术,二、机械导向
7、机构,导轨的基本要求,导向精度(要求),导轨的刚度(要求),耐磨性,低速运动平稳性,对温度变化的不敏感性,结构工艺性,疲劳和压溃,2.1 精密机械技术,二、机械导向机构,导轨的分类,按接触面的摩擦性质可分为,按其结构特点分为,2.1 精密机械技术,二、机械导向机构,导轨副的设计内容与步骤,1)依据导轨副使用的工作条件,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2)选择导轨副的截面形状,保证导轨的导向精度。,3)选择导轨的具体结构及尺寸参数。,4)选择导轨的误差自动补偿或调整装置。,5)选用合理的耐磨材料、润滑方法以及防护装置。,6)制定必要的技术条件(关重件的制造工艺规范、装配调整技术条件、检测验收技术条件、使用
8、维护操作规范、维修维护工艺流程与规范等)。,2.1 精密机械技术,四、轴系,轴系设计的基本要求,(1)旋转精度,(2)刚度,(3)抗振性,(4)热变形,(5)轴上零件的布置,(6)轴系的驱动方法,轴系的分类、特点和结构形式,2.2 传感检测技术,能将各种非电物理量转换成电量的传感器及其应用技术便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检测和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基础之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对传感器的依赖性也就越大。,传感器是整个设备的感觉器官,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作机械的运动性能、控制精度和智能水平。,2.2 传感检测技术,四、传感器的选用,传感器千差万别,测量
9、同一种测定量,可以采用不同工作原理的传感器。选用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测量条件,测量的目的;测定量的选定;测量的范围;输入信号的带宽;要求的精度;测量所需时间等,精度;响应速度;稳定性;模拟还是数字信号;输出量及电平;被测对象特征的影响;校准周期;过载输入保护等,放置的场所;环境(温度、湿度、振动);测量的时间(寿命周期);传输距离;与设备连接方式;供电电源;价格,传感器性能,传感器的使用条件,2.2 传感检测技术,五、改善传感器性能的一些技术措施,平均技术,差动技术,稳定性处理,屏蔽和隔离,结构、材料与参数的合理选择,零示法、微差法与闭环技术,补偿与校正,集成化、智能化与信息融合,2.2
10、传感检测技术,七、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获取系统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检测系统进行处理,以实施系统的控制。,通常,这种电量信号很微弱,需要由中间转换电路进行放大、调制解调、AD、DA转换等处理以满足信号传输、微机处理的要求,根据需要还必须进行必要的阻抗匹配、线性化及温度补偿等处理。,模拟型测量电路,数字型测量电路,开关型测量电路,测量电路,放大电路,调制与解调电路,A/D、D/A转换电路,转换电路,电桥,2.3 伺服驱动技术,二、伺服系统的分类,1、按被控量参数特性分类,可分为位移、速度、力矩等各种伺服系统。其它系统还有温度、湿度、磁场、光等各种参数的伺服系统,2、按驱动元件的
11、类型分类,按驱动元件的不同可分为电气伺服系统、液压伺服系统、气动伺服系统。电气伺服系统根据电机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直流伺服系统、交流伺服系统和步进电机控制伺服系统。,3、按控制原理分类,可分为开环控制伺服系统、闭环控制伺服系统和半闭环控制伺服系统。,2.4 自动控制技术,古典控制理论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一种控制理论,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建立在某种近似的或试探的基础上的。,就控制理论的发展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古典控制理论阶段、现代控制理论阶段和智能控制理论阶段。,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状态空间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数学模型主要是状态方程,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可以说是精确的。,智能控制
12、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控制理论,它包括最优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等。,2.4 自动控制技术,一、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硬件+软件,硬件组成包括主机,外部设备,过程输入输出设备,2.4 自动控制技术,一、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1)实时数据采集:对来自测量变送装置的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和输入;(2)实时控制决策:对采集到的被控量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将要采取的控制行为。(3)实时控制输出:根据控制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2.4 自动控制技术,一、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典型形式,(1)操作指导控制系
13、统,(2)直接数字控制(Direct Digital Control)系统,(3)监督控制(Supervisory Computer Control)系统,(4)分散型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5)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2.4 自动控制技术,一、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1)确定系统总体控制方案,(2)确定控制算法,(3)微型计算机选择,(4)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技术设计),(5)软件设计,(6)系统调试,2.4 自动控制技术,二、数字PID控制算法,P(Proportional):控制作用
14、的强弱及响应速度,I(Integral):消除稳态误差,提高控制精度,D(Differential):减小超调,提高动特性及控制精度,PID控制器传递函数:,2.4 自动控制技术,三、可编程控制器(PLC),PLC的常用编程语言,1)梯形图(LAD),从继电器控制系统原理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2)指令表(STL),类似于计算机中的助记符语言。,3)顺序功能流程图(SFC),一种图形化的编程方法,亦称功能图。,2.4 自动控制技术,三、可编程控制器(PLC),S7-200PLC主要编程元件,输入继电器(I)输出继电器(Q)通用辅助继电器(M)特殊标志继电器(SM)变量存储器(V)局部变量存储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电 一体化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85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