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的意义.docx
《兼爱的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兼爱的意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兼爱的意义浅谈兼爱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兼爱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以兼爱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 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 ,反对儒家“爱有差等”的观点。 墨子尚同、节用、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 ,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来解决社会矛盾, 这是墨子的理想。 兼爱是什么? 兼爱是什么?“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把别 人看成自己,把别人的亲人看成自己的亲人;爱自己几分,爱别人也几分,爱自己的父母、 兄弟、子女几分,爱别人的父母、兄弟、子女也几分;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分毫不差,这 也就是“兼爱”。 墨子为什么会提出兼爱思想呢? 为
2、什么会提出兼爱思想呢 墨子为什么会提出兼爱思想呢?因为当时社会有病,而且病的不轻,那又是什么样的 病呢?具体症状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国与国相攻, 家与家相篡, 人与人相贼。 这就是 “病象” 。 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会病成这个样子呢?墨子认为原因有四: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 孝。这就是“病因” 。不过,在墨子看来,这只是社会动乱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人 们不相爱:做儿子的亏父而自利;做臣民的亏君而自利;做父亲的亏子而自利;做君王的亏 臣而自利;至于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根源也在这里。这就是“病根” 。 那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具体地说,就是强势的威胁弱势
3、的,人多 的压迫人少的, 富有的欺负贫困的, 高贵的傲视卑贱的, 聪明的欺骗迟钝的。 这就是“病理”。 中国文化有个传统叫上医医国。 墨子就是以医国上医自居的, 所以兼爱实际上是墨子给当时 病态的社会开出的一剂药方。 说兼爱必然要与儒家的代表孟子提出的仁爱作比较。 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那么它与“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 视其身”的兼爱与又有什么不同呢?关键就在“若视”和“以及”。“若视”是一视同仁, 人人平等,分毫不差的爱;“以及”是首先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由此及彼、推己及人,想 到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有父母、兄弟、子女,也应该被爱,这
4、才给他们爱,但是,爱自己的 亲人与爱别人的亲人是不一样的,爱人与爱物也不一样,这里的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越 亲近的,爱得越深、越多;越是疏远,则爱得越浅、越少。这就是仁爱。 大家都知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墨家输给了儒家, 也就意味着兼爱输给了仁爱, 兼爱输给了仁爱, 兼爱输给了仁爱 那又是 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墨子说过,如果天下人都兼爱,都把别的人看作自己的人,还有谁会去残害他人 呢?都把别人的家看作自己的家, 还有谁会去别人家盗窃呢?都把别人的家族看作自己的家 族,还有谁会掠夺其他家族呢?都把别人的国家看作自己的国家,还有谁会进攻别的国家 呢?因此,只要兼爱,就一定治好天下的病。从理论上讲
5、,墨子的说法是完全成立的。可伦 理学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理论,讲伦理道德,不能不讲人之常情,如果不讲常理、常情、常 识,就没有了基础,从而不能彻底实行。而儒家从人皆有之的“亲亲之爱”出发建立起来的 仁爱, 却是合情合理、 可能实行的。 那么兼爱就没道理了吗?当然不是。 仁爱讲的是可能性, 而兼爱讲的是超越性,道德不但要讲可能性,还要讲超越性。比方说,眼前有饭菜,大家肚 子又饿,要大家吃,做得到吗?当然做得到,但这就是道德了吗?显然不是,这既不是道德 也不是不道德;又比方说,如果这些饭菜是不义之财,是嗟来之食,就算再饿也不去吃,这 才是道德。 也就是说, 道德必须具有超越性。 儒家的仁爱讲可能性,
6、 而墨家的兼爱讲超越性, 那我们应该听从那种观点呢?都要听。因为道德不能不讲可能性,也不能不讲超越性。只讲 可能性,不讲超越性,就没有道德;只讲超越性,不讲可能性,就不是道德。所以,儒家和 墨家都有道理,仁爱和兼爱也都对,如果能够合起来,在仁爱的基础上行兼爱就更好了。 如何来实施他的兼爱主张呢? 兼爱主张呢 如何来实施他的兼爱主张呢?墨子提出了三个办法:利害的计算、鬼神的吓唬、君主 的专政。 第一,按照人之常情,做到兼爱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人们做不到,也想不通,凭什么我 爱别人和别人的亲人,得像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墨子显然想到了这一点,他的办法 是和大家算账。 墨子说, 现在有人反对兼爱,
7、 是因为没弄清楚兼爱有什么好处, 以为吃亏了。 其实不然,兼爱不但不会吃亏,还有好处可得。为什么呢?因为你爱别人,别人也会爱你; 你帮别人,别人也会帮你。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怎么会是吃亏?相反,你恨别人,别人也会 恨你; 你害别人, 别人也会害你。 这样害人害己的事, 为什么要去做?这就是墨子的第一招: 利害的计算。 墨子想, 要是第一种办法没用呢, 便提出了第二个办法, 即鬼神的吓唬“鬼神论”。 墨子认为,鬼神存在的意义,就是“赏贤而罚暴”。鬼神无所不在,无所不至,无所不能。 他们监督着人们的一言一行。谁要是实现兼爱,做好事,鬼神就奖赏他;谁要是不兼爱,做 坏事,鬼神就惩罚他。所以,不要以为鬼
8、神无形,不常出现,就可以为非作歹,仗势欺人。 鬼神对于人间的一切,都了如指掌,而且赏罚分明。因此无论行善作恶,都一定会有回报, 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 而墨子的第三个办法, 即君主的专政。 君主的专政在墨子那里叫“尚同”。 什么是“尚 同”?尚就是上, 尚同就是上同, 也就是同上, 即一切思想、 观念和意见都必须统一于上级, 最终统一于上天。这种统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也就是说,上级说对,下级也必须说对。 君主说对,臣民也必须说对。上级说错,下级也必须说错。君主说错,臣民也必须说错。每 个人的意见,都必须和上级相同,这样,上级就会行赏,群众就会获得表扬;
9、如果下级诽谤 上级, 上级就要行罚, 群众就要受到批判。 天下一统, 君权至上, 绝对服从, 这就是“尚同”。 如果说, “兼爱”是墨家学说中最大的亮点,那么“尚同”就是其最大的败笔。 历史总是喜欢跟人开玩笑,出发点、目的地和实际结果也并非总是一致的。墨子思想的 总纲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十个字,在墨子一书中多处可见,贯彻始终。 墨子说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他要追求的利,也是天下人的根本利益。在他看来,社会 的问题并非孔子痛心疾首的“礼坏乐崩, 犯上作乱”, 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以 强凌弱,巧取豪夺”。为了争取人民群众的利益,墨子著书立说,奔走呼号,磨穿了鞋底, 磨破了嘴
10、皮。这种精神,实在值得崇敬。但同是也为墨子感到惋惜,墨子代表人民,为人民 谋利,并且有了非常先进的思想主张,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君权重于民权”。是墨子把事情 看简单了。在他那里,人民群众似乎只有物资需求,没有精神需求;只有经济利益,没有政 治利益。因此,他只为人民群众争取生存权利和经济权利,不为他们争取思想权利和言论权 利。相反,在他看来,这些权利还必须无条件地交给统治者。结果,按照墨子的方案,如果 要把人民群众从经济压迫中解放出来,就必须同时让他们变成统治阶级的精神奴仆。 墨子“兼爱” 墨子“兼爱”是创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思想来源任何一种有价值有生命力的思想观念的提出和倡导, 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11、都是有其思想 渊源和文化根基的。当今和谐社会思想的倡导,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就有着丰厚的、源源流 长的思想积淀,而墨子兼爱思想,就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和思想基础。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 明墨子兼爱思想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和谐社会的前提是人人平等 自墨子提出“兼爱”一说后,对它的误解和曲解就一直相伴随。有一种说法是, “兼爱” 似乎没有什么特异之处, 无非是劝导人人相爱的道德说教, 传达出一种友爱和善的美好愿望 而已,充其量是一种大而无当的、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理想。 是的, 墨子的确迭迭不休地说过许多人与人要彼此相爱的话, 颇似一个道德家。 兼 他在 爱上中下三篇里,反复说明“兼爱”是根治乱世之道
12、,是促进和谐之理: 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 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得其家;诸候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 利其国。 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 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 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
13、爱生也。 墨子的有些学说尤其是研究自然之理的学问,即我们常说的墨经 ,显得异常精深简 约,一般读者难以详解。可他关于兼爱的学说则显得特别清浅易懂,上面诸条,不用白话文 翻译,就能一目了然。 若以为墨子仅是以道德家的面孔泛泛地说了一些劝世的话, 试图单纯以人的道德力量来 扭转社会的弊病,求得内心的祥和,那这种理解是粗浅的,片面的。如果真是那样,墨学断 不至于在战国时代成为与儒学并驾齐驱的显学,墨家也不会成为屡遭围攻打压的对象。 理解兼爱背后的深意,不妨从字义上说起。 “兼”字在墨子的著作里多次出现,他将具有兼爱思想的人称为“兼士” ,将反对兼爱 思想的人称为“别士” 。为什么墨子不象其它诸子单纯
14、谈爱,或者仁爱,而是要加一个“兼” 字,再加一个“交”字? “兼”字除了有“广”和“全”的意思,还有一个一方对另一方的意思,尤其是将“兼 相爱”与“交相利”联系起来品读,就更加明显。在墨子看来,兼爱,一定是一方对另一方 的付出。 那么, 兼爱的双方是谁呢?墨子在不同的场合, 有过各种不同的说法, 涉及到各类人群, 但其最想表达的想法,我们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了解清楚。 战国时,周代传承下来的社会等级制度依然是壁垒森严,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象 烙铁般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人还没从娘胎出来,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 左传.昭公七年有详细记录: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事神也。故
15、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在这样严格的等级规范下,人的社会地位,政治、经济待遇泾渭分明,即所谓“礼不下 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财富分配极其不公正不合理。由是造成“尊与卑、 贵与贱、强与弱、诈与愚、富与贫”之间严重的对立与冲突: 一方面,是黎民百姓生活愈加艰难,困苦不堪;另一方面是王公大臣更加肆无忌惮地横 征暴敛,穷奢极欲。一方面是弱小的诸侯国家随时面临被吞并被瓦解的危险,朝不保夕;另 一方面,是强大的诸候国大搞强权政治,四处征战兼并。 所以,墨子兼爱的双方,核心就是指的这不平等且对立的双方。 一方是:尊 、贵 、强 、诈 、富 。
16、 另一方是:卑 、贱(下贱)、弱 、愚 、贫 。 社会用一条封锁线将对立的双方隔离开来, 人为地挖出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 让双方在 思想上、意识上、情感上永远无法跨越,以使尊贵的永世尊贵,卑贱的永世卑贱;强大的永 世强大,弱小的永世弱小。有了这条封锁线,社会的等级秩序就将永远持续下去。 兼爱,就是跨越封锁线的开始,就是平等意识的萌芽。若兼爱得以盛行,则尊卑贵贱的 等级秩序就有可能被打破,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二、和谐社会需要富裕阶层更多地付出 然而,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一个国家内部,总会有富裕、强盛与贫困、弱小之分, 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可能避免的客观事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兼爱 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85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