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集备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集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集备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集备教案祥谦中心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集备组成员: 集备时间: 一、单元教学内容:第6-第9课、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二、单元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组教材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全组有一个单元导读,四篇课文,一个词语盘点,一个口语交际与习作,一个回顾及拓展。在导读部分,两个自然段分别讲了这一组课文的内容及对学习这一组课文的要求,从学习要求中我们知道了,学习这一组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还要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试图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
2、人趣的某个部分,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四篇课文分别是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北京的春节详细地给大家介绍了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在课文中洋溢着浓浓地节日气氛,作者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也给了学生一些写作的启示;藏戏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其特点;各具特色的民居给学生展示了客家的民居及傣家的竹楼,其中的说明方法也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在和田的维吾尔的生活方式,展示出了一种特别的生活。 口语交际及习作围绕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这个主题进行,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到的风俗风情并形成的作文。回顾拓展中的 交流平台提供了学生交流了解
3、到的不同的风俗风情及对课文写作方式的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围绕本组课文进行交流。日积月累两首古诗也展示了不同的风俗风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趣味语文以清明这首诗为题,告诉了学生标点的不同打法会有不同的意思,可以以这个为一个点,拓展一些另外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最后半年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识字方面已经不需要老师做太多指导,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六年级学生急需要培养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4、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经过六年地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最后半年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本单元里,应结合课文,倡导学生品读课文,以课文为基点,多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民俗风情,还可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了解各国的民俗民情。在学习的同时,要能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将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在作文中,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 三、 单元教学目标: 经过教材和学情的简析,根据语言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情是本组课文的知识目标
5、;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试图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是本组课文的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这组课文,了解到我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是本组课文的情感目标。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在阅读中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用句,生动表达的特点。 五、单元教学建议: 阅读抓住重点段落是本组的难点,所以在本单元教学中,老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一起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所以建议老师做到以下几点: 1、老师要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创
6、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抓住重点段落,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3、运用多种方式阅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4、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与“品德与社会”“艺术”学科内容或学科老师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有机整合起来,统筹设计教学过程。比如,课前搜集民俗的材料,兼顾4篇课文的不同方面;学习每篇课文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或制作卡片,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及例子,为“交流平台”中的
7、单元小结做好准备。 6、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课或艺术课。对于课文中涉及宗教、建筑艺术、戏剧艺术等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六、单元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2课时,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45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分课时教案 执教者: 课题:6 北京的春节 主备人: 执教时间: 月 日 教材分析: 本课是这一组课文中唯一一篇精读课文,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本组课文的阅读专题,为后几篇课文的阅读打好基础。根据本文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等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8、,教学拟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节日的热闹和喜庆气氛,同时品味语言,学习表达方法;通过议加深对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节日蕴含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童谣文字课件和春晚部分精彩场面的录像。 2.学生收集古
9、今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春联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喜欢?今年的春节你是怎样过的? 2.播放春晚部分精彩场面的录像,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3.课件播放童谣,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北京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10、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4.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去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民族文化。 我的增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交流读懂的和暂时没有读懂的地方。 三、理清顺序,感受年味 1.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 2.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汇报交流,在这些日子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 4.你发现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5.自由读文,品年味。 6.全班交流汇报,总结年味。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
11、道。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体会。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正月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会,能使我们体会到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各自的快乐。 小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
12、们细细咀嚼品味。 四、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听写新词,检查改错 二、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能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这节课我们着重探究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深入阅读,体会写法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画出相关句子,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2.深入研读详写部分,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
13、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2)指导品读“除夕”。联系自己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4)指导品读“元宵”。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
14、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元宵的灯特别的多?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第13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每个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作者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拓展阅读,领悟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
15、法上有什么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他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3.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五、交流延伸,升华认识 1.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的。在不同的地方,有一些不同的风俗。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3.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今年是怎样过春节的。 六、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分课时教案 执教者: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
16、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学情分析: 农村六年级学生在语言积累、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水准,但受限于经济文化条件,孩子们眼界尚不开阔,文化风俗、地理人情了解博度不够,而阅读习惯(方法)、独立阅读、个性阅读这些方面尚不成熟,仍待加强,因此教学本文,须借助一些媒体资源,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文化内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课题 7 藏
17、戏 主备人: 执教时间: 月 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了解藏戏的特点。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比如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藏戏,介绍的就是
18、一种有特色的艺术。 2、介绍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的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3、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文脉 1、生浏览全文,带笔阅读圈词标段,记感受。 2、汇报读书。 师:藏戏都有哪些艺术特点呢? 生汇报。(戴面具、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师:除了藏戏的这些艺术特点外,你在读中还发现了什么? 三、研读藏戏特色,感悟表达特点 1、出示研读主题 的面具 的舞台 的演唱风
19、格 要求: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某一特点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概括出来。 2、阅读交流展示 面具: 、生交流面具特点。 我的增减: 、师拓展其它剧种中面具或脸谱。 舞台: 、指名读相关词句。 、交流特色。 演唱: 、生生交流演唱特色。 、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 3、对照开头,体会表达 、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特色。 、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四、了解藏戏形成,积累魅力语言 1、小组讨论:唐东杰布开创藏戏有哪些传奇色彩? 2、全班交流: 、艺术的传奇:一位僧人开山鼻祖 、艺术力量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勇敢的传奇:伟大的宏愿凶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二 单元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8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