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裂注浆报告.doc
《劈裂注浆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劈裂注浆报告.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 言京珠高速公路煤系地层二次劈裂注浆锚索的科研项目经过课题组半年多的努力,现在已按照合同完成了研究任务。在此提交的研究报告中,首先对岩土锚固设计理论的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了锚固工程设计中的锚固力影响因素,提出在煤系类软弱岩层中为增加锚固力和减小锚固力损失可采用二次劈裂注浆的设计思想。从该思想出发探寻了二次劈裂注浆锚索的结构型式,分析了其力学作用机理,讨论了锚索在二次劈裂注浆方式下锚固力的增加效果;探求了二次劈裂注浆锚索的设计计算方法。对于劈裂注浆方式的锚索结构型式,建议一次注浆管置中,二次注浆管置外的方式,提出不宜全孔段劈裂满灌,只需在自由段靠近锚固端1m左右至锚固段长度
2、方向4m5m位置进行劈裂注浆。对劈裂作用下锚固承载力计算,按相关力学理论,考虑了劈裂起始压力,裂隙扩展压力和注浆压力的数值确定,并根据锚固段粘结力的分布,给出相应的锚固力计算式。最后讨论了劈裂注浆浆液选择,最佳水灰比和二次劈裂时间的参数选择问题。本项成果对于进一步预应力锚索承载力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 一、预应力锚索的设计现状1.1锚索设计概述自1934年阿尔及利亚的Coyne工程师首次将锚索加固技术应用于水电工程的坝体加固并取得成功1,并随着高强钢材和钢丝的出现以及钻孔灌浆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锚索技术研究的深入和对锚固技术认识的逐步提高,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岩土加固工程的各个领域,并成
3、为岩土工程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岩土锚固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岩土锚固是以锚杆(索)作为主体技术手段或装置加固一定范围的岩土体,在锚固范围内锚杆(索)与周围岩土体能形成一随工程力变化而呈动态变化的内承载结构。该结构对内部围岩体和对外部受力结构物都具有力传递作用。从而在一定的技术及经济条件下,能使锚固岩土体保持稳定。而加固岩土体是岩体锚固工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隧道或边坡挖掘扰动力影响范围之内的岩土体,包含了岩块、结构面及其空间组合特征和赋存条件。在岩土工程中采用锚固技术,能较充分地调用和提高岩土体的自身强度和自稳能力,大大缩小结构物体积和减轻结构物自重,显著节约工程材料,并有利于施工安全
4、,已经成为提高岩土工程稳定性和解决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岩土锚固已在我国边坡、基坑、矿井、隧洞、地下工程,坝体、航道、水库、机场及抗倾、抗浮结构等工程建设中获得广泛应用。目前在边坡工程中大量使用的是水泥砂浆或水泥浆胶结的拉力型锚索。在岩土工程中加锚的目的是增加工程的稳定性。大量工程实验表明,岩土加锚增稳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综合工程应用的效果和加锚岩土体性态,加锚构件的效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 (1)加锚的物理效应。加锚后的岩土体的组织构造变得更密实,裂隙或孔隙率减少,使得岩土体的材料参数量值变化。如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内摩擦系数和凝聚力有可能提高,渗透系数有可能变小。(2
5、)加锚的力学效应。从工程角度上看,加锚的作用是把稳定性较弱部位的岩土体通过锚杆(锚索)和稳定性较好的岩土体相连在一起工作,从而加强了岩土体结构的整体作用。从力学分析可知,锚杆(锚索)的嵌入引起所在区域岩土体应力的重分布。其原因在于锚杆(锚索)本身承担的支护力;岩土体受到锚杆(锚索)约束后增加了阻滑力;通过锚杆(锚索)约束,阻止了岩土体相对位移的流变现象,在裂缝面上相当于施加了止裂力,对裂尖岩桥有增韧作用,提高了裂缝扩展阻力。(3)加锚的结构效应。岩土体材料本身可看作是由多种介质组合而成的结构,其中夹有裂隙、断层等给稳定带来不利的软弱结构面,而加锚通常穿过这些结构面,对这些软弱结构面的滑移起到了
6、抗剪阻滑作用。嵌入锚件改变了岩土体结构的组成,强化了连接面的强度。预应力锚索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预应力锚索结构图锚固设计就是针对特定地层条件和锚固形式确定锚索承载能力和锚固长度。根据试验分析,锚索破坏时的主要形式为3:(1)沿锚索体与注浆体界面破坏;(2)沿注浆体与地层界面破坏;(3)由于埋入稳定地层中的深度不够而出现地层倒锥体剪坏;(4)由于锚索体材料强度不足而出现断裂破坏;(5)锚固段注浆体被压碎或破裂;(6)整体支护能力不足而出现锚索群体破坏。 对于锚固段钻孔为直筒状的粘结型预应力锚索,在无压或较小压力1MPa注浆条件下,注浆后锚固段钻孔无扩孔现象发生,其锚固力主要受锚索体与注浆体界
7、面控制,或受注浆体与地层界面控制。(1) 计算时,假定锚固段传递给岩体的应力沿锚固段全长均匀分布;注浆时地层无被压缩现象;岩石与注浆体界面发生滑移或剪切破坏。则锚固段长度与锚体工作锚固力的关系式为: (1)式中:L1为按照浆体与岩体孔壁接触面计算的锚索锚固段长度;Tw为锚索工作锚固力;Sf为安全系数;D为钻孔直径;s为孔壁与注浆体之间的极限粘结强度。(2) 锚索体与注浆体界面的锚固力计算,也是假定剪应力在接触面均匀分布获得的: (2)式中:L2为按照浆体与锚索体接触面计算的锚索锚固段长度;n为钢铰线根数;d为钢铰线直径;u为锚索与注浆体界面之间的极限剪应力。其余符号意义同上。(3) 对于抵抗地
8、层倒锥体剪坏的计算,假定倒锥体从锚固段中点或起点沿6090产生倒锥体形状破坏,对于良好均质岩体,单根锚索的锚固深度为: (3) 式中为岩体的剪切强度,其余符号同前。锚索群的锚固深度为: (4)式中:a为锚索间距,其余符号同前。(4)对锚索体材料的计算。按下列公式进行 (5) 式中:A为锚索体截面积;Fptk 为锚索材料破断强度。工程中,锚索设计强度取值为锚索体材料强度的0.550.65倍。使其安全储备系数在1.5以上。(5)锚固段注浆体被压碎或破裂的计算对锚固段的注浆,常使用纯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并掺入或不掺入一定添加剂,其注浆体抗压强度一般大于25MPa(土体)或35 MPa,抗折强度大于6.
9、5MPa,该破坏形式较为罕见,故工程中常不考虑该方式的破坏。(6) 锚索群的相互作用对该问题的考虑,Coates和Yu(1971)4对其进行了应力分析, Petrasovits(1981)5给出其影响因素主要为:间距,地层硬度,地层构造的影响。目前,设计中是对锚索承载力乘以一个折减系数后作为锚索群的承载力,并使锚索间距大于4D,且大于1.5m,与相邻基础或地下设施的距离应大于3m。有一些群锚加固实验68对其相互作用进行了测试。得出如下结论:群锚使岩体不均匀应力状态得到改善,能降低单锚孔壁界面上的拉、剪应力,并使岩体变形模量提高,相邻锚索的张拉对已张拉锚固力略有影响,并受岩体性状和地质结构的影响
10、。锚杆间距为2D时,群锚效率系数为0.640.75;3D时,为0.840.89;4D时群锚为0.950.97。对锚杆(锚索),间距大于4D,可不考虑群锚效应。但是由于锚索锚固力相对较大,故在工程中取锚索间距大于4D,且大于1.5m,并按工程重要性及岩体性状及张拉吨位可取一折减值,建议按0.800.90考虑群锚效应。当间距大于3.0m时可不作折减。但是应注意到锚索设计中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及风险性,如地层性态、地下水或周边环境的变化;灌浆与索体材料质量的不稳定性;锚索群中个别锚索承载力下降或失效所附加给周边锚索的工作荷载增量等。对预应力锚索设计计算还应考虑地层特性及其腐蚀性的影响,并用以确定索体材
11、料的尺寸及其力学性能,防腐润滑油脂的用料,锚具的选择,并作性能试验,进行注浆体的材料成分确定、选定钻孔设备及工艺,张拉的方法及工艺等。1.2锚固设计理论进展990年代,国际间岩土锚固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地层锚固的荷载传递机理、不同类型注浆锚杆(索)用于不同地层时杆(索)体与注浆体,注浆体与地层间的粘结应力及其分布状态展开的。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学者和工程师们提出了“注浆锚杆的侧向刚度、注浆体长度及膨胀水泥含量对杆体与注浆体界面特性的影响”、“有侧限状态下注浆锚杆的性质”、“锚杆注浆体与岩石界面的现场特性”、“粘结应力分布对地层锚杆设计的影响”和
12、“单孔复合锚固的理论与实践”等理论研究成果,对改进锚杆设计和发展能充分利用地层强度的锚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在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方面,中国的成就是特别令人嘱目的。从1993年至1999年,据初步统计,中国在深基坑和边坡工程中的预应力锚杆用量,每年折算加固里程约为2000km3000km。为了检验锚杆防腐蚀系统的完善性,瑞士开发应用了电隔离锚杆(电阻测定法)技术,该法已列入瑞士和全欧的锚杆标准。瑞典和日本开发的带端头膨胀体的土中锚杆,得到了实际应用。据称,这种锚杆膨胀体的直径可达08m,它改变了摩擦作用的传力机制,大大缩短了固定段长度,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台湾在砂性土的抗浮工程中,应用了底端扩成圆锥
13、体的锚杆,它借助旋转的叶片,底端可形成直径为06m的锥体,当锚固长度为610m时,锚杆的极限承载力达9601400kN,可比直径为12cm的圆柱形固定段的锚杆承载力提高23倍。在香港新机场建设中,采用单孔复合锚固创造了单根土层锚杆承载力的新纪录。位于砂和完全风化崩解的花岗岩层中的单孔复合型锚固锚杆,由7个单元锚杆组成,单元锚杆的固定长度分别为5M和3M,锚杆固定总长度达30m,在3000kN荷载作用下,未见异常变化。就目前,锚固作用的机理已做了大量的深入和拓宽延展研究工作,但大都是以锚杆(索)为主体来解释其作用机制。这种重在研究锚杆(索)本身行为的思路难以解释为什么锚杆有别于其它支护形式而能有
14、效地控制围岩大变形且用料极省;另一方面对为什么同一锚杆形式,不同岩性、不同锚固方式、不同钻孔型式以及不同锚头系统其锚固效果却差距很大,也很难作出解释。事实上需要建立的概念是岩体锚固工程是一种特殊工程。说它特殊就在它是以岩土体为建筑材料、以岩土体为工程结构、以岩土体贮存的地质环境为建筑环境而修建起来的一类工程。基于此,应引入围岩体锚固系统的概念,运用岩体结构力学的基本观点,对岩体锚固的作用机理进行再认识。综上所述,目前锚固设计理论的发展,已不仅仅限于力学上的计算分析,而是从岩体性质和锚体结构上考虑,以便提高锚索承载力。瑞典和日本开发的带端头膨胀的锚杆、底端扩成圆锥体的锚杆就是实例。本项目研究开发
15、的二次劈裂注浆方法来提高锚索承载力,也是适应了这种发展趋势。1.3锚固力损失的影响因素锚索的预应力损失是设计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涉及工程安全与否的大问题。锚固力损失与索体、浆体和岩土体的材料性质,被加固岩土体力学特性,锚夹具的加工质量,施工工艺以及运行管理水平有关。其影响因素按作用环节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张拉过程的损失,锁定过程的损失和时间推移所引起的损失10。张拉过程的损失主要由锚索同孔壁的摩擦和张拉千斤顶的摩擦所引起。该损失值很小,往往靠超张拉就可以消除。锁定过程的损失由钢丝或钢绞线的回缩及夹具的加工质量控制。目前,由于锚夹具制造水平的提高和超张拉、施工工艺和补偿张拉的补
16、偿作用,其影响可忽略不计。由时间推移所引起的损失相对较为复杂,且计算具体损失量也十分困难,一般只能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引起的预应力损失量后,从安全度予以考虑。一般情况下,影响预应力锚固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1. 岩体徐变 受荷区内岩体内部结构各个组成单元在应力作用下,将产生塑性压缩或相对变位,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岩体徐变。岩体徐变是张拉锚索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机理是:锚索预应力荷载作用在岩体上,岩体在受压情况下局部密实,天然结构面(节理、层理、裂隙)上会产生额外的压缩,预应力锚索也因此而松驰,使其应力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锚索的预应力降低速度减慢,最终达到平衡状态。大量
17、试验结果表明11:硬岩的徐变很小,一般在47%;预应力锚索对软岩加固的时间效应则较为显著,在初始阶段1025小时内,锚索预应力吨位由一个迅速下降段,其降幅大约占初始吨位的1421%。所以软岩中预应力损失不可忽略,而且往往其损失量的大小成为锚固工程安全性的控制因素。2. 锚索材质的松弛张拉锚索最理想的材质是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松弛损失在张拉后初期几分钟内发展最快,在24后约完成80%,大约20d后基本上不再发展。同时规定设计张拉力时预应力钢材强度利用系数不超过0.650.70,超张拉时不超过0.750.7812。从而保证长期受荷的钢绞线松弛引起的锚固力损失值控制在较小范围内。3. 锚索的腐蚀预应
18、力锚索的腐蚀破坏,是影响预应力锚索耐久性和锚固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锚索深置于地下或工程结构物中,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和高应力状态,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腐蚀破坏。张拉锚索腐蚀后,其材料的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将会发生变化,有关力学指标也随之降低,从而影响锚固效果。国外一般采用双层防护,国内一般采用灌注水泥浆和预应力筋外侧包裹PVC塑料管,管与预应力筋之间注满防腐油。梅山大坝的3200KN的预应力锚索在封孔运行8年之后对锚孔的现场剖析表明13:当水泥结石PH值大于12,空隙率小于14%,只要有2025mm厚的保护层,锚索即具有足够的抗腐蚀能力。另外,许多外部因素都会引起锚索预应力的损失。如近
19、距离的爆破、重型机械和地震力发生的冲击。研究表明14,当在距锚索3以内进行爆炸时,锚索预应力有明显损失,其预应力损失量要比锚索在相似时间受静荷载作用发生的预应力损失量大36倍左右,但在离锚索5以外,普通爆破的影响就不显著了。冲击作用会使固定软弱岩层中锚索的预应力和承载力发生变化,尤其对稳定性较差的松围岩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当采用胶结式预应力锚索时,所受影响要比用机械方法固定的锚索所受影响小得多。锚固结构的荷载发生变化或波动时,也会导致锚索预应力的永久性损失或降低。温度的变化,地层平衡力系的变化等,也会导致锚索预应力数值的波动。以上的因素变化,都能够明显的影响或损害锚索的锚固功能。因此,在施工和工
20、程运营过程中,应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1.4预应力锚索破坏机理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如前所述,拉力型预应力锚索的破坏型式有6种,考虑到预应力锚索锚固体实际上是一种由钢锚索、水泥砂浆、岩石三种异质材料复合而成的结构,分析这种复合材料构成的结构时,都伴随着粘结界面问题。工程实践表明,在粘结界面上时常强度较弱、韧性较低,破裂极容易在界面上发生。因此,在研究岩锚体复合材料结构的破坏规律时,就应首先研究界面破坏机理。在对岩锚体进行数值计算时,无论是用有限元还是边界元,都必须弄清界面所处的状态,从而用相应的界面条件和基本方程联立,求得未知数。所以研究界面上的开裂滑移判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锚固体粘结界面力学问题,
21、由于其界面条件的非线性性质,使它成为一个相当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近十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界面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S.Yazici和P.K.Kaiser15应用弹性力学理论研究了灌浆体处于弹性、部分开裂和完全开裂时的界面力学性状,因其应用的是经典的弹性力学理论,所得的理论结果不便于工程中的应用。范宇洁(2000)16基于理论分析研究了由钢锚索、水泥砂浆和岩石三种异质材料粘结复合而成的锚固体内锚根段界面性状、传力机理和界面应力,建立了钢锚索与水泥砂浆之间界面上作用应力表达式、开裂滑移准则。锚索在施加张拉力后,其锚束与浆体间的结合(粘结)作用就得以发挥,但在两者发
22、生一定的相对位移时,这种有效结合就会遭到破坏。锚束与侧限浆体之间的剪力主要由两者间的摩擦作用产生,并随浆体的膨胀而增大,增大锚索表面的粗糙度就增大了一部分浆体的剪切强度。由于锚索是相当长的弹性构件,相对浆体其位移量是沿内锚段长度变化的,位移很小的地方,剪力主要是粘着力,在一般工作荷载下,这种粘着力通常发生在锚固段内端(顶端),而在锚固段外端(近自由端),由于锚索的弹性伸长,相对浆体产生一定位移,两者间将产生摩擦与机械连锁效应。一般说来,随着施加荷载的增加,结合应力的最大值移向锚索内端,以渐近方式转移并改变其在内锚段长度上的分布,当内锚段全长都发挥了最大结合粘着力时,两者间就会发生相对滑移,进而
23、发挥摩擦阻力。锚索承受荷载时,从浆体到围岩体的应力转移往往以径向应力和剪应力的形式出现,浆体与围岩的剥离现象极可能出现在荷载水平接近极限值时。一般说来,锚孔的粗糙度和围岩的强度控制着破坏面,具体取决于浆体和地层岩体的相对强度17。当地层为硬岩时,破坏主要出现在浆体与岩石交界面,甚至于浆体中;若为软岩,则破坏面往往会进入地层一定深度(大约几毫米)。通常情况下,破坏面多出现在两者的交界面上。浆体与围岩间剪力作用原理与锚束和浆体界面上的作用类似。基于前述内锚固段剪应力均匀分布的假定,岩体预应力锚索所需内锚固段的理论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6)理论计算与试验分析结论表明,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岩体锚索内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劈裂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82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