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oc
《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引言:休闲与度假 休闲度假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现在很受关注。目前已经到了中国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一个关节点,所以旅游行业也普遍关注休闲度假问题。在今年9月,短短一周之内,连续召开了“北京休闲度假产业论坛”、厦门“中国度假酒店论坛”、广东 “中国自驾车论坛”和“产权酒店发展论坛”。这绝不是偶 人间四月天最美是江南 全球花样酒店生猛爆料 海港城亚非欧文化明珠 聚焦国内知名企业 然,首先反映了中国的休闲度假市场达到了一个临界点,第二反映了旅游行业对这个市场有充分的认识,都在积极研究和把握机遇。 结合这个情况,首先需要辨析休闲与度假这两个概念。休闲和
2、度假一直被放在一起提及,其实不是同一个概念。休闲,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闲是闲暇时间,休是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综合起来就是休闲。可是仔细分析,不完全是这样。应该说我们从来都有“闲”,农业社会里,农村半年忙、半年闲,但是这种“闲”不是现在所说的“休闲”。本文要谈的休闲,是在现代生活方式之下的休闲,中国现有状况已经包含了一些休闲的元素。 从休闲方式看,休闲大致有两类,一类叫做积极休闲,包括旅游、度假,文化、体育活动,到外边看电影、吃顿饭,甚至包括逛街。这些都是休闲方式,休闲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其方式多种多样。而度假则不同,度假是休闲的一个主导方式,休闲是种概念,度假是属概念。如果把
3、二者并列,在一些方面会产生误区。比如 “农家乐”的定位问题,“农家乐”严格的说是一种休闲方式,而不完全是度假方式,把“农家乐”视为一种度假方式,实际上是定位的错误,这种错误有时会导致一些对项目定位的错误和投资失误。所以要注意辨析休闲与度假的区别。还有一类叫做消极休闲,即睡大觉、喝大酒、打麻将等,这也是一种休闲方式,甚至是很多人目前的主要休闲方式。我们需要倡导积极的休闲方式,尽量弱化消极的休闲方式,只有这样,才可能把度假产业培育起来。 从时间长短角度看,闲有三类。一类叫做大闲,时间比较长一点,其概念是落实之后的带薪休假制度。一类叫做中闲,基本上是目前黄金周的概念。第三种是小闲,大周末。度假对应的
4、主要是中闲和大闲,但是现在度假旅游的供给主要对应的是周末游的市场,这就意味着现在的度假产品还没有达到相应层次和水平,其中有一个对市场的基本判断问题。 明确了这些概念,就能研究具体的项目应该对应什么样的市场。如北京周边的旅游,初看好像是大闲、中闲、小闲三类市场都对应,但严格地说,现在对应的只是中闲和小闲。比如某人有半个月的时间,一般不会在北京郊区休假,作为北京人,一定出去休闲,甚至去国外。这就意味着实际对应的度假市场没有被足够重视和很好开发。这不仅是因为市场需求心理或者需求偏好的问题,核心问题在于北京现在没有真正适应长假市场的产品。在一定意义上,北京郊区对应小闲的产品现在已有些过剩,但是对应大闲
5、和中闲的产品不足。这就意味着虽然大家关注也在积极发展休闲度假产业,但是现在已经产生了很多结构性的问题。 关于休闲,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什么叫休闲?人之初,性本玩”。朱厚泽先生也说过一句话,“古人总是讲玩物丧志,现在要研究休闲,需把这句话翻新,叫做在玩物中壮志,在休闲中新生”。世界休闲组织的秘书长说:“休闲就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多样化选择”。这就意味着首先要研究休闲市场,研究更大的适应性,在休闲市场里集中研究度假,把度假当作核心资源、核心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但是需要把广泛的外延和核心衔接好,否则会出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市场的定位不清楚,很多产品的定位也没有弄清楚。一个规模大、多
6、层次、有特点的市场,对应不上;多数对应的都是中低端市场,尤其是低端市场,而且围绕着低端市场产生的竞争有可能向恶性竞争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隐忧,也需要研究。 进一步说,如果从产业的角度来研究,第一是有规模,第二要形成合理的分工,两者缺一不可。一些地方目前休闲度假的产业规模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分工体系还没有,这个分工体系是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方面是主题性的分工,另一个方面是档次性的分工,这两个分工现在已有雏形,但是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背景 1、收入 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人均超过1000美元,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按照国际经验,人均超过1000美元,正
7、是一个国家旅游需求急剧膨胀的时期,但主要是观光性的需求。休闲需求急剧增长的门槛是人均达到2000美元,那时候就将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的选择;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度假需求才会普遍产生。所以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只是一个观光需求全面膨胀的时期,刚刚超越这个临界点。但是为什么在现实感受中,休闲度假的需求已经产生了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地区间差异很大,全国人均1000美元,北京已经超过3500美元,上海已达到45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越过休闲的临界点,逼近度假的门槛,其中有些地方已经超越了度假门槛。所以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度假需求已经产生,可是就全国普遍而言,并非如
8、此。度假需求的产生就意味着产生了一类新的市场需求,必须提供一套新的产品。 2、假日结构及调整 我国1995年开始实行双休制;1999年国务院重新调整了假日结构,增加了两天的假期,迅速形成三个黄金周。从1999年到现在,已经历了12个黄金周。除了去年因为SARS影响,五一长假取消之外,黄金周旅游是一次一个小台阶,一年一个大台阶。在黄金周旅游问题上,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各级旅游局、实业界也感受到很大的压力,认为现在假日过分集中,形成高峰性需求,但很难用这个需求来配置资源。如果用高峰需求配置资源,就意味着在低谷时期,或者在平常状态,要造成巨大的浪费;如果不这样,就会产生另外一种现象,高峰期质量下降。
9、高峰期质量下降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也是一个深层次的规律,高峰期维持高质量是绝不可能的,维持高价格倒是可能的。所以就形成了旅游市场一个比较大的反差,黄金周客人集中出行,对质量有很高的预期,但是实业界达不到,而价格有时却有所提升,客人投诉增加。 针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提出再延长假日的建议,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这样的要求是不现实的。现在中国法定假日114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算是中上水平,当然欧洲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欧、北欧的一些国家,法定假日更多一些,比如有的国家已经明确一周35小时的工作制。但香港、澳门、台湾,在三年以前还是五天半工作制,这两年才调整成五天工作制,人家已经是一万到两万美元的人均收
10、入水平。假日总量不能增加,但现在的双休日有一个问题,两天时间,只为了做家务,时间长了;如果去休闲度假,又太短了。所以在假日结构方面可以考虑加以调整,这种调整能够培育一个新的市场,而且培育一种新的消费意识。有些方案可以进一步探讨。比如我曾经提出隔周双休的设想,这一个星期休一天,下一个星期休两天,按照法定假日,每个月可以挪出两天来,一个季度集中休一次,形成一个黄金周,这样全年可以形成七个黄金周。如果按照这个制度,假日的总量没有增加,但是结构做了调整。这个调整对于培育休闲度假市场有巨大的作用,操作上也不复杂,所以到现在我还认为隔周双休制是一个好制度。类似这样的问题值得研究,一个是假日总量的问题,一个
11、是结构调整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带薪休假制度的问题。从现在来看,假日总量已经形成,而且时间不少,这也是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 3、市场需求 现在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休闲度假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在近几年之内不仅可以预期,而且已经在实际经营中深刻地体验到它的持续性。一是已经产生了现实需求,二是总会有新的消费人群不断产生,一方面是年轻人不断成长,逐步具备了休闲度假的条件;另一方面是西部和中部地区的需求也在不断产生;第三个方面,农村的休闲度假需求会逐步产生。现在研究休闲度假实际上还是研究三四亿城里人,农村市场还只是潜在的,或者说农民现在介入旅游只是从生产者的角度来介入,如果说到一定时
12、候,九亿农村人不但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这个市场就不可限量。有这样一个不断产生、不断更新、不断培育的消费人群,这个市场需求是无限的。 4、旅游者的成熟 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的不断成熟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旅游发展25年,国内旅游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迄今 20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旅游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熟起来。早期的旅游者是穷旅游,追求的只是多看,其它不讲究。那时候一个典型的现象,到了某个地方,导游小旗一挥,大家排着队照相,拍完照,小旗子又一挥,上了车。除了照片,旅游者不知道自己到过些什么地方,每个地方风景如何,因为无暇欣赏,形成急匆匆、半军事化、
13、拉练式的观光旅游。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在逐步淘汰,旅游者经验越来越多,要求比较深入的体验,追求也越来越个性化,所以就从初期简单的观光旅游转向休闲度假,这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两年休闲度假旅游的市场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从五一开始兴起,暑期产生热潮,十一达到兴旺。这样的市场现象表明,沿海发达地区休闲度假需求已经普遍产生,这也是由于旅游者的成熟而逐步使消费需求升级。 以上四个因素构成了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总体背景,它实际上预示着旅游发展的前景,这个前景是无限的,这个市场是无穷的。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每一个很小的百分点里都包含着一个巨大的绝对量,这个绝对量,就是我们的市场。 二、休闲度假市场的发育 1、 旅游度假
14、区的建设 国家旅游局从1990年就开始研究,如何从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转向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模式,当时选取的重点是旅游度假,具体的方式就是培育一批国家旅游度假区。1992年国务院下发了8号文件,关于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若干问题的通知,出台了八条政策来支持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文件下发以后,国务院又批了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到现在已经12年,总体来说都不理想。一是做的比较好的,一南一北,大连的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海南的三亚国家旅游度假区。二是功能转换,山东青岛的石老人旅游度假区,现在和崂山风景名胜区、青岛科技开发区,几区合一,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旅游度假的概念。广州南湖、福建武夷山、杭州之江等基本
15、上变成了城市中心的房地产区。三是形成观光区,如无锡的马山。四是调整,广西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一开始就是房地产开发的模式,结果不但项目本身失败,而且破坏了资源,所以现在又开始广西银滩的二期开发,现在的模式才是旅游度假区的模式。福建的湄州岛没有开发起来。 当时的要求是,以外资建设为主,以外国人度假为主,以创汇为主,所以要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服务。而且明确了度假区的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高尔夫球场,第二个要素是中心酒店,第三个要素是相应的配套设施。应该说当时策划得比较完整,但为什么没有成功呢?一个基本原因是,当时的市场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实际上当时总体的想法是在中国培育出一套
16、休闲度假的产品,主要对应外国人。那时候也在一些国家做了比较密集的关于休闲度假的调研,看到了我们与国外的差距,所以想“依葫芦画瓢”,自己培育建设一批。但由于市场基础不足,条件不够成熟,迄今为止,中国的休闲度假产品在国际上基本还没有品牌。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批复之后,在全国掀起一片热潮,各个地方都纷纷按照这个模式,建立省级旅游度假区,市级旅游度假区,甚至有的县也开始搞县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最多时达到120多个,市县两级没有统计,数量会更大。但现在看来,成熟的不多,真正做到位的也不多。 但这几年市场形势发生了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拉动下,国内的休闲度假需求产生,有一些好的大的项目也在产生
17、。比如天津的宝砥县,投资50亿建了一个温泉城,其中有一个温泉度假村,这个度假村投资量大体是两个亿,可以说达到了国际水平。但由于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方案里有不合理之处,可是像这样的规模和气派,确实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再比如港中旅正在计划的珠海温泉度假村,投资20亿;最近又有几个大投资商正在研究在广东的河源投资40亿建一个温泉城;至少规划方案已达到国际水平。现在已经成形的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国际化的品牌,但它是一个度假区的实质,博鳌水城的规划请澳大利亚专家做,看完那个规划,才知道什么叫国际化,确实高水平,现在已经初成气候、初成体系。从这个过程里,我感觉到,很多时候,政府倡导的事情落实不好,但
18、是当市场有了需求,做出来的项目能够达到真正的高水平和相应的大规模。所以,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未必能在市场上真正形成气候,可是上述的项目一定会在市场上冒出来,而且会在全国形成领袖性的项目,形成集团化的巨型企业。 2、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培育 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大体上是在这十年之内,通过市场需求的拉动逐步培育起来的。现在比较有规模的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已经形成复合型、全方位的环城市旅游度假带。中西部的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如成都、重庆,是以“农家乐”为主体的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层次低一些,但总体规模已经形成。成都周边六千个“农家乐”,最便宜的20块钱一次,贵一些的一百块钱一天,适应
19、城市的发展水平,形成了一个下岗工人都可以去“农家乐”的消费层次。坐着公共汽车过去,中午一顿饭,喝点茶,消磨一天,20块钱。主要的消磨方式是打麻将,换一个地方,从家里换到了“农家乐”,自然环境好,麻将打的更有趣味。 在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培育上,还需要研究它的各种不同模式和不同情况,需要将其进一步提升。 3、自驾车旅游的兴起 这三年以来,尤其是去年SARS以后,自驾车旅游大兴。今年的旅游市场上,自驾车旅游不但变成一种新兴形式,而且变成了一种很重要的方式。自驾车旅游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活动范围扩大了,从而使一个市场的辐射力和延伸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比如河南云台山接纳的自驾车客人主要是北京人,五六百公里的
20、距离对于自驾车来说不算太远,距离太短反而觉得没意思。黄山有一个牯牛降,是一个非常好的自然保护区,浙江省旅游局和浙江省旅游协会在那儿挂了个牌子自驾车旅游定点单位,挂到黄山去了。 自驾车旅游还反映一个情况市场在分流。自驾车旅游没有兴起的时候,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有稳定的客源,现在自驾车旅游者不满足于从北京到延庆,一定要延伸出去,在一定意义上是市场在分流。如果从旅游局的角度,相当于北京市场的辐射力增强,市场范围在扩大。对于这种分流本身,必须研究动向,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市场变化的趋势。在一定意义上,要围绕着自驾车旅游形成一整套的服务体系。因为自驾车旅游是一个新兴事物,而且将来会形成自驾车的产业链、服务链,这
21、对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挑战。 总体而言,自驾车旅游是让整个旅游市场形成了互动。北京人自驾车的范围扩大了,而其它地方的自驾车范围可能扩大到北京。原来研究北京郊区接待设施的发展,是建立在北京本地市场的基础上。现在由于自驾车旅游的兴起,加之发达的高速公路服务体系,天津人,甚至承德、石家庄、张家口的客人,开着汽车到北京郊区一游,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形成了全国互动的局面。这就是说自驾车产生的分流现象,一方面把当地的客人分走了,另一方面会增加新的客源,也就意味着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经营眼光要扩大,经营范围、市场范围也要扩大。 4、俱乐部形式的产生 俱乐部形式也是这几年新兴的,基本上是圈子
22、化的经营。现在有些俱乐部是企业形式,还有些虽然是企业形式,但为非盈利机构,而且俱乐部形式提供了一种多样化的选择。有的俱乐部已经做的很大,有上万的会员,天天都有活动;有的比较小,上百个会员。但是俱乐部的形式意味着是在同一个平台,是由有共同爱好的人所构成,这就要求经营者更深入、更专业,在一定程度上知识更丰富。比如有人专门做一个长城旅游俱乐部,就是把全国有条件旅游的长城和爱好者集中到一起,一共设计了700多条中国长城旅游路线,目标是让这些人在十年之内把中国的长城从头到尾走一遍,但不是传统的走法,而是全面、深入体验长城。 类似这样的俱乐部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现在的经营眼光,这也是一种新的休闲度
23、假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现在很多经营者还看不到这一点,也看不到这个市场,实际上这对经营有很大的启发。比如现在做一个项目,就可以力求形成主题化,形成主题化就意味着有可能借鉴俱乐部模式,有了这个模式就意味着永远有一批忠实稳定的客源。同时通过他们的口口相传,就会在市场上辐射,不断扩大客源范围。我们不必在重复市场上推出重复的产品,竞争重复的客户。俱乐部形式应该说已经超前了一步,在这方面进行探索,能够让我们得到启发。 5、分时度假的探索 分时度假现在社会影响很大,但是严格的说,规模并不大,全国大概十几个公司,而且到目前为止,做的非常成功的公司一个没有。原因很简单,这个事情超前。国际上分时度假有一个最重要
24、的基础,就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达。这个基础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是通过国家机器,培育了三百年才具备的,它是一种既有国家信用,又有各级政府信用,还有企业信用,包括个人信用的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 中国现在还处于信用建设的起点,分时度假也只能是一种探索,应该说经营都非常艰难。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分时度假名不符实,只是研究分时,而没有研究度假。分时度假公司推出来的产品,度假酒店很少,很多城市的商务酒店也纳入了分时度假的产品范围。这叫分时酒店,不叫分时度假。只是在分时上大费功夫,没有提供出全套的、丰富的、非常完整的度假产品,没有使分时度假和酒店类产品的差异明确表现,这样很难站住脚。 因为分时度假是个新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休闲 度假 特点 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78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