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收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5篇.doc
《大学生收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收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5篇.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生收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5篇 和平时期,他们初心不改、本色不变,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那么你知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大学生收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个人观后感心得5篇,欢迎阅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个人观后感【1】说起战争年代的经历来,老人依然记忆犹新。白德善老人小的时候因家境贫寒四处流浪,吃不饱、穿不暖,1947年7月,14岁的他,在陕西省神木县参军入伍。白德善告诉记者:“为什么那么穷?穷是谁造成的?国民党这三座大山压着咱们,还有地主的剥削。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要把这三座大山推翻。”白德善
2、老人说,枪林弹雨也不怕,就想着多消灭一个敌人。战友们一个一个在他身边倒下了,他顾不上流泪,只有咬着牙踏着战友的尸体往前冲。1952年,白德善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老人回忆说,他和战友们白天打仗,晚上躲在防空洞里,每天只吃一顿饭。在一次战役中,战斗很激烈,敌人的轰炸机狂轰滥炸,后勤人员也牺牲了,阵地上到处都是焦土弹坑,他的听力也受到了损伤,但依然坚守在最前沿,因表现突出,荣立了三等功。听着白德善的故事,感受着身边安宁的生活环境,记者对眼前这位老人,充满了无限的敬意。解放后, 他工作兢兢业业,从来没有私心杂念。在旗乡企局工作时,单位盖了几次家属房,他都让给了困难职工,一直到离休也没分到房。全家有四个
3、下岗职工,老人从没向组织张过一次口。而且,在他的影响下,大儿子和孙子也先后光荣参军入伍。白德善三儿子白利平告诉记者:“一开始我和媳妇儿都下岗了,拜托我父亲去找领导们说说,希望能给我们两口子安排工作,我父亲说不行,咱们不能给政府找麻烦,下岗的人多了,又不是只有你们两个。我父亲平时就教育我们,有什么事情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今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白德善看到公安民警、医护人员放弃休假,不分昼夜奋战在抗疫一线,他将10000元的爱心捐款交给了伊旗老干部服务中心,以实际行动助力抗疫。白德善说:“疫情这么严重,国家有困难,我们应该为国家分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个人观后感【2】在辽宁丹东抗美援
4、朝纪念馆,有一件特殊的文物。它长300厘米、宽67厘米,由几根原木和草绳组成,长方形的木头骨架之间,部分草绳已经破损断裂。这样一件简陋到让人猜不出用途的文物,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担架队用于运送伤员的担架。战场上,担架队主要承担从火线上抢救伤员并将他们送往后方治疗的任务。支前英雄宁儒贤是担架队的一员。1950年11月,宁儒贤跟随辽宁阜新担架队,在村民的欢送中离开了家乡。在第五次战役中,他冒着敌人的炮火,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救下了数百名伤员。“有时候天黑下雨,路滑,走起路来步步是稀泥。敌人的炮弹不断地在担架前后方落下,地面上是密密麻麻的弹坑。每绕过一个弹坑,担架都颠得很厉害。”最难的是抬着伤员往
5、山上走,一个不小心,伤员就会从担架上摔下来。为了让担架更平稳,宁儒贤想了个办法。他走在前面,把担架带挎到脖子上,两手拄地跪着走,后边的人站着走。山路上尖硬的石头,磨破了他的膝盖,血染红了裤腿。可他说,自己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救伤员要紧。“担架队队员之所以把伤员看得比自己还重,是因为躺在担架上的是钢铁般的战士。”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冷晓媛说,“战士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们敬佩这些战士们。”据宁儒贤回忆,有一次他们突破重重封锁,把伤员们抬到一间被敌机炸坏了的房屋里休息。其中有一位脸色憔悴的女战士,双眼紧闭,左腿用夹板夹着,已被鲜血染红,但她没有叫过一声。宁儒贤和
6、同志们帮她清洗伤口,翻身,换下脏衣服,悉心照顾她。女伤员很感动,告诉宁儒贤自己叫黄起荣,今年19岁,是在学校参加志愿军的,随部队前进时踩上地雷炸坏了一条腿。宁儒贤打心眼里敬佩这位女战士,专程把她护送到了义川兵站。临上车时,她紧紧握住宁儒贤的手说:“我还要回来,咱们战场上见。”“当时很多战士都像黄起荣这样,轻伤不下火线,受伤了也要坚持战斗。无数勇士身负重伤后从血泊中爬起来继续冲向敌人,甚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枪口,即使战斗到只剩一人一枪,仍然坚守阵地,顽强地同敌人血战到底。这样的故事说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冰雕连小战士宋阿毛和他的战友就是典型代表。”冷晓媛所说的冰雕连,是指在长津湖战役中固守死鹰
7、岭高地的20军59师177团2营6连。宁儒贤入朝时,长津湖战役打响。一股突围敌军经过死鹰岭时,埋伏在高地上的6连战士竟然未放一枪一弹,让敌人逃走了。兄弟部队的官兵发现后派出一名参谋到死鹰岭高地查问原因,当这名参谋冲上死鹰岭高地时惊呆了,战士们一个个趴在雪坑里,枪朝公路摆着,但已被全部冻死。原来,为了不暴露目标,6连全连125名战士始终保持着伏击姿态,坚守在冰雪中,直至被冻成“冰雕”,英勇牺牲。“我们奉命追击敌人路过死鹰岭高地时,发现战士们都已经硬了。”时任志愿军第27军1营3连副指导员邹世勇回忆起当场的情形几近哽咽,“那个场面真是悲壮,那是永生难忘。”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也鼓舞着担
8、架队队员。战前动员时,曾有人向宁儒贤描述战场如何惨烈,他却说:“我报名时就想好了,死也要死在前线。”他所在的担架队出国时有170名兄弟,归国时只剩下120名。“在朝鲜战场上,之所以大家都不怕牺牲、奋勇向前,是因为对他们而言,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他们入朝作战是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他们愿意为之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戴美玲说。打扫战场的战友在冰雕连小战士宋阿毛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的绝笔诗:“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会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当时敌军装备比我们好
9、很多。”冷晓媛说,面对朝鲜战场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有的敌人穿的是羽绒服,用的是鸭绒睡袋。“我们有什么?我们很多战士穿的是单衣单裤,有的战士吃的是一口炒面一口雪,吃着被冻成冰疙瘩的土豆,化一层啃一层,再化再啃。”“抗美援朝战争是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通过顽强斗争获得胜利的英雄壮举和壮丽史诗。”戴美玲认为,抗美援朝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抗美援朝精神。“虽然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今非昔比,但抗美援朝精神世代传递,仍然能够带来力量源泉,让我们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毫不畏惧地去应对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和挑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个人观后感【3】那是1952年的11月,冯自信所在的部队从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收看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纪录片 观后感 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7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