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三年级下册语文《29古诗两首》教案.docx
《人教三年级下册语文《29古诗两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三年级下册语文《29古诗两首》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三年级下册语文29古诗两首教案学科 课题 备课时间 语文 年级 三下 单元 课时安排 八 2课时 课型 主备教师 授课时间 阅读课 29.古诗两首 复备教师 班 级 教学目标 1. 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古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用具 复备内容 第一课时 一、积累展示,激起兴趣 1.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还知道有哪些描写传
2、统节日的古诗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咱们共同来背背吧。 2.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也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 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乞巧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5. 学习资料袋关于乞巧习俗的介绍。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识记生字。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提示:翘舌音:烛 形近字:宵霄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汇报 3.谁来读读这首诗?师指名读诗。 4.读出节奏。 读古诗讲究停顿,请你在停顿的地方画出“/”。试着按自己停顿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纠正
3、,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齐读。 三、合作探究,体会意境 1.结合古诗下边的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A.汇报:七夕今宵指的是哪天的晚上? B.“碧霄”是什么样的吗?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天空? D.这两句诗包含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你们知道是什么故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E.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古诗,让我们带这种心情再读一读这首诗吧。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A.家家什么意思?为什么乞巧要望着秋月呢?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 因为古人过乞巧节最普遍的乞巧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七月七
4、日这一天晚上,少女们相聚在一起,摆上时令的瓜果精美的点心,朝天拜祭,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穿针乞巧,祈祷祈福。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真的有几万条吗?那是多少条? C.所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两句诗连起来就是? D.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谁又能够把句子意思连起来,完整而有感情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呢? E.所以每一条红丝代表了人们的一个美好心愿。那么她们有什么心愿呢?他们在对月穿针时,心里会乞求写什么吗?有一首乞巧歌是这样说的: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F.拓展: a.同学们能想象她们心里可能会乞求些什么吗? b.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9古诗两首 三年级 下册 语文 29 古诗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7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