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docx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 题型 : 1、标点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材料分析题 5、论述题 一、 儒家: 1、儒 大致有以下三种界说:第一种,认为儒是种达名,是术士之称,通常指特定礼仪或仪式的文化人;第二种,认为是类名,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第三种,则认为是私名,指儒家、儒学。 三者关系 首先,儒有达名、类名和私名之别,这三种既是种类的区别,同时也体现了儒的历史发民过程,即“儒”日益专名化,并且自孔子之后开始日益作为“儒学”、“儒生”、“儒教”等特定内涵的专有名词,而这一过程是自孔子开创的,即日益赋“儒”予孔门学说的精神内涵;其次,儒虽然日益专名化,
2、但是“儒”的达名、类名仍然影响着作为私名“儒”的发展趋向,即“儒”并非总是向上的,也是向下的,即面向最为广泛的人间的,只是这种影响也是在私名的规范、场域之下进行的。 2、孔子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言论收录在论语中,其主要思想有“礼”、“仁”等。 3、论语 : 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汉世共有三个版本,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主要通行本有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
3、语义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等。 4、孔子的正名学说 : “正名”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主张。 “名”以言“礼”,“礼”意味着规范、秩序本身,而规范、秩序却是需要通过“名”来加以具体表征和具体呈现,“名”确立起为全社会所认可的规范、秩序,确立起不同人的不同职权,也确立起不同人之不同职权的使用范围等。 “名”以正“礼”,“礼”意味着存在本身及其全部实践活动,而“名”则意味着“礼”之具体落实,即“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5、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言论收录在孟子中,其主
4、要思想有“性善论”、“仁政学说”等。 6、孟子 : 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论。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经后汉赵岐删定为七篇,流传至今。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发展了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通行本有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焦循孟子正义等。 7、孟子的性善论 : 孟子对于人性问题的思考,始终在“人”的维度实现和完成的,孟子在思考人性问题的时候,将人性问题的思考从泛泛意义上的“性”的讨论中拈出来,直指“人性”。 在孟子人性论的语境下,人性本善,在他看来,人是能够对自己负责的“社会的人”,因此,人会“自觉
5、”到自己的行为对于有序的、整体性的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从而“适宜地”、“自觉地”开展自己的活动和实践,在此意义上,人性是趋善的,这个“善”之于人、之于人性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先在的。 按照孟子性善论来说,人性本善,人能够且应该行善,但是,事实上,并非人人行善,人自身也并非时时、事事行善,那么,恶的来源何处呢?这是孟子性善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孟子那里,“恶”来源有二:一是来源于人对社会本身认知的偏颇或缺失,或“现实的遮蔽”;二是来源于人对自身“本来即善”的茫然或“弗思”。 8、孟子的仁政学说 :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的性善论思想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具体彰显。 仁政的逻辑基础在于“人
6、性本善”,由“王”之“本性的善”推出去,从而推行仁政。 推仁政的途径和方法是“制民之产”、“保民而王”、“重教化”。 “行仁政”的目的是要实现和维系国家社会的安定有序,以及人心的安顿。 二、道家: 1、道家的“道” : “道”的本意指人行走于道路,后引申为方法、规律、学说等概念,以至于人道、天道。它是儒、道两家的重要概念。 在道家那里,它有两层概念: 第一,“道”是超越性的存在,表现有二:一,它涵摄天道、地道、人道,但又超越于三者,是三者效法的对象、原则,始终规范着三者的运行状态和实践方向,它是自性的、完满的;二,它无名、无形,它无法我们的感官所具体把握,我们也只能强为之名,只能“体之”,而不
7、能看到、听到、摸到它。 第二,“道”又是现实性的存在,表现有二:一,从其存在状态来看,它始终现实性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及其发用的宇宙本体,是始终“混于”存在者的存在之中;二是从其发用状态来看,并且始终现实性地作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基本在世样态,“开物成务,无往而不来者也”。 2、老子 : 老子,一般认为是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史)。中国著名的哲学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后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老子一般认为是他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思想是“道”。 3、老子 : 道家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一般认为是
8、老子所作。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全书分道经德经两篇,故又被称为道德经,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今传本分八十一章,共计五千余言。以“道”为核心范畴,探讨了宇宙天地和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主要通行本有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张陵老子想尔注、王弼老子注、帛书老子甲乙本、楚墓竹简本。其中以王弼注本影响最大。 4、老子的道论: 在老子那里,“道”是有与无的统一: “道”既是“有”,也是“无”,“有”与“无”不是在描述两种类型的“道”或“道”的两种形态,而是“道”的一体两面,这是由于人们观察“道”的不同取景角度而造成的。感觉不到的存在不等于不存在;感知到的存在也并非就恒永的存在。 “道”是创造天地万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 概论 期末 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70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