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复习重点.docx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师承复习重点.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及常用治法 1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主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12常用治法: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
2、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2方剂的组成 21方剂的配伍目的: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22方剂的基本结构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
3、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 3方剂的变化 药味加减的变化:即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 药量增减的变化 剂型更换的变化 4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汤剂:特点是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
4、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散剂: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 丸剂: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其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膏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 第二单元 解表剂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适用范围: 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
5、剂治疗。 注意事项: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在服法上一般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同时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 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2、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麻黄汤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6、 方解:麻黄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本方用以为君药。桂枝为臣药,杏仁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方解: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半夏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银翘散 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7、 主治:温病初起。 方解: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药。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淡豆豉俱为臣药。芦根、竹叶、桔梗同为佐药。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属佐使之用。 败毒散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方解: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通治一身风寒湿邪,共为君药。川芎、柴胡为臣药。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皆为佐药
8、。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品。 3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止嗽散 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桑菊饮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4下列方剂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第三单元 泻下剂 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适用范围: 泻下剂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治里实证,用于表证已
9、解,里实已成之时。 注意事项: 凡表邪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宜使用泻下剂;若表邪未解,里实虽成,亦不可纯用泻下剂,应权衡表证与里实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法。 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津伤、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扶正之品。 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2温下剂的基本配伍规律 温下剂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故常用泻下药与温里药配伍,变寒下药为温下之用,以达温散寒结、通下里实之功。若
10、寒积兼有脾气不足者,宜适当配伍补气之品。 3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之实热积滞,是为君药。芒硝为臣药。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厚朴、枳实合用为佐药。 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方解: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丹皮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两药合用,泻热破瘀,共为君药。芒硝、桃仁共为臣药。冬瓜
11、仁为佐药。 十枣汤 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水肿。 方解:甘遂善行经隧水湿,是为君药。大戟、芫花、均为臣药。大枣为佐药,煎汤送服,寓意有三:缓和诸药毒性;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培土制水,邪正兼顾。 4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温脾汤 组成: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济川煎 组成: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12、第四单元 和解剂 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和解少阳以治少阳病证; 调和肝脾以治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证; 调和肠胃以治肠胃不和证。 2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为臣药。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半夏、生姜、人参、大枣为佐药。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
13、,枳实,大枣,大黄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方解: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半夏、生姜、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逍遥散 组成:甘草,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方解: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当归、白芍、共为臣药。、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共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痛泻要方 组成:白术,白芍药,陈皮,防风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14、。 方解: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为臣药。陈皮为佐药。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 3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配伍特点、功用及主治证候 蒿芩清胆汤 组成:青蒿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壳,陈广皮,碧玉散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证。 配伍特点:全方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可使胆热清,痰湿化,气机畅,胃气和,诸症均解。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结之痞证。 配伍特点:寒热互用以
15、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第五单元 清热剂 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适用范围: 清热剂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治里热证。因里热有在气分、血分、脏腑等的区别,有实热、虚热之分,有轻重缓急之殊,故清热剂按治法相应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等五类。 注意事项: 要辨别里热所在部位。 应辨别热证真假。 要辨清热证的虚实。 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药,或采取凉药热服的方法。 2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
16、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热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方解: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 清营汤 组成:犀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方解:方中用苦咸寒之犀角清解营分之热毒,为君药。生地黄、麦冬、玄参三药共为臣药。银花、连翘、竹叶、黄连、丹参均为佐药。 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 方
17、解: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药。玄参、马勃、板蓝根、甘草、桔梗、陈皮、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 仙方活命饮 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方解: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热解毒疗疮,重用为君。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共为臣药。白芷、防风、贝母、花粉、山甲、皂刺均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
18、直达病所,共为使药。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 方解: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故为君药。黄芩、栀子为臣药。泽泻、木能、车前子、当归、生地皆为佐药。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二药并兼佐使之用。 芍药汤 组成: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 方解:方中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解毒,以
19、除致病之因,为君药。芍药、当归、木香、槟榔四药为臣药。大黄为佐药。肉桂辛热温通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防呕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佐使。 3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白虎汤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清瘟败毒饮 组成:生石膏,生地,犀角,真川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导赤散 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 玉女煎 组成: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功
20、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 泻白散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 清胃散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 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4下列方剂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黄连解毒汤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胁热下利。 当归六黄汤 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阴虚火旺盗汗。 第六单元
21、祛暑剂 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六一散 组成:滑石,甘草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 香薷散 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 新加香薷饮 组成: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 清暑益气汤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第七单元 温里剂 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适用范围: 温里剂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用治里寒证。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
22、或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里寒证病因有脏腑经络之别,病势有轻重缓急之分,故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 注意事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本类方剂多配伍补气药物,以使阳气得复。 温里剂多由辛湿燥热之品组成,临床使用时必须辨别寒热之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应慎用。 若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入品即吐者,可反佐少量寒凉药物,或热药冷服,避免格拒。 使用温里剂需注意药物用量,当因人、因时、因地,随证变通。 2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主要配伍意义 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方解:
23、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桂枝、白芍为臣药。生姜、大枣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四逆汤 组成:甘草,干姜,附子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方解: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臣以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助阳通脉。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温里回阳之力大增。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温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3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师承 复习 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7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