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doc
《通江县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江县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通江县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第一节 项目建设建设背景 1、基本情况通江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界于东经1065910745,北纬31293224之间,全县幅员面积4116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万,矿产资源贫乏,且无支柱性工业企业,属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和林业资源大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有林业用地.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62%,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和盆周山区重点林业县及全国经济产业100个示范县之一。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全县最高海拔2088米,最低海拔305米,多年平均气温106.7,多年平均
2、降水量1107.9毫米,年日照1424.1小时,相对湿度75%,土壤以紫色土、黄壤、山地黄壤为主。属大巴山常绿阔叶林和山地常绿针叶林、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由于通江地形地貌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是通江银耳、黑木耳、香菇等菌类森林蔬菜生长特有的良好环境。其中通江银耳生产已具有150多年的历史,香菇栽培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一九九五年通江县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2、发展现状全县现有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资源148万亩,立木蓄积17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涪阳、铁溪、永安、沙溪、洪口、诺水河等22个乡(镇)办事处和国有林场(经营所)。过去,全县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长期面临粗放经营,重采轻育
3、,过度砍伐,树龄老化,椴木产量逐年减少,导致以银耳为主的森林蔬菜生产逐年滑坡,致使该项森林蔬菜产业在规模上一直尚未形成。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为了把资源优势、特色产品和品牌优势从根本上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作出了“大力发展以银耳为主的菌类森林蔬菜产业”的决定,并把该项产业作为全县“四大产业富民,开发资源强县”首选产业项目之一,力求把通江建设成为西南片区森林蔬菜产业大县,森林蔬菜产业生产的原材料栎类资源(俗称耳林资源)的发展则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最迫切、最紧要的一项工作。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增加林农收入的需要自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我县森林资
4、源采伐一度时期全面停采,实现了由资源消耗型转向森林资源培育型的转变,昔日以木材销售收入为主的林业经济格局已不复存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在加大全县人工植苗造林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本县森林资源的优势所在,充分考虑全县林业经济结构,抓好菌类森林蔬菜产业资源的培育,大力营造既具生态效益,又有很高经济价值的菌类森林资源,是非常必要的。2、项目建设是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栎类是发展菌类森林蔬菜重要的原料林,据计算,每生产1斤银耳干品需耗材150斤左右,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将菌类森林蔬菜生产列入“四大产业”并付诸实施,通过抓林业科技推广,将改变耳林资源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等低
5、下的技术水平,真正把全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把以“通江银耳”为主的森林蔬菜产业的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抓好优势耳林资源生产经营基地建设是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3、项目建设是实现科技兴林的需要实施天保工程后,全县资源培育力度加大,而林业发展的周期较长,林农在林木生长发育的周期中需要生存,为缓解这一矛盾,我们在培育森林资源(系用材林部分)的过程中,要通过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大力发展周期短、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树种、林种,耳林资源从发展到利用一般只需要78年时间,其周期相对较短,因此,发展耳林资源应当作
6、为首选。通过实行技术组合,提高科技含量,走科技兴林的路子,以林养林,达到既实现生态效益,又确保经济效益的目的。4、项目建设是环境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该项目实施有利于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林业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优化环境的作用,同时增加了资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5、项目建设是适应当前农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实施该项目,有利于帮助贫困农户获得耳林资源开发与利用及菌类森林蔬菜产品的实用技术,增加菌类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改变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做法,激励林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副产品质量,增加全县林产品市场竞争
7、的能力。第二章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第一节 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菌类森林蔬菜原料林资源的定向培育是一种再生资源的培育,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自国家规定天然林停止采伐以来,林业经济逐步从“木头经济”转向依托林区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因此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区域经济,调整林区产业结构也是林区经济发展的必须趋势。第二节 基础设施条件一、宽松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绿色产业经济,已成为各级党政和全县人民的共识,发展耳林资源、积极推动银耳系列产品产业化进程,县委政府制定了“四大产业富民,开发资源强县”的发展思路,把森林蔬菜列为四大产业之一,并采用“政府投资建设施,业主租用搞发展,农民入股增效
8、益”的发展机制,成为仙人嵌、周子坪、谭家河产业园区,全县形成了以银耳为主的菌类森林蔬菜产业集约化发展,年产量超过15万吨,年产值近10亿元,耳林资源培育既可推进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又可加快林业建设步伐,通江银耳作为绿色食品中的佳品之一,具有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优势。二、独特的自然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江地处秦巴山区,境内群山重叠,沟壑纵横,立体气候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境内无工业污染,植被保护完整,生态环境优势,项目区海拔5001500米,平均坡度23度,年降雨量1200毫米,平均气温16.7,年平均日照1424.1小时,无霜期280天,项目区土壤深厚,多为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项目
9、区内立地条件好,光照充分,雨量充沛,很适宜以银耳为主的菌类森林蔬菜的生长。三、有理想的交通环境已竣工的万(源)阿(坝)公路由东向西横贯其中,汉(中)达(州)公路由北向南纵横交错。通(江)巴(中)快车道已建成通车,并随着巴中“六路”建设的形成,通江交通劣势将得到彻底改善,即可融入“西三角经济圈”。全县公路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境内公路交通已初步形成网络,运输条件极为方便。第三节 项目实施的技术力量和劳动力资源一、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我县有近百年的生产经营历史,早在八十年代初,县林业局就对低产耳林改造进行了研究,其科研成果多次受到省、地、县表彰奖励。有专业性较强的职工队伍,初步形成营林、森保、采伐管理
10、、科教等较为完备的专业结构,目前有林业高级工程师2人,有林业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80人,有一批骨干科技人员从事以银耳为主的菌类森林蔬菜的开发研究、生产、利用,可对新建、改造耳林资源丰产经营基地,从规划设计、清林整地、苗木栽植、苗木质量、施肥、病虫防治等进行科学管理。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由于以银耳为主的菌类森林蔬菜市场前景看好,产品主要用于食用。项目区内的农户对耳林建设有很高的积极性,群众接受快,强烈要求进行技术推广,群众称之为“摇钱树”。全县有60%的林农具有一定的栽培管理经验和技术,有1000万袋菌类森林蔬菜种源的生产能力。耳林资源定向培育开发潜力大,我县是以农为主的农业
11、县,全县农业人口69万人,农村劳动力有39万人,人均耕地仅1.4亩,农村闲散的大量劳动力及林场富余人员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第四节 产品销售及市场预测一、市场需求耳林资源不仅是发展森林蔬菜的原材料,随着全球对生态、绿色保健食品的探索研究,需求越来越大,加之属于劳动、土地资源型产业,其生产周期长,近期内市场亦不能饱和,据专家论证,目前,仅国内市场年需求量达6500吨左右,实际上,银耳由于受资源、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其国内生产能力不到2000吨,通江银耳年产量仅100多吨,可见银耳产品目前市场缺口之大。二、社会需求银耳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不仅是宴席之佳品,而且是治疗肺结核、哮喘等病症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江县 菌类 森林 蔬菜 原料 基地 建设项目 可行性 论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68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