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权威阐释.docx
《《瑜伽经》权威阐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瑜伽经》权威阐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瑜伽经权威阐释现在开始讲解瑜伽 第一章 瑜伽及其目标 1 现在开始讲解瑜伽。 2 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识波动。 3 这样,人就能保持其真实本性。 4 当人不处于瑜伽状态时,他仍会认同于心的意识波动。 5 意识波动有五种,有些是痛苦的,有些并不痛苦。 6 这五种意识波动是:正知、谬误、分别知、睡眠和记忆。 7 知觉、推论和经典是正知。 8 谬误是虚假的认识,不由实相而来。 9 语言与实在不符,就产生了分别知。 10 睡眠是有关虚无的意识波动。 11 记忆是未遗忘又回到意识中的感知对象。 12 通过修行和不执着可以控制它们。 13 修行即不断地作出努力以永久控制住心的意识波动。 14 经过长期不间断的
2、诚心专心,修行基础将非常稳固。 15 不执着是一种自我掌控,它摆脱了对所见之物的欲望。 16 一旦认识阿特曼,人对自然的任何表象都无欲无求,这就是最高的不执着。 17 专注于单一对象将经历四个阶段:检验、分辨、喜悦的平静和简单的个体意识。 18 另一种专注是专注于不包含任何对象的意识-只有潜意识的痕迹,如同烧过的种子。通过对不执着的修习而稳稳地控制住意识波动才能达到这种专注。 19 当这种专注没有不执着相伴并因此继续留下无明时,修行者将达到无身之神的状态,或融入自然的力量中。 20 对真正的灵修者来说,专注是通过信、力、念、定、慧达到的。 21 能量强盛的人会很快修成瑜伽。 22 根据修行手段
3、之弱、中、强,达成瑜伽的快慢有别。 23 通过诚信自在天也能达到专注。 24 自在天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受无明及其产物的污染,也不受业、潜在业力和行为结果的影响。 25 在自在天那里,知识是无限的;而对其他人而言,知识只是胚芽。 26 自在天是最早的导师的导师,因为他不受时间的限制。 27 表达自在天的词是“OM”。 28 常念此词,并冥想它的意义。 29 由此人们可认识阿特曼,并使此种认识毫无障碍。 30 疾病、懒散、疑惑、冷漠、懈怠、欲念、妄见、精神不集中和注意力不稳定,这类精神涣散都是认识的障碍。 31 精神涣散常伴随着悲伤、失望、身体颤抖和呼吸不匀。 32 专注于一个真理可以消除精神涣
4、散。 33 心的平静来自对德行的培养:对幸福的人友善,对不幸的人慈悲,对有德的人喜乐,对邪恶的人冷漠。 34 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使心平静。 35 那些能导致特异感知的专注形式会使人心稳定。 36 把心固定在超越悲伤的内在之光上,也能达到专注。 37 或者冥想摆脱了一切欲望的觉悟者的心。 38 或者把心固定在梦中或深度睡眠的体验上。 39 或者把心固定在自认为是善的神圣形式或象征上。 40 瑜伽师可以专注于任何尺寸的对象,小如原子,大至无限。 41 纯净的水晶会接受离它最近的物体的色彩,心也一样,当心清楚了意识波动时,就会达到与专注的对象同一。这个对象可能是粗糙物质,也可能是感官,或是我慢。这种
5、与专注对象的同一被称作三昧。 42 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但仍掺杂着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这被称为有寻三昧。 43 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且不掺杂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只留下对象本身,这被称为无寻三昧。 44 当专注对象是细微对象时,所谓的有伺三昧和无伺三昧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加以区别。 45 在所有细微对象的背后是原质这个最初因。 46 这类三昧被称作“有种”三昧。 47 在无伺三昧中,心会变得纯粹。 48 在这种三昧中,知识可以说是充满真理。 49 通过推理和研习经典获得的知识是知识的一种。但从三昧中获得的知识更高级,它超越了推理和经典。 50 由三昧加于人心的印迹将抹去过
6、去所有其他印迹。 51 当由三昧产生的印迹也被清除时,心中不再有意识波动,这就进入了“无种三昧”。 第二章 瑜伽及其修行 1 2 3 4 苦行、研读和把工作成果奉献给神,是走向瑜伽的起步。 因此我们可以培养专注的力量,消除引起痛苦并阻碍觉悟的障碍。 这些障碍是人们痛苦的根源,是无明、我见、执着、厌弃和对生命的贪恋。 无明产生出所有其他障碍。它们可能以潜在的或残留的形式存在,可能是被暂时克服的或充分发展的。 5 把无常、不净、苦和非阿特曼认同为常、净、乐、阿特曼,这就是无明。 6 把意识本身认同为意识的反映者,这就是我见。 7 执着就是总想着欢愉。 8 厌弃就是总想着痛苦。 9 对生命的贪恋无论
7、愚人或智者皆与生俱有。这是因为人心之中仍留有许多前世生命的死亡体验之印迹。 10 当这些障碍被减弱到残留形式时,就可以通过把心分解成它的最初因而将之摧毁。 11 冥想可以克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出现的障碍。 12 一个人的潜在习性是由他过去的思想和行为造成的,并会在今生或来世结出果实。 13 有因必有果:如再生、或长或短的生命以及喜乐和痛苦的经验。 14 喜乐和痛苦的经验分别是善行和恶行的结果。 15 但具有精神分辨力的人会把所有这些经验都视作痛苦。即使当前喜乐的享受也是痛苦的,因为已在担心会失去它。过去的喜乐是痛苦的,因为它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迹会再度让我们渴求它。如果快乐仅仅依赖于我们的心情,它怎
8、么能持久?心情总在不断变化,因为相互敌对的三德之一种或另一种总会轮流操控着我们的心。 16 还未来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17 这些痛苦是因为将经验者错误地认同为被经验对象。它是可以避免的。 18 经验对象由三德-光明、活动和懒惰-构成。通过它们,整个宇宙与认识的工具以及被感知的对象一起进化。宇宙的存在是为了让经验者能够经验到它,并由此获得解脱。 19 三德要经历粗糙的、细微的、最初的和尚未发展的四种状态。 20 阿特曼是纯粹意识。它似乎可以改变心的色彩。但在本质上,它是不变的。 21 经验的对象仅仅为服务于阿特曼的目的而存在。 22 尽管对解脱的人来说经验对象是不真实的,但对其他存在者而言它
9、仍然是真实的。 23 将阿特曼认同于原质,是为了认识原质和阿特曼二者的真实本性。 24 这种认同是由无明引起的。 25 无明一消除,这种认同也就停止。不再有束缚,经验者便独立和自由。 26 摧毁无明的方法是唤醒阿特曼的认识,直到没有幻相残留。 27经验者获得这种认识要经历由低到高七个阶段。 28灵修实践一旦除去所有的不净,人的精神是向给予光明的阿特曼知识开启。 29 瑜伽八支是:持戒、精进、坐法、调息、摄心、专注、冥想和三昧。 30 持戒是:不杀生、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 31 这些戒条是行为的基本准则,应当不受时间、地点、目的或等级规定的任何限制予以践行。 32 精进是纯净、满足、
10、苦行、研读和敬神。 33 要摆脱扰乱瑜伽的思想,就要培养与之相反的思想。 34 阻碍瑜伽的障碍,如暴力、不诚实,可能会直接产生,或被间接地引发和赞同,它们以贪、嗔、痴为动机,无论其强度是温和、中度还是猛烈,都会不断带来苦难和无明。人们应当铭记于此,并以此来克服令人涣散的思想。 35 当一个人不再杀生时,所有生物都不会对他产生敌意。 36 当一个人不再说谎时,便获得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善行的福报的能力。 37 当一个人不再偷盗时,一切财富就接近他了。 38 当一个人不再纵欲时,他便会获得灵性能量。 39 当一个人不再贪婪时,他就会认识其生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40 纯净会使人疏远身体,厌恶与他人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瑜伽经 瑜伽 权威 阐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6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