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片断与分析》专集.docx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片断与分析》专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片断与分析》专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片断与分析专集案例一、“观察物体”的案例片断观察长方体 最多看到三个面 这节课的观察对象一个长方体的大纸箱醒目地摆在教室中央,学生们分组坐在教室的四周。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大大的长方体。待会儿你们可以上来观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看每个位置能看到几个面?” 老师的话音刚落,二十几个学生都纷纷离座,围着长方体。前面的学生靠长方体太近又挤,挡住了后面学生的视线。有些学生可能什么也没有观察到,就回到自己的座位。 一会儿,老师请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第一个学生走到长方体旁边,指着长方体的一个顶点说:“我看到这个尖尖的地方。”“你看到了几个面?”老师问道。 “看到三个面。”学
2、生应答。 “很好。谁和他看到不一样的?” “我看到两个面。”一个学生上来指了指他看到的两个面。 “和他一样看到长方体两个面的同学,请举起手。”有几个学生举了手。 “还有和他们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的吗?” 一个男生上来,演示了他所站的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这时,老师又请“只看到一个面”的学生举手。这一次,只有两个学生举手。 “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观察结果?” 一个女生又上来,她站到不同于刚才三个同学所站的位置,说:“从这里只能看到三个面。” “你也是看到了三个面。”老师说。 女生又重复一句:“只能看到三个面。”可是老师对她的“只能”没有回应。老师转向全班,问道: “有没有看到的不是一个面、两个面或三个面的
3、?”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应答,于是老师接着总结道:“今天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正面、上面和侧面 老师打开电子屏幕,边演示“课件”边解说:“我们看到了长方体正对着我们的一个面;伸伸脖子,又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再歪一歪头,还能看到长方体的另一个面。”接着,她依次向学生介绍看到的三个面的名称,特别说明长方体正对着我们的面是正面。 知道了长方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后,让每个学生在教室里找一个物体,来辨认它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分别贴上相应的卡片。老师强调:“先找到物体的正面,再确定它相应 的上面和侧面。” 学生找的物体有铅笔盒、课桌、讲台等。有一个女生找自己身
4、体的三个面贴上卡片,老师特别展示了她的“作品”,让小组长给她插上一面小旗。 教室中央的长方体也被贴上了很多卡片。在这个长方体的同一个面上,有贴“正面”的,也有贴“上面”的。在交流时,一个女生指着长方体的上面说,“这是我贴的正面?”老师也给予肯定。 1这个教学案例把教材中“观察讲台”的情境图变成观察一个长方体的实践活动,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观察讲台与观察长方体有什么区别呢? 2案例中组织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活动过程,对学生个体而言,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或空间想象?这个过程对发展学生个体的空间观念有实效吗?谈谈你的看法或建议? 3学习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课,需要以学生哪些已有的知识或经验
5、为基础?这个案例把新知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了吗? 4有个女生把“正面”的卡片贴到长方体上面的位置,从而在长方体的同一个面上有的贴“正面”有的贴“上面”,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发生了这些情况,临场你会怎么处理? 5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怎样来设计这节课的数学活动?谈谈你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课程改革深入人心的一个重要的观念。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要以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与内涵为前提。 一年级上册学过“位置与顺序”单元,学生已经知道铅笔盒有前、后、上、下、左、右等六个面,并经历过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汇来描述身边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一年级下册学过“观察
6、物体”单元,学生也获得了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体验。这些都是二年级上册再学习“观察物体”的重要的认知基础。 选择观察教室里的讲台,而不选一个抽象的长方体来观察。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熟悉的讲台比抽象的长方体更容易区别它的前、后、上、下、左、右等六个面,因此也就容易描 述如下的情境图中老师、笑笑、淘气与讲台的相对位置。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老师的参与,帮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笑笑站在面对讲台的左面,与讲台距离大约一步的地方观察讲台;淘气站在讲台前面靠右侧,与讲台距离大约两步的地方观察讲台。 接着,第二个学习任务是:老师、笑笑和淘气分别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讲台,他们看到讲台
7、的形状是不同的。请“连一连,下面的图形是谁看到的? 允许一些无法独立做出判 断的学生,模仿书中的情境图, 站在老师、笑笑或淘气所站的 位置看讲台,获得直观的体验 后,再完成“连一连”的学习 任务。 第三个学习任务是:想一想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想不来的学生,可以再去看一看。这个学习活动可以引伸,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讲台的三个面?所看到的这三个面有什么联系?讨论这些问题有助于发展学生观察能力与合情推理的经验。 如果看到讲台的正面,就不可能同时看到它讲台后面;如果看到讲台的上面,就不可能同时看到讲台的下面;如果看到讲台的右面,就不可能同时看到讲台的左面。当我们所站的位置能
8、看到讲台的三个面时,就不可能同时看到与这三个面相对的另外三个面。所以,不管站在什么位置,最多只能看到讲台的三个面。而且这三个面不是讲台六个面中的任意三个面,而是具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个面。也许二年级学生无法完整地表达上述思想,但让他们经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最后倾听老师的解说,促进他们进行反思性学习,对丰富他们的空间经验与发展他们的内部语言是有意义和帮助的。 第四个学习任务是:辨认长方体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这是名称学习,可以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新的名称与学生已有的长方体物体的前面、上面、左面或右面等概念联系起来。 案例二、“分一分与除法”的案例片断分桃子 认
9、识平均分 “同学们见过拔河比赛吗?” “见过。” “我们班也要组织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愿意参加多拉队的站在这一边,愿意参加蓝猫队的站在这一边。” 统计出蓝猫队有11人,多拉队有13人后,老师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就按这样组成两队来比赛,你们满意吗?”老师问。 “不满意。” “这样的比赛公平吗?”老师又问。 “不公平。”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们队要分给我们一人。” “两队各有12人,就是分得同样多。我们给每队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平均分。”老师边说边板书:“同样多”、“平均分”。 接着,老师先后请两位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又通过实物投影仪先后展示如下两种分物操作的结果,由学
10、生来判断它们是否平均分;并把不是平均分的改变成平均分。 图1图2 学生的应答和表现都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了不起,一下子你们就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动手分一分 “你们想不想动手分一分东西呢?”老师提出第一个分桃子的问题:“8个桃子怎么平均分给猴大哥与猴小弟呢?”每个同学可以利用8张桃子图片,动手分一分。 学生很快就分好了。 四个孩子先后上实物展台边演示边介绍他们不同的分法: 第一个孩子:“先分4个给猴大哥,再分4个给猴小弟。” 第二个孩子:“第一次先分2个给猴大哥,分2个给猴小弟;第二次再分2个给猴大哥,分2个给猴小弟。” 第三个孩子:“我是一个一个地分,猴大哥1个,猴小弟1个,这样分4次把桃
11、子分完,猴哥猴弟都分到4个桃子。” 第四个孩子:“第一次先分3个给猴大哥,分3个给猴小弟;剩下2个再分给猴哥猴弟各1个。” 对上述每一种分法,老师都给予积极的肯定。 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分法:“猴大哥让猴小弟,所以猴大哥分3个,猴小弟分5个。”老师也给予他鼓励,但提醒他要“平均分”。 老师又提出第二个分桃子的问题:“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猴爸、猴妈、猴大哥与猴小弟,该怎么分呢?” 交流的时候,有的学生是2个、2个分的,有的是1个、1个分的。但有一个学生注意到了平均分给2人与平均分给4人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分法:“猴哥分到的4个桃子中拿出2个给猴爸,猴弟也拿出2个给猴妈。” 老师提出第三
12、个分桃子的问题:“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要怎么分呢?”一个学生说:“先分给每个小朋友1个桃子;剩下的3个桃子,可以切开,每人分给半个桃子;最后把剩下的半个桃子切成5小块,每人再分给1小块。”另一个学生说:“剩下的3个桃子,每个都切成5小块,每个小朋友可以再分到3小块。” “行。”老师在肯定他们分法的同时,反复强调:“切桃子时,每一块要同样大。”最后,老师问:“每人先分1个,剩下的3个不分了。这样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是。”学生应答。 老师总结道:“平均分有时刚好分完,叫没有剩余的平均分;有时有剩余,叫有剩余的平均分。” 1这个案例的设计意图很明显,把学生对“平均分”的认知与学生“分一
13、分”的实际操作分开,从而把“平均分”这个知识点突出出来,体现出“先知识,后应用”的教学思路。你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新世纪“分桃子”这一节教材的编写特点与意图一致吗? 2案例中,先后三次分桃子的活动,桃子的总数保持不变,只改变平均分成的份数。也许这种问题变式的设计能节省呈现问题情境所花费的时间,但却削弱了后续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性。平均分的挑战性恰恰是在分的数目的不断增加上。 有3只小狗平均分骨头,因此把每3根骨头圈成一圈,这样可圈成6圈。每只小狗在每一圈里都分到1根骨头,所以每只小狗都分到6根骨头。 从“借小棒分”到“借图形分”,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发展解决问题的
14、思维水平,促进学生的从操作思维向表象思维发展。表象思维是进一步发展分析思维的必要的阶梯。事实上,上述两图的内在联系就是一句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其中已经孕伏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原理。 教材是把“平均分”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不作为科学概念来处理。生活概念是由感受性的意义组成的,本节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到“一样多”、“同样多”、“平均分”是一回事,是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述,这就足够了。教学的重点是平均分的实际操作的过程,获得平均分的实际经验,以及这个过程与实际经验将如何被逐步抽象化、数学化的。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过程,才能深刻体会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的价值。也可以说,教材编写的意图是
15、通过经历“分一分”活动的数学化的过程去建构和体验除法的意义,而不是用定义等逻辑的方法去界定什么是除法的。这一点,新旧教材有显著区别。 案例三、“统计与猜测”的案例片断摸球游戏 第一次摸球游戏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可能性的知识。”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可能性”后,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盒子,说道:“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盒子外面写着什么呀?” “三个白球,三个黄球。”学生齐声答道。 “是的。每个盒子里面都放着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老师继续说道,“如何摸球呢?看,老师把手伸进盒子,搅一搅,摸到了一个球。你们猜猜是什么颜色的球?” “白球。”“黄球。”学生猜着。老师拿出一看,“是黄球。” “
16、哇!”猜中的学生兴高采烈。 “第一次摸到黄球,就在表格的黄球栏目上打1个。”老师一边展示表格一边强调对摸球结果进行统计的要求。 老师把摸出的黄球放回盒后,又做了一次摸球示范,摸出的是一个白球,她强调;“这一次要在表格的白球栏目上打1个。每人都有两次摸球的机会,组长要做好每一次摸球的记录。” 学生分组玩起了摸球游戏,我摸你猜,你摸我猜,玩得很高兴,很开心。 “你们看,从摸球的结果能看到什么呢?”老师在启发学生发言。 “第2小组与第3小组摸到黄球与白球的次数,刚好相反。” “每组都摸了8次。” 显然,学生没有说出教师希望的结论。老师进一步启发道:“是不是摸到的都是白球?是不是一定摸到黄球?” “不
17、是。” “那该怎么说摸球的结果呢?” 一个学生答道:“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说得好。”老师表扬了她,接着又问道:“可能摸到黑球吗?” “不可能。因为盒子外面没有写有黑球。”一个女生说道。 “那可能摸到红球吗?”老师追问。 “不可能。因为盒子里也没有红球。” 这时,一个男生提出质疑:“如果有一个老板把盒子外面的字写错了,那怎么办?”“你的意思是不能相信盒子外面写的字,要查看盒子里放的是什么颜色的球,是吗?”老师帮助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 这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道:“刚才我看了盒子里面的球,真的没有红球,所以不可能摸到红球。” 老师在盒子里放入一个绿球,问道:“现在可能摸到绿球吗?”
18、“可能。”学生异口同声。 “现在摸球的可能性有几种?”老师追问。 “有三种。可能是白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绿球。”学生深信不疑。 “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有几种,与盒子时放几种颜色的球有关;放入的球的颜色越多,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也越多。”老师对这次摸球游戏做了总结。 第二次摸球游戏 每小组都换了一个继续做摸球游戏的盒子。盒子外面没有写盒子里放着什么颜色的球。这一次是比赛。每组摸十次,组员轮流摸,摸球时眼睛不能看盒子;小组长只要记录摸到黄球的次数。最后,哪个组摸到黄球的次数最多,哪组就获胜。 第三和第四两小组摸了几次都没摸到黄球,学生开始怀疑盒子里可能没有放黄球,想揭开看看,但立即被老
19、师阻止了。 各组汇报摸球结果:第一小组摸到6个黄球,第二小组摸到3个黄球,第三和第四小组都没摸到黄球,第五和第六小组摸球十次全是黄球。 老师宣布:这次比赛第五和第六两个小组同时获胜。可是立即遭到反对:“我们盒子里全是白球,当然摸不到黄球了。” “是不是这样,现在大家可以揭开盒子看一看。” 的确,各组盒子里的球不一样:第一和第二小组盒子里有黄球也有白球,第三和第四小组全是白球,第五和第六小组全是黄球。 “有的小组全部是黄球,所以摸到的都是黄球,当然我们会输了。”第四小组的一位学生说。 “也就是说这次比赛输或赢不取决于同学们摸,而是取决于盒子里球的颜色,是吧。”老师说,“那么各组能不能根据摸球的结
20、果和看到盒子里白球、黄球的个数,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第二小组代表说:“我们盒子里黄球个数比白球少,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你们组可能摸到黄球吗?”老师追问。 “可能。” 第六小组的一位女生:“我们盒子里有10个黄球,我们也摸到10次黄球。” “你们可能摸到白球吗?” “不可能。” “你们可能摸到黄球吗?” “一定可能。” “是一定?还是可能?”老师问。 “一定可能。” “一定的情况下还要不要说可能呢?”老师又问。有几个学生摇头。但一个学生站起来,还是说“一定可能。”教室泛起一阵笑声。 “谁来帮他。” 第一个说“一定可能”的学生这回明白了,老师让他起来纠正,这一次他说对了:“一定摸到黄球。
21、” 老师转向第三和第四小组,问道:“没摸到黄球的小组,该怎么说?” “我们盒子里都是白球,所以不可能摸到黄球。” “说得很好。那你们一定摸到白球吗?” “一定。” 1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感受不确定现象的教学案例。这个案例,学生是否感受到在摸球游戏中有些摸球的结果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有些则一定发生?案例中两次摸球游戏的目的有何不同,达到各自的目的了吗? 2游戏是群体合作的活动。为了提高游戏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案例中两个摸球游戏的教学设计,你认为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或者还有待改进的地方?你会如何设计摸球游戏? 3第二次摸球,盒子里放了10个球,但不知道是什么颜色的球。如果摸了10次,每次都摸出1
22、个黄球,那么盒中的球一定都是黄球呢?还是可能都是黄球?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你认为有必要吗? 4如果在盒子里放10个球,并且把它们从1到10编了号。摸10次,每次摸出1个球,那么下列哪些结果一定发生,哪些可能发生,哪些不可能发生? 每一个号码的球都被摸到一次。 每一次都摸到5号球。 摸到的10个球中,至少有1个是5号球。 5次摸到单号球,另外5次摸到双号球。 摸到的10个球中,有1个是没编号的。 摸到的10个球,它们的号码都不小于1,而且不大10。 把发生可能性很小的事情,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把发生可能性很大的事情,认为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这是中小学生对可能性认识上普遍存在的误区。讨论上述问
23、题,对克服学生这个认识误区有帮助吗?如果你认为这些问题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那么,这样的问题放在哪个年级来讨论比较合适? 案例中“第一次摸球游戏”就是 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设计的。这个 案例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个值得 借鉴的特点: 小组合作进行游戏活动,人 人都是游戏的参与者、合作者和体验 者。游戏规则与要求,以老师直观 形象的示范方式来呈现。把游戏与 简单的统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游 戏成为课程资源动态生成的途径。重视学生对摸球结果的语言描述,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中“第二个摸球游戏” 是根据教材“连一连”的素材设 计的。而且游戏以比赛的形式展 开,增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片断与分析 小学 数学 教学 案例 片断 分析 专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64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