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 产业现状 分析案例.doc
《生猪产业 产业现状 分析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猪产业 产业现状 分析案例.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猪产业现状分析报告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是大多数城乡居民的主要副食品。抓好生猪生产,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对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去年,鉴于受前几年生猪价格过低、饲养成本上升和部分地区发生猪蓝耳病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生猪生产出现下滑,造成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实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据此,笔者对当前惠东县生猪生产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与探索,旨在为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决策,加快生猪生
2、产发展提供参考。一、现状(一)生猪生产稳步发展。2007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566983头,比2001年增长63.9%, 年均增长8.6%,其中,生猪存栏232011头,生猪出栏334972头,比2001年分别增长46.2%和83.7%, 猪肉产量23418吨,比2001年增长69.8%, 年均增长9.2%。2007年猪肉产量23418吨,占肉类总产量30294吨的77.0%, 是城乡居民肉食品的重要来源。2007年全县实现生猪业总产值42415万元,比2006年增长39.1%。(二)规模养殖成为生猪生产发展的主流。由于比较效益差别和农村劳动力减少等方面的原因,惠东县生猪生产由分散养殖逐步向规
3、模经营转变,并成为生猪生产发展的主流,据畜牧部门统计,2007年9月,生猪存栏51头以上的500户,存栏183000头,占全县生猪存栏数的75.3%。其中,存栏51-300头的350户,存栏53000头,存栏301头以上的150户,存栏130000头。(三)抓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近年来,惠东县十分重视抓好生猪生产基地建设和积极扶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有养猪专业户655户,存栏万头以上猪场3个,龙头企业2家,特别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东进公司去年生猪存栏量达70000头,出栏量达130000头,实现产值2亿元,成为惠东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火车头”。(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4、建设步伐加快。根据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要求,惠东县用足用活各项扶持政策,去年积极争取国家生猪标准化扶持建设资金180万元,对东进农牧、平海生源公司、稔山大埔屯猪场、白花信昌种猪场、梁化厚得猪场进行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扶持。今年又对较具标准化扶持条件的莆田恒荣农村畜牧实业有限公司、梁化端丰养殖猪场、白花镇邢记综合农场、平山世兴养殖场、大岭镇彭白华丰养猪场等五个生猪养殖场(公司)向国家申报改扩建项目。通过抓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扶持发展,扩大了生产规模,使再生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减少了养殖污染,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发展,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二、问题(一)生猪散养户大幅减少。据惠
5、东县120户农户抽样调查,2005年有29户养猪,占24.2%, 而2007年已减少到7户, 仅占5.8%, 比2005年下降了18.4个百分点。在最近被国家统计局抽中开展主要畜禽监测调查的6个普查小区324户农户中,只有20户农户养猪,养猪户只占6.2%, 这与120户抽样调查养猪户所占的比例相当接近。据畜牧部门统计,去年9月,全县生猪存栏数243000头中,有183000头是存栏51头以上的规模户所养,而散养户养殖的生猪只有60000头,仅占24.7%。散养户养猪积极性不高,散养户大幅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2007年上半年以前的近几年,肉猪出售价格持续低微,养猪效益较低,有的
6、甚至亏本。每饲养一头猪从仔猪到肉猪出栏需6个月左右。2006年,每饲养一头肉猪的饲料成本约需550元,兽药费用约30元,再加上购买仔猪的成本每头450元左右,饲养一头猪的成本(不包括人工费)约1030元,而2006年出售肉猪每公斤只有10.4元左右,每条猪毛重按105公斤计,可卖1092元,扣除生产成本1030元后,农户饲养一头猪可获利润只有62元左右,如果管理不科学或遇到生猪疫病,猪只死亡,效益将会更低,甚至亏本。二是“养猪不如卖猪”挫伤了农户养猪积极性。过去农户饲养一头猪效益较好的获利也只有100元左右,而中间商在流通环节一头猪就可获利170元左右。因而,一些养猪户抱怨:“养猪一年不如宰猪
7、一天”;三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在家务农劳力减少;四是去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出售肉猪的价格较高,效益较好,现在农户出售一头肉猪可获利润300-400元,但由于仔猪成本和饲料价格也持续走高,目前,饲养一头猪的饲料成本比去年上半年以前增加200元左右,仔猪成本也成倍增加,2006年购买每头仔猪约450元,而现在已升至950元左右。再加上生猪疫病流行有所增加,带来投入高,风险大,因此,一些开展散养的农户仍持观望态度,信心不足;五是目前较高的猪肉消费价格已经对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生产带来影响,部分饲养户担心政府会出台调控猪肉价格的政策,对将来肉猪的预期价格并不乐观,不敢随意增加饲养量。(二)存栏万头
8、以上的规模养猪场不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少,产业水平不高。目前,全县生猪存栏万头以上的养猪场(户)只有3家(东进农牧、深圳绿美特、生源农业有限公司),养猪龙头企业也仅有2家(东进农牧国家级龙头企业,生源农业有限公司市级龙头企业),缺乏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的有效带动,加工能力弱,带动效应不强,2007年,全县养猪业产值只有42415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9.7%,产业水平还比较低。(三)生猪生产发展不快,自给能力不强。1986年,惠东县生猪饲养量已达329046头,出栏猪肉产量达11269吨。经过20年发展后的2007年,全县生猪饲养量只有566983头,猪肉产量也只有23418吨,比1986年
9、分别增长72.3%和108.4%,年均增长2.8%和3.7%。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惠东县从县外调入肉猪就达31254头,而惠东县完成国家商贸部出口生猪配额也只有2200头,从而,说明惠东县猪肉自给还是不足的。(四)科技意识不够强,饲养管理水平不高。惠东县大部分养猪户文化素质普遍低,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不强,主动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较少,在生产发展中,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知识,科学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养猪规模户没有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生产记录,没有明细的资金帐目和原材料进出库帐务。(五)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目前,惠东县相当部分养猪户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还不够强
10、,饲料、兽药市场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够健全,执法监督还比较薄弱,管理难度大,标准化生产技术还处在推广示范阶段,产品质量与生产标准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猪瘟、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对生猪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六)生猪私屠滥宰现象仍然存在。1997年以来,惠东县根据国务院关于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省、市有关文件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生猪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制度,全县建立了22个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切实加强了生猪屠宰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受利益的驱使和生猪屠宰管理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因而,仍存在不法屠商私屠滥宰生猪的现象,个别地方还较严重。私屠滥宰生猪,
11、不仅导致税收流失,更严重的是带来肉食安全稳患,扰乱肉食市场的正常秩序。三、前景(一)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财政向农业倾斜的条件已经具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助农、扶农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对养殖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养殖业的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尤其是生猪生产发展,国家已相继采取了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增加信贷、产业项目扶持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生猪生产发展,为生猪产业持续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二)市场前景广阔。畜禽产品市场行情看好,养殖效益明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公害绿色安
12、全的优质肉品需求量日益增加,惠东县宜规模养猪面积广阔,环境污染小,为生猪生产规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发展潜力大。当前惠东县养猪业正处于转型期,养猪生产方式由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向规模集中饲养转变,散养户的减少,规模养殖户的增加,正是生猪养殖更新品种、推广技术、推行标准,提升档次、加快生猪生产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惠东县生猪规模发展势头较好,并积累了一定的饲养经验,因此,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潜力很大。四、对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惠东县生猪生产发展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县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构建三大经济中心区、建设五个产业大县,实现八个
13、新”的决策部署,以规模生产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努力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把生猪产业建设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产业。(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紧紧抓住国家出台扶持发展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系列政策的机遇,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宣传,宣传国家扶持发展生猪生产的政策,提供养殖经济市场信息,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养殖业发展认识,增强养殖信心,充分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营造上下联动齐心抓发展的良好氛围。(二)合理布局,规范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生猪生产发展的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菜篮子”行政领导负责制,认真编制生猪生产发展规划,按照国发
14、200722号文有关“任何地方不得以新农村建设或整治环境为由禁止和限制生猪饲养”的规定,正确处理好发展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发展与保护并重,积极推进生猪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生猪生产。要依法规范养猪场管理,对现有养猪场进行整治和规范,扶持其健康发展。凡符合建设沼气工程条件的养殖户应全部建设沼气池并使用沼气,推广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猪沼气鱼塘或猪沼气果树(农作物)相结合的生产模式,鼓励养猪场(户)充分利用鱼塘、农田等消纳养殖废料废水,推行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和标准化生产。(三)建立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扶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15、。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市有关鼓励扶持生猪生产发展政策的同时,(1)对发展规模养殖场(户)或养猪龙头企业要在项目、税收、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特别要积极为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养猪场(户)争取国家生猪标准化扶持建设资金,更好地扩大和发展生产;(2)积极帮助解决用水、用电、交通难等问题。不少规模养猪场(户)都是分布在山塘附近或较偏僻的山坡上,普遍存在用水、用电、交通难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解决困难,从根本上改善养猪生产条件;(3)适时推出“保护价”政策。对存栏5000头以上,符合标准化养殖要求且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的生猪养殖场(户),当出售肉猪的价格低于一定的价格时,按保护价
16、给予补贴,并将该资金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4)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目前,惠东县存栏3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已达150家,但是成为龙头企业的只有2家。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应挑选3-5家生产条件较好、管理能力较强、发展潜力大的生猪养殖场(户),采取“公司带动农户”的生产模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要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把他们培育成龙头企业,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扩大生产规模。通过扶优扶强,促进规模生产,引导扶持养猪场(户)做大做强,增强幅射带动发展能力、抗御市场风险以及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生猪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5)各有关职能部门和生猪屠宰场
17、,要增强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思想,积极为生猪养殖(户)排忧解难,提供尽职的服务,保护生猪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又好又快发展。(四)强化科技服务,提升发展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加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增强服务本领,组织技术人员进场入户,实行互联对接,提供快捷有效服务,及时帮助养殖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施科教兴牧战略,大力推广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动物疫病防治等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对青年农民进行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经营理念全方位培训,培育出一批观念新、懂管理、懂技术、会经营的科学养殖能手。(五)加强疫病防控,筑牢发展
18、保障。近年来,我国生猪疫病流行有所增加,养殖风险加大,直接影响农户养猪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落实以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疫,猪瘟为主的强制免疫措施,确保免疫到位,积极推行动物二维码标识制度,建立可追塑制度。加强生猪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工作,严格把好生猪监测、检疫、消毒关,切实加强生猪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严禁病死生猪及其产品进入流通环节,防止疫情传播和扩散。引导和组织养殖场(户)进行标准化生产,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推进养殖方式转变,改善防疫条件,大力推进监管执法力度,推行兽药、饲料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瘦肉精”检验检测,建立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19、,增强市场竞争力。(六)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近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惠东县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严格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制度,进一步规范生猪屠宰经营管理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由于生猪屠宰管理涉及范围广、难度大,鉴于目前惠东县仍存在生猪私屠滥宰现象实际,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切实保证生猪产品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一要抓好宣传。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向消费者宣传消费私屠滥宰、未经检疫猪肉的危害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杜绝消费未经检疫销售的猪肉;二要责任到位。各镇各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三
20、要加大对私屠滥宰行为的打击力度。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从经贸、畜牧、工商、国税、地税、卫生、食监、公安等有关部门抽调力量组成强力工作组,加强对肉食品市场的巡查,发现不法经营者,要严格依法打击,进一步规范和维护好惠东县生猪屠宰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宿州市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为摸清全市养猪产业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理清未来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制订可行的发展规划,促进养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宿州市生猪产业发展调研课题组对全市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一、宿州市养猪业发展的现状生猪产业是宿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畜牧业生产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
21、007年,随着有关扶持政策的落实,生猪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市生猪存栏达222.53万头,占全省14.1%;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7.28万头(墉桥区存栏8.1万头,砀山县3.8万头,萧县5.3万头,灵璧县5.8万头,泗县4.28万头),出栏318.6万头,占全省的12.4%;猪肉产量30.47万吨,占全市肉类产量的62.7%,占全省13.0%,居全省第三位。全市养猪业实现产值51.82亿元,占牧业产值的58%,占农业总产值的21.4%。墉桥区和灵璧县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仅9个)。全市生猪生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养殖方式正在由分散饲养为主向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转变。2007年,全市存栏生猪
22、50头以上场(户)有6544个,共存栏生猪127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57%。二是养猪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拥有省、市级养猪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1家,占全市省、市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52%。三是生猪生产品种优,科技含量较高。目前,我市饲养的生猪主要品种有杜洛克、大约克、长白等,三元杂交猪普及率达90%以上。全市拥有全省优良种猪A级企业6家,AA级2家。从发展方式分析,我市生猪生产已进入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一是由分散饲养为主向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转变。随着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生活环境的整洁化,特别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部分农民不再
23、把养猪当成零存整取的副业,养猪生产出现结构性的变化。加上养猪业的疫病风险、市场风险,部分散养户退出了养猪业。而一部分养猪大户看到生猪养殖的广阔前景,特别是国务院、省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激励,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加快了规模养殖的发展。二是由量的扩张为主向量和质并举转变。质量安全是稳定生猪生产的基本要求,“瘦肉精”等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保证生猪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畜牧部门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畜牧部门和广大生猪养殖者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提高生猪内在品质。另一方面,生猪质量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检验检测设施,加大监管力度,实行饲料、兽药、猪肉质量市场准入制度,从
24、整体上提升生猪产品质量。三是由销售活大猪为主向集中屠宰销售加工产品为主转变。现代生猪产业发展,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生猪饲养,而是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肉食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偏好超市猪肉、冷鲜肉。二、宿州市生猪产业发展的优势、有利条件、潜力和面临的困境。1、生猪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有利条件1.1养殖基础好近年来,宿州市生猪生产正在加速推进产业转型,由分散饲养为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由单纯的总量扩张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目前,全市有养猪户10万户,其中母猪繁育户8.5万户,存栏能繁母猪30万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猪生产,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猪产业 产业现状 分析案例 生猪 产业 现状 分析 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63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