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doc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九、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前言:(1)地球温室效应形成南极大峡谷冰块全部融化的南极东部冰川地区露出了迷宫一样的巨大峡谷。长达45公里的这个迷宫大峡谷是因为1200万年至1400 万年前形成的地下冰川全部融化后形成的。公开这幅照片的美国波士顿大学警告说,如果地球温室效应持续下去,这样的环境灾难将会继续上演。(2)图为一个爱斯基摩人正走在融化的冰上,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他们不得不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陆续撤离他们的村庄。(3)十二月初本该是欧洲各国滑雪场旺季到来的时候,由于欧洲今年遭遇暖冬,雪迹罕至。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一片鸟语花香,根本无雪可滑。横亘在欧洲腹地的阿尔卑斯山,已经被深入开发利用了数个世纪,现在
2、只有17作为公园被保护起来,可利用的空间极为有限。阿尔卑斯山的雪,正在慢慢消融。在法国温泉城埃维昂,人们将矿泉水成瓶灌装,每天将600万升阿尔卑斯山的水送出工厂。在他们推销产品的广告中,有浪漫的雪峰,雪峰上方的文字非常简单:“欢迎来到我们的工厂。”他们说对了:阿尔卑斯山就仿佛是一个工厂。山区出产数百万立方米的木材,几十万吨的铁和盐,更不要说数量惊人的奶酪、葡萄酒和苹果,此外还有运动上的挑战、艺术上的灵感、精神上的启示以及各种昂贵、危险的娱乐。采矿业和伐木业正在滑坡,但在大约140年前冬季旅游业出现之后,阿尔卑斯山就变成一座巨大的娱乐工厂。我们总惊叹高山的壮丽,但真正滋养一切的是水,水滋养了雪绒
3、花、野山羊,甚至高山本身。白雪、冰川、永冻层、汩汩涌动的温泉、碧色的冰壁,连岩石的“微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水顺着黑色岩面滑下,滴入幽深的山洞水潭。如果阿尔卑斯山有自己的声音,那就是潺潺水声。是水把高山连在一起。如果冰和冰冻层开始失去凝结力(现在已经发生),山体就会开始崩解。瑞士弗里堡大学气候专家马丁贝尼斯顿说:“高海拔地区似乎对气候变暖更为敏感,冰川消退就是一个征兆。现在最令我们担忧的就是气候变暖的速度,非常快!”有多快呢?科学家估计,在过去100年中,阿尔卑斯山失去了一半的冰川冰,其中20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丧失的。在过去15年中,瑞士境内的冰川表面面积减少了五分之一。随着气温升高,雪
4、线也升高了。一些滑雪中心迟早会面临没有雪的困境,它们的城镇也会萎缩。以前,落石仅仅是偶尔才发生的危险,现在则越来越多,威胁着通讯塔和无线电设施,更不要说偶尔在场的人员了。这就是为什么皮茨滑雪场和其他滑雪场的业主们要花费巨资把他们的冰川盖上(光是皮茨冰川,一年就要花大约12.1万美元)。他们预计,有朝一日,只有高海拔的冰川滑雪地区才可能指望有足够的降雪来维持开放。(4)喜马拉雅冰川全球消融最快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们警告说喜马拉雅冰川正以每年大约33至49英尺(约10至14.9米)的惊人速度后退,已经成为全球消融最快的冰川。而支撑着印度最大的河谷盆地的甘戈特里(Gangotri)冰川也正在以每
5、年超过100英尺的速度后退。 喜马拉雅地区是除了北极之外全球最大的冰川聚集地,该地区冰川的迅速消融会使中国、印度和尼泊尔数亿民众直接面临缺水的威胁。“喜马拉雅冰川的急速消融首先将导致河流来水量的急剧增加,并形成大范围的洪水。”“但是,几十年后这种现象就将转变为河流水位下降,也意味着中国西南部、尼泊尔和印度北部将因此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灾难。”喜马拉雅冰川是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的源头。居住在南亚次大陆和中国的数亿民众都依靠着这些河流供给水源。 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随着冰川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后退,人们所要担心的就不仅仅是水资源短缺、冰川洪水、塌方等等问题。(5)据
6、新华社电科学家最近指出,温室效应使海洋温度不断升高,人类排放到海洋中的有毒垃圾也在不断增加,致使许多热带深海鱼类的栖息地珊瑚礁遭到破坏,而含有雪卡毒素的藻类植物则生长繁茂。原来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吃藻类的小鱼被老虎斑、东星斑、西星斑、杉斑、苏眉等石斑鱼和鲈鱼等热带珊瑚鱼和鲈鱼等人类常食用的鱼类吞食,这就使越来越多的雪卡毒素进入人体。据悉,近10年产自热带的雪卡毒素迅速蔓延至亚洲、欧洲以及美国的很多地方。在美国,现在每年有超过250人雪卡毒素中毒,比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5倍。全球每年有超过5万人雪卡毒素中毒。专家建议不要吃鱼的内脏。(6)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珊瑚白化,正威胁着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世界第八
7、大奇观人间绝域将绝迹大堡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奇观之一,被人们称为“人世绝域”、“世界第八大奇观”。它位于澳洲昆士兰省以东、南回归线与巴布亚湾之间的热带海域,沿昆士兰海岸断续绵延2000多公里,包括约3000个岛礁,分布的面积共达345万平方公里,是全球最大的活珊瑚礁群。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斓的珊瑚礁有红色、绿色、紫色和黄色等,其形态有鹿角形、灵芝形、荷叶形、海草形,构成千姿百态的海底奇观。大堡礁的400多个珊瑚礁群中,有300多个是活珊瑚,而在礁群生活的热带海洋生物估计有多达1500种。大堡礁每年带来的旅游收益非常可观,估计高达42亿澳元。每年到大堡礁观光的游客都相当多,2001年的游客多达
8、180万人。澳洲著名的旅游胜地大堡礁每年吸引万千游客,但一项调查显示,由于地球温室效应令海水温度上升,大堡礁绝大部分会在2050年消失,令澳洲的旅游业和捕鱼业蒙受重大损失。消失命运无可挽回澳洲昆士兰大学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古尔德贝格汉斯就此进行了两年研究,并于2月21日发表了长达350页研究报告,指出大堡礁的美丽珊瑚礁景色将永远消失,取而代之的只是大片水草。报告说,地球温室效应正令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珊瑚褪色及死亡。报告强调,这种命运无可挽回,因为即使海水温度只上升1也会出现上述情况,而本世纪的海水温度估计将会上升26。目前没有证据显示珊瑚能迅速适应海水温度的上升,而依靠珊瑚生活的其他海洋生物也会随
9、珊瑚的死亡而愈来愈少,甚至绝种。澳洲将损失80亿澳元报告说,照最乐观的估计,到本世纪中期,大堡礁的珊瑚将只剩不到5。即使未来环境好转,大堡礁也需50至100年才能恢复旧貌。温室效应的危害:一、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初曾指出,如果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摄氏度,全球就会有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二、天灾威胁加重:地球“发烧”,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次数和强度可能增加。 三、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岛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胁。 四、夏天热浪频仍:有关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
10、温上升摄氏度,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至倍,世界其他地方与北美情况类似。五、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部或北部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从而对农林业和渔业产生不利影响。 六、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并对贫困地区的人口造成显著影响。 七、经济发展蒙阴影:据统计,世纪年代,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年代多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年代的亿美元飙升至亿美元。 气候变暖后,我国的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大,我国的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都有增强的趋势
11、,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加,极端降水值和降水事件强度有所加强。长江中下游大部分雨涝集中在57月份,受涝次数占全年的70%90%,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极端降水量比例趋于增大。 北京时间2月2日,联合国在巴黎发布迄今为止最严厉的气候警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的一份评估报告摘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有超过的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报告说,全球变暖将持续数百年,海平面将持续上升。报告说,现在的形势迫切需要各国政府进一步减少和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延缓气候变暖趋势。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国家之一,这个国土面积仅为2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国由9个环形珊瑚岛群
12、组成,该国的最高点距海平面不到5米,该国首都富纳富提岛的最高点距海平面距离仅为3米左右,一些低凹地区的房屋差不多已跟海水持平,海水涨潮时随时都可能会淹到居民的家门口。 在恶劣的暴风雨天气中,图瓦卢人曾多次看到过自己居住的小岛被飓风和海浪吞没,不过当暴风雨过后,他们的小岛还好好地浮在海面上;但如果是海平面上升将他们的岛国吞没,图瓦卢人也许就再也别期望它们还会浮出水面了。事实上,即使小岛在被海水吞没之前,这儿几乎已经无法居住了。1、研究背景l 本来温室效应是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并正是由于“温室效应”才使全球充满了生机。正是由于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维持在15摄氏度左右,特别适合于地球生命
13、的延续,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是-18摄氏度左右,现有的大多数生物将会无法生存。l 温室效应有效地保存了地球表面吸收的来自太阳的能量,并返回地球表面,保持地球的温暖和生机,同时温室效应也和一些其他的一些“制冷效应”机制相平衡,保持地球热量的平衡。 例如大气平流层中的O3拦截了绝大多数的太阳高能紫外线,使地球环境有效降温,保护了地球生命(冰室效应) 大气对流层中的颗粒物反射和散射太阳光,使地球降温(阳伞效应) 如在公元1550-1900年地球上频繁的火山喷发形成的阳伞效应过强,使地球温度过低,形成了延续330年的“小冰期”l 但是在近代开始,人们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一
14、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排放的大量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的保温的“温室效应”过强,产生了过犹不及的效果。l 需要纠正一个错误认识“凡是温室效应就是有害的”,现代人们谈到的温室效应实际上是人们对原来的温室效应大量“干扰”,使其过于强化的结果,是一种“人为温室效应”。2、温室效应l 地球热平衡: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约50%以直接方式或被云、颗粒物和气体散射的方式到达地球表面;另外的50%被直接反射回去或被大气吸收。来自太阳的各种波长的辐射 一部分在到达地面之前被大气反射回外空间或者被大气吸收后再次反射回外空间; 一部分直接达到地面或者通过大气散射到达地面。 达到地面的辐射有少量的紫
15、外光、大量的可见光和长波红外光; 这些辐射在被地面吸收之后,除了地表存留一部分用于维持地表生态系统热量需要,其余最终都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外空间,从而维持地球的热平衡。地球表面能量返回大气由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能量传输机制来完成。 被地面反射回外空间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能够吸收长波辐射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后再次反射回地面,从而保证了地球热量不大量散失,如果该过程过强,就会造成温室效应。l 温室效应:可以用人们熟悉的花园种草的温室来说明。 花园温室一般由塑料或玻璃隔开外界空气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室内空间,以保持室内、花草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决大多数来自太阳的相对波长较短的辐射线能够透过玻璃
16、,达到温室内的地面和花草上,并被他们吸收。 被温室内物体吸收后的太阳辐射转换成能够致热的长波辐射,再次从地面向上空反射,欲要通过玻璃或塑料顶棚辐射出去。 但是玻璃或透明塑料就像大气中的一些气体(H2O、CO2、CH4、N2O、CFCs、O3等)一样,只允许短波辐射通过,而不允许长波辐射通过,所以温室内的这些致热长波辐射被“禁闭”在里面,导致温室内的温度要比外面的高,这个过程就是“温室效应”形成过程。1.大气中自然发生的温室效应:一般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吸收红外辐射引起的,H2O吸收的红外光线的波长700-850nm和1100-1400nm,而且吸收微弱,所以自然条件下的温室效应不是很强烈。 地球
17、与大气的能量平衡 地球吸收了太阳辐射能量,为保持其热平衡,必须将这部分能量辐射回太空,这一过程称为地球辐射。地球辐射波长都在4m以上,辐射极大值位于10m处,即主要是红外长波辐射。地球表面辐射的能量主要被低层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吸收。地球辐射的波长在48m 和1320m部分能量很容易被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而813m的辐射被吸收很少,这种现象称为“大气窗”,这部分长波辐射可以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 CO2和H2O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能量放出。这种辐射是向四面八方的,而在垂直方向上则有向上和向下两部分,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由于大气逆辐射
18、的作用,一部分地球辐射又被返回地面,使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它们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因此,大气对地表保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在很长时期内地面的平均温度基本上维持不变,因此可以认为入射的太阳辐射和地球的长波辐射收支是基本平衡的,见图2-4。 由此可见,发生于地球和大气间的能量得失过程与化学物种的光化学、光吸收作用密切相关,尤其是O3、水汽和CO2等。所以,大气中这些成分的变化会对地球的能量平衡产生很大的影响。如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和CO2量增加,它们会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在近地面与大气层间形成绝热层,使近地面热量得以保持,并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安全。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19、”(greenhouse effect)。图2-4 地球的能量平衡2.人为的温室效应:增加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CO2吸收的红外光线的波长1200-1630nm,并强烈吸收。850-1200nm范围的红外光,能够强烈地被CFCs(还有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吸收,因此人为排放的大量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要远远大于自然条件下的温室效应。3、主要温室气体l 概述 温室气体包括两类:一类在对流层混合均匀,如CO2、CH4、N2O和CFCs。另一类在对流层混合不均匀,如O3、nMHCs。造成混合不同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
20、中的寿命(平均存留时间)不同,化合物寿命长,则容易混合均匀,其温室效应具有全球特征。寿命短则不利于混合均匀,其温室效应只具有区域性特征。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在过去的1000年内,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全球大气对流层中CO2、CH4、N2O和CFCs、O3、nMHCs等都出现了浓度增高的趋势,特别是1870年以来,这些温室气体几乎呈几何级数形式在增长,这引起了人们对温室气体研究的关注。l 一些气体能够成为温室气体的原因(H2O和CO2)H2O和CO2具备以下的条件 H2O和CO2分子中具有多个原子,吸收红外线时,其分子发生波动,这样红外辐射线能够在其分子内部发生量子转换,因此能够被他们吸收;这就是为什
21、么虽然大气中氩含量很多,但是不能有效吸收红外线的原因。 因为红外辐射是电磁波,因此物质分子吸收红外光后,要求其分子内部电场发生改变,也就是分子之间的电偶极距发生变化,H2O和CO2具有不对称的电偶极距,因此能够吸收红外线,并导致内部电场发生变化,而象N2、O2等虽然能够在受到红外光辐射时,其分子内部发生原子之间的能量转换而发生分子颤动,但是其分子是对称的,因此不会导致内部电场发生变化,因而不能有效吸收红外线。 在大气中要求一定的浓度,H2O和CO2在大气中的浓度较高,象HCl、CO、NO、N2O等分子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远远低于H2O和CO2,因此目前他们还不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22、。l 虽然CO2是研究的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但是CFCs等浓度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要比CO2强很多。目前CFCs比如CFC-11、CFC-12已经成为十分有效的温室气体。 一般而言,H2O和CO2吸收的红外光线的波长分布在12 00nm以上和8 50nm以下的范围,例如H2O吸收的红外光线的波长700-850nm和1100-1400nm,而且吸收微弱,CO2吸收的红外光线的波长1200-1630nm,并强烈吸收。但是对于850-1200nm范围的红外光,对于H2O和CO2则是透明的(不能被吸收)。 但是这个范围波段的红外光能够强烈地被CFCs(还有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吸收。 对于H2O和CO2对红
23、外光的吸收,目前已经是“纯”吸收,就是说,在在1200nm以上和850nm以下的红外光目前基本上已经全部被H2O和CO2吸收了,再增加的单位的H2O和CO2浓度对于红外光的吸收只占总吸收量的很少一部分,但是,原来大气中CFCs等的浓度较低,因此他们增加一个单位浓度,对于红外光的吸收量是很大的,因此目前CFCs比如CFC-11、CFC-12等已经成为十分有效的温室气体。l 大气中温室气体:CO2、N2O、CH4、CO、CH3CHCl2、O3、CFC-11、CFC-12、CCl4。 CO2: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增加了31%,目前大气中CO2的浓度是过去42万年内最高的。人为排放的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温室 气体 温室效应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59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