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提要项目名称: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主管单位:镇安县林业局建设单位:镇安县板栗研究所 (组织机构代码:719788329)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组织机构代码:435201549)项目法人:王祥坤建设范围: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位于镇安县西部,磨木路和镇杨路沿线,共涉及7个乡镇、27个行政村。其中重点建设区包括青铜关镇、柴坪镇、余师乡和木王镇等4个乡镇,15个乡镇村;辐射发展区包括黄家湾乡、云盖寺镇、结子乡等3个乡镇,12个行政村。项目性质:新建、改造建设内容及规模:(1)新建基地工程:新建板栗经
2、济林示范基地0.85万亩;(2)改建基地工程:改造板栗低产低效林1.25万亩;(3)采穗圃建设:新建板栗良种采穗圃0.02万亩;(4)标牌建设:新建标志牌2个,标志碑8个;(5)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支撑机制、加强技术培训。建设期限:建设期2年,即2009年7月2011年6月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221.65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077.30万元,占总投资的88.18%(新建基地投资527.85万元,低产林改造498.50万元,新建采穗圃21.71万元,标牌建设3.80万元,工器具购置4.24万元,病虫害防治21.20万元);其他费用投资86.18万元,占总投资的7.06%(建设单
3、位管理费16.16万元,科技支撑费26.93万元,咨询设计费26.93万元,工程建设监理与检查验收费16.16万元);基本预备费58.17万元,占总投资的4.76%。项目投资中,申请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640.00万元,占总投资的52.4%;地方配套资金160.00万元,占13.1%;群众投工投劳及其它421.65万元,占34.5%。1.2 编制依据1、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2、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3、关于搞好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通知;4、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5、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4、设规划;6、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7、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20082012)的通知(陕政发20091号);8、陕西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9、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林业厅关于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675号;10、陕西省干杂果经济林发展规划(20082012);11、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15572000);12、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林业项目的通知陕林发【2009】194号;13、镇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长
5、期规划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14、镇安县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现状调查资料;15、有关行业的规程、规范及其他相关资料。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技术指标1.1新建基地整地工日/亩3栽植工日/亩1.5抚育管护工日/亩6每年2次,连续3年1.2改建基地嫁接工日/亩2.5每亩技术工2个,折合2.5个普工抚育管护工日/亩31.3新建采穗圃工日/亩9嫁接工日/亩3抚育管护工日/亩9每年2次,连续3年(含扩盘施肥)1.4种苗名称单位数量备注新建基地株/亩112实生苗56株、接穗56株(种苗预算加15%)低产林改造株/亩112双头嫁接(562,种苗预算加15%)采穗圃株/亩222密度1
6、11株/亩(双头嫁接,种苗预算加15%)1.5物料化费公斤/亩15农家肥公斤/亩1500仅在采穗圃中使用2.经济指标2.1用工费元/工日40普工2.2板栗实生苗元/株0.5新建基地使用2.3板栗接穗元/株1.5低产林改造和新建采穗圃使用2.4肥料元/公斤22.5农家费元/公斤0.22.6保水材料元/亩10新建基地、低产林改造和采穗圃均使用2.7嫁接材料元/亩10低产林改造和采穗圃使用2.8标志牌元/座70002.9标志碑元/块30002.10工器具费元/亩22.11病虫害防治元/亩101.4 研究结论本项目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通过建立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促进示范区农民增产增收。同时本项
7、目属于营林工程项目,项目建设对增加森林资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积极作用。项目的建设目标非常明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的确定,是针对项目区板栗经济林整体发展思路确定,在全县板栗经济林发展战略框架基础上,从推进干杂果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而确定的,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确定合理、可行。项目区板栗经济林建设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各项技术标准完善,具有本地的优良品种镇栗1号,经济林发展的群众基础较好,栽培经验丰富,项目建设条件成熟。项目实施将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此外,项目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与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8、一致。项目经济效益较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综上所述,项目实施是必要和可行,建议尽快实施。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 项目背景镇安县位于秦岭南麓中段,地处汉江主要支流之一的旬河上游,是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给养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镇安县是我省退耕还林试点县,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1999年,镇安县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截至2008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0.0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5.2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22.94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工程涉及25乡镇,204个行政村,53947户,202091人。已累计向退耕户兑现资金4.2亿元,
9、种苗费2259万元,户均已增收7785元(含粮折现),人均增收2078元。2009年及以前退耕还林到期面积已经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和省级阶段验收,面积核实率达到100%,面积合格率达到了99.9%以上。十年退耕还林,带来了山绿民富,换来了青山绿水。退耕还林已经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镇安县涉及面最广、直接受益群体最多、影响最深远的生态经济工程,直接引领全县生态建设步入快车道,促进了全县林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森林面积迅速增长。十年来,仅退耕还林合格造林面积达50.08万亩,森林面积增加25.24万亩,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由57%增加到65.6%,实现了森林面
10、积、蓄积量同步增长。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全县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510平方公里,陡坡耕地人为生产活动逐渐减少,土壤侵蚀模数逐年下降;植被大面积恢复,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主干河流雨季泥沙量显著减少,基本达到了小雨不出山,大雨输清泉,暴雨不成灾;灾害性气候发生次数逐年降低,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局部已实现了良性循环;形成了良好的植被,昔日的荒山秃岭已被层林染绿,处处山清水秀,呈现出山上绿色浓、山下五谷香,人在树中行、村在林中藏,远看青山绿、近看桃李红的美丽景象。镇安县先后被国家授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板栗之乡”等荣誉称号农民收入明
11、显增加。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县有5.4万户20.2万人从中受益,全县现有退耕面积仅政策兑现一项中央财政到期(即:经济林五年,生态林八年)累计补助资金达7.81亿元,户均增收14477元,人均增收3864元。同时,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收入较高行业转移,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县新增板栗园14万亩,核桃园3万亩,桑园1万亩;全县板栗、核桃、桑园面积分别达到45.2万亩、12万亩、1.9万亩;板栗、核桃产量分别达到7300吨、4500吨,蚕茧产量达到603.4吨。林药间作3.6面积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12、到8.38万亩;全县恢复天然草场20万亩,林下种草11.3万亩,养羊量达到30.03万只,畜牧业产值达1.62亿元。实现了“粮下川,林上山,畜进圈”的良性发展。以板栗、核桃、蚕桑、中药材、畜牧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退耕还林是一项涉及农业产业结构、粮食政策、农民脱贫致富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工程,尽管目前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镇安县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研究和扶持,创新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各乡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方向、目标不十分明确,政策保障不到位;退耕户在资金上投入严重不足;经济林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技术奇缺,产业链不完整,制约产业化发展;部分退耕农户只
13、注重退耕还林的政策兑现,而不注重培育后续替代产业的长远打算,缺乏统筹规划和市场预测,对市场风险考虑不够;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初具雏形,但形式单一,综合利用较差,经济效益较低,产业化建设还未真正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为了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国家决定在退耕还林一期兑现的基础上,再延续兑现一期。同时要求加快后续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依托资源禀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林竹产业、中药材产业、特色养殖、森林旅游业和劳务输出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求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
14、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度,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带动后续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镇安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已有生长,清陕西通志载:“镇安大板栗秦为贡品”。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镇安大板栗以其个大、色鲜、味美、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而享誉全国。改革开放以来,镇安板栗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基地面积迅速扩大,产品质量逐年提高,经济效益稳步上升。1986年被国家列入星火计划项目,1990年被确定为陕西省名特新优商品基地,1996年荣获中国西安名特优新干果金奖,1994、1997年两次荣获中国杨凌农
15、业科技博览会后稷金像奖,1998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全国板栗标准化生产示范县,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依托工程建设和农民自发投入,板栗经济林基地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到2008年底,累计栗园面积达45.2万亩,良种园27.1万亩,实生园18.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34.9万亩,705万株;丰产园面积20万亩,400万株;低产园面积14.9万亩,894万株。基本建成了“镇木”、“云东”、“商沙”三个十万亩板栗林带,有机板栗基地认证面积达3万亩。板栗产量逐年上升,2008年板栗产量7300吨,比1990年的917吨增长了8倍。为了利用
16、当地资源优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在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专项规划中,将镇安县列入板栗示范基地,提出以镇安为中心,辐射带动柞水、宁陕、长安、蓝田,建立商洛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在陕西省干杂果经济林发展规划中,镇安同时列入板栗经济林产业示范基地。依据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林业项目的通知陕林发【2009】194号文件精神,镇安县林业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委托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2 项目建设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退耕还林由于周期较长,退耕户在短期
17、内很难获得理想的经济收入。因此在第二期政策兑现过程中,必须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根据镇安县实际,主要抓好板栗、蚕桑、核桃产业的发展,加快干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和建园,提高产量;加快以板栗为主的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因此建立镇安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板栗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 (2)项目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需要镇安县是板栗的传统栽培区,具有“中国板栗之乡”之美誉,镇栗1号板栗是我省近五年选育出的唯一通过国家级鉴定的优良板栗品种
18、。近几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板栗栽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板栗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群众增产增收的作业日益显现。2008年全县板栗收入4380万元,依托板栗产业,全县栗农年户均增收586元,人均156元。同时,当地政府和群众对板栗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高。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有利于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有利于当地农民就业,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就业。 (3)项目建设是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镇安县林业产业初步呈现出第一产业稳步推进,第二产业逐步恢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总的来看,存在规模小、基地化水平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对林业总产值贡献率不高等问题。如何利用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19、,壮大林业产业,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当前林业工作的重点。建立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是建设林业现代产业,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有益尝试。 (4)项目建设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努力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使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镇安县农民由于受地域的局限性,生产生活环境差、大部分农民劳动技能低、经济收入差、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尽管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面貌,但退耕还林后继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的主渠
20、道没有建立。因此加强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使项目区农民到2015年尽快实现省政府确定的人均收入5000元的目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项目建设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3.1 自然条件3.1.1地理位置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位于北纬33834至334457,东经1083435至1093651之间,东与山阳县及湖北省郧西县交界,西与宁陕县毗邻,南与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接壤,北与柞水县相连。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523.1万亩。3.1.2地形地貌镇安县位于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内。境内
21、山峦起伏,群峦叠嶂,海拔在344米至2601米之间,由于垂直变化大,形成了山川相间,谷峰相连,纵横交错,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总体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在杨泗、栗扎之间的鹰嘴石,海拔2601.6米,最低点在龙胜乡的石家沟口,海拔344米,相对高差2257.6米。随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山沟谷峰纵横交错的掌莆叶脉状地貌,主要可分为中山地貌、低山地貌和河川地貌。3.1.3气象水文镇安县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804.0毫米,无霜期年均206天,最长266天,最短168天;年均气温12.2,最冷一月0.5,最热七月
22、23.4,极端低度12.6,极端高温37.4;0活动积温4328.2,10活动积温3541.9;年均日照1947.4小时,太阳辐射值110.86千卡/平方厘米,有效辐射约占总量的一半。平均风速1.4米/秒,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和南风。由于受地形垂直变化影响,气候垂直变化突出,形成了“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的多”的多样性小区域气候特征。3.1.4土壤镇安县境内土壤的特点是:成土过程短,石砾沙粒含量大;质地粘重,结构差,耕性不良;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含量少,速效养分含量低,氮磷比例失调。共分为5个土类,13个亚类,23个土属,78个土种。主要土类如下:(1)黄棕壤分布在1300米以下
23、的浅山,是北亚热带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下发育起来的土壤。土体粘重坚实,多为块状结构,呈酸性至微酸性。县境内共有黄褐土、粗骨性黄褐土、黄棕壤、粗骨性黄棕壤4个亚类。(2)棕壤属地带性土壤,发育在海拔1300140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针阔混交林下。主要分为棕壤、漂洗棕壤、粗骨性棕壤3个亚类。 (3)淤土分布于川道地区的塬面上,所占比例小。有1个亚类,冲积、洪积2个土属,18个土种。主要为农耕地。(4)潮土分布于各大河流的低阶地和河滩地上,是在河流冲积物上发育起来的土壤,所占比例小。有潮土、湿潮土2个亚类,4个土属,7个土种。主要为农耕地。(5)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旬河、乾佑河等大型河流及其支流两岸的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板栗 经济林 示范 基地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57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