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doc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 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南、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状况作了综述,文中依不同的地形区域及开发程度分区进行纵横,揭示了山区各地农田水利发展的进程、特点和。又结合山区的特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水利发展与梯田开辟、立体农业、粮食生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山区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及。 南方山区地形上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西部分布着高山高原,中部山原和盆地交错,多山地。逐渐过渡到东部的低山丘陵。由于地理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历史上南方山区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大体来说,东南山区比中
2、南、西南山区开发得早,到宋元时期进入大开发阶段,以塘堰为主的灌溉水利广泛兴修,明清时继续发展,这部分本人已有专文作了论述。而中南、西南山区虽然开发的历史也很悠久,但开发的范围有局限,规模也不大,明清时才进入大规模开发期,不仅开发丘陵冈地,高原山地亦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同时兴修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扩大了水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南、西南山区降水量丰沛,除秦岭山地和云南省北部年平均降雨量为500800毫米外,其余地区一般皆在8001200毫米以上。鄂湘川粤大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桂黔滇岩溶山区虽然地表水不多,但地下水蕴藏量大。然由于降水分配不均,加上山区坡陡流急,溪水易涸易涨,使农业生
3、产常遭干旱洪涝的威胁,故要发展生产就需兴修水利。然而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急剧,垂直变化显著,地貌复杂多样,水热条件各异,致使兴修水利不易。明清时南方山区各地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和设施利用水资源,发展农田水利事业。 *本文为农业院院长基金课题“明清南方山区开发”的论文之一。 本文范围只包括中南、西南山区。东南山区内容参见拙作明清东南山区的灌溉水利一文,载中国农史1996年第1期。 一、明清南方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 (一)湖北丘陵山区和陕南山区 湖北东、西、北三面环山,地貌
4、分属鄂北岗地、鄂东低山丘陵和鄂西山地三部分,中南部为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和鄂东低山丘陵开发历史悠久,今南漳、宜城一带在秦汉时分别修了长渠和木渠,引蛮河水灌田,渠道沿途还与陂池相连。此两渠历代皆有维修。唐宋时鄂北和鄂东开垦加快,塘堰修筑渐多。如崇阳县在唐宋时筑有华陂、石枧陂、白泉陂等。宋代在枣阳县建平堰,引水渠道跨山涧9处,号称“灌田十万顷”。明清时除维修原有塘堰外,还兴建了许多小型塘堰。如明前期麻城县有灌溉塘堰1477口。黄陂县水利亦较发达。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73称:“按黄以陂名,而河塘陂堰以万计是利灌溉。”万历襄阳府志水利载全府有陂塘堰湖共1182所,万历时比原额新增168所。该府宜城县的
5、长渠、木渠明清时多次维修,清光绪时长渠灌田4000顷,木渠灌田3000顷,加上东西两山水田,总计有水田11000顷,丰收年能收粘稻百万石之多。湖北中部京山县、钟祥县、荆门州等明清时大量利用泉水灌溉。京山县位于大洪山山麓地带,泉水丰富。雍正湖广通志卷76称:“京山县地远多山泉,民引泉为机,堰水为业。”还利用温泉灌溉稻田,“其收数倍”。钟祥县利用猪龙池等泉水灌溉农田百余顷,县西又有5泉灌田甚广。荆门州北20里有南泉,灌田千顷。 鄂西山区山大林深,以往开发不够,人烟稀少,明清时期才有了较多的开发。北部荆襄地区,明前期进入的流民达百万之多,为了加强管理,成化十二年设置郧阳府,其时开垦荒田达143万亩。
6、清代人口增加更快,嘉庆年间郧阳府人口比明万历时增加近8倍,荒地继续得到开垦。山农主要种植旱作物,但在山间平坝和河谷平原也兴修水利,发展水稻。如郧县“近郊多平原,水田产稻颇佳。”以县西北30里的武阳堰、县北5里的盛水堰最巨,二堰修建年代悠久,历久沦废,明弘治中知府胡伦主持修复。清康熙十七年又修盛水堰,灌田百余顷。另有横塘堰等十余处,各堰皆灌溉下种百余石之田。郧西县“山岭之下,多成平坝”,于是在溪水上筑堰引水灌田。如洪武初在县西北15里筑千工堰,灌田干余亩。清道光时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9载郧西县有20多堰,“每堰下种百数十石”,产稻较多。故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谓:郧西“居民开成水田,连迁逾陌,故其产谷
7、较胜洶阳、山阳诸邑。”竹溪县“川原乎旷,溪流潆洄”,清代有官堰等17座,各堰多的灌溉二三百石田,少的亦灌溉数十石田。水田风景“绝似江乡”,故其米谷之饶,”洵阳、白河客民亦借资焉”。房县“平原膴膴,溪流清漪”,以潵潵堰最大。明万历中知县朱衣修筑此堰,“凿石为斗门,大者三,小者三十有五,中为管(涵管)七十余”,以时蓄泄,灌溉上中下畈稻田万余亩。又有白土等18堰,每堰溉百石数十石田不等。同治房县志水利称:“郧属六邑惟房犹号裕米之乡,而稻田灌溉惟恃塘堰。”竹山县虽“山势陡窄,鲜膏沃之地”,但县西宝丰一带稍平衍建有安河堰等十数处,各堰灌溉数石数十石田。保康县因山高谷深,水田较少,然亦建有十数处堰,所产稻
8、谷可供县城之用。此外郧阳府东面的均州,在明初建石板滩蓄水堰,灌田数百顷,万历中知州王家业又主持修治,清中叶时效益仍大。鄂西 弘治黄州府志卷3惠政。 光绪宜城县乡土志卷4物产。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73湖广二。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42、352。 明宪宗实录卷167,成化十三年六月。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49。 三省边防备览民食。此山区稻田面积以种计,大约一亩地合下种市斗4升,合仓斗6升7合之数,见同治房县志。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49。 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 王世贞:潵潵堰斗门门碑,载乾隆房县志艺文。 三省边防备览民食。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48。 南恩施地区为崇冈峻岭,林深箐
9、密的山区,明代清初,这里多数为土司属地,大部分地方“土广人稀,荒山未辟”,开发程度很低,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建施南府后,“流人麇至,穷岩邃谷尽行耕垦。”主要种植包谷等旱作物,但在“山行平旷处,皆开田种稻”,开始兴修农田水利。如雍正末张冲知来凤县,“导浚水源,设甬道(凿山开成的渠)滋灌溉”,使城西南之地成为膏腴水田。恩施县亦引九渡溪水灌田。 鄂西地区明清虽有较多的开发,但水利兴修仍然有限,农业以旱作物为主,水田约占耕地的十分之一二。 陕南山区地貌属秦巴山地。除汉中盆地开发历史悠久,水利自古较发达外,其
10、余地区到明清时期才得到真正开发。开发大体是从东向西。从河川原地到丘陵低山,直至高寒山地。商洛、安康与郧阳地区接邻,明代前期亦是广大流民的流寓之所,因流民的入籍,明成化时升商县为州,增置商南、山阳二县,又划洛南、镇安辖于商州。清前期大量流民再次进入秦巴山地,山区进一步得到开发。 商州有丹水流过,下通汉江,清代多次整治航道,疏凿险滩以利水运。史称:“丹水自燕脂关东流过说法洞,绕州城南,又东至张村铺、商洛镇、龙车寨,经流二百里,两岸随地皆可开渠”。水利的发展还与擅长种水田的流民迁入有关。三省边防备览民食谓:“商州,湖北武黄、安徽潜六流徙之人著籍其间,用
11、南方渠堰之法以收水利,稻田数万,军糈之资不劳外境。“但商州除本州水利较好外,其余的县只有一些小渠堰,各渠堰一般灌田才数十亩,所以水田很少,主要种植包谷等杂粮。 安康地区明代称金州,万历十一年改为兴安州,乾隆四十七年因流民的大量迁入,“户口较前增至数十倍”,遂升为府。清代府属以“汉阴、平利水利为最,安康次之”。汉阴县沿月河作渠数十道,灌田2万2千余亩清末时有官渠堰19处,民间私堰不下数百处,灌田数十万亩。平利县有坝18处,引水灌田约四五万亩。安康县主要在恒河上筑堰,位于龙口的名千工堰,康熙五十六年于龙口南七里更筑一堰名永丰堰,两堰共灌田千余亩,至乾
12、隆时灌溉面积扩大到万亩。另外紫阳县、洶阳县清代水田亦有发展。道光秦疆治略卷65称:紫阳县“境内四面皆山,依山之麓除沟窄水陡者,余悉开成稻田,引水灌溉,旱潦咸收。”洵阳县“居民因势开堰,虽无官渠,而稻田极多”。 汉中盆地四周都是山县,明清时始兴修水利。南面的宁羌州(今宁强县),嘉靖初知州李应元“以山民不知水利,特凿七里堰引水灌田千余亩,获利甚饶。民自是争相仿效,凡山间平地有水之处概成良田”。清代嘉庆时宁羌约有渠田万亩。西面的略阳县嘉靖县志记载;县境四面皆有稻田,东路两河口一带至小寨西溪止,南路道岭子一带至铁佛寺止,西路横现河至今竹坝石门河止,北路小八度一带至五行三川止。水稻业的发展必然建有相应的
13、水利设施。东面的定远(今镇巴县)清代有堰渠多处,灌溉稻田约二三万亩,以九军坝产稻最美。然总的来说,该山区堰渠仍少,故三省边防备览称;“讲民食,留(坝)、凤(县)、宁(羌)、略(阳)、定(远)、洋(县)均以包谷杂粮为正庄稼。” 同治来凤县志卷8。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51。 雍正陕西通志稿卷40水利二。 民国陕西通志稿卷60。 三省边防备览民食。 雍正陕西通志稿卷40,民国陕西通志稿卷6。 民国陕西通志稿卷59。 &nb
14、sp;光绪宁羌州乡士志政绩。 (二)湖南丘陵山区 湖南北面为洞庭湖区,东、南、西三面环绕山地,中部以丘陵岗地为主,红层盆地和灰岩盆地沿河呈串珠状排列。洞庭湖区和湘、资、沅、澧下游地区开发最早,后来又向四水中游丘陵岗地发展,唐宋时期中部丘陵地区修建了不少大中型塘堰工程,明清时堰更加发达,还大力设置筒车、龙骨车等灌溉农田,周围山地亦兴灌溉之利。 在湘江流域:明清时丘陵地区普遍讲究水利。如宁乡县于明成化间由民谢崇玺等修太阳坝,号称“灌田万顷”(
15、实荫田5千亩)。清代“自乾隆戊戌旱后,凿井挑塘筑堰蓄水,点滴不肯轻泄,沿河两岸横江叠坝驾筒车汲灌,又有手挽曰手车,脚踏曰脚车,随田高低用之”。清代时祁阳县在湘江支流祁江、烟江、清江、白河、白水、三江等河流“两岸,居民因势乘便堵筑堰坝,兼用筒车引水灌田不下数十万亩”其他小涧支流皆足以资蓄泄,还凿有众多池塘,“塘田为最多,堰田次之”,塘田面积超过了堰田。故称“祁阳宜稻,农皆水耕”。零陵县在明代由知县陈福山“修筑堰塘溉田二百余顷,民赖其利号曰陈公堰”湘东山地和南岭山地明清时随着大量开发山田亦兴建多种水利设施。清代平江县“重梯作垄”“半岭凿塘”。醴陵等县“多山田,皆资于陂泽池塘灌溉,惟近河设筒车以荫”
16、邑中陂塘不下5百余处。攸县因有陂堰灌溉,多种植早稻,早稻收获后再种大豆、荞麦,形成一年两熟制。山上多开成梯田,种植一季稻。郴州不仅修筑陂堰塘坝,还有“筒车之处动以千计”。桂阳州“山顶上皆田,而顶上多泉,并无旱暎之忧”。永州府明代山田增多成化中扬崇任知府,“境内山田多旱,崇亲视渠堰,连岁有秋”。清代时更“勤于垦荒,山麓皆治”,“垦山为陇,列植相望”。道光永州府志卷5载该府水利:“永明(今江永县)、江华皆赖有陂水,永明之陂五十,其水田较多,江华之陂十有四,其水田较少。新田山丛地狭,然其南十都为陂五十,其北四都为陂二十有七,大半取资于潭山之春溪,故邑小而税额多。于永明至八属,山田可通笕引泉者,每种旱
17、稻。法类区田。取水艰者,纯种包谷及杂粮,其用力也少,其收获也逸。”该府山田已多于平田,“郡境山田十之七,水田十之三。”山田多筑陂引溪河、泉源之水灌溉。 在资、沅、澧流域:明清时除偏僻的湘西一些山区外,多有兴修水利的记载。在资水流域,明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委官主持修筑邵阳县铁塘陂、代陂等。北面的新化县筒车灌溉普遍,在12条资水支流“沿岸,民设筒车壅坝水激之使自环转,挹水以灌田”。在沅水流域,明弘治间虞球任辰州府通判,“见高田水涸禾苗易涸,亲诣田间,相视水道令民开凿 嘉庆宁乡县志卷8风俗。 嘉庆祁阳县志卷4
18、引旧志。 雍正湖广通志卷45引(明一统志。 同治平江县志卷1赋役。 嘉庆醴陵县志卷4水利。 民国(醴陵县志水利引旧志。 顺治攸县志卷18农事。 嘉庆郴州总志卷5。 赵宗文:教绥民多垦水田论,同治绥宁县志卷36。 正德
19、湖广图经志书卷13。 隆庆(宝庆府志卷3山川。 嘉靖薪化县志卷2。 陂塘潴水,民受其利”。该府溆浦县早在三国时已开辟序溪(即溆水)一带良田数百顷,成为宜稻之地。明清时水利更加发达。明成化三年当地民覃希纯筑干工坝,灌区起湖田坪迄茅坪村袤三十余里,坝以石筑,至二十一年才成,“引射龙湾水灌田四万有奇。”清同治溆浦县志称“邑水利大矣”,所筑工程有球(即圳、渠)、有堰、有塘。除建平塘外,还修筑山塘,“因山为池,于两山中凿池使深引泉注之,而塞其口为堤使厚而坚,用以潴水。”如杉木塘等7个塘皆如此筑成
20、,类似今之水库。山区的陂在溪流上筑坝,主要作用是壅水,而山塘在山谷中筑坝,能蓄积更多的水,山塘的增多说明山区水资源得到更多的利用。上游的沅州府水利亦较好。明万历末蔡心一知麻阳县,“麻阳多石田苦无水,心一相地势筑陂堰凡四十余所”。清代乾隆沅州府志水利载:麻阳县有塘堰130余所,芷江县有塘堰泉134所,黔阳县有106所。该府水利设施多样;府境之水“资以溉田者有二:曰山溪、曰洞泉。壅溪曰堰,引堰之水而入田者曰圳,亦有障堰而蓄水者日陂,通泉曰渠,刳木引渠之水而入田者曰枧,其凿地而潴水者曰塘,举具*奭=斗塘之水而入田者曰斛,转轮激水曰车陂,亦曰车堰。”以陂塘堰之利最大。澧水流域的澧州水利也有较多发展。如
21、明成化间俞晝以御史出判澧州,大筑陂堰,“灌田可万顷”。然而在永顺府、乾州厅、永绥厅和凤凰厅一带,史称“苗地山多田少,种稻谷者无几,俱种杂粮于山坡”,还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塘堰沟渠很少,筒车和水车亦稀少。南部的靖州“荒山甚多”。水利亦不发达。 (三)四川丘陵山区 四川西部属青藏高原,以牧业为主,东部为四川盆地,以农业为主。盆地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中部为方山丘陵山,东部为平行岭谷区盆地四周围绕着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明代之前四川主要在川西平原兴修水利工程,南起乐山。北到绵阳的水田农业区秦汉时
22、已形成。其余地区多山丘,唐宋时得到较快开垦,但多开成畲田种植旱作物,只沿河两岸引水种稻,南宋时川中始修筑梯田植稻。明代人口和耕地均未超过唐宋盛期,开垦记载较少,但农业技术有所提高,在川中、川东丘陵区多有兴修山湾塘堰的记载。清代四川人口大增,大量开垦山丘地,提倡兴修水利,山丘区水利有了较快的发展。 明代川中的合州(今合川)、中江、遂宁、富顺、井研等州县都有兴修塘堰的活动。合州在明洪武时修筑塘堰150处中江县于成化二十年由知县王皋主持兴修陂塘。遂宁县在嘉靖时太史杨名撰有劝农亭记,称“陂塘沟港潴蓄水利各宜及时用功浚治”等语。积极倡导水利。富顺县北10里的朱家堰,为明代创置。在井研县,嘉靖时知县萧溥筑
23、高滩、潺泊二堰,其后知县杜如桂兴建塘堰更多。川东明代时只有部分地区水利发展较快,如成化四年唐博知巴县,“相地筑塘堰凡百有七十所,巴人赖之”。在江津县,“明嘉靖中县 雍正湖广通志卷46。 乾隆湖南通志卷105名宦。 雍正湖广通志卷46名宦志。 乾隆乾州志卷4。 同治绥宁县志卷36。 万历合州志卷1陂塘。 嘉庆四川通志政绩。 乾隆遂宁县志卷2。 光绪叙州府志水利。 &nb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清 南方 山区 水利 发展 农业生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5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