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是丘陵山区 农业综合开发的金钥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旱作农业是丘陵山区 农业综合开发的金钥匙.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旱作农业是丘陵山区 农业综合开发的“金钥匙”寿阳县人民政府 寿阳县海拔8501760米,属高寒山区,县境内丘陵起伏,地形凸凹不平,且水资源贫乏,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9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春季降雨仅占全年总量的14.8,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33.6m3,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9%,水资源贫乏成为了制约寿阳农业发展的瓶颈。寿阳县政府、县农发办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新路子发展旱作农业,打开了寿阳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希望之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寿阳县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实施旱作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寿阳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2亿公斤,成为继安泽之后全省的第
2、二个人均吨粮县。90年代后期,寿阳县大力实施旱作农业,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战略”、“土地整理项目”、“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机耕农业”等一系列农业产业化项目,建立起了蔬菜、粮食、林果、畜牧四大农业产业体系,全县蔬菜种植面积高达40余万亩,仁用杏7.89万亩,杨树片林11.87万亩。尽管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但寿阳粮食亩产大幅增加,粮食总产量由1.5亿公斤增加到2.5亿公斤,并于2005年、2007年两度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寿阳通过旱作农业走出了一条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特色路,找到了打开寿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门的“金钥匙”。 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推进农业可
3、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寿阳县通过集雨灌溉和培肥地力等途径,突破了缺水瓶颈,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仅农业综合开发一项,就推广实施了旱作农业面积达62000亩,建设蓄水设施450余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4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62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0.58万千瓦,推广抗耐旱作物品种20余种,通过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实施,项目区粮食总增产329.5万公斤,项目区新增总产值1069.07万元,节省开支108万余元。农民收入增加总额843万元,人均增收509元,人均增加纯收入近450元。 一、发展集雨灌溉,打开了以水兴农之门寿阳县是典型的丘陵土石山区,县境内河川地少,沟梁地占到总耕地
4、的70%左右,因此发展集雨灌溉成为寿阳县发展旱作农业的必然趋势。春夏持续干旱十有八九,几乎是“十年九旱”,春播干旱成为农业增产的致命锁链。农业综合开发把解决春旱作为首要问题,一是通过建深井、中层井、截潜流等工程来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来解决川地干旱季节作物需水难题,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利用滴灌、渗灌、点浇等形式尽力为作物提供抗旱保苗的“救命水”和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的增产水,配合自然降水,保证在遇到干旱对作物产生影响时能及时对作物给予补水;二是通过建蓄水池来利用深井、中层井进行灌溉,以解决沟梁地农作物抗旱保苗问题;三是通过建旱井、蓄水坑塘利用天上水、地面水集雨灌溉,将较大强度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汇集起
5、来,在需要时供给作物利用,以达到坪地高效利用雨水的目的。同时还可发展喷灌节水农业,从根本上改善丘陵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基本条件,取得了极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促进了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做强了旱垣蔬菜主导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及全国最大的旱垣无公害茴子白生产基地县,由于寿阳具有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环境条件,生产出的“寿绿”无公害茴子白以其低糖、高钙、多VC的优势销往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并出口韩国、日本、俄罗斯、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市场青睐。但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尽管蔬菜品质好、价格高,农民增收快,蔬
6、菜产业也很难快速推进。2002年作为旱垣茴子白生产最大的镇平头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通过建机电井2眼、浅层井256个、节水灌溉蓄水池5个、小型截潜流蓄水工程4座,节水灌溉面积扩大了200亩,既扩大了旱垣茴子白种植面积,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当年仅茴子白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3368.5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多了1050.5元。 针对景尚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打井取水难的问题,2006年,寿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九榆线段公路等级较高、集雨条件好的条件以及部分机耕路路面实施了集雨灌溉旱井项目建设,新建旱井30个,每个旱井可扩浇4亩蔬菜作物,单井增收达4400元;通过配套3眼机电井,新建蓄水坑塘3座、
7、蓄水池3座,解决了当地作物抗旱需水难题,项目区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实施前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选择了以茴子白为主的蔬菜种植与粮食作物种植并举的农业产业结构,当年茴子白亩均收入达到1750元,是大田作物玉米种植收入的2倍多。景尚、贾豹、言思村通过结构调整,蔬菜种植面积由项目实施前的90亩、120亩、80亩扩大到1350亩、1210亩、980亩,仅蔬菜一项亩增收1600元左右。2007年景尚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禹家寨村蔬菜种植面积由项目实施前的350亩扩大到950亩,仅蔬菜一项增收25万元,以此带动了全乡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01元。2008年景尚乡全乡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0
8、000亩,总产量达7000万公斤,成为寿阳南部调产增收明星乡,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特色农业的均衡发展。2008年寿阳县被选定为奥运菜专供基地,原国家质监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长江等国家、省、市领导曾先后视察指导了项目区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种植情况。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了修路、办水、调产相得益彰、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打开了节水高产之门寿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高标准规划、适度规模连片开发。要想在丘陵山区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收益,培肥地力是旱作农业增产增收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通过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复垦土地、秸杆还田、增施农家肥等培肥地力都可以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目的。 第一、
9、利用地膜覆盖,特别是渗水地膜覆盖技术,来集雨增墒,增加地温,能够针对性地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旱”、“寒”问题。水分、温度、空气、养分相互协调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可渗水、调温,显著提高丘陵山区粮食单产。2003年优质蔬菜基地项目南燕竹宋杜沟项目村的渗水地膜覆盖,取得了显著的节水、增产、增收效果,玉米亩产800公斤,比普通地膜增产200公斤,提高产量25%,显著的增产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加快了渗水地膜在全县的应用。如今全县地膜覆盖总面积达到26万亩,其中渗水地膜3万余亩,覆盖南燕竹、宗艾和平头三个产粮大镇,这些地方已基本实现旱年丰产、丰年高产,解决了旱作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预计
10、到2010年,全县渗水地膜覆盖面积将达到15万亩。 第二、实施保护性耕作,即“种地时不翻地,收获时不收秸秆,让秸秆作为土地的植被来保护土层和水分,为土地添加有机质”。此种方法既不破坏土壤结构,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减少了地面蒸发,提高了土壤保蓄性能,从而维持了丘陵山区良性的生态循环。在保护性耕作田里,可减少大风含尘量60,而且由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户,不需反复耕地、施肥,从而可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产量增加15%20,收入增加2030。这样,项目区不仅有了丰收的良田,还有了防治风沙的“拳头”,减少了巨大的沙尘来源,促进了旱农作物尤其是当地优势资源小杂粮的增产增收,成效显著,影响深远。2005年被
11、农业部评为山西省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山西省十大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县之一。 第三、地膜秸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寿阳县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实施的另一项旱作农业技术。即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玉米秸秆直接耕翻入土壤中,并施加一些氮素肥料,以促进秸秆在土中腐熟,避免分解细菌与作物对氮的竞争。这样可改良土壤性质、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改变项目区土壤、植物、大气间的能量交换和水分传输过程,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创造了作物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环境,不仅增温保墒节水增产,而且提高了项目村的土地生产率。 此外,通过复垦土地控制水土流失和通过增施农家肥改良土壤,都可以增强土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实现大旱之年不减
12、产,大灾之年不减收。 通过培肥地力,我县项目区玉米种植密度加大,每亩种植密度3000株增加到4500株,提高了单产,亩增收200元左右,达到了高产高效。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配套发展。近年来,寿阳县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配套力度,为旱作农业机械化作业奠定了机械化设备基础。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5万千瓦,农业机械及农机具配套达6万余台(套),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配套农业机械1700余台(套),拥有免耕播种机1290台,节水灌溉类机械94台(套),秸杆粉碎还田机165台套。同时,寿阳县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机耕路,扩大道路覆盖面,全县农发项目区新修机耕路达120多公里,方便了实施有机旱作农业机
13、械化操作和项目区农民春播籽种肥料的运进及秋收农产品运出转销。2002年,宗艾镇依托中国农科院和省农科院在该镇建立的“晋东豫西旱农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试验区的独特技术优势,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有机旱作农业项目,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明显。2006年景尚乡项目区机械化作业面达到了95%以上。 三、加大科技培训及示范推广,打开了科技致富之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寿阳县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与县农业局、乡镇科协优势互补,联手进行科技推广,把农业局、乡镇科协的信息、人才、技术优势与自身基地优势联动结合,科技人员既从事项目实施、基地建设,又从事项目区科技培训,手把手传授农业科学技术。同时
14、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科技投入原则,组织项目区群众走出县门,学习先进的旱作种植技术,实现了项目区“镇镇有示范村,村村有科技户,户户有明白人”的农业科技格局。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全县共培训农民农业适用技术30000人次,印发培训资料及技术资料80000余册(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3000亩次,旱垣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1500亩次,优质蔬菜示范基地8.35万亩,玉米旱作优质示范区3.5万亩。示范推广了多项深受农民欢迎的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使优质抗旱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加大旱垣蔬菜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15、做强主导产业2003年,优质蔬菜基地项目在南燕竹镇宋杜沟村建起新科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旨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育苗、有机肥和生物肥料相结合、合理密植、宽窄行种植、地膜覆盖、测土配方、适季栽培、生态防病防虫等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蔬菜复播、粮菜套种、立体种植、架式种植等新模式试验示范。实现当年蔬菜生产总量98万斤,总收入10万元。二是积极推广种植抗旱良种及旱作农业种植模式,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广抗旱作物品种选用及配套技术,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讲解,实现以抗耐旱品种为基础,采用抗旱保水剂拌种、包衣及配合施肥等相关技术配套措施,增强作物抗旱能力。通过推广抗旱节水高产良种,如先玉335玉米、长城799玉米及晋单青贮42玉米,可增产10%25%,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1.52.25公斤。 八年春花秋实,八年艰苦创业,寿阳农业综合开发这艘承载寿阳“三农”事业的航母在寿阳大地上披坚执锐,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距离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和广大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借本次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的东风,我们一定认真学习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把寿阳的旱作农业推向一个新阶段,再谱新篇、再创佳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56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