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沁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第一章项目概要1.1项目背景(1)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四句话,明确了2010年全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其中,强基增后劲就是“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强化土地开发整理,实施平田整地、土壤改良、机械化耕作、水利设施配套、植树造林等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地方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状况,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实施强基增后劲的有效途径就是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为平台,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通过土地治理的途径积极改造中低产田,从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环境,进一步
2、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今后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农业奠定坚实基础。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将为项目区农业持续增产、增效以及农民增收注入新的助推力。(2)沁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9,全年无霜期平均163.4天,年平均降雨量为592.9mm,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县,也是全省的产粮大县之一。全县总面积1318km2,辖6镇7乡306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197.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3亩。2009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30万亩,杂粮面积10万亩,粮食总
3、产量1.33亿公斤。2009年财政总收入仅1.016亿元,人均纯收入2701元,远远低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10元,急需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综合考虑沁县的自然及社会发展条件,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总体要求。(3)2008年经省农业综合开发办批准将沁县列为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县,2010年省政府将其列入全省新增粮食核心区12县之一。到2010年为止,累计完成段柳乡、新店镇、定昌镇等乡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1.81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2个,实际完成投资1718万元,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项目区人均增
4、收250元,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为该县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牵头单位是沁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项目承担单位沁县农发办多年来已具备实施本项目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可以保证项目建设和运行对组织管理的需求。(4)项目区位于沁县的农业主产区,区内耕地起伏不平、立地条件差、缺乏灌溉设施,近年来尽管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项目区农业的投资力度,但90%的耕地仍属中低产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经济
5、薄弱、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项目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热切希望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当地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5)项目区农民迫切希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实施,利民功能明显,支农表现突出,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民意调查支持率达100,具有广泛的社情民意基础。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范围:项目区包括沁县郭村镇的仁胜、池堡、郭村、开村、郭家庄、石板上、大沟、圪垯、南沟等9个行政村。规模:项目区土地治理总面积10000亩,其中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
6、760亩,改良土壤6200亩,平田整地100亩,建设机耕路16.10km,栽植农田防护林15450株。内容:(1)水利措施。新打机井56眼,配套水泵56台,新建集中控制房10座,配套变压器10台,架设输电线路29.94km(其中10KV输变电线路4.66km、380V输变电线路25.28km),铺设输水管道61.20km,开挖疏浚河道4.95km,行洪渠2.45km,新建进地桥162座,管护牌28个,永久性公示碑1座。(2)农业措施。通过增施有机肥、玉米秸秆还田等措施改良土壤6200亩,对项目区15度以下坡耕地进行平整,平整面积100亩。(3)田间道路。建设机耕路16.10km,其中水泥路6.
7、40km,砂石路9.70km。(4)林业措施。新建农田防护林网154.5亩,总共植树15450株。(5)科技措施。完成玉米高产示范种植1500亩,大棚蔬菜高标准示范推广种植200亩,培训农民4000人次。工期:工期1年。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2年结束。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概算总投资128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资783.53万元,农业措施投资84.90万元,田间道路投资237.42万元,林业措施投资69.66万元,科技措施投资66.64万元,其他费用37.85万元。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省财政资金376万元,市级财政资金24万元,农民自筹80万元(其中以物折资32万元,
8、投工投劳折资48万元)。1.4效益项目建成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1)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新增高标准农田10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60亩,土壤改良面积6200亩。年增加粮食总产量167万kg,新增种植业总产值444.6万元,增加农民纯收入305.1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使项目内部收益率达到17.34%,财务净现值736万元,投资回收期5.19年。(2)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年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405元,吸纳农村劳动力400人,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率2个百分点。同时在保障粮食安全、减灾防灾、推动区域农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3)生态效益。项目通过山、水、田、林、路的科学规划、合
9、理布局,可以有效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60亩,年节水量达81.33万m3。项目通过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农业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对防止土壤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促进作用;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对改善项目区小环境,防风御沙,驱热保温,美化环境有重要作用。1.5组织领导和管理项目成立以沁县人民政府、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局和郭村镇人民政府等单位分管领导为主要成员单位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审定项目规划、计划和建设方案,筹集配套资金,监督项目执行。项目由沁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郭村镇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具体组织项目实施。项目实施阶段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标
10、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项目公示制,成立计划财务部门和财务审计部门,实行专户、专管,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审计。项目运行阶段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管理原则,采取“明晰产权、委托经营、价格听证”方式对形成的资产实行有效管理。1.6可行性研究结论沁县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2010年省政府把沁县列入全省新增粮食核心区12县之一,选择该县作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符合国家农发办提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应在产粮大县的区域内实施”的要求。沁县劳动力资源充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和运行对劳动力的要求;近年来,沁县经济发展迅速,财政收入连年大幅
11、增长,具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水源有保障,所选项目区集中连片,光热资源丰富,粮食增产潜力大,符合立项条件。项目区电力、交通、市场等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对外部环境的需求。项目区农民群众要求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积极性高,项目区100%的农户同意项目实施,愿意承担项目建设所需的筹资投劳任务。综合分析,项目可行。第二章项目区概况2.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及范围沁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地区的平遥接壤,位居省城太原与长治市
12、的中轴线上,是长治市北部四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122911254,北纬36263659之间。县境南北长54km,东西宽24km,总面积1318km2,辖6镇7乡306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项目区位于沁县西部郭村镇,距沁县县城12km,包括仁胜、池堡、郭村、开村、郭家庄、石板上、大沟、圪垯、南沟等9个行政村。项目区东部与定昌镇相接,南部、西部及北部均属于郭村镇范围,区内西高东低,属丘陵山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肥沃,总土地面积52030亩,其中耕地面积20260亩。2.1.2水文气象项目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1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1)温度。根据县气象站30年资料统计,项目区内多年平均气温9.1,比全县高0.2(全县年平均8.9)。冬季多呈现干冷少雪,平均气温为5;夏季呈现高温,平均气温21.5;秋季往往呈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平均气温9.0;春季气温极不稳定,冷热无常,空气干燥,平均气温10.7。项目区据县气象站统计0的初日为2月27日,终日为11月9日,积温3776.1;5的初日为3月12日,终日为10月30日,积温3356.4;10的初日为4月16日,终日为10月11日,积温3335.1。(2)日照。全年日照为2311.5小时,平均每天为6.3小时,日照率为52%。太阳总辐射量约为134.5千卡
14、/平方厘米。(3)降水量。项目区属于丘陵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92.9mm,最小的降水量为1986年264mm,最大的降水量为2003年850.2mm。各季降水分布不均匀,一般春季降水占19%,常出现春旱。夏季降水占46%,秋季降水占30%,冬季降水占5%,冬春季节降雨量稀少,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时段需要。(4)无霜期。平均无霜期为163.4天,平均初霜日在9月25日,终霜日在3月27日,最早初霜日为9月23日,最早终霜日为3月17日。(5)蒸发量。项目区30年平均水面蒸发量(20cm蒸发皿)为1432.2mm,其中5、6月份最大,分别占全年的16.2%和15%,最大蒸发量为1981年的1732
15、.2mm,直接导致严重的旱灾。(6)风速。平均风速为1.6m/s。夏秋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春季主导风向为北风或西北风,东南风的风向频率为7%,北风或西北风的频率为4%,最多年大风日数为20天。2.1.3地形、地貌及土壤项目区位于漳河流域,该处为黄土丘陵区,地面覆盖多为黄色壤土和褐色壤土,多年经风雨侵蚀,则出现残垣交错、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的复杂地形,海拔高度一般为10001100m之间,相对高差100m,主沟道沟壑密度为3.0km/km2,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从耕作角度看,该区土壤深厚,地势平缓,坡度一般在6以内,垣面多为25,水土流失轻微,降水少,光照强,水份蒸发量大,干旱严重。项目区
16、地表主要覆盖物为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是以风积而成的砾石黄土为主,岩性主要为黄、淡黄色亚砂土,其下为中生界三叠系地层:刘家沟组,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由砖红色、灰紫色、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和层面砾岩组成。和尚沟组,由紫红色泥岩、灰紫色、灰绿色细粒长石砂岩组成。项目区主要以褐土、中壤土为主,以黄色、黄褐色中性壤土和亚粉砂粘土分布为主,土壤质地为轻粘质壤土,结构疏松、孔隙度较大、粘粒含量中等、易耕作,适宜种植玉米、谷子、小麦、薯类以及豆类等作物。有机质含量1.61.8%,pH值7.4,全氮含量0.110.13%,速效磷6.6ppm,C/N含量10.5%,速效钾63.3ppm,土层深厚、质地良好
17、,适宜耕作。2.1.4水资源项目区位于沁县县城西北部,属迎春河流域,该河为季节型河流,由洪枯流量相差悬殊,天旱时基本断流,无法进行灌溉利用。该流域内建有石坂上水库和迎春水库,两座水库都是修建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多年来未曾维修加固,现已都成为病库,蓄水能力逐年减少,本项目区在水库上游,水库内水面承包给个体养殖户,该水库根本无力提供给项目区灌溉用水。根据长治市水资源第二次评价结果,项目区地下水储量为252万立方米,可采量为181.44万立方米/年,项目区地下水量丰富,水质良好。2.1.5耕地种类、数量项目区耕地总面积20260亩,无水浇地,全部为旱地。见表2-1。项目区耕地后备资源贫乏,但农业
18、自然条件优越,综合治理的增产潜力很大。通过改善灌溉条件,可大幅提高粮食单产。该区域无水利设施,一般亩产玉米430kg、谷子200kg。而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地块,玉米亩产可达580kg,谷子300kg,开发潜力巨大。表2-1项目区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项目区耕地及构成(亩)粮食产量(万公斤)总耕地面积旱地面积水浇地面积旱地水浇地仁胜村234323430100.750池堡村15861586068.200郭村564956490242.910开村375537550161.470郭家庄316431640136.050石板上670670028.810大沟550550023.650圪垯12461246053
19、.580南沟12971297055.770合计20260202600871.190注:粮食产量为玉米调查数据2.1.6自然灾害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有灾旱、风灾、霜冻、冰雹等,其中以干旱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为最大,旱灾以春季为主发生频率50%,夏季发生频率60%,全年旱(全年中有两季干旱,59月总降水量小于350mm)发生频率60%;冻害主要是春霜冻,平均两年发生一次,秋霜冻平均三年发生一次。2.2社会经济状况2.2.1人口及劳力项目区总人口7534人,其中农业总人口7470人,农村劳动力3071个,人均耕地2.71亩,劳均耕地6.60亩。总之项目区劳动力资源可以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但劳动力的科技
20、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表2-2项目区人口与劳动力情况表项目区总人口(人)总户数(户)其中:农业人口(人)劳动力(个)仁胜村10152901015356池堡村585165585181郭村18035151784826开村17854471777725郭家庄778218776258石板上34693346153大沟23168200122圪垯532141528174南沟459145459276合计75342082747030712.2.2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土地面积52030亩。其中耕地面积2026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8.94%;林地面积2594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99%;牧草地面积8083亩,占总土
21、地面积的15.54%;其他用地2109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54。见表2-3。表2-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亩项目区总土地面积总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牧草地其它用地其中:旱地水地仁胜村61642343234303793923050池堡村45811586158602376332125郭村103545649564906122743819开村8434375537550698213789郭家庄11781316431640108155072029石板上26306706700781201762大沟124755055004565587圪垯2588124612460581231161南沟425
22、1129712970351482771合计52030202602026002594808321093注:其他用地包括居民用地、道路、水域等。2.2.3农业生产水平项目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0260亩,2010年玉米平均亩产430kg,高于全省265kg的平均水平,此外谷子亩产200kg,谷子单产比同类地区稍高。由于现有水利设施不配套,项目区农作物现有的产量水平与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相比差异还很大,与国内农业发达的同类型区域相比差距也很大。见表2-4。表2-4项目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水平单位:亩,kg,万公斤项目区玉米谷子面积亩产总产面积亩产总产仁胜村199243085.643512007.03池堡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农业 综合开发 标准 农田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54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