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doc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一、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1(一)发展成效1(二)主要经验4(三)存在问题7二、发展思路、原则及目标10(一)发展思路10(二)发展原则11(三)发展目标12三、重点与布局14(一)乳产业14(二)肉产业14(三)绒产业16(四)粮油产业16(五)马铃薯产业17(六)草产业18(七)沙产业19四、 重点规划项目20(一)乳产业21(二)肉产业22(三)绒产业25(四)粮油产业26(五)马铃薯产业30(六)草产业31(七)沙产业32五、投融资方案35(一)资金需求35(二)融资渠道36(三)还款能力分析37六、效益评价38(一)经济效益评价38(二)社会效益评价39(三)生态效益评价4
2、1(四)风险分析43七、对策建议44(一)加强政府的组织、引导,促进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项目顺利实施44(二)加快基地项目的开发,建设优质、安全、无公害原料生产基地45(三)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完善利益联结机制46(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46(五)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健康推进47(六)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后劲47(七)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高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重点项目的服务水平48附表附图附件一、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一)发展成效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培育和壮大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3、形成了一批驰名品牌,带动了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2003年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畜、林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74.5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近1倍。实现增加值196.6亿元,比2000年增加1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3%,比2000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2、农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平稳增长。2004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505.4万吨,比2000年增加264.5万吨。主要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年产牛奶497.9万吨,比2000年增加418.1万吨,翻了两番多。肉类总产量达到201.
4、9万吨,比2000年增加58.5万吨,其中,猪肉产量81.4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4.8万吨;羊肉产量60.4万吨,比2000年增加28.6万吨;牛肉产量28.7万吨,比2000年增加6.9万吨。羊绒产量达到5956吨,比2000年增加2141吨。饲草生产势头良好,2003年人工种草1665万亩,优质牧草产量达434万吨。3、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依托资源优势,内蒙古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料饲草、沙产业等主导及特色产业,初步建成了符合内蒙古资源特点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乌兰察布的奶牛养殖带发展迅速,2004年上述地区的牛奶
5、产量达到353.63万吨,占全区牛奶总产量的71%。通辽、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赤峰的肉牛、肉羊养殖带初具规模,牛肉产量达到22.47万吨,占全区的78.3%;羊肉产量27.3万吨,占全区的45.2%。鄂尔多斯、赤峰、锡林郭勒、阿拉善、巴彦淖尔的绒山羊养殖带优势明显,羊绒产量达到4168吨,占全区的70%。赤峰的鸡、鸭养殖带已经形成,禽蛋产量达到21.6万吨,占全区的55.8%。河套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的粮食、饲草种植带发展势头良好,粮食总产量达到900.92万吨,占全区的59.8%;油料总产量60.32万吨,占全区的58.17%。乌兰察布马铃薯种植带优势突出,鲜薯总产量达393万吨,占全区的
6、41.4%。4、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现有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37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34家,亿元以上企业74家;规模以上流通企业295家,其中交易额1亿元以上企业31家。21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公司主营农畜产品加工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全区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8家,销售收入占全区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总销售收入的3/4,带动近百万农牧户。2004年加工龙头企业收购农畜产品原料价值196.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32.6亿元,实现利润49.6亿元。在原有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不断增强实力的同时,一批新的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实
7、施,成为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的新生力量。瑞士雀巢、河北梅花味精、安徽丰源、新疆屯河、海南椰风、上海佳格、香港嘉利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引进,为推动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注入了新的活力。5、品牌效益日益明显全区共有310种农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居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达10%左右。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等11个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使内蒙古成为拥有驰名商标最多的少数民族省区,大大提高了内蒙古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扩大了内蒙古的影响。2004年内蒙古牛奶产量达498万吨,按全国城镇人口人均消费牛奶18.6公斤计算,消费者可达2.6亿人左右;小肥羊集团年营业额43.3亿元,按人
8、均消费一次40元计算,可涉及消费者1亿人次;羊绒衫年产量超过1000万件,加上其他羊绒制品,近年来至少有上亿人次使用过内蒙古的羊绒制品。6、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农牧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对增加城乡就业岗位和农牧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03年约有158.6万农牧户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农牧民总户数的45.1%;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6元,其中来自农牧业产业化的收入占30%以上。2003年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了3434元、3169元,处于全区最高水平,主要得益于乳业等特色产业的迅猛发展。龙头企业的快速成长拓宽了农牧民的增收渠道,蒙牛乳业集团近年来在内蒙古扶持和发
9、展养牛户约20万户,增加奶牛近30万头,日收奶量3000多吨;直接招收员工近万人,创造的间接就业岗位达数十万个,产业链条辐射百万农牧民,成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之一。(二)主要经验1、发挥资源优势,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蒙古位于北纬3753之间,是全国最佳的奶牛、绒山羊养殖带,玉米、杂粮杂豆、马铃薯种植带,农畜产品资源多样性特征明显,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全区人均耕地面积0.2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居全国第一位,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平原有“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称,不仅是内蒙古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也是国家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目
10、前全区马铃薯、向日葵播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玉米产量居第五位;莜麦、荞麦、绿豆等杂粮杂豆品质优良,是全国小杂粮三大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681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1/5以上,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畜种资源丰富多样,乌珠穆沁肥尾羊、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等优良品种在国内外闻名遐迩,在质量、规模等各方面都具备了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和条件。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十位。内蒙古充分发挥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使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走进了全国前列。乳产业、绒产业在全国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1、,2004年牛奶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羊绒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1%,鲜奶加工能力和羊绒加工能力都居全国第一位。 2、扩大对外开放,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增添了活力内蒙古把扩大开放、大范围配置资源作为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着力点,引进了一批国内、国际知名企业进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领域。2003年摩根斯坦利、鼎辉投资、英联投资有限公司为蒙牛乳业注入资金2亿多元,开创了海外风险投资进入中国乳业的先河。世界乳业首强雀巢集团进驻呼伦贝尔,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安徽丰原、河北梅花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也先后落户内蒙古。扩大对外开放,不仅拓宽了产业化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而
12、且创新了农牧业经营理念,增强了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后劲与活力。3、培育和壮大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成为支撑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内蒙古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流通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农牧业产业化不断推进的过程,鄂尔多斯、伊利、草原兴发等重点龙头企业都是民营企业。由自然人出资发起设立的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2002年被评为中国成长最快的百家企业之首,2003年在全国乳品行业中的排名上升到第二位,极大的推进了内蒙古乳业的产业化进程。4、加大投入力度,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增强
13、了发展后劲内蒙古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2003年农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13.9%,比2000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一是加强项目库建设。各盟市都把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新、改、扩建项目作为培育农牧业产业化新的增长点来抓,围绕主导产业筛选重点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库。二是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投入。2003年自治区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农畜产品基地等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和其它支农资金也重点向农牧业产业化倾斜。三是加强资金管理。自治区专门制定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14、,各盟市加大了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力度,通过整合项目、资金,进一步提高了资金到位率和投资效益。5、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保障程度一是组建了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全区每个乡镇苏木都建立了兽医站,配备了专业兽医,实现了动物防疫村村有人管,畜畜有人防。二是加强了动物免疫工作。按照“五个强制”(强制免疫、强制检疫、强制扑杀、强制封锁、强制消毒)、“两个强化”(强化疫情管理、强化监督检查)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了防疫措施,全区动物口蹄疫免疫密度达到了100%。三是加强了动物免疫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已建成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各盟市和74个旗县区的动物防疫与冷链体系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大大提高了全区动
15、物防疫检测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四是加强了农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通过采用国际标准,重点推广国家标准,制定地方标准,大力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同时,进一步整合已有的检测检验资源,加强了农畜产品和投入品的质量检验检测质量体系建设,逐步实行了农畜产品市场准入。五是加强了农牧业科技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农作物和畜禽良种推广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3%,家畜良改率达到88.9%。六是提高了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均建立了奶牛风险基金,促进了乳产业的发展。6、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
16、化的重大发展战略;自治区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意见,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了税收、信贷、招商引资、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各盟市、旗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也相继制定了扶持农牧业产业化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政策,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摆在重要位置,各级党政领导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上,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对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存在问题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17、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1、科技水平和加工增值率低内蒙古农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来。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低。目前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比仅为0.6:1,与全国平均1:1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3:1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如果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到666亿元,比实际水平高75%。从各行业的发展情况看,乳制品主要以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酸奶、冰淇淋为主,产品细分程度低,花色品种少,深加工产品更少。肉类加工绝大多数都停留在传统的简单初加
18、工上,精深加工水平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尚未形成品牌优势。粮油产业大多以原粮、油料等初级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力弱、附加值低。以玉米产业为例,目前内蒙古玉米的加工转化率仅为17.2%,而吉林省已达到36.7%;内蒙古加工转化品种还不到10种,而全国有200多种,发达国家已达到2000多种。种植的牧草大多处于自产自用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加工转化和商品率不高。沙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工转化严重滞后。2、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低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结构大群体、小规模的特征十分明显,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龙头企业的规模、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等综合竞争力仍然较低,
19、难以对一体化生产形成持久而强有力的支持,辐射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03年居于世界食品加工业首位的美国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年销售收入达729亿美元,我国最大的龙头企业河南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达120亿元,内蒙古销售收入最高的伊利集团只有63亿元。3、基地建设滞后,专业化水平低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加工业发展的需要。奶牛品种落后,饲养管理粗放,平均单产水平仅为3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吨,仅为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难以适应乳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肉源基地建设滞后,畜种改良慢,出栏率和商品率较低,2003年肉羊平均胴
20、体重15.7公斤,而世界平均为20公斤,澳大利亚为21公斤,美国为29公斤;肉牛平均胴体重160公斤,而世界平均为212公斤,美国为327公斤,加拿大为334公斤。绒山羊养殖基地基础设施薄弱,不适应舍饲圈养的要求,使加工业生产能力闲置与原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4、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内部结构松散,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之间缺乏稳定、健全、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除乳、肉等产业外,其它产业基本处于农牧户自发生产阶段,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企业与基地、农牧户之间仍然是最初级的买卖关系,原料生产的规模、质量很难满足加工需求,导致一方面农
21、畜产品加工不足,加工转化水平低,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生产能力闲置,这说明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自发生产阶段,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要。5、服务组织不健全,社会化水平低围绕产业化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科技、信息、金融、购销、储运等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服务功能差,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求和市场变化。全区参加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牧户只占总户数的3%,低于全国平均4%的水平,也远远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村牧区合作组织薄弱、广大农牧户分散经营、农畜产品交易成本过高,既制约了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也制约了农牧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6、发展不均衡一是地
22、区不均衡。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龙头企业集中,且竞争优势明显的地区农牧业产业化程度要相对高一些;而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等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的地区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也相对滞后。二是结构不均衡。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明显落后于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在全区11个驰名品牌中,农产品加工业只占3个。二、发展思路、原则及目标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新阶段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牧业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牧业,提升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战略选择。要立足于内蒙古农牧业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把握规律,理清思路,加快发展。(一)发展思路遵循市场经济规
23、律,按照现代工业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总体要求,以资源为依托,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优化资源配置,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乳、肉、绒、粮油、马铃薯、草、沙等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带,打造绿色品牌,提高农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使内蒙古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二)发展原则1、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资源和环境,做到农牧业产业化与生态建设相协调,龙头企业发展与基地建设相协调,农牧业
24、产业化与工业化相协调,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协调,优势地区与落后地区发展相协调,农业产业化与畜牧业产业化相协调,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步推进。2、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瞄准市场现实与潜在的需求,立足国内外消费群体多层次、优质化、多样化的实际,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引导、调控和服务职能。3、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的原则充分发挥内蒙古资源多样性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调整和优化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形成具有地区特色和相当规模的优势产业。4、坚持项目带动,实现重点突破的原则在资源优势明显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农牧业 产业化 发展 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5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