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原理 第九讲 文献注释与翻译上课件.ppt
《文献学原理 第九讲 文献注释与翻译上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学原理 第九讲 文献注释与翻译上课件.ppt(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讲 文献注释,本章的重点与难点,1、古书注释的类型;2、注释对象的本质限定及其问题意识;3、注释术语简述;4、古籍新注的体式。,古籍经过校勘、标点,接下来的一道工序便是注释。一般说来,只加标点而不加注释者,或者是古籍本身比较浅显,不做注释一般读者也能看懂,例如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或者是古籍本身比较专,一般人很少问津,是专门给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看的,他们造诣比较深,古文底子比较好,不加注释也能读懂。,但是,上述情况毕竟不是很多。多数古籍是用文言文写的,不但在语言上存在着障碍,而且由于时代久远,在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人名地名以及书中涉及到的各种专门知识诸方面,都有不少疑难之处,需要借助注释来
2、消除。,此外,不但专门研究人员、有关专家需要阅读、利用古籍,而且为了加强文化、语言、思想方面的修养,各行各业的人们都需要阅读一些古书,特别是阅读那些具有代表性、影响深远的典籍。一般读者阅读没有注释,或者只有旧注的古书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我们为其做出通俗、详尽而准确的注释。,古籍旧注的类型,阅读古书,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语言文字的古今隔阂。时代越久远,困难就越大。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注释。我们给古籍做今注,一般也要利用旧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若不参考旧注,甚至无法读懂。因此,了解前人注释的类型、名称,对我们今天注释古书,阅读旧注,都有帮助。,我国的古书注释
3、工作,起源很早。一般认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已经是在对春秋逐条做注释,尽管其体例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后世的注释。我们今天常见到的古书旧注的类型、名称,汉书艺文志中基本都有了。班固作汉书艺文志,是以刘歆的七略为蓝本,虽有增损出入,变化不大,反映的主要是西汉时图书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推知,西汉时期古书注释就已经很发达了,古书注释的各种名称类型,大体上均已具备。就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情况来看,汉代人注释的图书,集中在六艺略和诸子略道家类,其他各略的著作,基本上没有涉及,也就是说,汉人注释的,多限于儒家和道家经典。,古代注释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传、注、笺、疏、正义、集解、注疏、音义、章句、补注、集传、集
4、释、序、解故、说义、传记、解、集注、义疏、讲疏、索隐、直解、述、疏证、通释、举要、正读、译注、新注、纂义、今诂、解诂、通笺等。就实际情况看,有的名异实同,有的名同实异,它们或相互结合,或与别的字眼相连,组成新的名称,从而形成不同的名类。今就其常用者简要概述如下:,1、传,“传”的本义,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驿站。传,也就是由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中间站。引申之,凡由此达彼者皆曰传。注释,是人们读懂儒家经典的中间环节(居于经书和读者之间),所以,解释古今之言语者亦谓之传。传,也就是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何休注曰:“读谓经,传为
5、训诂。”(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334页)汉书古今人表:“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咼与之为善则行。”颜师古注:“传,谓解说经义者也。”,清代马瑞辰说:“训诂,第就经文所言者而诠释之,传则并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毛诗传笺通释毛诗诂训传名义考)就前人的解释和古书的实际情况来看,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解释字词义为主的,也就是何休所说的训诂,例如诗经的毛亨传;,另一类是以阐述、引申经义或以补充事实为主的,如所谓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传”这种注释方式的著作就达20种左右。如诗类就有齐后氏传39卷、齐孙氏传28卷等。,除了单称“传”以外,以“
6、传”为名的称呼尚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等。内传、外传,起源于汉代。汉书儒林传说:“(韩)婴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汉书艺文志的诗类,著录有韩内传4卷、韩外传6卷。韩内传在南宋后失传。,韩诗外传今本10卷。四库全书总目在韩诗外传提要中说:“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词,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可见,“外传”与经义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韩诗外传虽有时也引用诗经中的一些句子,但其目的是“引诗以证事,非引事以明诗。”(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第136页)如卷一第十二章:,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之。孔子过而不式。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式。今陈
7、之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孔子曰:“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何足礼哉?,这段话所述,与诗义无多大关系,所以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将其分在诗类是不妥当的,又因“舍诗类以外无可附丽”(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第136页),所以,才把它放在诗类的最后。外传既然“与经义不相比附”,那么“与经义相比附”者自然为“内传”了。,所以,古代经学家就主张以注重解释经义者为内传,与广引事例、与经义相去甚远的外传相对。东汉以来,有些学者称左传为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韦昭以为国语“其文不
8、主于经,故号曰外传”(国语解叙,见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61页)。可见其命名方式与韩诗外传相类似。,“大传”这个名称,是从汉代伏胜的尚书大传开始的。礼记中亦有一篇大传,郑玄解释说:“名曰大传者,以其记祖宗人亲之大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506页)再结合郑玄尚书大传叙来看,所谓大传就是“大义”,即要旨、重要意义,也是解释经书要旨的一种注释。,“小传”和“大传”相对,大概是“不贤者识小”之义,是一种谦词,犹言“稗传”。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有宋代王炎书小传18卷。“补传”就是补充前人的传注,如南宋范处义有诗补传。“集传”犹如后面所要讲到的“集注”,乃集合多
9、家的传解,择善而从,如宋代苏辙、朱熹都著有诗集传。,2、注,说文解字:“注,灌也。”注的本义就是灌注。把解释古书也叫“注”,是其引申义。唐贾公彦仪礼士冠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说:“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对经文加以注释,就象清除水道的阻塞,使水的灌注流通无有阻碍,故用“注”作为疏通文辞、解释经义的名称。传和注最初都是解释经书的,有人说“博释经义,传示后人”曰传,“约文敷陈,使经义著明”称注;也有人说“必亲承圣旨,或师儒相传”叫传,“直注己意”则称注。实际上,传、注二体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均为解释经义的一种体例,故后人将对经书的注释统称
10、为“传注”。,不过,传的起源要早于注。在西汉,解释经书者以“传”为名的居多。东汉至魏晋,“注”的体例广泛用于经书的注释,成为训释古书的通称,而以“传”为名者越来越少。汉代马融、王肃等为经书所做的注释,本来称为“传”,隋书经籍志则著录为“注”。注有时也写作“註”,不过没有“注”用得普遍。,3、训,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玉裁解释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说释”就是说明和解释。“训”用作注释古书的名称和体式,是以通俗语言解释难懂文字的意思。,训和诂、解、说等连用,称为“训诂”、“诂训”、“训解”、“训说”,意思都是训解、解释。东汉高诱注淮南子,除要略篇以外,其他各篇篇名之下皆加一“训”字,
11、如天文训、精神训等,也是解释的意思。“训”和“注”亦可连用,晋代刘兆有周易训注。,4、诂,“诂”,也作故。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可见,“诂”乃以当时语言解释古代语言之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故即诂也。”汉书艺文志之诗类著录有鲁故25卷、齐后氏故20卷、毛诗故训传30卷。,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说:“故者,通其指义也。”可见,“故”也是解释疏通经义的意思。后世也有以“诂”为书名的,如清代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孙诒让的墨子间诂。,“诂”和“训”,若是笼统地说,都是解释之义;若细加区别,二者又略有不同,依照清代马瑞辰的说法:解释单音节词为诂,解释复音词为训;诂只解释字词的意义,训则
12、连同修辞、表现手法也加以解说。(毛诗传笺通释毛诗诂训传名义考),“故训”与“传说”,在解释古书方面同时存在,但也有不同。清人黄以周读汉书艺文志说:“汉儒注经,各守义例;故训传说,体裁不同。故训者,疏通其文义也;传说者,征引其事实也。故训之体,取法尔雅;传说之体,取法春秋传。”,5、解,“解”的本义是分解、分析。注释就是分析和解说古籍,所以注释也谓之解。解是分析词义、使正文更加明了的方式。管子一书中有牧民解、形势解。韩非子中的解老篇,是解释老子的第一篇文章。,汉人注书,常以“解”字与故、诂、谊等字连用,称为解故、解诂、解谊,如服虔有春秋左氏解谊、贾逵有左氏传解诂。后世也有单用“解”字为名的,直斋
13、书录解题著录有左氏解1卷、春秋经解16卷。我们现在常见到的“集解”这一名称,有两种含义:,一是汇集各家的注释为一书,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就是“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另一种,如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是“聚集经传,为之作解”。在杜预之前,春秋与左传是分离的,作为两部书分别流传,杜预才将左传按年附于春秋之后,一并为它们做了注,所以称为“集解”。,6、笺,说文解字:“笺,表识书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于书中有所表记之也。”“笺”作为经典注释的类型之一,始于东汉郑玄的毛诗笺。笺主要用以引申、注释经文或补充、订正前人的说解。,郑玄曾遍注群经,见于记载的有周易注、尚书注等,流传至今的有
14、所谓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注。他解释诸经的著作几乎都称“注”,只有一种毛诗笺。郑玄注诗之所以叫“笺”,是因为诗已有毛亨的诂训传,郑玄的注既解释诗,也引申发挥毛亨的注释,正如郑玄自己在六艺论所说:,“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可见,郑玄为诗作笺,虽也是解经,但主要目的在于订正与补充毛亨的“传”:对其讲得不清楚的地方,将其讲明白;对其讲得不对的地方,便提出自己的看法,予以纠正,以便容易识别。笺作为注释的一种方式,一般是既注正文,也注前人的解释。,7、疏,说文解字:“疏,通也。”注水于物仍不能通,因而要进一步疏浚水道以求畅通。“疏”作为注释的一种,也正
15、是从这个意义引申而来的。前人虽然已对经典做了注释,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和其他原因,后人读起来仍有阻碍不通之处,需要进一步疏通,另加注释。,“疏”既解释经文,疏通经义,又解释前人注释的内容。疏的基本体例是以一种注解为主,再采录其他有关的注释,如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就是以何晏的论语集解为主,而“于何集无妨者,亦引取为说,以示广闻也”。,一般情况下疏和注要保持一致,即历来所说的“疏不破注”。故后世常常“注疏”连称,如尔雅注疏就是晋代郭璞注,宋邢昺疏。,8、记,记与传同时兴起。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西汉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所谓礼,指的是士
16、礼,也就是晋代以来人们所说的仪礼。,先秦礼学家们在学习仪礼的同时,都附带学习一些参考资料。这种参考资料叫作“记”,如有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记,就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是后世学者记载经文所不具备的内容。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礼类有“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与皮锡瑞所说是一致的。,9、说,“说”,是解说之义,起源很早,与传、记相辅而行,其主旨在于解说经文大义而不重视名物制度。它大多是孔子的弟子,即所谓七十子之徒所发挥的议论。正如皮锡瑞经学历史中所说:“弟子展转相授谓之说”。,西汉时,学者用“说”解经的很多,如诗有鲁说28卷,韩说41卷;论语有齐说29篇,鲁夏侯说21篇等。这些书后来
17、基本上都亡佚了,书名俱见汉书艺文志。后世也有沿用“说”这个名称的,清代惠士奇撰有易说6卷、礼说14卷。,“说”本来是解说经文、注释古书的一种体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明吴讷文章辨体说:“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可见与注释、解说经文的“说”是一脉相承的。唐、宋时期,称之为“说”者,多带有一些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写一时的感触,或记自己的一得之见,题目可大可小,行文自由,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周敦颐爱莲说。,10、微、隐,微,义为精微、隐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司马贞索隐:“名铎氏微者,春秋有微婉之词故也。”,作为注释
18、的一种,正如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所说,是“释其微指”,即发掘、阐发经文的幽隐之旨。汉书艺文志“春秋”类著录有左氏微张氏微,后世多以“发微”、“表微”、“显微”等名书,名称不一,意思相同。,由于隐与微同义,所以古书的注释,又有以隐为名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春秋推见至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李奇注曰:“隐犹微也。”隋书经籍志有谢氏礼记音义隐1卷、无名氏礼记音义隐7卷、说文音隐4卷。唐代司马贞为史记做注,名为史记索隐,自序说:“探求异闻,采据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号曰史记索隐。”可见,索隐与发微、表微等略同。,11、章句,“章句”作为古书注释的类型之一,出现也较早。汉书艺文志易类著录章句施、孟
19、、梁丘氏各2篇。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说:“章句者,是经师在教授的时候,对于经书分其章节,断其句读,指括其文,敷畅其义的一种注释工作。”,流传至今的如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赵歧的孟子章句。就孟子章句而言,多在每句之后串讲句意,每篇之后,用“章指言”概括每篇的要旨。“章句”与传、注等体例的区别有二:一,繁简的不同。传、注一般比较简明扼要,只解释难点,易懂者则略而不释。,章句除了解释难懂的字词之外,还串讲句意。优点是比较通俗易懂,缺点是比较繁琐,古人多瞧不起这种学问。汉书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文心雕龙论说篇也说:“通人恶烦,羞学章句。”,二,章句的解释不离正文的原意,紧扣原
20、文。有的传则与章句不同。章太炎国故论衡明解诂上说:“古之为传异于章句,章句不离经而空发。传则有异,左氏事多离经,公羊、谷梁二传亦空记孔子生。”,12、正义,后汉书桓谭列传:“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这里的“正义”乃是正确的含义之义。作为注释古书的名称,则始于唐代初期。唐代距离汉代已有六七百年,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唐人已经不能全懂,有重新做注的必要。,当时儒家的著述颇多,各家学说不尽一致,人们往往无所适从,需要制定一种官方学说,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便下诏,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了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尚书正义、礼记正义、左传正义,即所谓五经正义。最初本名“义赞”,后才改用“正义”之名。,“
21、正义”以一种旧注为依据,如诗以郑玄的笺、左传以杜预的集解为依据而加以引申说明,但不能自立新说。正义最初与前面所讲的“疏”有同有异。两者的体例作用基本相同,均是既解释经文,又解释前人的传注,而且皆要与前人的注释保持一致,借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在“正义”类著作中,“正义”内容之前常以“疏”字作标志,有人甚至将这种体例称为“义疏”,如清代学者郝懿行尔雅义疏、近人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两者的不同之处是,疏一般由私人撰写,而正义最初是奉上命完成的,代表一种官方学说。后来这一差别消失,私人著述也有称为正义的,如清代焦循孟子正义、邵晋涵尔雅正义、孙诒让周礼正义。,13、疏证,“疏证”作为古书注释的名称,古
22、代并不多见,一直到清代才比较通用。疏证的主要含义有二:一,是疏通证明,有分析辨别之义。如清代阎若琚的古文尚书疏证。作者以30余年之功写作此书,从伪古文尚书与其他古籍不合、与史书,体例不合、与古代典礼不合、与古代地理不合、与古代历法不合、与古史不合、与训诂不合、与义理不合等8个方面进行分析,列出证据128条,从而证明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孔安国尚书传是伪书。二,是会通古籍的义理,加以补充、校订、考证、解释。清代王念孙有广雅疏证、刘文淇等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如广雅疏证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1、是校勘明刻本广雅和博雅音的讹误,恢复其隋唐以前的面目;2、是博考群书,探求原书每字义训的凭据;3、是
23、以音同或音近之字相互比证,录求音义皆近之字的同源关系。,14、校注,校注,有的叫校释,名称不一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表示既有校勘,又有注释。有的注本,在名称上虽不标出“校注”、“校释”的字样,实际上也含有校勘和注释两方面的内容,如郑玄的毛诗笺、三礼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不过其中以注释为主,校勘所占的比重较少罢了。,有的则在书名上标出“校注”等字样,如元吴师道有战国策校注,校勘的比重明显增大。至于清代戴望的管子校正,则基本上是只校不注了。今人著作以校注、校释等为名者颇多,如袁珂山海经校注、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马叙伦老子校诂。,15、订,说文解字:“订,平议也。”“平议”即评议。“订”又
24、有核定、改正、订正之义,晋书荀崧传:“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注书称订,就是对所注之书以及前人的注释进行评议,纠正其中的错误。如清代钮树玉说文段注订、陈鳣有礼记集说参订,更多的是属于在理解、注释方面的错误。,16、音义,在注疏中,既注释字的读音,又解释字的意义,二者并重的叫作“音义”。古人为通读某一部书而摘举其中的字词,注出其读音和意义,这是中国古书特有的一种体式。据记载,汉魏之际就已有这方面的书,如魏孙炎曾作尔雅音义。,晋宋以后,“音义”书便多了起来。一部书因师承关系不同,可以有几家为其注音,或兼释义,有的还照顾到字词的正误。这种书在传统在小学著作中独成
25、一类,与一般的字书、韵书、训诂书体例不尽相同,所以称之为“音义书”,或者叫作“书音”。,魏晋至梁陈之间的音义书,均已亡佚无存。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包括了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等14部音义书,除注音释义外,还兼校勘。在唐代,史记、汉书也有音义,但也早已亡决。史部书中有唐代天宝年间何超所作的晋书音义,随晋书流传至今。,佛教经典在北齐时也有人做音义。唐代,释玄应撰一切经音义25卷,释慧琳撰一切经音义100卷。二书内容极为丰富,是研究古音古义的重要参考资料。,17、直解,直解是全用白话文或口语译释经书的一种方式,如元许衡大学直解、中庸直解、贯云石孝经直解、明张居正书经直解、四书集注直解,今人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献学原理 第九讲 文献注释与翻译上课件 文献 原理 第九 注释 翻译 上课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5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