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药学基础概论完整版课件.ppt
《教案中药学基础概论完整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中药学基础概论完整版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案中药学基础概论,(优选)教案中药学基础概论,什么是中药?,1.产自中国的药?,乳 香,没 药,紫 杉,喜 树,2.天然药?,铅 丹,轻 粉,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使的药物称中药。,l 中药的概念: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即:用此理论指导中药采集、炮制、制剂,并说明其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其认识与应用必须强调的是以中药理论为基础,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l 中药的来源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其中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l 中药学的概念:指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集
2、、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之为“本草”。故“本草学”又称为“中药学”。一、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的产生与发展是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它的认识与发展可概括为:植物动物(肉类、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内脏)矿物发酵(酒)“百药之长”。从 阶段概述之:,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西周:1.已有专业“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记载;2.诗经涉及植物和动物药共有300多种;3.山海经载有100 余种;4.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药物240余种。,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后220),西汉:神农本草经(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它
3、总结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等。如黄连治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半夏止呕,茵陈退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较全面地搜集、整理了古代药物学的各种知识,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南朝刘宋时期炮炙论它是中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副作用。,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李绩、苏敬新修本草(唐本
4、草)是中国 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最早一部药典学著作。全书卷帙浩博,收载药物共844种,书中还增加药物图谱,并附文字说明。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陈藏器本草拾遣增补大量民间药物,陈氏同时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即宣、能、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张鼎食疗本草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和南药。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宋代(公元9601279年),1061年刊行本草图经(图经本草)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国家药局是北宋的一大创举,它的产生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殿、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并制定了
5、制剂的规范(国家经营的“熟药所”,其后发展为“修合药所”(后改名为“医药和剂局”)及“出卖药所”后改名为“惠民局”。,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金元时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食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绘制138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是古代彩绘本草之珍品,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著,全书52卷,约200万
6、言,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它集中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十七世纪末传授海外,对世界自然科学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缪希雍炮炙大法是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清民国现代,清代(公元16441911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遣共十卷,补充了马尾连、金钱草、鸦胆子等大量疗效确切的民间药。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药学辞典工具书。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是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当代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建立。中医药学纳入了正规化高
7、等教育行列。,中药炮制的四个目的1、洁净药材,矫味、矫臭。(麻黄、根、炒僵蚕)2、增强药物功效(蜜紫苑、酒红花)3、降低不良反应(姜半夏、醋甘遂、巴豆霜)4、改变药性(地黄-熟地黄 生首乌-制首乌),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收、炮制,四气,中药毒性,归经,升降浮沉,五味,中药药性理论,第三章 中药性能,四气是最重要的中药性能,(一)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应用四气理论指导临床的用药原则。具体来说,
8、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具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作用平和的药物谓之平性药。,(二)五味 所谓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性能的高度概括。,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4.苦“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此外还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案 中药学 基础 概论 完整版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5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