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课件.ppt
《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课件.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章建筑内部排水系统,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1 建筑内部排水流动特征,由于污废水中可能含有各种固体杂质,管道内实际上是气、水、固体三相流动。一般情况下固体杂质所占的排水体积比较小,为简化分析,可认为排水管道内为气、水两相流动。而且建筑物内各个卫生器具排放污水的时间是随机的,因此建筑内部排水管道中的水流现象比较复杂,排水管系统的主要特点如下:,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1 建筑内部排水流动特征,水量变化大各种卫生器具排放污水的状况不同,但一般规律是排水历时短,瞬间流量大,流量变化幅度大,高峰流量时可能充满整个管道断面。管道不是
2、始终充满水,流量时有时无,时小时大。在大部分时间内管道中可能没有水或者只有很小的流量。,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1 建筑内部排水流动特征,气压变化幅度大当卫生器具不排水时,排水管道中是气体,通过通气管与大气相联通.当卫生器具排水时,如瞬间排水量比较大,管道内的气压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化。,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1 建筑内部排水流动特征,水流速度变化大建筑内部污水排放的过程中,水流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改变,而且变化幅度很大。,污水排放顺序:从卫生器具 横支管 由横支管 排水立管 由立管 排水横干管 室外,立管最底部水流进入排水横干管时,水流突然改变方向,速度骤然减小
3、,同时发生气水分离。,横管与立管交替连接 水流由横管流入立管中时,水流在重力作用下加速下降,气水混合。,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1 建筑内部排水流动特征,事故危害大室内污、废水中含有部分固体杂质,容易使管道排水不畅,堵塞管道,造成污水外溢,污水通过卫生器具或地漏溢出,污染室内环境;另一方面,管道内排水不畅或气压波动时,有毒有害气体可能排入室内,将使室内空气恶化,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危害比较大。,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1 建筑内部排水流动特征,由于排水管系的水流运动很不稳定,压力变化大,排水管中的水流物理现象对于排水管的正常工作影响很大。为了合理的设计室内排水管道
4、系统,既要保证排水系统的安全运行,又要尽量使管线短、管径小、造价低,需要对建筑内部的排水管道中的水气流动现象进行认真的研究,以保证设计合理、运行正常。,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2 水封的作用及其破坏,水封的作用 利用弯管内存有一定高度的水,所形成 的静水压力抵抗排水管内气压变化,以防止 排水管内有害气体进入室内的措施。水封通常由存水弯来实现 常用的管式存水弯有:P形和S形两种 存水弯中的水柱高度h 称为水封高度。存水弯靠排水本身的水流来达到自净作用。,P形,S形,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2 水封的作用及其破坏,建筑内部各种卫生器具的水封高度一般为50100mm。
5、水封高度过大:抵抗管道内压力波动的能力强,但自净作用减小,水中的固体杂质不易顺利排入排水横管。水封高度过小:固体杂质不易沉积,但抵抗管内压力变化的能力差。,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2 水封的作用及其破坏,水封破坏排水系统中水封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常常因静态和动态原因造成存水弯内水封高度减小,不足以抵抗管道内允许的压力变化值时(25mmH2O),管道内气体进入室内的现象叫水封破坏。在一个排水系统中,只要有一个水封被破坏,整个系统的平衡就被打破。,FLASH:水封破坏的动态演示 点击播放,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2 水封的作用及其破坏,水封的破坏与存水弯内水量损失有关
6、。水封水量损失越多,水封高度越小,抵抗管内压力波动的能力越弱。水封水量损失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自虹吸损失诱导虹吸损失静态损失,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3 横管内水流状态,横管内水流能量竖直下落的污水具有较大的动能,进人横管后,由于改变流动方向,流速减小,转化为具有一定水深的横向流动,其能量转换关系式为:式中v0 竖直下落末端水流速度,m/s;he 横管断面水深,m;v 水深为he时的水流速度,m/s;K 与立管和横管间连接形式有关的能量损失系数。,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3 横管内水流状态,水流状态根据实验研究,污水由竖直下落进入横管后,横管中的水流状态可分为
7、急流段、水跃及跃后段、逐渐衰减段。急流段水流速度大,水深较浅,冲刷能力强。急流段末端由于管壁阻力使流速减小,水深增加形成水跃。,横管内水流状态示意图,在水流继续向前运动的过程中,由于管壁阻力,能量逐渐减小,水深逐渐减小,趋于均匀流。,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3 横管内水流状态,管内压力竖直下落的大量污水进入横管形成水跃,管内水位骤然上升,以至于充满整个管道断面,使水流中挟带的气体不能自由流动,短时间内横管中压力突然增加。()横支管内压力变化排水横支管内压力的变化与排水横支管的位置(立管的上部还是下部)和是否还有其他横支管同时排水有关。分三种情况分析横支管连接 A、B、C三个卫生
8、器具,中间卫生器具B突然排水时,横支管内压力的变化情况。,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3 横管内水流状态,下图为立管内没有其他排水情况下,横支管内流态和压力变化示意图。排水横支管承接各卫生器具的排水,直接与各个卫生器具的器具排水管连接。以横支管接三个坐式大便器为例,分析当卫生器具排水时,横支管内压力变化情况。,可能出现正压喷溅,可能出现负压抽吸,横支管内的压力变化图,D C B A,D C B A,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3 横管内水流状态,当中间卫生器具B 排水时,瞬间形成大流量,水流进入排水横支管时,呈八字形向两侧流动,在其前后管内形成水跃,并有可能在局部、短时
9、间内充满管道。AB 和BC 段内气体受到压缩,管道内形成正压,从而使卫生器具A 和B 的存水弯中的水面上升,见横支管内的压力变化图(a),这种管内局部形成正压,使存水弯中的水面上升的现象为回压,如果压力波动较大,还可能出现正压喷溅,引起水封破坏。随着卫生器具B 的排水量减少,横支管中的水流在管道坡度的作用下,向D 点作单向流动,A 点处形成负压抽吸,存水弯中的水面下降,见横支管内的压力变化图(b)。,有其他排水时上部横支管的流态与压力变化,排水初期 排水末期,D C B A,D C B A,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3 横管内水流状态,如B 点流量比较大,水流充满整个管道断面,向
10、D 点流动,在C 点处也可能形成负压抽吸,造成C 点存水弯水面下降;另外如果此时立管上还有其他卫生器具排水,大量水流沿立管下降,把D 点封闭,则AB 段和BC 段内的气体都不能自由流动,污水下落的速度比较快,动能大,压力降低,则可能导致横支管上连接的存水弯产生负压抽吸。负压抽吸和正压喷溅现象都是由于管道内的压力变化引起的,都有可能造成水封被破坏。,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3 横管内水流状态,卫生器具排水特点:历时短、流速大、来势猛,形成冲激流。由于:生活污水排水管道设计有足够的充满度,可容纳形成冲激流时的高峰负荷,并且水流速度大,一般不会从卫生器具存水弯冒水;同时冲激流对横支管
11、中的沉积物具有很强的冲刷作用,可将固体杂质随污水一起从管道中排除,有利于横支管排水。因卫生器具距横支管的高差较小(小于1.5m)污水在B 点的动能小,形成的水跃低。所以排水横支管自身排水造成的排水横支管内的压力波动不大。,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3 横管内水流状态,管内压力()横干管中的水流现象由于:横干管在立管和室外排水检查井之间,接纳的卫生器具多,存在着多个卫生器具同时排水的可能性。室内污水的排放特点是:时间短、高流量,因而流速大、能量大。现象:当立管排水量过大时,在立管与横干管连接的拐弯处,形成水跃,产生冲激流。混掺在水流中的气体受阻,不能自由流动,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压缩
12、,使该处管道内压力急剧增大,形成正压区,造成回压。,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3 横管内水流状态,管内压力()横干管中的水流现象在立管与横干管连接处的水平管段上产生的回压现象,有时能使污水从底层卫生器具的存水弯中喷溅出来,冲击流过后,卫生器具的水封可能被破坏。,为了避免底部横干管中的压力变化对卫生器具的存水弯水封的破坏作用,首层卫生器具的排水单独排放。,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3 横管内水流状态,排水系统没有通气立管时,在设计中规定:最底层横支管与地下横干管中心线的间距应有一个最小高度H。否则最底层或排水立管的汇 合层的横支管要单独排放。仅设置伸顶通气管时,最低
13、排水横支管与立管连接处距 排水立管的管底垂直距离,不得小于下表中规定,H,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3 横管内水流状态,最低排水横支管与立管连接处距排水立管的管底垂直距离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高层建筑中的底层排水横支管一般都要单独排放。,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4 立管中水流状态,排水立管水流特点:()断续的非均匀流;()水气两相流;()管内压力变化大。,排水立管和横干管内压力分布示意图点击查看,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4 立管中水流状态,水流流动状态部分充满水的排水立管中,水流运动状态的影响因素:排水量、管径、水质、管壁粗糙度、横支管与立管连接处的
14、几何形状、立管高度及同时向立管排水的横支管数目 排水量和管径是主要因素(通常用充水率表示)。充水率:指水流断面积 At 与管道断面积 Aj 的比值。,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4 立管中水流状态,水流流动状态实验研究发现:单一横支管排水,立管上端开口通大气,立管下端经排出横干管接室外检查井通大气的情况下,随着流量不断增加,立管中水流状态主要经过:,附壁螺旋流、水膜流和水塞流 三个阶段。,排水立管水流状态图点击查看,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4 立管中水流状态,()附壁螺旋流由于排水立管的管道内壁粗糙,水流对管壁的附着力大于液体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因此当排水量比较小时,
15、水流不能以水团的形式脱离管壁坠落,而是沿着管壁向下流动,由于管壁的粗糙对水流的摩擦阻力作用,水流是沿着管壁呈螺旋形向下加速流动的,因螺旋运动产生离心力,使水流密实,气液界面清晰,水流挟气现象不明显。其结果是:螺旋流状态下,水流没有充满整个管道断面,管道中心气流正常,水流下降时,不影响立管中的气压变化,管内气压稳定。,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4 立管中水流状态,()立管排水量增大薄膜流排水量进一步增加,空气阻力和管壁的摩擦力共同作用,水量增大到足够覆盖住管壁时,水流由螺旋形向下运动变成沿着管壁呈有一定厚度的薄膜状,加速向下运动。此时水流没有离心力作用,只受水流重力和管壁摩擦阻力影
16、响。气水界面不明显,水流向下运动时有挟气现象。此时排水量较小,管道中间的气流仍然可以正常流动,立管中的气压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历时比较短。薄膜流状态时,水流的断面积与管道断面积的比值,一般小于四分之一。随着流量进一步增加,水流的断面积增大,很快就过渡到下一个状态。,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4 立管中水流状态,()等速水膜流随着水流下降速度的进一步增加,空气阻力和管道壁面摩擦力共同作用,水流沿管壁下落,形成有一定厚度带有横向隔膜的附壁环状水膜流。上部横向隔膜和附壁环状水膜流一起向下运动,但两者的运动方式不同。环状水膜流形成以后比较稳定,水膜下降速度与水膜的厚度近似的成正比。,3.3
17、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4 立管中水流状态,()等速水膜流当水膜向下运动时,受到向上的管壁的摩擦力与向下的重力。两者平衡时,水膜向下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即水膜的下降速度不再变化,一直以该速度下降到立管底部不再变化,水膜的厚度基本上也不再变化。这一状态为等速水膜流状态,此时的水膜速度为终限速度,从排水横支管水流入口处至终限速度形成处的高度称为终限长度。,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4 立管中水流状态,横向隔膜不稳定,向下运动时,隔膜下部的管内压力增加,但压力增加值小于245 Pa(根据实验,水封不被破坏的控制压力变化范围是245Pa),管内气体将横向隔膜冲破,管内压力恢复正常
18、。在水流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又形成新的横向隔膜。横向隔膜的形成和破坏在水流下降的过程中交替进行,导致立管内的压力有波动。在没有设置专用通气管的排水立管中,处于等速水膜流状态时,水流的断面积一般占管道断面积的1/31/4之间,这一阶段,立管内的压力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排水立管中心部分,气流仍然可以流动,此时立管的通水能力最大。管中气压的变化达到了临界状态,但未达到破坏横支管上的卫生器具的水封程度。,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4 立管中水流状态,()水塞流 当排水量继续增加,沿管壁的薄膜厚度逐渐加厚,当水膜断面与立管断面之比大于1/3 时,横向隔膜的形成与破坏越来越频繁,水膜厚度不断增
19、加,当隔膜下部的压力不能冲破隔膜时,即形成较稳定的水塞流。水塞在立管中下落是有压力的等加速运动,随着水塞的下落,管中的气压发生激烈变化,水塞下面排气不畅,形成正压,水塞上面补气不足,被抽吸而形成负压。当管内压力波动大于245Pa 时,会形成正压喷溅或负压抽吸而破坏水封,导致排水管道系统不能正常工作。,3.3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3.3.4 立管中水流状态,综上所述,在水塞没有形成之前,水膜流动或薄膜流动时,由于水流在下落过程中携带了部分气体,水膜的厚度也不可能完全不变,所以管内气体的容积是变化的,则管内气压也是变化的,但是这种变化波动较小,对横支管上的卫生器具的水封影响不大。水塞形成以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排水管 中的 水气 流动 规律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50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