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形成与转变ppt课件.ppt
《态度形成与转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态度形成与转变ppt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一、什么是态度二、态度的功能三、态度的维度,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向内可研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可预测某种行为。,(一)定义与特征 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对此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内在的。作为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2、对象性。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具有针对性。可指向人、物、事件、观念等。3、稳定性。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一、什么是态度,(二)态度的成分,作为一种具有认知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动三种成
2、分,并且这三种成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态度的ABC模式: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on)是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态度的情感成分(affection)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态度的行为成分(behavior)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一般来说,态度的三中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主导,觉得行为倾向。,(三)态度与行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行为,还要受情境、认知因素,甚
3、至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关联紧密,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拉皮尔(R.T.Lapiere,1934)对种族歧视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研究现场研究:66旅馆/1 184餐厅/0问卷调查:128封回复 92%拒绝思考问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态度与行为,图61 合理行动理论注:箭头表明影响方向,(四)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价值的大小决定态度的强弱。2、区别:价值观更抽象、稳定、持久;价值观不像态度有具体的、直接的对象,对行为没有直接的动力意义。,二、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个倾向于形成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态度是在社会活动中,按照功利原则
4、进行取舍的结果,是个体社会交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2、自我防御功能:容易形成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有利于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的确定,减少焦虑和消极情绪。3、价值表现功能:主动通过表明态度,显示自己的价值。4、认识功能: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意义,是认识世界的导向系统。,(1)方向。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2)强度。即态度方向的强度。(3)深度。即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4)向中度。即某种态度在其整个态度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程度。(5)外显度。即某种态度在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方向上的外露程度。,三、态度的维度,四、态度的
5、形成,凯尔曼(Kelman)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个人因素,包括知识、需要和个性。(2)人际因素。家庭、同伴和社会群体都在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作用。,第二单元 态度的改变,一、态度转变模型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三、转变理论,一、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一、态度转变模型 霍夫兰德的
6、劝导模型认为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主要包括劝导者、劝导信息和情境,内部因素则主要是态度主体自身的特点。图16-1 霍夫兰劝导模型,(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 1、中心路线 2、边缘路线图16-2 精加工似然模型,(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图16-3 信息源可信性的时间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二、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一)传递着方面的影响因素(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四)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一)传递者方
7、面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的威信2、传递者的立场3、说服的意图4、说服者的吸引力,(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2、畏惧3、信息倾向性:单一倾向和正方两方面信息4、信息的提供方式:口头和书面,(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和信念的特性2、人格因素3、个体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惯性、保留面子,(四)劝导情境的作用1、预先警告:双重作用2、分心3、重复:倒U关系,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二)认知失调理论(三)社会交换理论,(一)平衡理论(认知协调论),认知平衡理论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兹海德(1958)个体认知的不平衡状态将产生紧张,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
8、“P-O-X”模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的交往情境,其中P 是认知主体,O 是作为认知对象的另一个人,X 则是与P 和O 有某种关系的某种情境、事件、观念或第三个人。当三方关系均为肯定,或两方为否定,一方为肯定时,便存在着平衡状态,否则便存在着不平衡状态。,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及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O与X称为处于一
9、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欢vs.厌恶;赞成vs.反对。,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爱屋及乌、敬而远之,“POX”模型,符号“+”表示正的关系;符号“-”表示负的关系 判
10、断三角关系是否平衡的依据:三边符号相乘为正,平衡的结构;三边符号相乘为负,不平衡的结构。,eg: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不平衡状态。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由此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最小努力原则
11、:人们倾向于以改变最少情感关系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平衡系统。我们不喜欢一个人时所产生的平衡压力要比我们喜欢他时的平衡压力要小。,(二)认知失调理论,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毕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相信个人的存在不是荒谬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艾伯特卡穆斯,1957年,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理论假设:1)认知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失调;2)认知失调的存在会引起减小这种失调或阻止失调的压力;3)减轻失调的压力的强度是现有的不协调程度的函数。,认知要素是指个体对于环境、人、人的行为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态度 形成 转变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48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