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记忆课件.ppt
《心理学记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记忆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 五 章 记 忆,2,学习要点:记忆的概念及种类记忆过程包括哪些基本环节?三种记忆系统的区别与联系?遗忘的基本规律及现象。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组织复习?,3,一、记忆概念 记忆(memory)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4,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认识,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人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能主动地进行编码,使其成为人脑可以接受的形式。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只有经过编码的信息才能记住。记忆
2、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5,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种类:1、根据识记目的分: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而进行有意识记:有预定目的需要经过努力而进行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分:机械识记:对无意义材料或没理解的事物依据其外在联系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其内部联系并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的识记。,6,保持和遗忘:保持 保持是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并得到巩固的过程。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在质的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
3、方式不同,人们存储的经验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7,遗忘: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遗忘包括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临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8,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忆。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9,遗忘进程和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采用了无意义音节做记忆材料,以自己做被试,用节省法首次系统地对长时记忆的遗忘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而且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所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4、,1.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2.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渐趋平稳;3.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1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12,学习的程度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通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材料称之为过度学习材料。实验证明,低度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
5、果要好一些。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上的浪费。实验表明,过度学习达到150%,效果最为经济合理。,1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这种系列位置效应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大学四年、睡前醒后读书)启示: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14,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首先被遗忘,而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具
6、有情绪作用的事物,则遗忘得较慢。另外,经过人们的努力、积极加以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少,而单纯地重述材料,识记的效果较差,遗忘得也较多。,15,遗忘理论 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解释永久遗忘)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可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解释暂时遗忘)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组1:学习材料B 学习材料A 回忆材料A组2:休 息 学习材料A 回忆材料A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组1:学习材料A 学习材料B 回忆材料A 组2:学习材料A 休 息 回忆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记忆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48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