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心肌病最新版本课件.ppt
《应激性心肌病最新版本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激性心肌病最新版本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品课件,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精品课件,应激性心肌病一种由精神刺激所诱发的左心室功能不全、影像学与心电图呈一过性改变的一组症候群 因其急性期左室收缩末期形态像日本渔民捕捉章鱼的鱼篓而被命名为Tako-Tsubo(章鱼瓶)心肌病,又称Tako-Tsubo综合征、心尖球形综合征(apical ballooning sy ndrome)。,精品课件,疾病的主要特点,有强烈的心理应激作为诱因;康复迅速,预后良好短暂左室心尖部球形变,及严重的左室收缩功能异常。这种情况可逆转且预后良好。剧烈胸痛,但冠脉造影显示无严重的冠脉狭窄,可伴心肌酶的轻度升高。绝经期女
2、性居多(日本文献报道的突出特点是所有患者均为女性)目前所报告的病例主要集中在日本人,在其他国家与地区如欧洲、美国、拉丁美洲等亦有少量报告,精品课件,2006年AHA将应激性心肌病归到获得性心肌病一类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ACA)将应激性心肌病归为未定型心肌病,精品课件,由于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曾遭受严重的精神或躯体刺激,故又将其命名为应激性心肌病,并作为一种新型心肌病正式列入心肌病的最新分类。本文将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实验室检查、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等进行阐述。,精品课件,迄今为止,应激性心肌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存在儿茶酚胺及心肌顿抑学说、小血管痉挛和微血管功能障碍、雌激素缺乏、动脉粥
3、样斑块破裂、遗传倾向和病毒感染及心肌炎学说等。,(一)病理生理学机制,精品课件,应激性心脏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突发的情绪应激导致高水平的儿茶酚胺快速释放可能是极为重要的机制。在急性应激状态下,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导致儿茶酚胺过度释放,血儿茶酚胺水平急剧升高.含量是正常人的约20倍,是急性心梗患者的23倍。且持续大约1 周左右。过度升高的儿茶酚胺通过cAMP 介导的钙超载和自由基生成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国外学者Akashi 等采用放射性碘标记的间碘苄胍(123 I-metaiodobenylguanidine,MIBG)为标记物,经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证实应激性心肌
4、病的患者交感神经活性显著增加.,(一)1、儿茶酚胺及心肌顿抑学说,精品课件,(一)1、儿茶酚胺及心肌顿抑学说,铬细胞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亦可有左心室功能障碍的表现PAUR H等人对大鼠注射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后发现了心尖部更容易受到肾上腺素作用的影响,会导致可逆性心尖运动减弱及心底部运动增强,进而推测高剂量的肾上腺素可直接导致心肌顿抑。这也可能是造成独特的心尖部球形变的原因目前考虑儿茶酚胺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介导的心肌顿抑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基于此,应激引发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肌顿抑应激性心肌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精品课件,左心室,左心室正常的神经分
5、布,像“章鱼”一样包裹着左心室,正常情况下,“章鱼”正在休息,千万不要惹恼它,精品课件,精品课件,精品课件,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会导致胸痛、冠脉痉挛、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和/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甚至休克“neurogenic stress”-神经源性的应激或压力-所以多见于女性。nor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精品课件,有研究显示,精神压力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情绪应激可作为启动因子导致应激性心肌病。儿茶酚胺通过激活-受体导致微血管内皮损害,引起微血管功能不良。引起冠脉血管狭窄、痉挛,导致微血管功能障碍,减少心肌灌注。Meimoun
6、等对连续入选的12 例符合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LVABS)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研究也发现,该综合征的急性期伴有短暂微循环障碍。但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是否为应激性心肌病发病的主要机制,或仅为一种继发现象,迄今仍未阐明.,(一)2.小血管痉挛和微血管功能障碍,精品课件,日本文献报道的突出特点是所有应激性心肌病的患者均为女性,多为绝经后的女性患者。考虑雌激素的缺乏与应激性心肌病有关。在14项关于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中,绝经期妇女占88.85%,平均年龄5877岁。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的水平降低,因而对儿茶酚胺及内皮调控能力均明显下降。,(一)3.雌激素水平减低,精品课件,(一)3.雌激素水平减低,同时性激
7、素对冠状动脉和交感神经轴的反应性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使女性更容易发生交感神经导致的心肌顿抑。Ueyama等发现切除卵巢的大鼠在接受刺激后,没有补充雌激素的大鼠左室功能明显下降,而补充雌激素的大鼠则无明显心功能的降低。不过雌激素在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较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精品课件,儿茶酚胺导致冠状动脉小血管收缩和全身血压升高,可诱发罪犯血管上的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随后血栓自溶,早起即出现血管再通,但体内仍存在心肌损伤和微量心肌酶的释放。,(一)4.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精品课件,(一)4.动脉粥样斑块破裂,Ibanez 等人通过对应激性心肌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左前降支血管
8、斑块有部分破裂,故而引起左心室的短暂缺血,导致左心室急剧收缩,随后血栓自溶。Pawlowski 等人对14 例tako-tsubo 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以识别不稳定的坏死斑块,其中在7 例患者中检查出有斑块破裂,推测儿茶酚胺诱发血管痉挛可能会破坏斑块和导致瞬间的动脉阻塞,精品课件,(一)5.遗传学倾向,Kleinfeldt等报道了1列女性应激性心肌病的病例,其FMR1基因突变,基于此考虑FMR1基因是女性环境更早进入更年期及过早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易感因素之一。Vriz 等比较了61 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和109 例非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1和2受体多态性,发现1受体第389 位氨基酸等位基因和2受体第
9、27 位氨基酸等位基因的频率在两组间有明显差异,推测 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在该病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精品课件,应激性心肌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Bahlmann 等在对1 例应激性心肌病女性患者进行心肌活检时,在右室心肌中发现病毒B19 感染的证据。Bigalke 等报道了1 例 亚型人疱疹病毒 6 心肌炎患者出现了典型的应激性心肌病样临床表现近年研究表明炎症尤其是病毒感染可能是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在心肌组织学检查中也观察到有不同数量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但目前没有病原体被成功地从应激性心肌病的患者体内分离出来,这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一)6、病毒感染及心肌炎学说,精品课
10、件,应激性心肌病不同的发病理论之间可能并不矛盾,应激所导致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引起大量儿茶酚胺的快速释放,造成心肌毒性、多发的冠状动脉小血管痉挛和微血管功能障碍。儿茶酚胺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引发急性心肌缺血。,综上所述:,精品课件,(二)临床表现,机械通气,主动脉球囊反搏泵(IABP),精品课件,1.心电图特征 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类似于急性或亚急性心肌梗死。Wittstein等在19例应激性心肌病研究中发现:发病早期,所有患者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85次/min,26%的患者有PR间期延长,26%的患者QTc延长,11%的患者ST段抬高至少1mm
11、,16%的患者T波倒置。37%的患者在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26%的患者在aVL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三)实验室检查,精品课件,1.1 ST段抬高心电图ST段抬高大都发生在急性期(148 h,发生率 81.6%),一般在出现症状后的424h绝大多数患者在胸前导联出现ST段抬高,少数为单纯肢体导联ST抬高抬高幅度23mm,最高可达6.444.69 mm一些患者ST段抬高与ST 段压低交替出现,精品课件,IIIIIII,aVRaVLaVF,V1V2V3,V4V5V6,精品课件,1.2 心电图ST段抬高,精品课件,1.3 T波倒置多发生于急性和亚急性期(ST段抬高后218天,发生率64.3%),T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激 心肌 最新 版本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47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