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2课资料课件.ppt
《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2课资料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2课资料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标目标:1、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及意义;2、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依据本阶级利益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各种问题展开争论;,“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请思考:百家争鸣的出现有哪些社会原因?,1、经济:2、政治:3、文化:,铁器的使用,牛耕的开始,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战乱不断,孔子讲学图,私学兴起,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一、“百家争鸣”的背景,1、经济:,2、政治:,3
2、、阶层:,4、文化:,铁器和牛耕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物质基础);,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战争与动乱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促进文化的觉醒;,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学术下移),总体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学以致用,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私学的兴盛 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社会的剧烈变革 A;B;C;D;,D,孔子,荀子,孟子,孟子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
3、的主要代表之一,进一步发展儒家学说,被称为“亚圣”。,据文献记载,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住邹县城北,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和邻居顽童学着埋坟头、哭丧。孟母感到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城里。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拍卖喧嚣,还有江湖骗子瞒哄欺人。孟母为了让儿子学好成才又把家迁到学堂旁边。后来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孟母三迁,二、“百家争鸣”的表现,1、儒家:,(1)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思想主张:,政治观:,“仁政”学说;,A、基本内容:,仁爱待人,以德服人;,B、实现途径:,重民,民
4、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核心),“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以德行仁政者王。”,二、“百家争鸣”的表现,1、儒家:,(1)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思想主张:,政治观:,“仁政”学说;,“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核心),人性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性善论),二、“百家争鸣”的表现,1、儒家:,(1)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思想主张:,政治观:,“仁政”学说;,(核心),人性论:,人性本善(性善论);,义利观:
5、,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二、“百家争鸣”的表现,1、儒家:,(1)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思想主张:,政治观:,“仁政”学说;,(核心),人性论:,人性本善(性善论);,义利观:,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历史地位:,对孔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轲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民贵君轻,朱元璋一边读孟子,一边看到不称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节,编成孟子节文
6、,于洪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这是为什么?,探究:如何评价孟子的思想主张?(1)评价:“民本”思想,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长治久安;“义利”观,孕育中华民族的道德意志品质;(2)实质:“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维护专制统治的一种策略。,2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制天命而用之”“人之初,性本善”A B C D,B,学以致用,荀子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时期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现存荀子一书保存了他的主要思想。,二、
7、“百家争鸣”的表现,1、儒家:,(2)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思想主张:,自然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朴素唯物思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
8、匈匈也,辍行。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停止它的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喧哗不休就停止他的品行修养.,二、“百家争鸣”的表现,1、儒家:,(2)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思想主张:,自然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性论:,“性恶论”;,(重视后天的教育),政治观:,礼法并施;,“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以礼为主,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历史地位:,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学以致用,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
9、之”命题,突出地体现了他()“性恶论”的主张 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B、C、D、,B,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爱人,仁政,仁义(礼教为主),为政以德,民贵君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你认为哪个观点是合理的?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孔、孟、荀、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孔子:性相近;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二、“百家争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岳麓版 历史 必修 资料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4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