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2建设单位市劳动就业管理局1.1.3建设性质新建1.1.4建设地点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在市开发区(路以南、人民银行以东)。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分别位于镇、镇、乡、乡的集镇上。1.1.5建设内容新建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扩、改建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绿地率35%,配套建设供配电综合布线、安装一套监控系统、给排水、消防、道路、绿化。建成后将成为集人力资源市场、人力业务管理、社会保障服务、劳动维权、职业技
2、能鉴定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建筑物。其中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六层,具体布置如下:1.一层为人力资源服务大厅,内设八大区,即就业信息发布区、职业介绍服务区、企业招聘洽谈区、就业服务指导区、政策咨询解答区、依法维权保护区、保障事务代理区及网络运行监控区。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2.二至四层为综合业务办公室、行政人员办公室、档案室等,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3.五屋为后勤保障、会议室等,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4.六层为等,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镇、镇、乡、乡4个乡镇各建300平方米的建筑,其中有人力资源服务大厅、社会保障经办功能区域以及综合利用服务区域和档案室。1.1.6建设规模该项目占地18.6亩。
3、建筑总面积4200平方米,其中:规划新建就业综合服务大楼一栋,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及相关服务设施、设备。4个重点乡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设(镇、镇、乡、乡),改扩建建筑面积共1200平方米,其中:镇300平方米、镇300平方米、乡300平方米、乡300平方米,以及其它相关服务设施、设备。1.1.7可研结论通过对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项目进行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环境可行性的方案进行分析和论证后,本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环境上均是可行的。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后,每日可服务1200人,工作人员为30人。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4、后,每日可服务500人,工作人员为20人。1.2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市劳动就业局是市人民政府统筹管理和承办全市劳动就业的事业性单位。局下辖3个业务机构:市中心、市中心、市中心,全局现有干部职工79人,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54人;高级工程师2人;职业指导师10人;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共13人。近年来,该局充分发挥劳动就业工作职能,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为主线,以失业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退伍军人等城乡劳动者为服务对象,以服务企业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始终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多轮驱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方针,适时确立“面向全国,稳定京津,拓
5、展西北,主攻沿海”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力度,着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切实搞好跟踪管理服务。坚持以服务城乡劳动者为宗旨,以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中心为依托,以城乡劳动者交流互动、农业与非农产业互动重点,着力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就业培训系统、跟踪管理、维权服务为基础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在全市建立了10个培训基地,举办就业前培训班186余期,参培人员达2.1万余人次;通过就业培训,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在全市建立健全了劳务信息网络,巩固完善了市、乡(镇)、村三级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在全市16个乡镇(处)、开发区和全国15个省市聘请了劳
6、动输出联络员,主动加强了与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东北地区等的对口劳务协作,在全国建立了7个外向型劳务输出基地;使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不断扩大,在东北、京津地区形成了以建筑装饰行业为主业的劳务输出基地,约4.2万人;在浙江、上海地区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模具为主业的劳务输出基地,约2.2万人;在广东、深圳地区形成了以电子、家电、玩具为主业的劳务输出基地,约3.7万人;在以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了以商贸饮食服务业为主的劳务输出基地,约2.1万人;每年12.2万余名农民工转移就业,逐步形成了“范围广、行业精、技术强、效益好”的特色打工经济。2009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12.
7、2万人,全市劳务收入近10亿元;打工经济已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1.3研究依据及范围1.3.1研究依据(1)市城市总体规划(2)市2009年统计公报(3)中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联合颁发)(5)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功能布置要求(6)年省省长在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7)关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的审批意见(8)国家、省、地其他有关设计规范、规定。1.3.2主要设计规范与标准 建筑结构主要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
8、05)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9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局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局修)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J50191-9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给排水及暖通主要规范和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9、GB50013-200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城市给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2-9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 电气、仪表主要规范和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50054-95)能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
10、规范(JGJ 16-2008)民用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200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200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1.3.3研究范围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有有关法令、政策、规范、规程、规范、标准,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内外部条件、总体规划方案及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研究,为政府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建设总投资万元,第一部分工程费用为16
11、0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80%;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14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7%;预备费为6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3%;技能培训设备费用为20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10%;。本项目建设资金万元,资金来源为:(1)申请国家专项资金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2)市级配套资金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0%;(3)自筹资金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2.1项目建设的背景党的十七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并提出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发展目标。温总理指出:“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
12、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把这一民生之本放在首位,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责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明确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国际劳工组织在就业服务公约中规定:“各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共的、无偿的职业介绍体系”。就业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下列服务:(1)就业政策法规咨
13、询;(2)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3)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4)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5)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6)其他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从上述报告法规中我们看到: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开放、高效、便捷、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环境,既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举措,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路,更是落实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专业化、制度化、科
14、学化的最大保证,是人社部门履行工作职责的必备条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面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高瞻远瞩、合乎民意,切合实际,应早日实施,尽早取得社会效益。2.2人力资源市场现状与担负的重任市现有人力资源市场位于路,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场面积100平方米,各种设备设施落后老化,信息化程度低,容量极其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现有人力资源市场已经不能充分发展其统筹城乡就业的平台作用,阻碍了市经济的发展,与新时期人民群众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2.3项目建设的必要
15、性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和谐之源。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因此,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非常必要。2.3.1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是贯彻就业促进法的迫切需要发展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对促进劳动力供求均衡、建立灵活有效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求职人员,特别是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颁布实施的就业促进法,根据公共就业服务发展方向,明确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性质和职责。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
16、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同时,还规定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因此,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工作需要,是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法制化的必备条件,在立法上为公共就业服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2.3.2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市位于省东北部,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46公里。总面积1344平方
17、公里,总人口62.6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1.68万人,占总人口的82.5%,农村劳动力22.5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4.23万人。市曾有粮机厂、棉纺厂、铝厂三家省属国有企业,是孝感地区辖省属国有企业最多的县级市。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产生了近万名职工失业,其中近六成是“双下岗家庭”、“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全市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形势异常严竣。市就业工作存在着“两大”和“两难”的状况,即就业总量大、“4050”、“双下岗”等弱势困难群体就业比例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和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据测算,目前,我市还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1万人左右,每年新增剩余劳动力1万
18、人左右,返乡择业人员0.9万人左右,未就业的失业下岗职工达0.6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困难就业群体,转移就业和就地安置就业压力巨大。因此,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加强城乡劳动者交流互动,繁荣城乡人力资源市场,搭建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沟通平台,实现集用工信息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依法维权等“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办公,推动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工作目标,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3.3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促进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市城乡劳动力普遍存在着素质不高、就业技能单
19、一、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与就业岗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从而形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企业喊渴,招不到人;一方面劳动者喊难,进不了门。据统计,我市城乡劳动者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2.5%左右,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5.6%。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节能环保、高科技、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未就业的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根据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提高其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其择业竞争力和支撑力,不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对已经就业的劳动者,通过
20、技能再提升,能有效增强其就业的稳定性,更好地适应企业产品更新、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带来的技术真空,稳岗稳业。2.3.4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是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就业保障机制的迫切需要在我市的就业困难群体中,据统计,城市6000余名未就业的下岗失业职工中,其中绝大多数是原三大省属企业的“双下岗”、“4050”人员;农村1.3万余未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其中绝大多数为“零转移农户”、残疾人及家庭困难人员。这些困难群体难以依靠个人能力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是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就业保障机制,可通过免费
21、的公共就业服务,为这些困难群体提供用工信息、技能培训、转移输出、依法维权等各项劳动保障服务,采取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和实施动态管理,减轻政府社会保障的压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社会因素,促进百姓安居乐业。综上所述,夯实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企业转型、技术升级、增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城乡平等就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按照十七大报告、温总理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统筹
22、城乡发展文件政策,做好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和、四个重点乡镇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成为我市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成为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2.4项目社会效益分析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形成我市就业服务的“两大机制”、“两大网络”,进一步优化城乡劳动者就业结构,缓解城乡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4.1将形成城乡劳动者转移就业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空间进一步扩大,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就业网络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城乡经济发展、群众增收,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得到
23、进一步活跃,刺激和促进劳动力流动就业,利于市场资源的有机匹配,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和资本设施的闲置,提高人力资源和资本设施结合的利用效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企业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水平,激活企业发展潜力;城乡统筹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利于破解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发挥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效益,使我市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况状彻底改观,提高就业总量,加速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该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成为市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就业服务的主阵地和主力军,而且还能对云梦、汉川、孝感、广水、京山、随州等周边县市进行辐射,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就业 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4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