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精准扶贫调研报告.doc
《村级精准扶贫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级精准扶贫调研报告.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6村级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今年7月份以来,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我被选派到庆城县熊家庙瓦窑咀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开展以来,我紧紧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省委“1236”扶贫攻坚和“六个精准”的要求,结合工作队工作职责任务,集中利用将近两个月时间,对全村20xx年-2017年脱贫户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有效地厘清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一、村情现状瓦窑咀村位于熊家庙办事处东南方向4公里处,是全县51个贫困村之一,共辖6个自然村,共有418户18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248人,贫困面13.26%,20xx年预脱贫40户182人,贫困面下降至3
2、.53%。全村总土地面积16.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69.5亩(塬地3250亩、山地2619.5亩),人均3.14亩,产业以小麦、玉米、洋芋、油菜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目前没有形成规模性的主导产业。全村20xx年人均纯收入为4662元,其中贫困人口为2900元。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659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260元,同比增长15%以上,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00元。二、致贫原因瓦窑咀村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现有贫困户83户384人,占全村人口20.4%,其中实现小康农户的只占15%,实现致富的只有8%,解决温饱的多达77%。总的来说,全村扶贫攻坚难度大
3、。一是自然条件差,土壤贫瘠,近十年年均降雨量不足300。耕地面积5870亩,其中平地4450亩,人均仅占3.1亩。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全村共有道路10.7公里,除3.7公里通村水泥路路基较好外,其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给当地农产品的输出带来了不便。三是传统发展思想严重,种植业仍然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在粮食作物中,大部分以种植小麦(口粮)为主。养殖业:仍然以传统的散养圈养为主,且数量较少。四是缺乏技术型务工人员。全村有1883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365人,大部分都以出卖劳动力为主,收入微薄。五是农民扶贫攻坚的意识淡薄,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还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
4、济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等、靠、要等思想仍比较严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食其力的自强精神有待形成。三、对策及建议一是把工作谋划作为推进帮扶任务落实的重要前提。坚持规划先行,高定位要求、要高规格编制瓦咀村“两规划一计划”,围绕基础建设、产业培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解放思想等重点,准确把握贫困群众的所思所盼,因地制宜,研究论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精准谋划一批带动发展的富民项目,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分年度实施,尽早启动实施,以长远的目光、务实的作风推动瓦咀村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二是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着力重点。围绕脱贫55户248人的目标及产业现状,积极引导群众改变传统观念,调整
5、产业结构。以白马乡、赤城乡苹果基地为依托,高标准谋划定位产业培育目标,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社会化营销。同时,协调静宁等县与瓦咀村建立友好共建合作关系,定期邀请技术人员开展苹果技术培训,切实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三是把土地流转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坚持大力宣传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引导大户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不断壮大种植、养殖规模,有序引导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推进瓦咀村农业路径向现代农业、融合农业、高效农业转变。同时,鼓励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城市转移,使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增加收入,不断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从
6、而能使土地最大限能地发挥助农增收的效益。四是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更新发展观念的强大引擎。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积极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了解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方法。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畜牧专家定期开展养殖技术、劳务输转等培训,组织村干部、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养殖技术,不断扩大群众种养规模,引导群众增收致富。五是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脱贫步伐的有力保障。坚持把驻村帮扶工作队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及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积极协助乡村两级加强基层党建,及时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好发展党员、
7、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等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党员管理,协助选出能真正引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村“两委”班子,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2016村级精准扶贫调研报告按照党中央要求,2020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省委在进入小康倒计时发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动员令,我县提出对口扶贫单位要切实担当起重要责任,落实好各自职责,将扶贫工作作为份内之事,全面担当。县物价局立即行动,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那么,贫困村的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精准扶贫、又有哪些保障措施 近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专程到马良镇扁洞河村进行
8、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扁洞河村位于马良镇北部,与歇马镇接壤,距镇政府10公里,版土面积11.6平方公里。全村辖三个村民小组125户,共435人。耕地面积825亩,其中水田面积120亩、山林面积705亩。种植业以玉米、小麦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但由于该村地处偏僻、住户分散,通组公路虽已修通,但至今未硬化。另外原三组至今未通路,交通极为不便。截止20xx年共有贫困家庭90户,贫困人口223人,在各级领导扶持下,通过一年的努力已有14户,共32人在20xx年末基本脱贫,剩余76户,共190人仍处于贫困状态,且在20xx年初返贫5户6人,新增3户4人。20xx年初死亡
9、2户2人,至今仍有82户,共183人属于贫困户。其中A类33户、B类13户、C类36户。二、致贫原因分析该村地理位置偏僻,农户居住分散,村民出行交通极为不便,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上自然资源贫乏,村里没有主导产业支撑,农耕地都是山坡,没有平地,村民形象的比喻“中间一条河、两面是山坡”,致使种植业发展也没有很好的基础,粮食产量低,村容村貌改变困难,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贫穷帽子仍然难以甩掉。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条件伪劣。行路难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由于国家政策扶持修路是“村村通”,只负责公路修到村级。该村省道通过其间,所以,该村不具备“村
10、村通”的项目资格,而国家没有公路扶持到组的项目资金,到组的项目资金只能靠村干部这里化缘、那里争取弄点钱慢慢修,今年修一里,明年修两里,到手资金不具备一次性解决一段公路修好的能力。加上三个组地处高山、人口分散、坡度大给修路带来了巨大的难度,经过几年的修修补补,现在通组碎石路虽修通,但未能硬化,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若天降大雨路面冲毁将无法通行,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经济发展,因此老百姓怨言较大、脱贫致富速度缓慢。村里没有支柱产业。大部分贫困户居住在偏远山村,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传统农耕种植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二
11、)贫困人口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三)群众因学因灾致贫现象突出。该村地形复杂坡地多,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粮食和烟叶产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准 扶贫 调研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4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