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二五”制糖产业发展规划.doc
《贵州省“十二五”制糖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十二五”制糖产业发展规划.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贵州省“十二五”制糖产业发展规划前 言食糖既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食品工业及下游产业的重要基础原料,与粮、棉、油等同属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产品。制糖产业作为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与糖料种植紧密相关。我国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新疆、黑龙江等地区,已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非农产业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我国沿海制糖产业主产区受到市场和劳动力成本的双重影响,制糖产业逐渐萎缩,并向欠发达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西部地区转移,制糖产业逐渐成为缺少工业支撑的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相对具有竞争力的一个优势产业。制糖产业是我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
2、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特色食品行业中最具竞争力,成长性较好的产业之一,是建成贵州特色轻工业基地的重要基础。因此,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在我省适宜糖蔗种植区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制糖产业,对于治理我省石漠化、促进连片扶贫开发、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工业发展及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推动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制糖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贵州省“十二五”制糖产业发展规划。
3、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糖蔗种植情况目前,我省制糖产业都集中在黔西南、黔南两自治州。截止2012年5月底,黔西南、黔南州糖蔗种植面积30万亩。其中,黔西南州25万亩,黔南州5万亩。两州糖蔗总产量100万吨,综合产值6亿元,带动两州6万户农民增加收入6.24亿元。两州糖蔗品种主要有新台糖21号、22号、25号、选蔗50号、粤糖00/236、黔糖4号等,覆盖蔗区60%以上面积,平均亩产3.5吨以上,但与全国平均亩产5吨以上比,有较大差距,急需通过优化品种结构,集成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提高单产,扩大总量,才能适应制糖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制糖企业情况 目前,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公司进入贵州后,在册
4、亨县巧马工业园投资3亿元建成一个日榨糖蔗4000吨的糖厂,并于2012年4月投产;在荔波县投资3亿元建成一个日榨糖蔗3000吨的糖厂,并已试产成功;正在建设的项目3个:即贞丰糖厂(投资4亿元,日榨糖蔗5000吨);安龙糖厂(投资5亿元,日榨糖蔗6000-8000吨);投资3亿元将望谟糖厂技改扩能达到日榨糖蔗5000吨;待糖蔗种植面积达到建厂条件后,计划投资共9亿元,在三都、罗甸、平塘三县各新建一个日榨糖蔗5000吨的糖厂;同时,拟投资5000万元,把制糖废弃的滤泥、蔗渣、炉灰集中起来建设一座年产有机肥10万吨的有机肥厂,为蔗农提供糖蔗种植专用的优质有机肥。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
5、)有利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我省黔南、黔西南州位于北纬24382611、 东经1043510632之间,地处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与广西河池地区、云南宣威地区毗邻,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相近,是我国适宜种植糖蔗的区域之一,已有近300年糖蔗种植和食糖生产历史,适宜规模发展制糖产业。2.气候条件适宜。黔南、黔西南州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宜蔗区海拔375-900米。日照充足,年日照数1388-1600小时,年每平方米太阳总辐射98-108大卡。雨量充沛(年降雨量达900-14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17-20.9。立体小气候十分明显,无霜期长,全年无霜期达350天以上,雨热同季,春季气温回升早
6、,有种植糖蔗和其他亚热带经济作物的自然气候和优越条件。3.土壤条件具备。据土壤普查资料,黔南、黔西南州现有宜蔗田地227.7万亩,但旱坡蔗地占90以上。土壤以红壤、砖红壤为主,砂壤、黄壤为辅。土壤PH值6.0-6.5,有机质含量2-4,含氮0.1-0.3,速效钾50-200PPm,速效磷1-20PPm。从上述情况看,土壤磷、钾含量偏低,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优化土壤氮、磷、钾比重;糖蔗是成行、成片种植,其生长量大、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绿色覆盖面积大、覆盖地面时间长达10个月以上,只要在25度以下坡地上采用等高、深沟、宽带种植,宜蔗则蔗,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对两
7、自治州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具有良好的作用。4.主干线交通条件便利。黔南、黔西南州地处西南三省区中心位置, 交通十分便利。贵广快速铁路、贵广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南昆铁路、321、324、320国道、关(岭)兴(义)公路横贯两州境内,镇(宁)胜(境关)高速、兴仁至安龙、安龙至贞丰二级公路已全部建成通车;荔波机场、兴义机场已通航;西南水运出海通道基本建成,已具备500吨级船舶通航能力。长(沙)昆(明)快速铁路黔西南段、汕(头)昆(明)、惠(水)兴(仁)高速公路黔西南段、晴(隆)兴(义)高速等已开工建设;安顺经兴义至河口铁路、毕(节)水(城)兴(义)城际铁路、四川隆昌经望谟至百色铁路、紫云
8、至安龙、毕节经水城至兴义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中缅油气管道(经过普安、晴隆)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计划于近期开工建设。两州初步形成了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并将在“十二五”时期得到极大改善,为两州制糖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5.产业发展机遇难得。一是我国食糖需求将保持稳步增长。目前我国人均食糖年消费量仅为 10.6公斤,与国际人均年消费量 24.5公斤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近几年来,国内市场食糖需求量大,国内食糖产量满足不了需求,每年要从国外进口300万吨左右。“十一五 ”期间,我国人均食糖年消费增长 5.6%,“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
9、一步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食品工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食糖需求增长趋势明显。二是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和贵州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贵州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将加速改善,为制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不利因素 1.糖蔗生产条件差,蔗区交通水利设施薄弱。黔南、黔西南州有适宜种植蔗糖田地227.7万亩,但90%以上都集中在旱坡和丘陵地带,许多蔗区不通公路,糖蔗生产基本靠人挑马驮,实现机械化难度大,水利灌溉设施薄弱,规模化种植程度低,单位面积生产投入多,产出不高,比较效益差,竞争能
10、力不强,制约了糖蔗生产。2.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滞后。黔南、黔西南州在长期的糖蔗生产中,选育、引进优良品种较多;在旱坡地上实行“等高、带状、深沟”的种植技术已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成功的,能够大幅度提高糖蔗种植单位面积产量,但由于受到坡地多,投入经费少,良种补贴和新品种推广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大面积推广良种良法缓慢,阻碍了整个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不适应制糖产业发展的要求。3.自然灾害对糖蔗种植有较大影响。黔南、黔西南州宜蔗区域虽然雨量充沛,但年际间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常有春旱、夏旱,甚至伏旱发生;有的年份会发生虫灾、洪涝和冬春低温霜冻;3-4月份易出现倒春寒;偶尔会有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十二 制糖 产业 发展规划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42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