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2020).doc
《XXX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20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2020).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门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2011-2020年) 目 录一、江门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与战略重点4(一)指导思想4(二)基本原则4(三)总体思路6(四)发展目标6(五)战略重点9二、江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17(一)江门市主体功能区设想17(二)江门市产业区域总体布局框架19(三)江门市八大主体工业产业布局22(四)江门市主要工业园区布局25(五)江门市“四市三区”工业产业布局28(六)江门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37三、江门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发展的支撑体系40(一)土地支撑体系40(二)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体系42(三)水电支撑体系43(四)环境保护支撑体系43
2、(五)投融资支撑体系44(六)政府服务支撑体系45(七)科教人力资源支撑体系45四、江门市工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46(一)加快转型升级,完善产业体系46(二)推进自主创新,提升竞争能力47(三)优化空间布局,协调互补发展48五、规划的环境影响说明49六、规划实施49(一)加强统筹领导,确保规划落实49(二)加强政策引导,确保集中发展50(三)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布局优化50一、江门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与战略重点(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围绕我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3、)及江门市贯彻落实工作方案等战略规划为指导,按照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八大主体工业产业,打造若干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施“三边”布局发展战略,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促进资源向优势地区和重点产业集聚,形成差异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建设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我市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1.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工业发展布局规划要适应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城市总体规划要为工业经济发
4、展提供空间,土地利用规划要为工业布局提供土地保障;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统一规划。2.优化布局,差异发展根据我市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结构以及产业链优化的需要,调整和优化现有工业产业布局,坚持差异发展原则,实现各地区之间资源充分共享、要素流通顺畅,推动产业内分工协作,建立互利共赢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梯度递进、差异发展的格局。3.动态调整,持续发展在工业发展目标、产业选择、空间布局等方面建立我市工业发展的动态调整及优化机制。逐步建立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先导,以先进、生态工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格局。通过优化工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实现全市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以
5、节能节地减排为原则安排产业,使工业经济发展同人口适度增长、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4.自主创新,转型升级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着力提升我市工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竞争力高端化为目标,提升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的创新机制和环境,促进全市工业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5.做大做强,集聚突破坚持大项目、大企业、大集群、大产业的思路,坚持走总量扩张、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结构升级、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首先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构造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整个江门经济集群式、跨越式发展。6.融合联动,协调互
6、补坚持融合协调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互补,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全面推进工业产业和相关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三)总体思路在“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利用我市的土地资源、区位交通、生态环境、直购电试点等优势条件,以打造“四大百亿工程”为抓手,积极构建我市“三边发展、三圈递进”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在珠三角产业一体化趋势下优化调整全市工业产业布局,促进工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大力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现代工业体系。壮大发展现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光源、清洁能源(核电)装备
7、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与海洋石化、生物医药、船舶制造、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增长极。坚持工业产业发展的开放性和差异性。依托各市、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限选择确定各地区重点发展产业,突出抓好重点产业特色园区建设,集中力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共同促进多增长极的整体格局的形成,实现区域经济分工协作,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四)发展目标1.工业发展总体目标继续扩大工业发展规模,努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力争至2020年,建设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如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国家绿色光源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摩托车产业基地、国内著名的绿色能
8、源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纸业)基地等。中期目标(20102015年):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00亿元,年均增长1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00亿元,年均增速16%。远期目标(20162020年):到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000亿元,年均增长1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00亿元,年均增速16%。2.江门市主体工业发展目标装备制造业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1800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到2020年,总产值超过4100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到20
9、15年产值超1400 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绿色光源(LED)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到2020年产值超3000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绿色光源(LED)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石化中下游产业到2015年总产值超450亿元,年均增长15%;到2020年总产值超900亿元,年均增长15%。现代能源产业到2015年电源总装机容量1350万千瓦,其中建成新投产680万千瓦;到2020年电源总装机容量达到2500万千瓦,其中建成新投产超过800万千瓦。造纸及纸制品业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6%;到2020年总产值超过650亿元,年均增长18%-20%。食品工业到2015年总产
10、值达450亿元,年均增长16%;到2020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8%。纺织化纤服装业到2015年总产值达1150亿元,年均增长15%;到2020年总产值超过2400亿元,年均增长16%。材料工业到2015年总产值超350亿元,年均增长16%;到2020年总产值超800亿元,年均增长18%。3.空间布局发展目标整体布局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协调一致,工业布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高度统一。促进产业的有效聚集,构建“三边发展、三圈递进”的产业空间布局框架。至2015年形成层次分明、功能配套和互补的“三边产业带主体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
11、三级空间新格局,构建以工业园区为最主要载体的工业体系。工业园区布局及发展目标至2015年,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主导产业突出、集聚度高、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格局。每个市(区)建成1-2个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核心园区;建成1个产值过600亿元的工业园区,力争打造2-3个产值过300亿元的工业园区,新增若干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门市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区、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鹤山工业城、银洲湖区域(包括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区、银洲湖精细化工园区、银洲湖纸业基地、新会经济开发区)、广海湾经济区(含广海湾工业园区)建设,至2020年,争取将江门市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区
12、、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区、银洲湖精细化工园区、银洲湖纸业基地、广海湾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4.可持续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开发工业用地,加强对闲置建设用地的盘活处理工作,提高单位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努力实现工业发展速度与环境质量效益相统一,至2015年全市重点监控企业的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把我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低碳试点城市;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区域品牌和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超过2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
13、比重达到30%以上。(五)战略重点1.先进制造业(1)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五金不锈钢制品业。现代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制造、船舶拆解修造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通用航空装备制造业。依托大长江集团、富华重工等大型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继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摩托车生产规模,稳定国内国际市场,巩固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打造江门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动我市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壮大发展,打造台山市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船舶拆解修造业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新会船舶拆解和制造
14、基地、台山沿海地区要抓住世界造船业加快向东亚地区转移的时机,扩大拆船和船舶造修业规模,培育区域重点企业,大力发展中小型船舶、特种船舶、中高档游艇制造和与海洋工程相关的石油钻采专用设备等产品的生产装配,建设广东省中小型船舶及配套产业基地。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力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与我市其他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通用机械、设备、模具、夹器等产品及各支柱产业专用机械设备的制造,同时扩大节能环保设备、医疗设备、服装加工设备、特种打印机等专用机械产品的生产规模。结合广海湾电能源基地和台山腰古核电站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核电)装备制造业。与中广核集团深化合作,在台山建设清洁能源(核电
15、)装备工业园,从核电辅助设备入手,吸引和聚集一批生产企业到工业园,形成我市清洁能源(核电)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色。重点发展泵、阀、专用电器、专用管道、螺栓液压胀拉机等辅助产品生产,同时聚集一批集装箱检测、医疗器械、厚度测量仪等核技术应用设备生产企业。 五金不锈钢制品业重点发展与装饰建材业密切相关的五金件、五金铸锻件等产品的制造,建设新会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省市联动机制作用,以推动市、区、产业园区联动为抓手,通过精心打造绿色光源(LED)产业基地、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打造1000亿元产业集群。大力推进高端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实现产
16、品数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重点发展绿色光源(LED)、新型显示器、太阳能光伏、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以及软件产业等“四新一软”高增长产业,积极引进和发展智能家电产品制造,大力推进“物联网”等高端信息产品制造。(3)海洋石化产业加快发展银洲湖精细化工园区。抓住银洲湖纳入“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规划”的机遇,积极实施银洲湖与广海湾区域江海联动开发战略。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沿江、沿海岸线,延伸石化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走园区化发展模式,推进石化产业园区建设。结合我市的发展条件和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以精细化工、后期加工石化项目为主,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广海湾地区重点发展石化产业链上中游的
17、炼化、成品油加工、中间石化产品生产,建设广海湾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银洲湖地区重点从石化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入手,着力提高产业的加工深度,大力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术石化中下游产品和液体化工品的生产;其他地区发展以精细化工为主的建筑涂料、设备涂料、油墨、塑料等产品的生产。(4)通用航空产业加强与广州、珠海等周边城市的航空航天业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尤其是通用航空装备及零配件制造、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的研发与生产、航空航天产业配套设施及物流服务等方面。优先发展LCD显示板、通讯控制面板、专用发电控制盒、荧光灯、闪光灯等民用航空专有设备及零部件制造。积极发展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加大新会国家级芳纶工
18、业性试验基地建设力度,扩大新会间位芳纶等航空航天应用材料的生产。积极发展民用航空配套服务产业,发展航空食品饮料生产和配送、机场专用器材及零配件、机场专业车辆制造及维修等领域,力争至2015年我市通用航空产业初具规模。(5)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鼓励和引导我市部分机电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转型,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原水处理设备(包括纯水设备、反渗透设备、中水回用、海水淡化、高纯水制取、生活饮用水设备等)、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电镀废水处理、工业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等)及泵、阀、风机、管道、灌装设备、包装设备等辅助设备的生产。加强生物环保技术和环卫材料
19、及药剂的研发投入,扩大环保技术应用,适当瞄准一些生物处理设备、加药反应设备、新型环保材料及药剂等较高端的产品,初步形成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的产业特色,努力打造节能环保设备优势品牌。(6)生物医药和保健品制造业加强与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医药企业合作,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经济规模大、研发能力强的生物医药企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医药,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深化食品饮料产业与新会现代农业基地的协作,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初级产品资源利用率,打造特色养生饮品、功能保健品制造业。依托李锦记、无限极、华山泉等大型食品饮料企业,大力鼓励技术及产品创新,引导部分传统食品饮料企业向特色养生饮品、功能保健
20、品制造企业转型。重点发展虫草及其深加工产品生产,扩大发展凉果和陈皮产品生产,积极推动海洋生物制品、保健品产业发展。2.战略性新兴产业(1)绿色光源产业加强广东省(江门)绿色光源(LED)照明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建设结构完整、运作高效、创新力强、影响力大的绿色光源产业“一链一圈一平台”。“一链”是指继续打造LED和节能灯绿色照明产业链,“一圈”是指发展珠江三角洲绿色光源(LED)照明产业圈,“一平台”是指依托五邑大学和本地核心企业研发力量打造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在江门高新区建设绿色光源(LED)产业基地核心园区,建设成国家级LED照明产业基地,推动广东省绿色照明产业集群横向一体化和产业聚集,力争在2
21、020年左右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LED产业基地。 在新会睦洲建设产业基地扩展区,发展节能照明、灯饰等应用环节。打造包括绿色光源技术创新、产品检测、企业咨询、展览贸易和各种配套服务在内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健全行业组织结构,建构产业配套体系,完善产业服务职能,塑造良好的产业外部发展环境。(2)新能源产业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热电联产等清洁高效能源项目的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波浪能等新能源。大力推进川岛风电场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扩大发展以地热能源、太阳能等新能源为主的建筑节能产品。重点发展潜水式地源热泵冷暖空调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新型节能墙体和屋面的保温、隔热技术与材料
22、,加大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积极推动电动汽车电池产业化发展,积极探索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3)新材料产业加快实施现有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加快发展化工材料、电子材料、纺织化纤材料、磁性材料等行业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材料和精细化工材料,以新材料制备、材料成型、材料表面处理、改性、复合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控制、材料在线检测分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发展对我市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市场需求量较大、实现产业化基础较好的新材料产品,加速推进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金属材料、非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新型电子材料和元器件
23、方面: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材料、计算机与通信设备零部件、智能电声电子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等。向集约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培育3-5个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品。精细化工材料方面:以化工产品链下游高端产品和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电池、燃料电池的原料及成品生产为重点,兼顾电致发光材料产业。同时,大力推动新型稀土发光、磁性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化纤材料、新型涂料、纺织印染新型助剂、特种玻璃、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的工艺技术及产品的研发。(4)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建设重点服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X 工业 产业布局 发展规划 2020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42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