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配餐与设计教学大纲.doc
《营养配餐与设计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配餐与设计教学大纲.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营养配餐与设计教学大纲(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适用)编写单位:生物技术系食品教研组编 写 人:彭宏审 核 人:吴杨审 批 人:黄晓梅批准日期:2013年2月15日目 录课程说明 第一部分 教学基本要求第二部分 教学时数分配表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第四部分 课程考核方案说明 本大纲是根据三年制高职食品生物技术(营养保健方向)专业教学计划而制订的。营养配餐与设计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限定选修课。本课程不仅与生物化学有关,而且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食品生产和食品营养密切相关。本课程应在学习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动、植物学、人体生理学食品营养学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和食品的营养价值
2、,掌握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熟悉不同人群对食品的营养要求及合理膳食的构成,掌握正常人群营养配餐与设计、慢性疾病人群营养配餐与设计。从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与营养需求着手,制定了不同人群的配餐原则,提出了不同人群食物的选择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人群进行营养指导、营养菜点设计、营养食谱设计和营养食谱分析。针对常见慢性病人群营养配餐与设计,从常见慢性病知识与营养需求着手,制定了常见慢性病人群的配餐原则,提出了常见慢性病人群食物的选择范围、营养食谱设计和营养食谱分析。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形式进行教学,共计 30学时。 执行本大纲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如下: 1、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课堂讲授注意少而精,强调理
3、论的应用性,并做到学以致用。2、本课程涉及学科较多,难度较大,理论讲授时应注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有效方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3、采用多媒体教学注意课件与教学内容的适合性,并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协调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生动教育法,加强教学互动,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做到教书育人。5、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加强过程考核,注重教学信息反馈和教研,保证教学效果。第一部分 营养配餐与设计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营养配餐与设计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限定选修课。本课程不仅与生物化学有关,而且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食品生产密切相关。本
4、课程应在学习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围绕公共营养师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融合了国家职业标准公共营养师认证要求,选择相关知识,以期达到知识与技能、国家标准与职业证书相统一。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全面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不同人群的营养要求基础上,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并且学会对食品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学生具备公共营养师资格认证考试条件和能力。本课程以“食品营养与卫生学”、 “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的学习为基础。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教师的要求该课程涉及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师除应熟练掌握营养配餐知识外,还应掌握
5、与其相关的学科知识,特别是该课程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具备营养配餐及膳食指导实践经验。2.学生的基础本课程是面向食品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职业核心课程。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生物化学等理论知识,学生对食品营养配餐所需的基础有初步掌握。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较孤立,缺乏对膳食调查、营养配餐、社区营养指导与干预的综合运用能力。3.对学生的预测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明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膳食的指导,了解如果何为自己和家人设定营养目标,了解当前公共营养师的社会需求,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学生可能的困难是缺乏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能力,对营养评价
6、、膳食调查、营养教育等工作的实施缺乏实操组织能力。4.教学条件课程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精心准备了教学课件,校内实训中心营养配餐实训室便于学生上机使用配餐软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应在学习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动、植物学、人体生理学食品营养学的基础上开设。各种营养素的组成、结构和理化性质均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讲授。四、选用教材及参考教材营养配餐与设计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10年8月1日第一版,王其梅 等编著五、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完成如下要求:1、构筑健康的基石,营养配餐与营养食谱的概念。2、正常人群营养配餐与设计3、常见慢性疾病人群
7、营养配餐与设计第二部分 教学时数分配表食品营养学教学时数分配表章 节内 容授课学时模块一绪论单元一构筑健康的基石4单元二营养配餐与营养食谱模块二正常人群营养配餐与设计单元一知识储备2单元二 青壮年人群的营养1单元三中年人群营养1单元四 学龄及青少年人群营养2单元五老年人群营养2单元六婴幼儿的营养2单元七学龄前儿童营养2模块三常见慢性疾病人群营养配餐与设计单元一知识储备2单元二 心脑血管疾病人群营养2单元三泌尿系统疾病人群营养2单元四 消化系统疾病人群营养2单元五 肝、胆疾病人群营养2单元六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人群营养2单元七 单纯性肥胖人群营养2合计30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模块一 绪论单元一 构筑
8、健康的基石单元二 营养配餐与营养食谱单元三 学法指导模块二 正常人群营养配餐与设计单元一 知识储备一、营养学中人群的划分二、膳食结构的类型三、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四、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五、食物成分表单元二 青壮年人群的营养一、青壮年人群生理特点二、青壮年人群营养需要三、青壮年人群营养配餐原则及营养素摄入量的确定四、配餐食物品种和数量的确定五、青壮年人群营养食谱的制定与调整六、案例:大学生营养指导及营养食谱设计单元三 中年人群营养一、中年人群生理特点二、中年人群营养需要三、中年人群营养配餐原则及营养素摄入量的确定四、中年人群营养食物的选择五、补钙、降脂食物推介六、案例:健康中年人营养指
9、导及营养食谱设计七、推荐保健食物单元四 学龄及青少年人群营养一、学龄及青少年人群生理特点二、学龄及青少年人群营养需要三、学龄及青少年人群营养配餐原则及营养素摄人量的确定四、学龄及青少年人群营养食物的选择五、健脑食物推介六、案例:初中生营养午餐食谱的设计单元五 老年人群营养一、老年人群生理特点二、老年人群营养需要三、老年人群营养配餐原则及营养素摄入量的确定四、老年人群营养食物的选择五、常见食物胆固醇含量单元六 婴幼儿的营养一、婴儿的营养二、幼儿的营养三、幼儿营养食谱的设计单元七 学龄前儿童营养一、学龄前儿童生理特点二、学龄前儿童营养需要三、学龄前儿童食谱模块三 常见慢性疾病人群营养配餐与设计单元
10、一 知识储备一、疾病的分类二、医院膳食的种类单元二 心脑血管疾病人群营养项目一 高血压人群营养一、知识储备高血压疾病常识二、与高血压有关的营养膳食因素三、高血压人群营养原则及营养素摄人量的确定四、营养菜点的设计五、案例:高血压人群营养食谱设计项目二 高脂血人群营养一、知识储备高脂血疾病常识二、与高脂血症有关的营养膳食因素三、高脂血人群营养原则及营养素摄入量的确定四、营养菜点的设计五、案例:高脂血症人群营养食谱设计项目三 冠心病人群营养一、知识储备冠心病疾病常识二、与冠心病有关的营养膳食因素三、冠心病人群营养原则及营养素摄入量的确定(非急性发作期)四、营养菜点的设计五、案例:冠心病人群营养食谱设
11、计单元三 泌尿系统疾病人群营养项目一 慢性肾小球肾炎人群营养-一、知识储备慢性肾小球肾炎常识二、慢性肾小球肾炎人群营养原则三、慢性肾小球肾炎人群膳食的选择项目二 肾结石人群营养一、知识储备肾结石疾病常识二、肾结石疾病人群营养原则三、肾结石疾病人群膳食的选择单元四 消化系统疾病人群营养项目一 慢性胃炎人群营养一、知识储备慢性胃炎常识二、慢性胃炎人群营养原则三、慢性胃炎人群膳食的选择项目二 消化性溃疡人群营养一、知识储备消化性溃疡常识二、消化性溃疡人群营养原则三、消化性溃疡人群膳食的选择单元五 肝、胆疾病人群营养项目一 慢性肝炎人群营养一、知识储备慢性肝炎常识二、慢性肝炎人群营养原则三、慢性肝炎人
12、群膳食的选择项目二 胆石症人群营养一、知识储备胆石症常识二、胆石症人群营养原则三、胆石症人群膳食的选择单元六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人群营养项目一 糖尿病人群营养一、知识储备糖尿病常识二、糖尿病人群营养原则及营养素摄入量的确定三、营养菜点的设计四、案例:糖尿病人群营养食谱设计(食物交换份法)项目二 痛风人群营养一、知识储备痛风病常识二、痛风人群营养原则三、痛风人群膳食的选择(食物嘌呤含量)单元七 单纯性肥胖人群营养一、知识储备肥胖病常识二、单纯性肥胖的营养原则三、单纯性肥胖的膳食选择四、烹调方法的选择第四部分 课程考核方案一、理论教学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标准与评分考核方法权重课堂出勤1.全勤(10分
13、)2.缺勤时数占总学时10%以下(7分)3.缺勤时数占总学时的10%20%(4分)4.缺勤时数占总学时的20%以上(0分) 教学日志记录情况10回答问题1.主动且正确(10分)2.主动但不正确或被动且正确(8分)3.被动且不正确(6分)4.不会(2)课堂提问记录10作业1.书写认真、全面、客观(2分)2.语言简洁、准确(2分)3.无抄袭他人现象(2分)4.课程论文新颖、规范(4分)作业的批阅10期中测试见标准答案笔试10期末考试见标准答案笔试或实际操作60参考文献: 1、刘志皋主编食品营养学高校轻工专业试用教材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1年4月第一版2、王银瑞 胡军 解柱华 编食品营养学陕西科
14、学技术出版社 1992年9月第一版3、北京中医学院养生康复文献编委会饮食保健学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4、平康编著小吃大补 海南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5、杨昌林主编家庭饮食营养300问 金盾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6、马凤楼 陈荣华主编营养与健康丛书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2013年2月15日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
15、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 终身教育 B. 普通教育 C. 职业教育 D. 义务教育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4.(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A. 观察法
16、B. 访谈法 C. 实验法 D. 行动研究法6.(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A. 视角 B. 视敏度 C. 视野 D. 明适应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 常模参照测验 B. 标准参照测验 C. 目标参照测验 D. 团体参照测验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A. 杜威 B. 卢梭 C.
17、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10.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措施 D. 教育内容11. 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C.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2. 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A. 场依存型 B. 场独立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13.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 自我期待感 B. 自我归因感 C. 自我预期感 D. 自我效能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18、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4. 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16. 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17.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和。18.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19.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20. 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21.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
19、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22. 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23. 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24.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5. 教学26. 学校课程27. 有意注意28. 社会抑制29. 学习策略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0.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1.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32. 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33. 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34. 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六、论述题(11分
20、)35.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七、教育写作题(16分)36.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2.B解析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3.D解析 (1)从课
21、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4.D解析 略5.A解析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6.B解析 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营养配餐 设计 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4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