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人心的死海.doc
《越过人心的死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越过人心的死海.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越过人心的死海 编者按:2012年,是中国文化界最辉煌的一年,莫言远赴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载誉归来,国人欢欣。神州大地迅速掀起争购莫言作品的热潮,各地出版社、印刷厂加班加点加印莫言的小说、传记;书店门口挤满了读者,场面蔚为壮观。2012年另一位著名作家张承志携重金飞越死海救助约旦的巴勒斯坦难民营,此为2012年中国文坛之大事,值得一提。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张承志的小说具有一种熔铸其中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永不言退的对神圣彼岸的不死追求,他的小说是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他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北方的河充满着深刻的历史感以及文化
2、的承传性;黑骏马有着对草原的依恋之情;心灵史完成了他的心灵皈依,这部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近十年来,张承志投身散文创作,成为优秀的散文作家。他的理想主义大旗烈烈生风。他充满正义、平等、公正、良心、尊严,其批判精神影响一代人的心灵。张承志是位以心血书写文字的作家,他的文字能在读者中燃烧起火一样的热情,他的作品仍然吸引着人们,因为思想者心心相通。他的近作鲜花的废墟和敬重与惜别致日本,别开生面,充满着人道主义和历史大义。 近年张承志将20年前出版的心灵史潜心修订,各地读者闻讯,纷纷寄钱订购。修订本只印750册,每册定价1500元。张承志在修订本扉页上写明:“收益全数捐出扶贫。”一时
3、间,750册全部告罄。出乎学术文化界的预料,张承志将全部收入兑换为10万美金,他只身携带全部美金飞越死海,抵达约旦的几个巴勒斯坦难民营,虔诚举意地救助苦难中的巴勒斯坦。 一个张承志的出现平衡了当代文坛。张承志:鲁迅之后的又一个作家。 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13)01-0005-09 1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想把题目作一点解释。我来之前,王安忆用短信问我:“你的题目是什么?”我当时一愣,就随口编了一个,叫“从清华园到巴勒斯坦”。其实当时我的想法还没完全形成,没有认真考虑是不是真的要做这样一个讲演。但是,我逐渐感到,这个题目不仅在今
4、天,而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题目。 清华园的含义指的是我高中就读的北京清华附中。重要的是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的红卫兵运动。我作为清华附中红卫兵的第一批成员今天已没有任何炫耀自己的含义在内,同时也是“红卫兵”这个单词的创造者。 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青春年少的热情已成过去,而一个作家已走到人生暮年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总结。总结的时候有必要提到自己的起点。此外,还有终点的问题。终点是什么?我不知道有没有一个恰当的词语存在,在我的经验范围里,我找不到更好的一个表达方式。 当然,对于“巴勒斯坦”这个词,可能在场的同学朋友会觉得抽象,或者有异样的感觉。但想了很久,除此以外我还没找到其他任何
5、一个词语,能用来概括当今世界存在的一切最原则的问题:包括正义与不正义、良心或没良心、常识还是非常识等一系列问题。总而言之,时间到了2012年今天,巴勒斯坦一词比起其他任何一个词语更有资格作为一个总结或象征的用语。所以,我今天借此机会,借复旦大学这一神圣的讲堂,开始我自己人生最认真的一次总结。 2 我不想讨论太理论化的东西,而想迅速从一些具体的东西说起。 我先从一本书的印书过程讲起,然后讲一讲把这本书的收益捐献给巴勒斯坦难民的过程。请注意:我说的巴勒斯坦不是巴勒斯坦所拥有的土地,而是巴勒斯坦人被驱赶离开了家乡、丧失家园后作为难民生存的地方。 先说说这本书,就是这本心灵史。 我想在这儿重申:这本书
6、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之作,也不是什么自我炫耀、排斥他者的作品。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只在于:它是接受了一部分人民群众或民众的委托而写作成的,同时它也是作家个人的心情抒发。就像王安忆在讲课中经常提到的,她以为小说很大程度上是作家个人心情的描写,这个说法是很贴切的。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作家和一部分中国民众结合的产物。从这么一个意义上来说,它确有一点特殊性。除此以外,该书的内容、表达、思想等等,是不是站得住、将来在文学史上具备什么样的意义,一切都要靠历史来评价。 长话短说。这本书在1991年出版之后,经过20多年的时光中国有一个词叫褒贬毁誉我觉得它经受了褒贬毁誉的各种顶级的遭遇。 赞
7、赏的把它捧得很高:甚至有些是很不合适的,例如有一部分缺乏常识的人不正确地说,大西北有人把这本书和古兰经摆在一起。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因为在穆斯林世界,即便再伟大的书也不可能与古兰经相提并论。这个表述本身就是一个偏差的表述,我也借着这个机会澄清一下。但是如果说有些老百姓非常真挚地喜爱这本书,我也不想否认。在这本书出版后的20年中,从新疆到甘肃,我走了很多地方,见过这本书的很多种油印本、手抄本,更不要说复印当然,复印在今天一文不值,但在那个时候复印还不是特别流行。有一次,我在新疆那拉提附近的一个村庄,听说一位放羊的老人在看这本书。我在那个村庄停下,为着跟他交谈。老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问我:“你说,那
8、四片叶子是什么含义?”他指的是书的尾诗。一个老人,他留意了我隐藏最深的一些细部。这样的事确实存在。多数大西北的人民群众,确实喜欢这本书。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由衷感到了和一部分民众形成某种意义的结合之后,才可能享受到的喜悦和被错爱的快乐。 但是,另外一方面,这本书在出版之后的20年中也遭遇了可能是最尖锐的诋毁、仇恨和怀疑。只是我还没有见到在20年的时光里我一直在等待站在不同立场上、拥有不同的哲学和社会知识基础的人,对这本书提出严肃的驳难和批评。 中国古代讲究知识分子之间的驳难。辩驳与诘难,为的是真理与彼此间的提高。我还没见到过这样的批评。绝大多数是一种情绪的表示,或是某种西方观念的翻版。例如有人
9、说张承志是第一号恐怖主义作家。这就让我很为难,因为我一直渴望有一种驳难、有认真的讨论或争论。这样的机会20年来并没有获得过。 那么,获得的东西是什么呢?那是一种深深的不安。一方面,一部分人民群众近乎狂热地喜爱这本书,这部分人民群众几乎是目不识丁的。大家知道:目不识丁的群众狂热地喜欢一本书本身就是一种悖论,甚至可能演变成讽刺与闹剧。当一个农民把你的书夸奖,而你发现其实他什么都没读懂、他表现出来的甚至是你竭力在反对的东西时,你不可能沾沾自喜。也就是说,褒扬和赞赏,带给我的是心灵的紧张。 批评涉及的命题过于重大,涉足的领域也过于沉重。对于我这样一介作家,要想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力量是太单薄了。 因为这
10、本书与别的普通小说不大一样。 比如说,我在20世纪80年代写的北方的河黑骏马等等,那更多是一种个人的作品。而这本书,既然它是和人民群众结合的产物,既然你把这样的结合看做是光荣和重要的事情,那你就要为你获得的这种光荣和快乐付出代价。你必须解决这里面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作为一个作家,本没有人限制文笔。但在这样一个命题上,利用作家的特权,宣传过分、渲染过度、情感失衡,就必须要负责任。作为作家,本来可以轻巧甩开与我无关的问题,跑得远远,轻松快活,现在则必须放弃放任自由,让自己负起一种必须在历史、社会、神学、文学等问题上都作出一个大致正确的阐述的责任。 只有一条路,就是重新再深入大西北和人民群众,开始新
11、的再调查。在不断探求的路上,重新审读和判断自己。有没有没写足的地方?譬如拥有十个方面、而自己只写了三个方面?有没有某个地方被你夸大了? 比如,以前的版本里有的历史描述是有问题的,这次作了修正。在神学上,包括宗教学术,都有补充与重写。关于伊斯兰,什么才是正确的伊斯兰的方向?人们渴盼的未来的伊斯兰方式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即便尚不能提出清楚的阐释,但至少提出了一个倾向。 总而言之,在新版心灵史中,我将历史、神学等大小的问题,都作了尽量的补足和修正。在20年的调查后,又用了三四年把全书认真修改,在修改之中又经历了很多学习。终于改定稿完成了。 改定版的出版遭到了困难。不用说大家都能猜测到原因。作为一
12、个作家我至今出版了各式各样的单行本大概有八十多本。但这本心血最多也最看重的一本,居然无法出版。 于是我和朋友,包括刚才讲的一部分人民群众,决定印一种特殊的纪念版。它就是现在我手里拿的这本书。 为了这本书我建立了一个博客,对这本书的品相进行详细介绍。从纸张到设计,对每个含有阿拉伯文化因素、汉语世界读者感到生疏的地方都逐一解释。 书的封面是真牛皮,封面嵌有一个银徽,含义是阿拉伯文“他与他创造的”,取自鲁米陵墓的装饰。书的封底是1970年前后世界上尽人皆知的巴勒斯坦宣传画的变形。原画的含义,是经过奋斗回到自己的家园。这在70年代不仅是无家可归的40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的口号,也是全世界左翼青年的响亮口
13、号。图中的“奋斗”一词第一字母即阿拉伯文字母(J)的词首形式,恰恰与心灵史描写的“哲合忍耶”一词的词首一样,同是一个字母。只是在书的封底,原画的巴勒斯坦地图被换成了一个地球;含义于是也变成了“经过奋斗,走向国际主义与世界正义”。 3 中国1966年开始的红卫兵运动,是启发全世界左翼青年运动的一个最早的火种苗头。但由于我们处在一个闭塞的环境中,对世界并不了解,而且我们的行为很快就被规范化到中国国内的话语环境之中,所以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那时候红卫兵是以“无限忠于毛主席”为最大原则,运动也是在中国国内走了自己的一条轨迹。 但海外并不是这样,尤其在欧洲和日本。这些地区的运动都具备两个方向:一个是坚决
14、支持越南的抗美援越,即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再一个,就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回归家园与民族的解放。 所以,上述宣传画的作者不一定是巴勒斯坦人。这张画在70年代初期,全世界的青年人一看就知道。,画上的字母正好和我们的书契合。“哲合忍耶”一词的开头也是这个J。我们把书的装帧与巴勒斯坦70年代宣传画作这一关联的目的,是清晰地表明我们的性质。封底那个红颜色箭头(C)指向国际主义。C字母有两个含义,被两个词用在词首:它既是哲合忍耶这一民众共同体的名称,同时也是我们通过努力超越落后、无知、狭隘、可悲的现状,走向国际主义和世界正义境界的呼吁。 这本书在印刷的时候,我们在书的扉页上印上了几项允诺,其中最重要
15、的一句是:“收益全数捐出扶贫。” 但是具体扶贫到哪儿,怎么个扶法,当时只是心里有个念头,嘴上没说出来。它就是巴勒斯坦。没说出来有很多考虑,也怕万一想做而做不成,最后做不到。所以纵使我们心中抱着愿望,在语言的表达上只写了“收益全数捐出扶贫”一句。 为什么要向巴勒斯坦难民实施捐献? 当今这个21世纪的世界,如果说它已病入膏肓,那么巴勒斯坦问题就是世界的癌。如果追究911事件的起因,应该说,由于巴勒斯坦的侮辱和压迫永远不能得到解决,使得一些思路极端的人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它是一个事情的结果,而非一个事情的开始。 人类在历史上存在的阶段是短暂的,但像这样经久不息的、固执的、反复不停的屠杀与压迫,居然能长
16、久存在,原因是不义正横行世界。 当听坏消息使听众都听得疲倦的时候,抵抗者会不会疲倦、悲观、放弃、甚至妥协或投降呢?不妥协会不会被彻底消灭呢?人们都在想:最后坚持下来的最有骨气的人总是少数,到那时,巴勒斯坦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只是,如果那样的话,这个世界会坠入新一轮由不正义带来的巨大报复中。那是未来的世纪的事情,不知道在座各位会不会赶上。但我想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循环的,它不会允许任何一种不义长期无限地、千年地统治这个地球。任何势力都在消长,不义统治世界只是一时的。从历史的眼光看来从来都是短暂的,绝不可能是永久的。而在今天,我们以全部的智力和良知所能认知的一个道理就是:巴勒斯坦的问题是世界正义最
17、基本的一个底线。 顺便说一句,我最近开始接触了一些巴勒斯坦的文学作品,我发现巴勒斯坦的文学也是当今世界文学中最优秀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把我们的收益哪怕只是一种象征,因为我们都不是富人把这样一本书换得的一点钱送到巴勒斯坦难民手中,是有巨大的意义的。至少对我个人,有巨大的意义。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作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由1966年清华附中红卫兵那样一个起点成长起来的人,我以为:我找到了一个正确的、对得起自己历史、不侮辱自己生命的终点。 在这样一种思想之下,我们决心把这件事付诸实践。很多朋友介入进来,帮了许多忙。两个人的力量永远比一个人大,而且不止大一倍而已。许多让知识分子发愁的事情
18、,都很简单地摆平了。 总之,义无反顾,言出必行,我们把10万美元带到了巴勒斯坦的难民营。 还有一个就是选择地点的问题。我现在把这个图像打开先看第一张。关于选择地点的问题我必须作一点解释。今天中午还有人问我,“说你们到没到杰里科?”“你们怎么没趁机看看耶路撒冷?”我再解释一下,我们到达的是巴勒斯坦难民生活的地方,而不是巴勒斯坦应该有的、巴勒斯坦国的土地。我们能选择的,只是巴勒斯坦难民在从1948年以来,在几次战争中被驱赶出自己的家园、如今不得不生活的外国土地。 目标中,比较可靠和能做成事的地方是约旦。 4 下边用48张图像,我以尽快的速度把它讲完。 大家看见这个箱里装的就是10万美元,共500个
19、信封,每个信封里装着200美元。 我们找到了约旦的一个伊斯兰教的慈善组织。我们找到他以后他问我们有什么原则,我们则问他有什么办法帮助我们。我们只讲伊斯兰话语,天课是伊斯兰五大原则之一,中国人到了这儿来执行我们的天课,一个伊斯兰组织不支持我们是没任何道理的。 他们表示没问题,问我的原则是什么。我说:我们的原则是“yed bi yed。手递手”。阿拉伯语的yed bi yed非常传神,一个词组说出了一切。我们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同意中介或任何组织机构的转手,而是一定要把我们的钱、亲手交到巴勒斯坦难民的手里。我说,我们只有这一个原则,没有任何别的原则。 慈善组织提出了一个建议:阿拉伯巴勒斯坦的难民确实
20、需要援助。但是约旦接受这些难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接受了170万难民,压力都转嫁到了约旦贫苦农民的身上。很多农民分了自己的土地给难民住,水分给他们用,尤其是在半沙漠地带,水资源是很紧张的,摩擦时有发生,所以,是不是也给这些穷人也发一点? 我们说没有问题。我们只不过要把这些钱交给穷人,尤其是要交给巴勒斯坦的难民,只要符合这个条件就行。约旦的贫苦农民为巴勒斯坦难民提供了土地、用水、一切最直接的援助,我们给他们一些帮助理所当然。 现在回忆起来,如果没有这个伊斯兰组织的帮助,工作很难进行。场面失去控制怎么办?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更不用说什么间谍特务的破坏。但当时没感觉,当时也是胆子大,现在想起来一切
21、如有神助。 这张图写的是Gaza难民营。难民营这个单词的词根是帐篷。对加沙地区流出的难民,约旦政府不给他们护照,不给他们国籍。没有国籍大量的工作就没法从事,限制难民取得的工作有87种之多。这87种工作,各式各样的,我们知道的工作几乎都包含在内了。这些工作都除外的话,那难民几乎就没有什么可干的了。现在为止,巴勒斯坦的难民的生活方式是一部分人到海湾国家当石油工人,把挣的钱往回寄;再一部分就是靠就济;还有一些比较有能力的人自己开小店做生意,比如说卖建筑材料。因为以色列隔几年就来轰炸一次,房子总是不断地被夷为平地。大家要生活,哪怕是用几块铁皮板作建筑材料也得买,所以这种商人在这里比较活跃。另外阿拉伯人
22、生育率很高,“早晚我们人多势众一定会战胜他们”这是阿拉伯人喜欢开的一个玩笑。所以也有很多卖尿不湿、儿童用品的小商店。加沙难民营所有的难民都来自加沙,他们没有约旦的护照和打工证,谋生手段几乎为零。约旦人介绍说,比如,联合国和某一个国家、或慈善机构有一笔钱来了,要建医院,采取的办法就是把建医院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人都交给巴勒斯坦难民自己来解决。买卖建筑材料,其中就会有利润,巴勒斯坦人来当工人,工资就流到了难民的手里。我们抵达的第一个村庄,杰拉什的加沙难民营,就在这个地方。 我们出发前做了一面旗子。在国内做好的,上面是一个巴勒斯坦的国旗,下面是用阿拉伯文和中文写的“以心灵史收益援助巴勒斯坦难民天课决行
23、现场”两行字,中间是那个书封底的地球和C字的图案。两侧中阿文的大字:左边是正义,右边是天课。这次我们用的最多的词是阿拉伯语Al adal,即正义。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就把旗子挂起来当做背景,捐献行动就在这面背景旗下进行。然后拍一点照片或视频,带回来以备公布,给国内买了书也就是参与了这笔天课资金创建的朋友看。 在加沙的一个难民的家里,这个老人很幽默。他并不像想象的哭哭啼啼的样子。他是1948年被加沙驱赶出来的,先到了海法,然后又被驱逐了第二次,到了约旦杰拉什的这个难民营。他说,从1948年到现在,一共有40个孙子。 我戴着象征巴勒斯坦的头巾。世界对这种头巾并不陌生。现在你到西方旅行,在街上常能看到这
24、种头巾。那是年轻人向社会发出的暗号:谁是我的朋友?你可以过来打招呼。这是当今世界主要的符号之一,黑白格的巴勒斯坦头巾。 这是在难民营的镇上行走。我们穿的是伊斯兰慈善协会的背心。要求我们穿上这种背心,怕的是万一局面不好控制。但一直很安稳,没有出任何事。 我在出发之前写了一篇讲演稿,题目叫越过死海。从地理上来说,不管是到黎巴嫩也好,还是到约旦也好,都要飞过地球上著名的最低点、负于海平面390米的死海。当然,这个词儿很晦气,很不吉祥。它更多指的是人心深处的冷漠。我写了一篇简单的散文,考虑到在现场念的时候听众立刻能懂,表达很直白简单。 我们去了五个地点。大家都集中到一个活动中心或清真寺或者是一个孤儿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越过 人心 死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9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