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治国·修身.doc
《读史·治国·修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史·治国·修身.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史治国修身阎崇年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的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至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天命汗、清朝皇帝列传、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正说清朝十二帝、袁崇焕传、明亡清兴年(上、下)、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古都北京(中、英、德、法文版)、中国都市生活史等部。主编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满学研究(一至八辑)、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部。在中国中央电视
2、台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清十二帝疑案(讲)和明亡清兴年(讲),在北京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主讲清宫疑案正解(讲),清史系列讲座共百讲。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韩国、蒙古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讲学。年,应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达姆斯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夏威夷大学等进行访问并演讲。最近应邀到美国、马来西亚进行学术交流。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读史治国修身”,相互探讨,听取批评。一、读 史我觉得,每个公
3、务员都应当读一点历史,不管工作有多忙。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德意志意识形态)我理解,这句话的原意不是说历史科学以外的科学不重要,而是说历史科学重要。历史是先人的足迹,是亿万人经验与教训的记录。历史科学对于公务员来说,其重要性是:有助于提高资治能力,有助于陶冶人文素质,也有助于个人修身养性。既然读史重要,那么怎样读史呢?俗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读起呢?在“二十四史”中,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多年。第一个年,主要是商、周,三字经中“东西周、八百年”,再加上商,概数是千年。其后的年,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嬴政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而自称始皇
4、帝,从此中国开始有了皇帝;到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废除帝制。这段历史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皇帝。我将这段历史称作中国皇朝历史。中国皇朝历史,总计为年。这年的皇朝历史,有多少皇帝呢?有人统计共位皇帝,有人统计共位皇帝,康熙帝让他的大臣统计说位皇帝(加上尔后位,共)。其统计数字之差异,主要是取样标准不同。这可以不管,我们重在思考这年皇朝的历史。中国两千年皇朝历史,大体可以分作前后两段,前一段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西安。其间政治中心经常东西摆动秦在咸阳,西汉在长安(今西安),东汉在洛阳,唐在长安,北宋在汴梁(今开封)。后一段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北京。其间政治中心经常南北摆动辽上京在
5、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菠萝城),金都先在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后在中都(今北京),明都先在金陵(今南京)、后在北京,清都先在沈阳、后在北京。从上述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中国两千年皇朝历史政治中心的摆动,先是东西摆动,后是南北摆动,从而呈现出大“十”字形变动的特点。就其后年来说,辽、金、元、明、清五朝,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国内的民族融合。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清满洲,五朝中有四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明朝虽然是汉族人建立的,但朱元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结果又被“鞑虏”所替代。满族以“七大恨告天”的民族旗号起兵,又被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所推翻。在后年以北京为
6、政治中心的历史中,有三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第一个是元末明初,第二个是明末清初,第三个是清末民初。前一个元末明初关节点,离我们今天较远,后一个清末民初关节点离我们今天太近,我们今天都不去讨论;中间一个明末清初关节点离我们今天不远不近,所以我今天就其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这个关节点,从明万历十一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兵,到康熙二十二年()统一台湾,前后变化整整年。当时的中国用了年的时间,基本上实现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年的时间,最关键、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是明亡清兴这年。解剖这段历史,对整个中国历史关节点的研究,特别是对我们治国,对我们政治经验的丰富,有很大的帮助。司马光资治通鉴进书表说:“监前世之兴衰
7、,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之,读史要考盛衰、知兴替,以史为鉴,达到至治。二、治国明朝自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位皇帝,年。明朝为什么灭亡?清朝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整年。清朝为什么兴起?明亡清兴历史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清初一些学者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明亡的原因做出多方面论述。他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明朝君主集权固然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时也是君主高度集权啊!有学者从明朝制度缺失
8、分析其灭亡的原因。他们认为“由于缺乏宰相制,君主的无能和派系的争执这两大古老的难题,在明代越发难解了。”(司徒琳南明史引言)就是说,“洪武十三年罢丞相”(明史职官志一),大学士地位降低,正五品,侍左右,备顾问。然而,崇祯时大学士官一品,也不能充分地说明这个问题。还有学者从吏治败坏去探究其原因。明朝吏治腐败,各代都有。看来明朝灭亡原因,仍需进行具体分析。明朝覆亡,原因复杂。从历史序列来说,有长、中、短三个层面长者,要从洪武说起,明太祖朱元璋的制度、政策是双刃剑,它一面巩固了明朝社会秩序,另一面埋下了后世社会弊端;中者,要从万历说起,万历帝的怠政、泰昌帝的短命、天启帝的阉乱,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短者
9、,要从崇祯说起,崇祯帝想做“中兴”之主,却成了“亡国”之君。作为历史明鉴来说,明朝覆亡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吏治、制度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每个问题都可以写专题论文,合起来可以写一部百万字的大书。现在大家非常忙,谁有工夫看探讨明亡原因的百万字大书呢?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把复杂的问题简明为“一”。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为天下正。”(老子第三十九章)我借用老子的“一”,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一个切入点分析明朝覆亡、清朝兴起的原因,虽有以偏概全之嫌,却可以简括为一个“分”字与一个“合”字。分
10、与合是对立的。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是“分”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清朝兴起的一个原因是“合”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明朝灭亡的一个直接的、也是基本的原因,就是“民族分”。大家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子,推翻蒙古孛儿只斤氏(博尔济吉特氏)贵族的统治,建立明朝。明朝以“驱除鞑虏”起家,又被“鞑虏”取代。可见明朝的民族关系出了问题,特别是北方的民族关系出了问题。明朝北方的民族问题,前期主要是蒙古,后期主要是满洲。先说满洲。明朝对女真满洲的政策是“分”,就是使女真诸部“各相雄长,不相归一”(明经世文编杨宗伯奏疏)。具体说来,就是:“分其枝,离其势,互令争长仇杀,以贻中国之安。”(
11、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卷一)于是,明朝对女真各部,支持一部,打击另一部,拉此打彼,分而治之。 满洲先人女真原来是明朝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努尔哈赤先人是明朝建州左卫的朝廷命官,努尔哈赤也是朝廷的命官。他曾先后八次骑着马到北京,每次往返跋涉里,向万历帝朝贡。他说自己是为大明“忠顺看边”,就是忠心顺服地看守边疆。那么努尔哈赤怎么会成为明朝帝国大厦的纵火者,并成明朝的敌人呢?直接原因是明朝对女真政策出了问题,万历皇帝、李成梁总兵在古勒寨之战中,误杀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结果呢?“潘多拉之盒”打开了,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挑战明朝,引发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谚语云:“女真满万,天
12、下无敌!”这话说得夸大了一点。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建立满洲八旗,大约有万人。女真满洲满了万,就成为一种很大的军事力量。要是满洲分,而蒙古不分,明朝和蒙古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努尔哈赤,那么满洲的难题也可能有解;但明朝又把蒙古分了,蒙古原来是明朝自己的人,却变成了自己的敌人。次说蒙古。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明朝为防止北元蒙古贵族复辟,采取许多措施:一是天子守边,二是修筑长城,三是设立九边,四是举兵北征洪武年间,五次北征;朱棣期间,七次北征。永乐皇帝甚至死在北征蒙古的榆木川地方。到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入塞,在土木堡之役俘虏明英宗皇帝。嘉靖年间,蒙古俺达兵薄京师,为此北京修建外城。“正统后
13、,边备废弛,声灵不振。诸部长多以雄杰之姿,迭出与中夏抗。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云。”(明史鞑靼传)明以“西靖而东自宁,虎(林丹汗)不款,而东西并急,因定岁予插(察哈尔林丹汗)金八万一千两,以示羁縻”(明史鞑靼传)。对蒙古实行“抚赏”政策。但林丹汗“恃抚金为命,两年不得,资用已竭,食尽马乏,暴骨成莽”(明史鞑靼传)。漠南蒙古闹灾,明朝不予“市米”,袁崇焕主张以粮食换马匹,朝廷以袁崇焕“市米资盗”等罪,将其处死。清则与明相反,皇太极对受灾蒙古进行救济。清对蒙古采取赈济、联姻、编旗、重教、封赏等一系列措施,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死,诸部皆归于清。明史鞑靼传评论道:“明未亡,而插(察哈尔林丹汗)先毙,诸部皆折
14、入于大清,国计愈困,边事愈棘,朝议愈纷,明亦遂不可为矣!”在对待蒙古、满洲关系上,明朝先是“以东夷制北虏”,后又 “以北虏制东夷”。结果是“东夷”与“北虏”联合,就是满洲与蒙古联合,出现满蒙联盟的局面满蒙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明朝。我们再回顾一下满洲的历史。清朝兴起与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合。首先是建州女真合,接着是海西女真合,再是东海女真合、黑龙江女真合,合成满洲。而且,满洲同蒙古联盟,同汉军联盟,同东北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 索伦(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合,组成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三只拳头合起来打明朝;显然,明朝就招架不住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演变的历史,就是汉族和各少
15、数民族不断地在斗争中融合、发展、壮大的历史。当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时,国家就强盛,反之就衰弱。现在我国有个民族,民族协和,共同前进,我们国家将来一定会更强大。所以,只有民族融合,才能中华强盛。官民分,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原的民变,其重要原因在于官民的矛盾,而严重自然灾害加深与激化了官民的矛盾。官民矛盾,试举三例。卖官鬻爵。崇祯朝吏部尚书周应秋,公然按官职大小,秤官索价,卖官鬻爵。他“每日勒足万金,都门有周日万之号”(文秉先拨志始卷下)。官员花钱买官,做了官之后,就搜刮百姓,敛财还债。吏、兵二部,弊窦最多:“未用一官,先行贿赂,文武俱是一般。近闻选官,动借京债若干,一到任所,便要还债。这债出在
16、何人身上?定是剥民了。这样怎的有好官,肯爱百姓!”(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八)这话出自崇祯皇帝之口,可见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无地立锥。官员贪,百姓呢?老百姓的土地被占了,有的地方田地“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明神宗实录卷四二一)简直就是“惟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汪价中州杂俎卷一),就剩下长满青草的道路,还没有归于王孙贵族之家,剩下的已经没有寸土属于百姓了。于是出现这样一幅黑暗图画:“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明清史料甲编,第一本)这样,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灾荒严重。赤地千里,危机加剧。“亢旱四载,颗粒无收,饥馑存臻,胁从弥众。”(
17、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卷一)饥民吃泥土、?雁粪,甚至易子而食,析骨而爨。鬻人肉于市,腌人肉于家,人刚死而被割,儿刚死而被食。史料记载: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有司亦不能禁治。间有获者亦恬不知怪,曰:“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死鬼也。”(马懋才
18、备疏大饥,载明季北略卷五)相反,后金清处在上升时期,虽也有官民矛盾,但并不突出。后金进入辽河流域腹地后,发布“计丁授田”令,部民按丁分给土地。后金清用八旗制度固山、甲喇、牛录三级组织,将女真满洲人编制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出兵之时,无不欢跃,其妻子亦皆喜乐,唯以多得财物为愿”(李民建州闻见录)。这同明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地立锥”,明军“人人要逃,营营要逃”(熊襄愍公集卷三)的社会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官逼民反。民不聊生,官逼钱粮。财政紧缺,加紧搜刮。下面讲三个故事。明大学士、首辅刘宇亮自请往前线督察,抵抗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他率军队过安平,得报清军将到,吓得面无人色,急往晋州(今河
19、北晋县)躲避。知州陈宏绪闭门不纳,士民也歃血宣誓不让刘宇亮军进城。刘宇亮大怒,传令开城门,否则军法从事。陈宏绪也传话给大学士刘宇亮说:“督师之来,以御敌也!今敌且至,奈何避之?刍粮不继,责有司;欲入城,不敢闻命!”(明史刘宇亮传)知州陈宏绪将避敌逃生的大学士、宰相刘宇亮拒之城外。刘宇亮恼羞成怒,上疏弹劾陈宏绪。“州民诣阙讼冤,愿以身代者千计。” (明史刘宇亮传)李清路过山东恩县,亲见官吏“催比钱粮,血流盈阶,可叹”(李清三垣笔记卷上)!到崇祯帝即位之年(年),“秦中大饥,赤地千里”(鹿樵纪闻卷下)。饥民被迫鸠众墨面,闯入澄城县衙,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帷幕。有官必有民,有民必有官
20、。官与民,既有利益矛盾,又有利益相同。但是,官民矛盾主要在官。孟子说:“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说,如果上不能养父母,中不能养自己,下不能养妻子,这样的社会必然动荡不安。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就出现“官逼民反”现象。官民分最突出的表现是,百姓被逼,铤而走险。崇祯皇帝在大灾之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官民矛盾,而是加以激化。民族分,加深官民分;官民分,又加深民族分。它们的背后,则是君臣分。君臣分,甲申之变,明朝灭亡,农民起义与满洲兴起是外在的两个因素,执政集团内部的君臣分,则是其内在的因素。明朝执政集团有两个肿瘤:一是宦官专权,二是朋党之争。万历帝、天启帝、崇祯帝就是在
21、国家危难之际,宦官专横,朋党争吵。崇祯帝上台后,惩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仅作个案处理,而没有涉及宦官制度。他后来又信任太监,派太监监军,使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宦官问题重演。由于执政集团内部的君与臣分,君臣之间或明或暗地搏杀,从很大程度上消耗了明皇朝核心实力,慢慢地腐蚀了支撑朱明江山的基础。这就使得如清文馆降清汉官所说的:“在事的好官,也作不的事;未任事的好人,又不肯出头。上下里外,通同扯谎,事事俱坏极了。”(张文衡请勿失时机奏,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下)明朝也有能臣,辽东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他们都没有好下场。熊廷弼被“传首九边”,孙承宗被逼辞职还乡,壮烈而死,袁崇焕则身遭磔刑。因此,朱明覆亡
22、是从朱元璋开国以来各种弊端累积的总结果。明亡清兴的年间,在清的政坛上,主要有三位君主天命汗开创基业,兢兢业业地做事;崇德帝长于谋略,文治武功取得成效;睿亲王(实际君主地位)抓住历史机遇,入关定鼎北京。仅就个人因素而言,万历帝、天启帝、崇祯帝都不是天命汗、崇德帝、睿亲王的对手。在万历朝。长期怠政,君臣阻隔,彼此不协。万历帝二十几年不上朝,大臣跪在宫门外,几个时辰得不到接见。后金呢?清郑亲王济尔哈朗说:“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清史稿济尔哈朗传)在天启朝。天启帝日夜贪玩,委政于魏阉忠贤。明大学士、兵部尚书兼蓟辽督
23、师孙承宗想借给天启帝过生日的机会谏言,却不能相见。努尔哈赤呢?我举一个例子。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次子达启,养育宫中,长为额驸,怙宠而骄。一日,额亦都“集诸子燕别墅,酒行,忽起,命执达启,众皆愕。额亦都抽刃而言曰:天下安有父杀子者?顾此子傲慢,及今不治,他日必负国败门户,不从者血此刃!众乃惧,引达启入室,以被覆杀之。额亦都诣太祖谢,太祖惊惋久之,乃嗟叹,谓额亦都为国深虑,不可及也”(清史稿额亦都传)。在崇祯朝。崇祯帝虽然勤政,却刚愎暴戾滥杀。年间共有名大学士,被称为“崇祯五十相”。其中,被罢、免、戍、死(非正常死亡)者位,占其总数的。没有一位大学士陪伴他始终的。共位七卿(六部尚书加左都御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读史 治国 修身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9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