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娑婆.doc
《告别娑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告别娑婆.doc(2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次作者序葛瑞雷纳3上篇梦中细语5阿顿与白莎的出现5地下份子17奇迹71人类存在的秘密96小我的计谋121下篇觉醒160圣灵的另一途径160宽恕的法则175悟道濒活的经验10治疗疾病11时间概说12电视新闻13真祈祷与富裕14比性更美妙15展望未来16关于复活17告别娑婆作者序当我还住在缅因州的乡下时,两位自称为白莎和阿顿的高灵上师活灵活现地出现于我眼前。他们日后透露了自己的前身曾是耶稣的门徒St. Thomas与 St. Thaddaeus虽然教会将他们封为圣人,其实那并不是他们的最后一世,他们并没有在那一世成道。这两位来访者无意老调重弹众所周知的灵修观点,他们揭示了宇宙最深的奥秘,探讨人生
2、的真正目的,对近代新出土的多玛斯福音也着墨不少;最重要的,他们针对近年来流传甚广、将人类思潮推向新禧年的一部旷世灵修经典,做了一番澄清,而且还生动地点出了书中的精髓。至于你信不信白莎和阿顿的现身,那并不重要,也丝毫影响不到本书的讯息所能带给你的启发和助益。但我敢跟你保证,若无两位上师提供灵感,我这个胸无点墨的一介凡夫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不论如何,我让读者自己决定这本书的来历。我个人相信,只要心胸够开放、够宽阔,告别娑婆能为修行人士节省下大量时间,无需寻寻觅觅地迂回于灵修道上。一旦真正读懂了书中的讯息,你再也不可能用以前的眼光来看自己的生活和这个娑婆世界了。对我而言,这一切,正是如此。本书
3、是根据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到二一年十二月的会谈资料而写成的,全书以三人对话的方式呈现,亦即葛瑞(也就是我),以及化身为人形的高灵上师阿顿和白莎。我个人的叙述文字并没有特别标示出来,只有当我必须在三人的对话中插入解说时,会加上一个注字。有一点,我必需解释一下,虽然在准备这些文稿的漫长过程中,每次读到书中呈现的那个嚣张跋扈又幼稚无知的自己时,简直如坐针毡,但我仍然坚持不去修饰那些对话以及处处出言不逊的语气。直至今日,回顾起来,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直拖到最后几章的那一段时日,才算真正用心在练习宽恕。两位上师的解说化为白纸黑字以后,有时会显得咄咄逼人,然而,我可以作证,他们的神态始终是温柔、幽默、谦和、
4、充满慈爱的。就好比有经验的父母,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儿女的语言来修正他们的错误,而且知道何时应该立场坚定,毫不妥协,然而他们用心良苦的修正,背后的动机其实是善的。因此,如果你感到某些说法过于严厉,请记住,他们是为了我好的缘故。阿顿和白莎在跟我说话时,特意用我所习惯的那种对话语调,慢慢将我诱导入他们的教诲里头。白莎事后透露,他们故意用那种调调儿跟我对话,我才可能听得进去。由此,你不难想见我的程度了。说实在,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正确地传达他们的讯息,但我不是完美的,因此本书也不是完美的,如果书中仍有谬误之处,无须分说,那必定是我的错误,而非出自两位来访者。还有一点,我需要厘清的,阿顿和白莎不仅允许我
5、,还鼓励我用日后的一些对话来增补先前的讨论,偶尔有些句子也无需拘泥于当时的逐字记录稿,这类的指示,有一部份已顺理成章地纳入书中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缘起虽然是出自他们的指引,仍应视为我个人的作品。书中所引用的奇迹课程章节,也都编入书后的本书引文与奇迹课程章句代码对照索引中。对于默启这一部课程的那声音,我心怀无尽的感激,两位上师也谈论到那声音的真实身分。最后,我必须向这些年来协助我完成此书的众多师友们致谢,尤其是奇迹课程基金会会长肯尼斯(Kenneth Wapnick)。读者随后会读到,我的上师特别叮嘱我向他请益就教,因而,本书的内容也自然呈现出我从他那里受惠无尽的点点滴滴。不过,我仍须声明,告
6、别娑婆里的观点纯属于我个人的诠释与了解,未必代表奇迹课程的立场。葛瑞雷纳上篇 梦中细语已直接契入上主的人,丝毫不受世界的限制,也清楚记得自己的终极身分。他们可以称为众师之师,因为他们虽已无形可见,我们仍能向他们的形相呼求。他们会在最有益的时刻及场合出现。如果现形会吓倒某些人,他们就只传递他们的观念。凡是呼求他们的人,都不会落空。也没有一个人会被他们遗忘。1 阿顿与白莎的出现交流管道本来就不限于这个世界所懂的狭隘范围。2一九九二年耶诞节那一周,我意识到自己今年的生活与心境似乎改善了不少。犹记得去年圣诞,生活蛮困顿的,我深为物质生活的匮乏而烦恼。虽然我以前还算是相当成功的专业乐师,却不曾存下多少钱
7、,后来又转行为股票交易员,做得也很辛苦。加上那一段期间,我认为以前的一位朋友兼同事欺诈了我而提出法律诉讼,同时我还在四年前的破产阴影下苟延残喘(这都怪我急功近利,奢侈浪费,加上时运不济,过去所有的投资都血本无归)。我毫不知情,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其实是在与自己交战,而且败得很惨。我也毫不知情,那时大部分的人也都生活在交战状态下,即使外表好像偶占上风,其实也输得很惨。 突然,我内心深处发生了某种转变。十三年前,我就开始追寻灵性的生活,我学到不少东西,但从未认真地将这些课程运用到生活中。此刻,我似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念头所攫获:“非改不可了,一定有比这更象样的过日子法!” 我写信给正跟我打官司的朋友,告
8、诉他,我决心放下这种充满冲突的生活形态,撤回法律诉求。他在电话里感谢我,我们重新建立友谊。事后,我才发现,在过去十年中,这类情节不知在人间上演了几千遍,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世上不少纠缠在某种矛盾中的人,不约而同地在那一段时间内开始聆听内在更高的一种智慧,慢慢放下了手中紧握的攻击武器。 面对每天的挑战,我试着发挥出宽恕与爱的精神(当然,我只能按照当时所了解的程度去做),有时,效果不错,但对方一旦触及我的要害,我便故态复萌了。不论如何,我感到自己的生活确实转向了,在这一段时间,我留意到有一种亮光在眼角处闪烁,或是笼罩着我所见之物。这些晶莹的亮光并没有影响我的视线,它只是集中在某个角落而已,我根本不了
9、解它的意义,直到后来“他们”为我解释了原委。 在这转变期间,我不时向J祈祷求助。他在我的心目中,是最有智慧的先知,与他,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缘分。我常在祈祷中向他表示: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回到两千年前,作他的门徒,体会一下亲炙于他的教诲的感受。 到了一九九二年圣诞周,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我当时独自在家里,因为我是在家办公的人,我的妻子凯伦每天通勤到路易士顿上班,我们膝下无子,除了爱犬努比偶尔的吠声以外,我常在家独享缅因州宁静的乡下生活。我在客厅里静坐一会儿,当我从冥想中回过神来时,张开眼睛,惊愕地发现,我不是独自在家,一男一女正坐在对面的沙发上,微笑地看着我,清澈的眼神好似穿透了我的肺腑。他们毫无
10、敌意,事实上他们看起来如此祥和,让我顿时心安下来。事后回想起来,也奇怪当时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害怕。两个活生生的人不知从哪儿突然出现在我的客厅里,是如此不可思议,我当时大概连害怕都忘了。 这两人看来约莫三十岁左右,很健康,穿着得也很合乎时尚,一点都不像传诵中的天使,神师或是某方神圣之类的人物,没有耀眼的光明,身上也没有光圈,他们若在餐馆里吃饭,绝不会特别惹人注目。望着沙发上的两个人,我的眼光情不自禁地落在那动人的女子身上,那女子见此情景,便先开口了。 白莎:嗨,我亲爱的弟兄,我看得出来,你很惊讶我们的出现,还不算太害怕。我叫白莎,这是我们的弟兄,阿顿。我们出现在你眼前的形式,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化
11、身而已,它所带来的话会帮你们化解掉这个虚幻的娑婆世界。我说我们只是象征,因为任何东西,只要有形有相,都属于幻化之身,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真神或纯灵。在天堂里,两者是同一回事。真神与纯灵是不具任何形相的,故天堂也没有男女性别的观念。属于五蕴六识的娑婆世界里的任何形相,包括你所感受到的身体在内,既称之为“形象”,表示它只能算是另一物的象征。许多圣经学家常对十诫中第二诫“你不可制造偶像”感到百思不解,为什么真神不让你为祂塑像?摩西以为这条诫文是针对异教的神像而说的,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你不该塑造任何神像,因为祂根本无形无相。这一观点对我们日后所要谈的内容非常重要。 葛瑞:你究竟在说什么?能不能再重复一
12、遍? 阿顿:我们会不断重复,直到你领会了为止。葛瑞,你会发现,我们交谈的用语好似仿效你的说话格调,我们也绝不拐弯抹角,我们认为你承受得了这一挑战,我们不是来这儿与你穷耗的。你向J兄求助,他很乐意亲自前来,但目前的情形不太合适,因此我们代表他出面。在此顺便一提,他同意我们直称他为J兄,待时机成熟时,我们自会告诉你原因的。 你想要知道两千年前门徒在他跟前受教的情形,我们很乐意与你分享自己的亲身经验。你会惊讶,作他现代的学生,远比我们那个时代更容易多了,我们会以J兄以前或未来(根据你们的时间观念)挑战我们的方式来挑战你,我们不会轻易放过你,也不会尽挑你爱听的讲。你若怕碰伤跌痛,应该去儿童游乐场,你已
13、准备好授受万人的待遇了。你应先明白,为什么你们的娑婆世界从长远来看是没有出路的,我们才有言归正传,教你认清这一切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结束的。怎样?有话要说吗? 葛瑞:我不知道要说什么。 阿顿:好极了,这正是学徒最佳的学习条件,此外还需具备另一条件,即是有心学习的意愿。我知道你具备了这一条件,我也知道你不多话,你这种人可以闷不吭声在修道院里混上几年。你也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这对你将来的工作会带来许多方便。实际上,我们对你的一切了若指掌。 葛瑞:我所有的事情? 白莎:对,你的一切。放心,我们不是来找碴的,所以你不必费神隐瞒,也没有什么好难为情的。我们会出现于此时此地,纯粹因为时机到了,你不妨藉这千
14、载难逢的机会将我们物尽其用一下,心里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吧! 你此刻挺纳闷我们这一身打扮,答案是,不论我们去哪里,一向入境随俗,这一身世俗的穿著,表示我们不代表任何宗教或学派。 葛瑞:哦,所以你不是那上不请自来的耶和见证人(Jehovahs Witnesses)的传道员,我已经跟他们讲明了,我是不会参加任何宗教的。 白莎:我们是真神道道地地的见证人,不是那个教会的“见证人”。他们仍旧活在旧时代的信仰下,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与祂同享天国;当天国来临时,他们的肉身会转化为不朽的身体。这绝不是我们要传授的道理。我们可以不信别人的教义,但不去批判,应尊重每个人都有权利信仰自己愿意接受的那一套。 葛瑞:酷!
15、不过我不太喜欢天堂里没男没女这类观念。 白莎:天堂里的一切,无二无别,永不变异,全都具有恒常的本质。唯有如此,它才安稳可靠,永不混乱。 葛瑞:那不是挺乏味的吗? 白莎:我问你,葛瑞,你觉得性交很乏味吗? 葛瑞:呵!呵!根据我的经验,一点儿都不乏味。 白莎:那么,想象一下性高潮的滋味,那高潮还能持续不断,力道与强度不减分毫。 葛瑞:你这番话倒激起我的兴趣了。 白莎:肉体的性经验比起天堂的福乐,差得可远了,那只是天人合一的一个拙劣的仿制品而已。它成了你们崇拜的虚妄偶像,目的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身体以及世界上,勾引你们不断回头光顾它的生意而已,说穿了,它跟麻醉剂没有两样。天堂正好相反,它的福乐完美得
16、不可思议,而且永无终极。 葛瑞:听起来,妙极了。你不是指灵魂出体,濒死经验,与亡灵沟通那类“彼岸”的经历吧! 阿顿:不论你称它为此岸或彼岸,都是一个铜币的两面而已,仍属于五蕴六识的娑婆世界。即使在死亡中,你的身体停止了运作,其实,你的心照常运作下去。你喜欢看电影,对不? 葛瑞:人总得有一点嗜好吧! 阿顿:当你由此岸过渡到彼岸时,不论是由今生到来世,或是再度投胎,就像你看完一场电影,走进另一场电影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你的影片比较像未来的那一种虚拟现实的影片(virtual reality),每一个情节,经由触觉,带给你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葛瑞:这说法让我想起我读过的一篇报导,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里
17、有一部机器,你若把指头伸进去,会经验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你说的可是这一类科技。 阿顿:正是,你们的发明绝大部分都是仿照你们心识本有的功能。当你落入生死轮回时,你好似再度进入一具肉体,忘记过去的一切(至少失去绝大部分的记忆),这都是心识玩的把戏。 葛瑞:你好象说,我的一生都存在我的脑袋里? 阿顿:在你的心识里。葛瑞:我的脑袋不在心识里? 阿顿:你的头脑,你的身体,你的世界,整个娑婆世界,甚至三千大千世界,只要是有形可见之物,都是心识的投射。它们全是同一个心念的种种示现而已。我们以后会告诉你那个心念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更贴切的描述法,你可以把你的宇宙视为一场梦。 葛瑞:老兄,它显得比梦真实多了!
18、阿顿:日后我们自会告诉你,为什么它显得那么真实。你还需要学一些预修课程,别跳得太快了。白莎不过是让你知道,没有人会要求你放弃一堆东西来换取虚无,正好相反,你迟早会明白,你是放弃虚无,却换得一切。那个境界是如此庄严美善,那种福乐超乎一切言语所能形容,你若想达到这种绝对存有的境界,你必须甘心情愿地接受圣灵指导的“修正课程”,那确实不太容易。 葛瑞:你所谓的“修正课程”跟西方所谓的“政治观念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有关吗? 阿顿:无关!“政治观念正确”不论出发点多好,它还是侵犯了人们的言论自由权。你会发现我们的发言自由得很,我们所谓的“修正”二字,不可按照字面去解,因为“
19、修正”通常意味着你把一物修理好了,继续使用下去;当娑婆世界一经圣灵的修正,它就结束了,消失了踪影。 我是说它的表相不再存在,因为在实相里,它根本就没有存在过,真正的宇宙乃是神的宇宙,我们称为天堂。天堂跟这虚妄的娑婆世界一点儿边都沾不上。然而,仍有一种宇宙“观”,能领你返回真正的天乡。 葛瑞:你把这个娑婆世界讲得好象是个“错误”似的。可是圣经明明讲了,神创造了世界,而且大部分的人类都如此相信,更别提宗教徒了。我与我的那一伙朋友都认为,真神为了经验自己,才造出了世界,我想这也是新时代普遍接受的观念。世上主客二元的对立存在,难道不是神的杰作? 白莎:不!神并没有创造二元性的存在,祂也没有创造世界。如
20、果世界是祂造的,那么他一定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白痴说的荒诞故事的作者了。然而,神没有那么愚痴,我们会证明给你看的。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圣经说的,祂是完美的爱(圣经偶尔也会歪打正着地说出几句真理的话的),要不,祂就是白痴,你只能二选一。J也不是个白痴,因为他没有被虚妄的娑婆世界所蒙蔽。他的事情,我们会慢慢地告诉你,但绝不是你期待听到的那套官方说法。你可记得新约中“浪子回头”的故事? 葛瑞:当然!不过,你不妨再给我一点提示。 白莎:你把那儿的新约拿来,念给我们听,我们就会帮你解释的。请跳过了后的一段。 葛瑞:为什么要我跳过最后的一段? 阿顿:口耳相传之际,难免加油添醋一番。不少地方是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
21、的创造者自己增添进去的。 葛瑞:好吧!我姑且相信你一次,RSV版本的圣经还可以接受吧! 阿顿:这本译得比较贴合现代口语,翻到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节。 葛瑞:好的,这是J兄说的故事,对吧! 阿顿:是的。J兄并不像福音所描写的那么多话,他每次说话都被别人误解,打从一开始,他的话一直被扭曲,包括我们在内。我们对他的认识还算是不太离谱的,但我们仍有许多地方还没开窍,我们今天对你所说的一切,乃是后来继续学习的成果。别人任意改变他的话,原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成了当代浒传诵的版本,结果全都编入了福音里。他确实说了一些金玉良言,但并不是福音里所有的话都出自他的口;同样的,他确实行了几件奇妙的事迹,但并非福音里
22、记载的每一件事情。 葛瑞:就像电视剧开头时,常写着“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其实绝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编出来的。 阿顿:正是,你这学生挺不错嘛!新约的另一半几乎全出于使徒保罗之手,他很知道怎样吸引群众,可是他教的根本不是J兄的那一套。写新约的那一批人,没有一个见过J兄,除了马可福音的作者以外,那时他还是个小娃儿呢!你读一读新约的启示录,那简直像是科幻小说家史蒂芬金(Steven King)的故事,把J兄描写成一个披着血袍,骑在马上的斗士,太离谱了!他绝不是什么灵性的斗士,“灵性”与“斗士”这两个词本身就是荒谬的结合。 葛瑞:在进入故事以前,希望你别介意我再问一个问题。 白莎:请说,我们不
23、赶时间。 葛瑞:“神并没有创造世界”,这不是诺斯替教派(Gnostic)的说法吗? 阿顿:这一观念并非始于诺斯替教派,许多宗教与学派早就有此一说了。提到诺斯替教,他们相信神没有创造世界,是正确的,但他们犯了其他人所犯的另一错误,就是在心理层面上,他们照样把这虚妄的世界当真了。他们视世界为邪恶的,必欲除之而后快。J兄的态度正好相反,他以圣灵的眼光去看世界,把世界看成宽恕与得救的最好机会。 葛瑞:所以我们不该抵制世界,而应设法把它当成回家的途径。 白莎:一点也不错,真是好学生!J兄曾说过:“你们听见有人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这说法在当时不只骇人听闻,还与旧约的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告别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