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南北隔绝的天堑.doc
《【doc】南北隔绝的天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南北隔绝的天堑.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北隔绝的天堑第3期2011年5月吉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li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Edition1No.3Mav.2011doi:10.39696.issn.1007-5674.2011.03.006南北隔绝的天堑文化传播的走廊关于渤海海峡历史作用的思考张士尊(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史地研究中心,吉林四平136000)摘要】渤海海峡把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隔开,成为东北与中原的自然地理边界.在历史上.当它与政治边界重合的时候,就成为隔绝南北的天堑,严重影响到中原文化的传播;而当政治边界越过它的时候,就成为
2、沟通南北的便捷通道,促进中原文化的传播.关键词渤海海峡;政治边界;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K8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74(2011)03001904就一般意义而言,渤海海峡是中原与东北的地理边界.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地理边界与政治边界和文化边界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很难梳理.故本文仅从政治边界和地理边界重合,政治边界超越地理边界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对渤海海峡的历史作用做点思考.一,渤海海峡中原与东北的地理边界东北南部环绕着黄海和渤海.是中原北上和东北南下的天然障碍.特别是渤海,把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隔绝开来,成为东北与中原之间鲜明的地理界限.尽管东北南部与河北,山东在气候,植被和
3、动物群等诸多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甚至有的地理学家干脆把辽河流域划归华北.但由于渤海的阻隔,人们仍然习惯于把渤海以北称作东北地区.东北是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从中原进入东北有两条路可供选择,即走陆路经辽西走廊,走海路经渤海海峡.渤海海峡介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在辽东半岛南端旅顺和山东半岛北端蓬莱之间.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而从旅顺西南老铁山到蓬莱东北蓬莱角,距离会更近一些.渤海海峡中分布着形如珠链的庙岛群岛,其主要岛屿大黑山岛,北长山岛,砣矶岛,南长山岛,大钦岛,小钦岛,北隍城岛,南隍城岛都有很好的港湾,均可泊船.而北隍城岛到旅顺口只有40多公里,其间形成的老铁山水道还不到英吉利海峡(3
4、9公里)宽度.因渤海在山东的北方和东方.古人称其为北海或东海,又因其浩瀚无边,也称其为沧海.在轮船没有使用之前,帆船跨越海峡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气候,风向,洋流等等,而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风,因此,古代谈海的着述无不把风信作为重要的一节.如山东海疆图记风信中就写道:海道之险日痴风,日黑风.黑风,痴风之作,连日怒号不已,四方莫辨.黑风则天色晦明,不分昼夜.春夏之交.大风有海沙云起,谓之飓风,今人亦谓之风潮.此书引用沂州府志记载:明时倭寇犯东境,每视风之所之,大抵冬春多飓风,不堪渡,风候不常,难以准定.乃三月至五月,东南飚动,且积久不变,倭可乘风而至.夏秋之交,风渐恶,又不可至.九十月小阳,届令倭
5、亦可来.是以防海者,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故舟行者往西以仲春,往北以仲夏,往东以仲秋,往南以仲冬.【t】卷渤海海峡位于山东北部.受季风气候影响,情况与此类似.不管风向如何,跨海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故前人写诗提到:忽登万斛舟,如踏长鲸背.寄身人无涯,旷览乾坤态.潮动风色道,棹急云光碎.潜随元气游.迥出人境外.千山相簸扬.六合欲横溃.ll卷,把生命托付给自然.字里行间表现出的都是无奈.明朝初年和末年,朝鲜使臣路经渤海海峡,逆风要等待,大风要等待,无风更要等待,故在朝天录和燕行录中留下众多的待风诗,从而表现了作者的苦恼和无奈.比如洪武末年权进留蓬莱驿待风中就写道:乡程连海北,邮船过山东.寂
6、寞空消日,淹留致阻风.马蹄尘未拂.雁足信难通.济险当终吉,操心要固穷.【2】等待固然焦虑,但相对于那些因渡海而倾覆,漂没的船只和死亡的人们来说,简直算不了什么,只是后者失于记载罢了.渡海虽然存在着种种艰难和凶险.但宽度不大收稿日期2011-_o320作者简介张士尊(1956一),男,辽宁台安人,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史地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东北历史地理.一19的渤海海峡也给中原与东北的往来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庙岛群岛只是远古海退时的陆桥.【3】岛屿也好,陆桥也好,都为两个半岛之间的交通提供了方便.从远古开始,渤海海峡就是中原与东北的重要通道,只是文献记载比较简略
7、.唐朝时期.贾耽对历史地理考察比较详尽.他总结中原通往边疆地区最为重要的七条交通要道,其中有两条在东北南部:一是从营州通往安东都护府的安东道;一是从登卅I过海峡的渤海道.后来欧阳修编辑新唐书,完全采用贾耽的记载: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4】卷43地理志这里提到的大谢岛,就是长岛;龟歆岛就是砣矶岛;末岛就是庙岛;乌湖岛就是北隍城岛;乌湖海就是匕隍城岛到老铁山之间的水道.又据明全辽志记载:金州旅顺关口南达登州新河水关岸经五百五十里水程.适中海岛名日羊埚,有石碣上镌南岸达北岸共五百五十里.两日内风力顺可到.先一日辰时自登州新河发航,至
8、晚抵旅顺泊岸,次日辰时自旅顺发航,至晚抵三岔河泊岸.各岛相接如驿递.【5J卷,flJ1辰时为早上7点和8点,这就是说,如果风向正常,完全可以做到朝发夕至.山东海疆图记里说:海洋道里与内地不同,乘潮使风,远近所经,讵可拘泥.舟行者不日几里,而日几更.更者,每一昼夜分为十更,以焚香枝数为度,以木片投海中,人从船面,行船风迅缓定多寡可知.船至某山洋界,以六十里为一更.就山东取道庙岛前往辽东旅顺而言,自天桥口东北至庙岛一更;船至龟矶岛一更;船至大小钦岛一更;船至南北隍城一更;船至旅顺洋交界所一更半,共五更半,计三百三十里.【lJ卷3,158如此看来,每更约为2.4小时,五个半更,即13.2小时,与全辽
9、志记载跨越渤海海峡的时间大略相等.在火车没有投入运营之前,与陆路相比较,水路是最为经济的运输方式.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从中原进入东北,有水旱两条道路.仅从需要的时间来看,如果避开海峡,走陆路经辽西走廊到达东北南部,里程有1000-2000公里不等.以每天步行50公里推算,最少也需2030天.关于海路和陆路的对比,明代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实例:明朝正统年间朝廷要求辽东仕子到山东参加乡试,最初,生员们走旅顺口到登州的海路,三年一次,虽然冒些风险,但没有大的困难.后来朝廷推行海禁,生员们只好绕道走陆路前往山东.嘉靖十年(1531年),辽东儒生徐潮等人前往山东参加乡试,六月起程,闰六月人关,时值天雨连绵,平
10、地皆水,冒暑冲泥,延至七月终,方才到省.中间触犯暑湿,太半感疾,多不终场.徐潮等人勉强全场,而志昏力倦,仅能成文,以致本学中式止生员韩玮一人.因此徐潮等人向皇帝要求:念臣等由辽东以至山东,往返六千余里,跋涉四个月余,辛苦万千,难以尽诉.以后应该就近顺天(北京)乡试.同年十月,徐潮等人的奏请获得朝廷批准.6卷-由此可以看出.中原与东北之间陆路与水路交通的优劣是非常明显的.士子们考试,只是只身前往,如果用当时的运输工具经陆路输送物资,其艰难困苦和高额成本可想而知.二,隔绝的天堑政治边界与地理边界重合就中原和东北而言.渤海海峡无疑是客观存在的地理边界.战国之前,中原还仅仅是个地理概念,氏族,部落,方
11、国,诸侯错杂分布,多元特色突出.夏朝活动中心在黄河中游,势力没有到达山东,与东北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商朝势力伸展到黄河下游,但也仅止于渤海岸边,没有波及到东北.诗经?商颂称早商时期相土烈烈,海外有载(截).现在很多人都把其解释为相土时商人已经威风海外,开拓疆土.至于海外在哪里,有人说在渤海北岸;有人说在朝鲜半岛;还有人说在美洲,而早年吕振羽,徐中舒等人认为海外即指山东半岛一带,田昌五先生并对此作了很好的辨析,指出古以内陆湖泊为海,因此,诗经中所说的海实际是指雷泽和巨野泽.外究竟所指何处,恐怕一时难以弄清,但说早商势力跨海进入东北,则与事实不符.周朝灭商以后,势力进一步向外扩张,但在东部也止于渤海
12、岸边.周朝的政治制度与夏商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夏商惯于方国统治,容忍政治多元和文化多元的话,周朝则更为关注推行周的政治理念.把政治的一元和文化的一元紧密结合起来,追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目标.为此,周武王在山东境内分封了两个重要的诸侯,那就是齐和鲁.关于二位诸侯就国,史记中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日:何迟也?伯禽日: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日:何疾也?日: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卷,鲁世家虽然两位国君对风俗和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但都强调改变和适应,正由于
13、这种改变和适应,使中原文化融合为整体,一元化彰显,多元化褪色,而渤海岸边的齐鲁文化更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齐鲁两国吸收周边东夷小国逐渐强盛起来,到战国时期,齐国消灭鲁国,成为称霸东方的大国,实现了中原的局部统一,在渤海南岸,政治边界与地理边界完全重合.那么,夏,商,周时期,渤海北岸的辽东地区,或东北南部与山东关系如何?这恐怕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惯于把这个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民族统称为东夷.把他们创造的文化称东夷文化.但东夷文化的内涵却很模糊.山东的东夷和辽东的东夷是同族吗?他们享有共同的文化吗?如果不是的话,他们的文化差异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只能靠考古器物来说明.十九世纪
14、末二十世纪初.中外考古学者陆续在张博泉:关于殷人起源地问题,史学集刊,1981.1;房仲甫:殷人航渡美洲再探,世界历史,1983.3;王震中:先商社会形态的演进,中国史研究,2005.2.一20辽东半岛南部进行发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此地文化与山东半岛新石器和青铜文化的关系上.却存在很大的分歧.然而有一点大家基本取得了共识:辽东半岛地区,以半岛东侧新发现的旅顺郭家村,长海县几处遗址为代表,同山东半岛胶东半岛的莱州湾一带文化特征面貌接近,而有别于辽宁其他地区.从它所出的生产212具种类,特征看,明显反映出两地在经济生活上的相似,从而说明两地在民族文化传播上的渊源及密切关系.嘲整个辽东半岛只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oc 南北 隔绝 天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8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