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处不飞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无处不飞花.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花艺欣赏与中国花文化(课程论文)学院:理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姓名:曾峰学号:21340124482015年3月26日延边大学生活无处不飞花一一花文化初探摘要 花文化是以花卉为载体,融人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现象,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中介文化。它既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文化,而是具有双重属性并完美结合的一种文化形式。本文对花文化的初探,涉及到我国养花、种花、赏花、诵花的历史沿革和名花的形成以及我国花文化的特色等。关键词 花 花文化文人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一切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包含内容十分广泛的宏观系统。狭义的文化则指意识形态包括思想、观念、文
2、学、艺术、法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与制度等等。中国花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以花卉为对象或为主题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花卉为载体,融人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现象,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中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花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因此,就其文化的结构、层面及特点作一分析,对我们理解中国花文化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我国人民爱花、赏花、种花、养花,已形成了花文化的发展传统。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显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我国的花文化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引种、栽培、养花、赏花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则是花文化的典籍、专着、类书以及种种人文
3、表现等。这两方面的蕴藏都是十分丰富的。秦汉之前,不用花,而用葩。花就是“草木之葩”。秦汉之时,也不用花,而用华。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公元424年),新颁布的1000多个字中才有了花字。此后,“华”“花”通用,一直到现在。花字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花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巨大进步。本文对花文化的滥脑,名花以及花文化的人文表现做一些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广大读者与专家。我国引种、栽培、培育花木大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礼记内则篇有旧或赐芭兰,则受而献诸舅姑”,那时兰花已受人们珍爱。月令中说:“仲春之月,桃始华”,“仲夏之月,木懂荣”.“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这些记载都反映出我国人民对花卉的物侯规律早
4、已有所认识。古代,对花木是从实用开始关注的,花色引起人们的美感,花香引起人们的青睐。但无论是色和香都是以实用为基袖的,花色与花香只是引起人们首先实用的媒介。例如野梅可食用,在我国梅花发现极早。牡丹做为柴薪.芍药作为药物等。这些花木都是以实用为前提而被人们发现并珍视的。不仅如此。花文化的发端就渗人到人文生活中去。例如,诗经、楚辞里都有大量的对花卉的描写。诗经中的国风,自不待说,如梅花、荷花、兰花、桃花等都多次出现。即使出自文人手笔的离骚也有深人细腻的花木描写。屈原说他“余既滋兰之九碗兮,又树蕙之百亩”,虽被流放,勤身自勉,种漪兰蕙,既借以明志,又看出观赏的高雅。屈原既爱兰慈,又喜芙蓉。他“坐堂伏
5、槛,临曲池些,芙蓉始发,杂菱荷些”,面对盛茂、充满生气的荷花和董菱,临曲观赏,伏槛沉思,何其惬意。这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赏花图。还有甚者,花卉进人政治斗争。吴王夫差为西施修离宫,辟玩花池,广植荷花,纵情玩乐,成为古今艳事。西施由此而达到麻痹吴王的目的。越王勾践暗怀复国之志.在会稽山(诸山)种兰养花。吴王认为越王玩物丧志,遂失掉替惕,竟致亡国。可以看出实用与观赏并存。实用导致观赏,观赏中内含实用,二者相互促进。于是一个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便呈现出来。我国的花文化就在这交相发展中萌生。人们为了推崇人们认为与人的生活关系密切的花,把人的感情移向花,产生了类似人的花的世界。如称水仙为“凌波仙子”
6、,兰花为“王者之香”,荷花为“花中君子”,月季为“花中皇后”等。这是花文化中的特殊景观,有别于西方的民俗。花文化的直接积淀便是花的各种专著。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在唐宋已经出现大量的花卉研究专著,如兰谱、菊谱、芍药谱、全芳备祖等,至明清,则大盛,如花谱、花史、群芳谱、花经、花镜及至广群芳谱等,这里既有分类研究,也有百科全书式的总体研究,琳琅满目,不一而足,溶知识性与趣事轶闻为一体,是花文化的高度结晶。花文化的人文景观典雅,含蓄而五彩缤纷,妙趣横生,兹摘其大要如下:天下第一香:兰花;人间第一香:茉莉;花中两绝:牡丹、芍药;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三姊妹:蔷薇,月季;玫瑰;花草四雅:兰,菊,水仙,
7、曹蒲;花中四大家:金雀,黄杨,迎春,绒针柏;山中七贤:黄山松.缨络柏,榆,枫,冬青,银杏,雀梅;十大香花:桂,梅,兰,水仙,珠兰,腊梅,米兰,玫瑰,荷花,桅子花;名花十友:茶膝韵友,茉莉雅友,瑞香殊友,荷花浮友,岩桂仙友,海棠名友,菊花佳友,芍药艳友,桅子禅友;名花十二客:牡丹赏客,梅清客,菊寿客,瑞香佳客,丁香素客,兰幽客,莲静客,茶萦雅客,桂仙客,蔷薇野客,茉莉远客,芍药近客;花木十八学士:梅、桃、虎刺、吉庆、构祀、杜鹃、翠柏、木瓜、腊梅、天竹、山茶、罗汉松、西府海棠、凤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桅子花。每个典故的缘起,都概含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推广了名花,增强了名花的知名度。这些典故也
8、与山水、树木相组合,这也是花文化的特殊内含之一。随着名花远扬,随着花的品种增多,人对花的要求的提高,花文化愈加丰富多采了。我国花文化历史悠久,形成自已富有特色的传统。就其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花文化与整体文化相融发展。花文化从其产生的初期看,即与民族文化的其他成分融合,交流,渗透,从而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我国的建筑文化,绘画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承受了花文化的影响,成为花文化的载体。如历史悠久的彩陶,雕饰着各种花卉,建筑物上的饰雕、绘画、图案也都表现了花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许多民歌、民谚、民风等都直接表现出花文化,例如,婚丧大事中,有红花,
9、亦有白花,民间的花灯,更是奇巧多采,成为劳动人民显示智慧与欢乐心情的生动体现。民间的各种饮食,如用面团做的各种花卉;在我国早就兴起的腊染,也印有多姿多彩,令人眷恋喜爱的花朵。二、花文化具有厚重的审美价值。我国的花文化在其发韧期就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例如在诗经里对花卉的描写就如此。且看国风桃夭里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象征年轻美貌的女子;在标有梅里以打落的梅花自况,叹息身世的失落;在漆消里说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芍药已成为男女青年相恋时示爱的心物。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花卉在人际关系与交往中作为美的象征的作用。这些诗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正在于体现内涵的形式、修辞、比喻等具有美学价值。诗
10、作中善于利用花的色彩、形态、香味以达到刺激感官,产生审美愉悦作用。三、花文化饱含高度的道德内蕴。人们对花的审美视角,除过纯美的愉悦以外,便是赋予人的道德伦理感情。明代张新的杨妃诗诗里说:“曾将倾国比名花,别有轻红晕脸霞,自是太真多异色,品题兼得重山茶”,因此,山茶“不是寻常女儿花”。诚如北宋诗人黄庭坚所说的,山茶高于“争春取宠”的娇红丽紫,而是“韵胜也”。 四、花文化是文人文化的独特表现。这里所指的文人,是广义的文化人,诗人、学士自当在内,即使那些文官、书生,有文化素养的达官、贵人、乡绅、画家、书法家等俱是文人。这些人是花文化的主要缔造者。文人雅士不仅爱花、赏花、养花、种花、诵花,而且画花、写
11、花、研究花。文人雅士的花文化与他们的文士文化、居室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水乳交融,构成了他们文化生活的全貌。我国花文化与文人的生活与活动,趣味和素质,关系直接,水乳交融,无法分割。可以说,花文化是我国古代几千年来文人的精神创造.如果再把那些记述花卉引种、载培、分类与探讨历史沿革的论著、轶事、笔记、文献资料计算进来那就更加丰富了,更加会证实花文化是文人文化的独特表现这一结论了。自然,如上所述,花文化属于农业文化,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引育培植绝不可忽视。但作为一种现象,文人的劳动、创造、经营则更为直接和鲜明。二者可以统一,并非对立的。生活无处不飞花,中国花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它是一个开放流动的体系。花文化与其它文化不同之处在于,花卉审美或热爱花卉之心理是人类共有的。虽然文化背景不同对花卉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但交流和融合是时刻在发生的。花文化内涵随时间或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文化类型也在同一时间与环境中进行交流和杂交,不断产生出新的文化生长点。参考文献【1】 张启翔.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一)人类关于花卉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园林,2001(1)【2】 林元洪.浅议中国兰花文化.内江科技,2004(3):58【3】 周武忠.试论花卉与文学.江苏农学院学报,1987(s)【4】 周武忠.花卉美与花卉欣赏.美与时代,1988(3)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