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楷书欣赏.doc
《王羲之楷书欣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羲之楷书欣赏.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王羲之楷书欣赏笔阵图十二章王羲之撰载于唐代韦续墨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没有标明作者,而是说不知何代所辑。四库全书没有指出此文是韦续所辑。孙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可能笔阵图十二章在初唐已经流传。墨薮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说明此文与笔阵图、题后有联系,有人分析题后有可能是从本文中摘录汇集而成的。孙过庭认为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而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所以他断定此文绝非出于右军之手。孙过庭所说的笔势十章是否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十二章已无从查考。笔势论十二章是否是王菱之所撰仍值得探讨,但认为是王羲之一派的书论,则无大的争议。笔势论前言部分这样写道: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
2、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外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辩其所由,堪愈膏育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本文篇首先言明这是给他儿子子敬学书所撰。研习书法,不但要有悟性,还要娴熟其规矩,故
3、写了十二章。章有所指,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学习掌握篆籀书并不难,功省而易成这话是有道理的。虽然在今天看来,篆籀书笔画繁复,记忆困难。但就用笔而言,它比隶、楷、草、行来得简单。古代入学书专注,时问充裕,所以写好篆箱并不是太困难的事。但无论写什么书体,都要熟练地掌握其他一些书体,尔后专攻一种,这样必然会形彰而势显了。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所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昼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
4、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本文将创临列为第一是有见地的,书法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必须继承传统,学习前人的成就。当然,前人的经验可以诉诸文字,但有些问题难以用文字表达。而在他们的作品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光欣赏分析还不能奏效,必须临摹以掌握其要领、技巧,要不厌其烦地一遍、二遍、三遍、四遍、五遍?的临摹,但也不要单纯地追求遍数,要以达到滑健纯熟为目的。这里体现了一种辩证观点,临摹必须坚持一定遍数,但光有遍数也不行,还必须达到遒润、抽拔的要求。临摹名家作品要求理解和有悟性,最终是为了掌握别人的笔意技巧。临摹要循序渐进,每一次、每一阶段都应
5、有具体要求,这样才有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对我们临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里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此文的前两句与题卫一夫人笔阵图后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有所不同,与本篇启心章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不一样,而本篇视形章又有金书锦字,本领为先之说,以前不少人提出疑问,其实这并不矛盾,这是因对象不同而论的,创临章、视形章都是对初学书者基础而言的,所以强调掌握法度,以本领为先,题后、启心章是讲创作方法,是高层次的要求故提出意在笔先。这与现代美术教育一样,素描基础训练要求人物比例结构必须准确,但创作时则要求对形象进行艺术处理(包括夸张),创作之前做到意在笔先,深化主题,创造意境,显然这两种要求是不相同的,然而是
6、正确的,合理的。启心章第二夫学书之法,先于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僵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联,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弯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曲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婉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沉浮。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
7、之流,显然开朗。本文列入第二要点的是启心,所谓启心,就是启迪心意,要求作者在书法这一抽象的艺术中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意向,做到书意和心意一致,这是一种很高的要求。晋成绥公隶字体云:应手隐心,心由意晓,即要求书法有意境。蔡邕笔论:纵横有所象者,象者不是指象物的外形而是指某种形态的精神气势,不是用点、画、字的外形如惊蛇、楚浪、虬龙?字的形体结构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各种字体都有一定的特征规范,书法不能超越这个规范,但这也不是刻板的,不可变化的,但要求万变不离其宗,在变化中仍要保留字体的基本面貌和总体风格的一致,字的点画远近安排必须和谐适当;点画的布局应该精心研究,点画的疏松、紧密相附做到疏密
8、有致,字要写的方圆周正。这里的圆指结体,胡小石在书艺略论中对方圆的特定含意作了这样的阐述:凡言用笔,首辨方圆。方圆之分,形貌外须注意其使转之迹:方者多折,断而后起,昔人譬之为折钗股;圆者转换不断。研习书法首先要知道笔势的源本由来,各种书体的笔意,融古今书法为一体,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视形章第三视形象体,变貌尤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精研,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正。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智者荣身显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洪,如暗尘之视锦。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
9、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诸;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通篇结构,分间布白、行与行之间要写得上下齐平、字必须写得均其体制,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但有人持不同观点,清代包世臣曾经说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笔者认为两人所说都是对的,视形章是对所学者学习篆、隶、楷书体而言的,而包世臣讲述的是草书。如果草书写得上下齐平,字写的一样大小还有什么艺术性可言呢,如果篆、隶、楷体写得大小悬殊长短参差很大,怎能成立呢!试想上述两文的作者均是大家,他们的理论决不会发
10、生如此大的漏洞。说点章第四夫著点皆磊落似大石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处戈章第五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弯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崚赠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滥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说点章、处戈章分别讲述点与戈的形态和精神。健壮章第六夫以屈脚之法,弯弯如角弓之张,鸟、焉、为、乌之类是也。立人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圩、和之类是也。腕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例是也。急引急牵
11、,如云中之掣电,日、月、目、因之例是也。腕脚挑斡,上捺下燃,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传。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慢,视笔取势,直截而下,趣义常存,无不醒悟。 唐孙过庭:书谱。 清包世臣:艺舟双揖答熙载九问。健壮章在论及点画笔法之后提出了悉令和韵的观点,书法的点画就局部来说,有一定的要求和书写的技巧,例如要避免像蜂腰鹤膝一类的毛病。但局部毕竟是局部,一个字的局部写得很好,但整体上看很不
12、统一,最终会归于失败。罗丹在完成一座人物雕塑以后,征求他学生的意见,那位学生非常欣赏那人的一双手,结果罗丹把那双手卸掉了。这个例子说明,局部必须服从整体要使各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十分和谐,和谐即美这个论点,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也有一定道理,杂乱无章则无美可言。局部与整体的配合犹如各种音节组成一个乐章,使之产生韵律感。在书写的过程中不能死守某种技法,要视笔取势,灵活处理,势就是一个整体。教悟章第七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宜粗于左畔,横贵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教悟章讲述的是字的笔画、布
13、局的处理。一个字的中间的一画,对整个字是至关重要的,不能随便偏于那一边;左右有竖画的字右边要比左边粗些,写竖画要比横画粗一些;结构布白要均衡,自然平稳。整篇的字不可以将某个字孤零零的显露出它的尖锋来,展转翻笔要细察而运用。上述种种,都是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从今天的审美观点看也还是值得学习的,当然任何艺术法则都是相对的,但对初学者来说是不容忽视的。观彩章第八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幸,押即合也。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庭。憩笔者俟失,慈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
14、右脚须欠也。息笔者遥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厥笔者成机,促抽上旬使伤长。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总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键,又不宜迟及修补也。观彩章开门见山云: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观彩就是用笔之神彩,各种用笔
15、中的运动方式和笔画有不同的形态。文章具体地论述了藏锋、侧笔、结笔、想笔、息笔、蹩笔、厥笔、带笔、翻笔、叠笔、起笔、打笔等运笔方法及其得失。开要章第九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铦来去之则,反复往还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作)不宜迟,不宜缓;而脚不宜赊,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棱角。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开要章根据字面上的解释是揭示书法美要点的一章。这一章首先对笔画的迟、缓、赊、促作了论述。文章云: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这是针对书法初学者常出现的毛病而论的,例如弱字、喜字不能写得太阔,而炎字、吕字不能写得大长,单不宜小,复不
16、宜大,这也是好理解的,笔画较少的独立字,它在布局中不能大小,而两个单字组成的笔画复杂的合体字,它在布局中不能写得太大。至于文中最后所述密胜于疏,短胜于长就不尽然了,书风主疏主密,难分轩轻,各有千秋,不能以此分高下,短胜于长是以王羲之的书法审美标准衡量的,因为他的字结体偏短,而王献之与其父亲的书风不同,他的字结体偏长同样是美的。节制章第十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肢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书法理论和其他学科理
17、论一样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前章所说的疏、密、短、长都有一个度的把握,适可而止,过分的密就好象疾病缠身,不舒展;太疏就如溺水之禽;大长像死蛇挂树;大短则似踏死的蛤蟆。写字必须遵循这些恰如其分的正法。书法的形势,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这一章故名节制,作上一章的补充说明。这些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理论的辩证思维。察论章第十一临书安帖之方,至妙无穷。或有回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椑循施张,蹙踏江波之锦。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今乃稍称矣。察论章一开始便说临书安帖之方,至妙无穷可见观察、审视必须从临摹范本
18、人手,作者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初学者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今仍稍称矣。不断地向前人学习,不断进行艺术实践,自己才有长进,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如果不正确、纯熟地掌握法度,是不可能以书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譬成章第十二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若拟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小字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大字难,而慢展毫头。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然成就,勿以难学而自情焉。譬成章为笔势论十二章的最后一部分,是说明书法成
19、功之道的。要求书法家在书写时要从容不迫,缓笔定其形势,所谓形势即包括每一个字的动感和整篇构成的气势。学习书法不能急功近利,追求一时的功用、名利,欲速成功,炫耀某一技艺,便难以得到书法的真谛,更谈不上成功。字的形体要爽快明朗,质地刚健有力。用笔的方圆,字的大小不能对立,要相互协调,不能以为小字容易,就忙于追求其姿态,不要以为大字难,就迟疑不决,笔势不爽。如果是筋骨配合不当,败笔混杂其中,缺少生气,就像一个人病疴缠身。最后指出要勤学苦练,勿以难而自情焉。 自论书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尤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
20、,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须使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自论书的有关内容,南朝刘宋时虞龢的论书表有过表述;晋书王羲之传也有载录;唐代孙过庭书谱曾复引,它们虽有字句上小的差异,但大意则相一致。根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所载的全文,自论书共120 余字,是一篇王羲之自评书的记录。对于王羲之的书法理论著作很多人认为是依托,不足信,唯对这篇书论历来没有争议。后人普遍认为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特盛,超逸之士的言谈往往播于世上,传为美谈。经过流传,人们将此记录下来是很自然的事,至于各种古籍所载的自论书个别处有所不同
21、也是可以理解的。王羲之将自己的书法艺术放在中国书法史这个高层次上来衡量,他认为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而他自己的书法与钟繇、张芝则不相上下,呈并行之势,或者有些地方超过他们,与张芝的草书相比,其水平尤其接近。王羲之对自己书法艺术的评价是中肯而客观的,并没有言过其实,也没有谦谦君子之态,充满了一代大师的自信。王羲之学习钟繇、张芝是花过一番苦功的,钟繇的宣示表曾得到王氏家族的高度重视,家族中很多人都临习过,唯有王羲之的书法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王羲之曾说他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其实王羲之的草书天然纯真,气韵生动,公认胜张,如今从十七帖等草书可以看出。王羲之承认张芝的临池学书,池水尽
22、墨的功夫,但王羲之晚年的功力并不比张芝逊色。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与其同时代的大家相比,平南、李式论君不谢。平南即王平南,王羲之的伯父王廙;李式是卫夫人的侄儿,他们都是名噪一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显然是超过他们的,在这里则云论君不谢。 周绍良:绍良丛稿,齐鲁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 晋书王羲之传为池水尽黑。这篇书论对书法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意存在于点画之间,而不是在点画的表面,这种意是玄妙的、高深的,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他认为意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后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时说出神入化就是说它具有意的内蕴,意是玄学的意,以表示玄学的情绪
23、。用书法作为玄妙感情的抒发,早在卫夫人的书论(传)中,就已经提出把意和形式看成一个整体,作为创作构思前的一种准备,王羲之对意作了进一步深化,将意作为书法和非书法的界限。 记白云先生书诀天台紫真谓予日: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这篇以假设白云先生口吻陈述的书论历来多有争论,有人认为此文决非王羲之所撰,其理由是这篇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羲之 楷书 欣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8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