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德育为首.doc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全面育人刘垓子镇中学德育工作纪实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中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
2、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切实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近年来,我校在“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全面育人”的原则指导下,不断加强了德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德育工作要在统一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工作机制作保障。我们构建了学校、处室、班级三级管理网络。由校长、分管校长、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
3、级(学生),形成自上而下的纵向联系,同时,强化与教务处、科研窒、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纵横联系密切,领导统一,协调迅速,政令畅通,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德育工作能否有效开展,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为此,我校强化政治学习制度。定期组织教育干部学习中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从实际出发制订了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
4、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为确保班主任队伍的战斗力,本学期,我校推行聘任制,即由年级主任在全体教师中选拔有责任心、有管理能力且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同时,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班级管理量化考核细则;提高了班主待遇(每月津贴30 元,千分制评估附加40分);对于班主任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在年度考核、模范教师评选、职称评审、竟争聘任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
5、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将此此项工作的优劣纳入每学期师德量化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
6、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门卫人员职责、宿舍管理人员职责、食堂工作人员职责等职责和制度,期末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对各类服务人员进行考核和奖惩。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并举 德育 为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