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悲怆的挽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曲悲怆的挽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 .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曲悲怆的挽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摘要:在行将灭亡的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与蓬勃发展的北方 工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的年代里 ,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 艾米丽垂死挣扎 ,为挽住大势已去的 南部文明与锐不可挡的北方 工业文明作殊死抗争 ,并由此上演了一幕感人肺腑的文明已逝的悲剧。福克纳正是借助爱米丽 ,表达了对消逝文明的哀思 ,对南方文明的思念和缅怀 ,由此为南方文明献上了一曲悲怆的挽歌。Abstract: As a deteri orated arist ocrat, Emily des perately struggled in the abyss of suffering induced by con
2、flict bet ween the declining s outhern s p irit and the rapaci ous industrialized civilizati on and consequently put on the stage a great tragedy of life . This paper is an attemp t t o discuss the deep reas ons s ocially and p sychol ogically . And actually Faulkner drew on this short st ory t o ex
3、p ress his deep feelings of lament and regret t owards the l ost s outhern civilizati on .Key words: Emily; s outhern civilizati on; industrialized civilizati on;“the affinity t o father” 献给 艾米丽的玫瑰花 是美国南部小说的代表人物威廉 福克纳发表的被誉为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在这篇小说中 ,作者以凝练的笔触、 惊心动魄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 艾米丽 格里尔森 ,为挽住大势已去的 南部
4、文明而与锐不可挡的北方先进的 工业文明所做的殊死抗争 ,并最终献出生命的感人肺腑的人生悲剧。对于这部小说 ,尤其是小说主人公 艾米丽及其悲剧成因的研究不胜枚举 ,大部分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反映了美国南部男权制度下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戕害 ,很多人单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 艾米丽悲剧的成因 ,把 艾米丽悲剧的成因本归结为南方父权制度下的淑女制 ,或者清教徒思想的毒害。人们普遍以为从小接受淑女制的教育 ,使优雅、 高贵、 贞洁、 完美的象征的 艾米丽成了男权制度的殉葬品,清教徒思想的受害者。但是 ,作为南部文学的领军人物 ,同时也是作为美国 南部文明衰亡的见证人 ,福克纳亲眼目睹了美国南部种植园制的衰败
5、、 美国南部名门望族的腐朽没落 ,以及南部美国梦的破灭。作为一位南部作家 ,面对锐不可挡的 工业文明的大潮的侵袭 ,福克纳显示出深深的担忧 ,以及对即将失去的文明的深切担忧。事实上 , 艾米丽在很大程度上 ,作为福克纳的代言人 ,宣告着作家本人对 南部文明的不顾一切的挽留和执着的依恋 ,以及与剥夺 南部文明的北方 工业文明的殊死抗争 ,同时也彰显出福可纳本人灵魂深处那份割舍不掉的南方情结。而 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因此亦变成了福克纳对业已逝去的 南部文明的献祭。 本文将突破女性主义的苑囿 ,分别从社会和心理这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 艾米丽悲剧命运 ,说明业已衰落的南方文明遭遇强大的资本主义 工业文明时所
6、表现出的软弱无力 ,以及小人物为捍卫南方文明而做出的殊死抗争 ,从而进一步说明福克纳对南方文明的深情眷恋与深切缅怀 ,揭示福可纳本人灵魂深处那份割舍不掉的南方情结。 一、 艾米丽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家庭中 ,有着南方淑女的教养。她优雅 ,高贵 ,顺从 ,福克纳说她是传统的化身。父亲在她眼中高大威猛 ,是南方父权制的代表。美国学者特鲁克索和麦利尔在美国文化中的家庭的分析中指出 ,在基督教关于家庭的教义中 ,最重要的是关于父亲的位置和他在家庭中的绝对统治权。父亲死后 ,她紧抓住父亲的尸体 ,不许人们将他下葬 ,仿佛抓住的是渐渐远去的 南部文明。镇上第一代沙多里斯人减免了 艾米丽的税收 ,而当第
7、二代沙多里斯人成为这个镇上的支柱和精神时 ,他们要求 艾米丽交税 ,结果被打得“ 人仰马翻 ” 。当第二代沙多里斯人不再将子女送与 艾米丽处学习瓷器彩绘时 , 艾米丽关闭了所有的门窗 ,只有一个黑奴进出。 南方制度的坍塌把 艾米丽逼到了与世隔绝的格里尔森家族遗留下来的房子里 ,她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 艾米丽究竟要捍卫的是什么呢 ? 实际上是一种已成为过去的南方文化精神 ,包括辉煌的贵族门第观念、 骄傲的个人荣誉和尊严、 南方贵族淑女风范等。当这一切经不住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 工业文明的炮火的袭击时 ,除了积极融入业已变革的时代 ,别无他路 ,逃避甚至抗争只有死路一条。而 艾米丽正是为了倔强地捍卫
8、衰落的南方文明而自我封闭 ,生活在过去南方文明的辉煌的想象中 ,这造成了她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 人与时代的严重错位 ,在与强大的北方 工业文明相抗衡的斗争中败下阵来 ,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艾米丽的悲剧 ,不仅在于她的倔强 ,更在于作为一个已经失败的阶级的代表起来抗拒社会的变革 ,这种抗拒是曾经作为统治阶级的南方贵族的历史必然要求 ,然而对抗双方的力量悬殊使 艾米丽的抗争演变成无谓的挣扎 ,而她的倔强性格更加剧了这种抗争的悲剧性。在一个传统的社会价值遭到颠覆的年代里 , 艾米丽这个孤独的舞者 ,正如飞蛾扑火 ,在注定灭亡的追求中 ,用悲壮的火焰点亮了无边无际的黑暗。而她用尽一生去坚持和维护的南
9、方旧传统却剥夺了她的一切 ,爱情 ,青春 ,乃至作为人的意义。在充满自私和投机、 欲望和享受的年代,究竟有多少人会去坚持一种注定失败的信念 ,甚至付出他生命的全部呢 ? 福克纳正是在人性的光辉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中愈来愈黯淡的三十年代发表了这部小说 , 艾米丽对追求的坚持 ,义无反顾的抗争 ,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那个年代愈加显得光彩夺目 ,熠熠生辉。 整篇小说充斥着哥特式小说特有的可怕的场面描写和令人作呕的语言 ,阴森的房子 ,昏暗的光线,冰冷的墙壁 ,以及令人窒息的气氛 ,然而正是这样阴森丑陋的描写 ,却暗含着作者对 艾米丽深切的同情,对于一种消逝的文明的坚守 ,那种义无反顾的抗争中所透露出的人性的
10、光辉的赞美 ,同时也表露了作者平静的外表下面隐藏着的对业已成为“过去 ” 的 南部文明深深的追忆和深切的缅怀 ,福可纳也正是借助爱米丽表达了作家本人对已逝文明的惋惜 ,遗憾 ,而又无奈 ,从而也彰显出福可纳本人灵魂深处那份割舍不掉的南方情结。 二、弗洛伊德创立了“ 恋母情结 ” ,意指男孩对母亲产生的特殊的性依赖 ,同样 ,他又提出了“恋父情结 ” 或“阉割情结 ” 来意指女孩对父亲的特殊性依赖。女孩长大以后发现自己身体的构造与男孩不同 ,由此产生了恐惧 ,感到焦虑不安 ,认为受到了欺骗本和阉割 ,于是渴望寻找一个保护神。长此以往 ,女孩与父亲间便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微妙而又特殊的关系 ,一旦这种
11、关系被打破 ,女孩便会感到被人遗弃和剥夺。 艾米丽自幼丧母 ,随父亲长大 ,并如父亲所望,成长为一个有教养 ,有内涵的南方淑女。 艾米丽的父亲在世时 ,小镇上的人们“把这家人看作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 ,穿着白衣的 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 ,她父亲叉开双腿的侧影在前面 ,背对 艾米丽 ,手执一根长鞭 ,一扇向后开的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 ; 艾米丽小姐“ 随什么样的青年男子都看不上眼” ;而她的父亲则“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 ” 。可以看出 ,高大威猛的父亲对 艾米丽而言就像一尊保护神 ,是她情感的支柱 ,生命的另一半。正如弗洛伊德所言 ,女孩对父亲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依恋 ,父亲在女孩的眼
12、中犹如一把巨大的保护伞 ,为自己挡风遮雨 ,而一旦这种稳定的依赖关系遭到破坏 ,女孩便会强烈地感受到被人剥夺 ,遭人遗弃的感觉。父亲死后 , 艾米丽在前三天 ,一直坚持父亲还活着 ,她紧紧抓住父亲的尸体 ,不允许人们把他下葬。对 艾米丽而言 ,父亲的死亡预示着支撑她的强大的感情支柱倒下了 ,她无法正视父亲的死留给她的情感的空白 ,迷惘 ,无助的她又将如何面对将来的生活。她爱着父亲 ,因为父亲既是她的保护神 ,情感的支柱 ,然而她又憎恨父亲 ,她感到自己被剥夺 ,被遗弃 ,因为父亲又是“ 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 ” ,她的生活 ,她的希望 ,她的信仰,她的理想 ,她的价值观念 ,她对南方文明的依恋
13、 ,都随着父亲的去世而灰飞烟灭。可怜的 艾米丽被父亲剥夺了一切。这种对父亲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体验影响了她和情人霍默的关系。一方面 ,霍默唤醒了她压抑已久的生命本体的情欲 ,作为年轻的女子 ,她有感情的需要 ,然而对父亲既爱又恨的复杂的情感让她憎恨男人 ,因为父亲剥夺了她的一切 ,更重要的是 ,和霍默相恋意味着对父亲所代表的 南部文明的背叛。在她身上 ,上演了一场情感与理智的斗争。情感的需要无法抗拒霍默最为男性的诱惑 ,而理智则告诉她要坚守信仰 ,维护旧有的价值体系 ,爱米丽究竟该做何选择。最终 ,在这场斗争中 ,这位 南部文明的忠实捍卫者 艾米丽小姐 ,毅然牺牲了情感欲求 ,毒死了霍默 ,捍卫
14、了 南部文明的尊严。事实上 , 艾米丽并非不爱霍默 ,只是作为 南部文明的忠实捍卫者 ,她必须杀死霍默 ,以此来扼杀情欲 ,向精神献祭。因为在这种注定无法结合的爱情中 ,感情的永恒只有在死亡的沉默中才能停止它破碎的历程。然而 ,即使这样 ,对肉体的强烈欲求 ,或者对爱情的渴求促使她保存了霍默的尸体 ,直到她去世。 “ 恋父情结 ” 导致的对父亲的依恋 ,更重要的是对南方文明的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和对旧有的价值体系的追逐使 艾米丽只顾一点 ,不及其余 ,忽视了其他情感需求 ,正如纳西斯迷恋自己水中的倒影 ,最终一头栽进水中一样 , 艾米丽为了挽住业已成为历史的南方文明而不惜放弃其他的价值与追求。W
15、ur2mser说 ,在众多追求的价值中 ,一种价值无限放大,而人在追求这种毁灭性的价值过程中 ,完全放弃了其他同样重要的价值追求 ,结果只有毁灭。放弃了对情欲的追求 ,而一味地献身于早已消逝的以父亲为代表的 南部文明 , 艾米丽的悲剧命运便在所难免了。为了一种追求和信仰 ,而毅然放弃作为人的情感需要 ,牺牲情欲来换取对文明的坚守,恐怕也只有爱米丽能做到了 ,这个传统的化身最终选择了为维护传统而献身 ,正如不断推石山上的西西弗斯一样,虽然注定失败 ,却仍不屈不挠 ,矢志不渝 ,从中透露出的是虽死犹荣的悲剧性的崇高和美丽 ,不禁令人赞叹。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力量相抗衡
16、的年代里 ,旧有的社会制度被先进的社会制度替代是历史的必然 ,正如在面对强大的北方 工业文明的时代里 ,南部古老的文明消逝便是不容置疑的了 ,然而 ,作为一个扎根于南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作家 ,福克纳竭尽全力来维护业已坍塌的旧的价值体系 ,他从根本上无法接受现代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欲横流 ,价值缺失的时代。但同时他也深切感受到在与强大的资本主义文明相碰撞时,南方文明的软弱无力本。作为南方文明的传承者和捍卫者 ,福克纳只能通过文学作品来寄托对消逝文明的哀思 ,借助爱米丽表达自己对南方文明的思念和缅怀 ,在小说中为 南部文明唱了一曲挽歌 ,同时 ,也为爱米丽献上了一朵永远的玫瑰花。参考文献: 1 A
17、dams on . J . Melville . Shame and the Evil Eye M .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2 Cowley . M. The Portable Faulkner M . New York: The VikingPress, 1966. 3 李洁平.怪异的真实本源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3, ( 1) :77 - 79. 4 于冬云. 多元视野中的欧美文学 M .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5 郑泰安. 精神分析入门 M .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7.
18、摘要:在行将灭亡的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与蓬勃发展的北方 工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的年代里 ,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 艾米丽垂死挣扎 ,为挽住大势已去的 南部文明与锐不可挡的北方 工业文明作殊死抗争 ,并由此上演了一幕感人肺腑的文明已逝的悲剧。福克纳正是借助爱米丽 ,表达了对消逝文明的哀思 ,对南方文明的思念和缅怀 ,由此为南方文明献上了一曲悲怆的挽歌。Abstract: As a deteri orated arist ocrat, Emily des perately struggled in the abyss of suffering induced by conflict bet ween the
19、 declining s outhern s p irit and the rapaci ous industrialized civilizati on and consequently put on the stage a great tragedy of life . This paper is an attemp t t o discuss the deep reas ons s ocially and p sychol ogically . And actually Faulkner drew on this short st ory t o exp ress his deep fe
20、elings of lament and regret t owards the l ost s outhern civilizati on .Key words: Emily; s outhern civilizati on; industrialized civilizati on;“the affinity t o father” 献给 艾米丽的玫瑰花 是美国南部小说的代表人物威廉 福克纳发表的被誉为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在这篇小说中 ,作者以凝练的笔触、 惊心动魄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 艾米丽 格里尔森 ,为挽住大势已去的 南部文明而与锐不可挡的北方先进的 工业文
21、明所做的殊死抗争 ,并最终献出生命的感人肺腑的人生悲剧。对于这部小说 ,尤其是小说主人公 艾米丽及其悲剧成因的研究不胜枚举 ,大部分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反映了美国南部男权制度下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戕害 ,很多人单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 艾米丽悲剧的成因 ,把 艾米丽悲剧的成因本归结为南方父权制度下的淑女制 ,或者清教徒思想的毒害。人们普遍以为从小接受淑女制的教育 ,使优雅、 高贵、 贞洁、 完美的象征的 艾米丽成了男权制度的殉葬品,清教徒思想的受害者。但是 ,作为南部文学的领军人物 ,同时也是作为美国 南部文明衰亡的见证人 ,福克纳亲眼目睹了美国南部种植园制的衰败、 美国南部名门望族的腐朽没落 ,以
22、及南部美国梦的破灭。作为一位南部作家 ,面对锐不可挡的 工业文明的大潮的侵袭 ,福克纳显示出深深的担忧 ,以及对即将失去的文明的深切担忧。事实上 , 艾米丽在很大程度上 ,作为福克纳的代言人 ,宣告着作家本人对 南部文明的不顾一切的挽留和执着的依恋 ,以及与剥夺 南部文明的北方 工业文明的殊死抗争 ,同时也彰显出福可纳本人灵魂深处那份割舍不掉的南方情结。而 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因此亦变成了福克纳对业已逝去的 南部文明的献祭。 本文将突破女性主义的苑囿 ,分别从社会和心理这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 艾米丽悲剧命运 ,说明业已衰落的南方文明遭遇强大的资本主义 工业文明时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力 ,以及小人物为捍卫
23、南方文明而做出的殊死抗争 ,从而进一步说明福克纳对南方文明的深情眷恋与深切缅怀 ,揭示福可纳本人灵魂深处那份割舍不掉的南方情结。 一、 艾米丽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家庭中 ,有着南方淑女的教养。她优雅 ,高贵 ,顺从 ,福克纳说她是传统的化身。父亲在她眼中高大威猛 ,是南方父权制的代表。美国学者特鲁克索和麦利尔在美国文化中的家庭的分析中指出 ,在基督教关于家庭的教义中 ,最重要的是关于父亲的位置和他在家庭中的绝对统治权。父亲死后 ,她紧抓住父亲的尸体 ,不许人们将他下葬 ,仿佛抓住的是渐渐远去的 南部文明。镇上第一代沙多里斯人减免了 艾米丽的税收 ,而当第二代沙多里斯人成为这个镇上的支柱和精
24、神时 ,他们要求 艾米丽交税 ,结果被打得“ 人仰马翻 ” 。当第二代沙多里斯人不再将子女送与 艾米丽处学习瓷器彩绘时 , 艾米丽关闭了所有的门窗 ,只有一个黑奴进出。 南方制度的坍塌把 艾米丽逼到了与世隔绝的格里尔森家族遗留下来的房子里 ,她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 艾米丽究竟要捍卫的是什么呢 ? 实际上是一种已成为过去的南方文化精神 ,包括辉煌的贵族门第观念、 骄傲的个人荣誉和尊严、 南方贵族淑女风范等。当这一切经不住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 工业文明的炮火的袭击时 ,除了积极融入业已变革的时代 ,别无他路 ,逃避甚至抗争只有死路一条。而 艾米丽正是为了倔强地捍卫衰落的南方文明而自我封闭 ,生活在过
25、去南方文明的辉煌的想象中 ,这造成了她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 人与时代的严重错位 ,在与强大的北方 工业文明相抗衡的斗争中败下阵来 ,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艾米丽的悲剧 ,不仅在于她的倔强 ,更在于作为一个已经失败的阶级的代表起来抗拒社会的变革 ,这种抗拒是曾经作为统治阶级的南方贵族的历史必然要求 ,然而对抗双方的力量悬殊使 艾米丽的抗争演变成无谓的挣扎 ,而她的倔强性格更加剧了这种抗争的悲剧性。在一个传统的社会价值遭到颠覆的年代里 , 艾米丽这个孤独的舞者 ,正如飞蛾扑火 ,在注定灭亡的追求中 ,用悲壮的火焰点亮了无边无际的黑暗。而她用尽一生去坚持和维护的南方旧传统却剥夺了她的一切 ,爱情 ,
26、青春 ,乃至作为人的意义。在充满自私和投机、 欲望和享受的年代,究竟有多少人会去坚持一种注定失败的信念 ,甚至付出他生命的全部呢 ? 福克纳正是在人性的光辉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中愈来愈黯淡的三十年代发表了这部小说 , 艾米丽对追求的坚持 ,义无反顾的抗争 ,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那个年代愈加显得光彩夺目 ,熠熠生辉。 整篇小说充斥着哥特式小说特有的可怕的场面描写和令人作呕的语言 ,阴森的房子 ,昏暗的光线,冰冷的墙壁 ,以及令人窒息的气氛 ,然而正是这样阴森丑陋的描写 ,却暗含着作者对 艾米丽深切的同情,对于一种消逝的文明的坚守 ,那种义无反顾的抗争中所透露出的人性的光辉的赞美 ,同时也表露了作者平静的
27、外表下面隐藏着的对业已成为“过去 ” 的 南部文明深深的追忆和深切的缅怀 ,福可纳也正是借助爱米丽表达了作家本人对已逝文明的惋惜 ,遗憾 ,而又无奈 ,从而也彰显出福可纳本人灵魂深处那份割舍不掉的南方情结。 二、弗洛伊德创立了“ 恋母情结 ” ,意指男孩对母亲产生的特殊的性依赖 ,同样 ,他又提出了“恋父情结 ” 或“阉割情结 ” 来意指女孩对父亲的特殊性依赖。女孩长大以后发现自己身体的构造与男孩不同 ,由此产生了恐惧 ,感到焦虑不安 ,认为受到了欺骗本和阉割 ,于是渴望寻找一个保护神。长此以往 ,女孩与父亲间便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微妙而又特殊的关系 ,一旦这种关系被打破 ,女孩便会感到被人遗弃和
28、剥夺。 艾米丽自幼丧母 ,随父亲长大 ,并如父亲所望,成长为一个有教养 ,有内涵的南方淑女。 艾米丽的父亲在世时 ,小镇上的人们“把这家人看作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 ,穿着白衣的 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 ,她父亲叉开双腿的侧影在前面 ,背对 艾米丽 ,手执一根长鞭 ,一扇向后开的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 ; 艾米丽小姐“ 随什么样的青年男子都看不上眼” ;而她的父亲则“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 ” 。可以看出 ,高大威猛的父亲对 艾米丽而言就像一尊保护神 ,是她情感的支柱 ,生命的另一半。正如弗洛伊德所言 ,女孩对父亲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依恋 ,父亲在女孩的眼中犹如一把巨大的保护伞 ,为自己挡风
29、遮雨 ,而一旦这种稳定的依赖关系遭到破坏 ,女孩便会强烈地感受到被人剥夺 ,遭人遗弃的感觉。父亲死后 , 艾米丽在前三天 ,一直坚持父亲还活着 ,她紧紧抓住父亲的尸体 ,不允许人们把他下葬。对 艾米丽而言 ,父亲的死亡预示着支撑她的强大的感情支柱倒下了 ,她无法正视父亲的死留给她的情感的空白 ,迷惘 ,无助的她又将如何面对将来的生活。她爱着父亲 ,因为父亲既是她的保护神 ,情感的支柱 ,然而她又憎恨父亲 ,她感到自己被剥夺 ,被遗弃 ,因为父亲又是“ 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 ” ,她的生活 ,她的希望 ,她的信仰,她的理想 ,她的价值观念 ,她对南方文明的依恋 ,都随着父亲的去世而灰飞烟灭。可怜
30、的 艾米丽被父亲剥夺了一切。这种对父亲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体验影响了她和情人霍默的关系。一方面 ,霍默唤醒了她压抑已久的生命本体的情欲 ,作为年轻的女子 ,她有感情的需要 ,然而对父亲既爱又恨的复杂的情感让她憎恨男人 ,因为父亲剥夺了她的一切 ,更重要的是 ,和霍默相恋意味着对父亲所代表的 南部文明的背叛。在她身上 ,上演了一场情感与理智的斗争。情感的需要无法抗拒霍默最为男性的诱惑 ,而理智则告诉她要坚守信仰 ,维护旧有的价值体系 ,爱米丽究竟该做何选择。最终 ,在这场斗争中 ,这位 南部文明的忠实捍卫者 艾米丽小姐 ,毅然牺牲了情感欲求 ,毒死了霍默 ,捍卫了 南部文明的尊严。事实上 , 艾米
31、丽并非不爱霍默 ,只是作为 南部文明的忠实捍卫者 ,她必须杀死霍默 ,以此来扼杀情欲 ,向精神献祭。因为在这种注定无法结合的爱情中 ,感情的永恒只有在死亡的沉默中才能停止它破碎的历程。然而 ,即使这样 ,对肉体的强烈欲求 ,或者对爱情的渴求促使她保存了霍默的尸体 ,直到她去世。 “ 恋父情结 ” 导致的对父亲的依恋 ,更重要的是对南方文明的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和对旧有的价值体系的追逐使 艾米丽只顾一点 ,不及其余 ,忽视了其他情感需求 ,正如纳西斯迷恋自己水中的倒影 ,最终一头栽进水中一样 , 艾米丽为了挽住业已成为历史的南方文明而不惜放弃其他的价值与追求。Wur2mser说 ,在众多追求的价值
32、中 ,一种价值无限放大,而人在追求这种毁灭性的价值过程中 ,完全放弃了其他同样重要的价值追求 ,结果只有毁灭。放弃了对情欲的追求 ,而一味地献身于早已消逝的以父亲为代表的 南部文明 , 艾米丽的悲剧命运便在所难免了。为了一种追求和信仰 ,而毅然放弃作为人的情感需要 ,牺牲情欲来换取对文明的坚守,恐怕也只有爱米丽能做到了 ,这个传统的化身最终选择了为维护传统而献身 ,正如不断推石山上的西西弗斯一样,虽然注定失败 ,却仍不屈不挠 ,矢志不渝 ,从中透露出的是虽死犹荣的悲剧性的崇高和美丽 ,不禁令人赞叹。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力量相抗衡的年代里 ,旧有的社会制度被先进的社
33、会制度替代是历史的必然 ,正如在面对强大的北方 工业文明的时代里 ,南部古老的文明消逝便是不容置疑的了 ,然而 ,作为一个扎根于南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作家 ,福克纳竭尽全力来维护业已坍塌的旧的价值体系 ,他从根本上无法接受现代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欲横流 ,价值缺失的时代。但同时他也深切感受到在与强大的资本主义文明相碰撞时,南方文明的软弱无力本。作为南方文明的传承者和捍卫者 ,福克纳只能通过文学作品来寄托对消逝文明的哀思 ,借助爱米丽表达自己对南方文明的思念和缅怀 ,在小说中为 南部文明唱了一曲挽歌 ,同时 ,也为爱米丽献上了一朵永远的玫瑰花。参考文献: 1 Adams on . J . Melville . Shame and the Evil Eye M .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2 Cowley . M. The Portable Faulkner M . New York: The VikingPress, 1966. 3 李洁平.怪异的真实本源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3, ( 1) :77 - 79. 4 于冬云. 多元视野中的欧美文学 M .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5 郑泰安. 精神分析入门 M .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7.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8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