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放松心得.doc
《陈式太极拳放松心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式太极拳放松心得.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放松心得歌谣曰:“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这说明,放松是练习太极拳的首门功课,也是习练太极拳最高和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初练太极拳者最难的一关。师傅常讲:“练拳练绳不练棍、练软不练硬”,在我们练拳的过程中,老师始终给我们灌输这种理念,我也始终遵循这个原则,受益良多。但就目前情况看,不少习练者对此还认识不清,做得不够,有的动作僵直,拙力满身,面红耳赤;有的周身紧张,气憋满胸,架子生硬;有的只知练拳练架,不懂放松沉气,更有甚者道听途说,盲目苦练,伤及自身。因此,研究探讨放松这个问题,对练好太极拳是十分必要的。现就个人体会谈点看法,诚请指正。 一、放松的意义
2、放松的含义是松神、松心、松体。微目则神守,心宽则心安;气顺则体正。反之神不松则劲不顺、心不松则体不顺、体不松则气不顺。也就是老师的体顺、劲顺、气顺、中正一线“三顺一正理论”。练习“松功”和“拳架”时要心神轻松愉快,气血顺畅,无任何紧张情绪和压力;肢体的各个器官(五脏、六腑)、肌肉、筋膜、关节等松弛、舒展、伸长。尽量以骨酪的自然力支撑身体,从而保持身体中正、中定。勤练站桩、放松、缠丝功法,动作要轻灵柔和,含蓄匀称,自然流畅;不急不缓,不散不滞,但不能太懒散,更不要急功心切,就象写字,先笔画后连贯。放松的目的是去僵求柔,积柔成刚,从而达到刚柔相济,行云流水。 放松的作用消除疲劳、增加肺活量、增加内
3、力。通过凝神调吸使大脑神经放松、心灵净化,思维清晰。通过放松功法和拳架练习达到四肢百骸活动均匀;动作转换轻灵;腰身协调;五脏六腑功能合顺;心理和生理状态平衡;且有利于气血经络畅通,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增强免疫力;通过放松功法和拳架练习增大胸腔体积,使肺部氧气交换更为顺畅,便于内气下沉,上虚下实,阴阳相合,既有利于身体中正稳固,又有利于增加内力。练拳应加深对拳理拳法的理解,理通则拳法精,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慢慢积累验证,理论和实践二者须相互结合才能出真知拙见,所以老师常说:“练拳要有三法,功法、拳法和养法,三法合一是练拳的根本”。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练功不知养,精、气、神不强, 练
4、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三年多来,通过习练心意混元太极拳放松功、混元功、缠丝功等功法,在健身祛病、丹田鼓荡、充沛内力方面让我有了切实的体会,我原有的偏头痛、关节痛、心率过速等疾病已不知踪影,现在愈练越觉精力充沛,丹田内力鼓荡。练松有利增加内力,体松手虚则丹田充实,所以说松是练拳之根本,常求松柔,柔极生刚,顺应自然。也只有懂得了松柔之道,方可窥太极之点滴,探知太极之博大精深,品太极之奥妙。 二、怎样才能做到全身放松 1要凝神静心。神凝则心静,心静才能体松,体松更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练拳时腰身僵直,功架低矮、用力震踏、发劲猛烈,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不但会使内气外散,
5、力浮于上,伤及筋骨,也不利于拳技提高。因此,练拳时要找僻静之地,身着宽松的衣服,平跟的软鞋,先练站桩、放松、缠丝功法,数九归一去杂念,物我两忘,每次至少要练一小时以上,一年四季练功要有区别,春夏要多练纳气抻筋,秋冬要多练关节保养,初练者要在旋颈、旋腰、旋胯、旋膝、旋踝上下功夫;要在踢腿、压腿、开胸、开肩、开腰、开跨上下气力,要在抻筋拔骨上花时间,待身体和顺时在练拳架不迟。练拳也就像炼钢,石头粉碎是放松、筛选铁粉是去僵、铁粉炼铁是生柔、生铁炼钢功自强。身体和顺时练拳要将将意念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专心致志想拳(也就是老师常说的意练),静心习练,始终不用拙力,由快练到慢练,细心体会。 2要心意先
6、行。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是练拳的统纲。师傅常讲练拳要“用心、用意、不用力” 此道理虽然简单切莫小视,须知大道至简,大道理、好方法就蕴藏在简单之中。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初练者不要用蛮力,用力则血滞,易关节疼痛;更不要运气,运气则气滞阻胸,易胸闷气短。只有意松,身体的五脏、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3要阴阳分明。一切动作都应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待身体重心到位在行转换,不可生转硬扭,以免伤及关节筋骨。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可求快求低,要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圆润和谐,高低因人而异。4要“慢中求功”。演练时要舒展缓慢,
7、循序渐进,不急不躁,初练者应杜绝快速、猛烈之求,拔苗助长之念,要运动适量,量力而行,不可蛮干,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如此才易身心放松,才能早去僵力、蛮力、拙劲、犟劲。老年人和体质较差的更应如此,不要与人攀比,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延年益寿。再谈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一、 何谓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以下简称“混元太极拳” ) 混元太极拳是中国当代著名武术家、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代宗师、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创始人冯志强老师以自身几十年练拳行功的切身体会,集近代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发科老先生和心意六合拳传人胡耀贞老先生毕生武学之精粹,根据天地阴阳、混元运转的易理,结合中医养生之道,创编的一个优秀拳种。 冯老师出
8、生于河北一武术世家,8岁开始习练少林功夫,12岁到北京苦练通臂拳,20岁时拜心意六合拳高人胡耀贞老先生为师,习练心意六合拳。此时冯老师功夫突飞猛进,五弓齐备,身具弹簧力,在北京武术界已是备受瞩目。解放初期,胡耀贞老先生将其爱徒推荐给自己的知交好友,陈氏太极拳的杰出代表,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老先生。几十年后,真正继承陈发科老先生衣钵,将陈式太极发扬光大并推向世界的,正是这位外姓传人。文革后,冯老师先后三次应大队党支部邀请,赴陈家沟教拳,并尊其恩师陈发科老先生的嘱托,将陈式太极拳传授给陈家第十九代弟子,陈家弟子也多次到北京继续深造学习。这些活动都将永载陈式太极拳发展史册。 既然是陈式太极拳,为何又要
9、取名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呢?对于这一问题外界很多人不理解老师的深层含义,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 太极拳的源流及传承。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流传着多种说法。目前主流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代传人陈王庭所创。一类认为,在此之前早有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经唐朝许宣平、李道子,宋时程必,元时张三丰,明清王宗岳、蒋发、清中叶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氏第十四代传人陈长兴发展起来。以上两类说法都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有关,后人为了区别于其他太极拳,将其称为陈式太极拳。它在早期是秘不外传的家族式传承。至公元1820年左右,杨露禅(河北省永
10、年广府镇人)三下陈家沟历经近18年,拜陈氏十四世祖陈长兴为师,学得太极拳。当时没有人称太极拳为何式,就叫太极拳或绵拳。后杨露禅传于子杨班候、杨建候,并长期住在北京瑞王府中教拳,对象多为王孙公子及富家子弟。杨建候传杨少候、杨澄甫,杨家几代传人在传授太极拳的同时对原先所学的套路有所改动,到杨澄甫时基本定型为现在所传的套路。正如冯志强老师所说,练习太极拳要顺应自然,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太极拳练到最后是一人一太极。杨氏家族代有传人且都有外姓弟子,尤其杨澄甫外姓弟子最多。后人为了纪念杨家几代人在太极拳发展上的贡献,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杨式太极拳,此为家族兼师徒式的传承。1852年永年广府镇的武禹襄见杨露
11、禅学艺归来,拳艺精妙,便赴陈家沟向陈长兴求教,此时陈长兴已年迈,不便收徒传艺。武禹襄便拜陈氏十五世传人陈清平为师学习太极拳术。陈清平从陈家沟移居赵堡镇,后人将其在此地所传的太极拳称为赵堡架或赵堡太极拳。武氏子孙无人习练太极拳,武氏将所学太极拳传于外甥李经纶,李氏传其子及广府城里郝为真,后人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武式太极拳。郝为真传其子郝月如及孙禄堂。孙禄堂传其子孙存周、女孙剑云,且外姓弟子很多,后人将孙禄堂所传太极拳称为孙式太极拳,这也是家族兼师徒式的传承。杨氏第二代传人杨班候的弟子中,有一名叫全佑的满族人,其子改姓吴,名鉴泉,后人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吴式太极拳。陈式十四代祖师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老先
12、生于1928年到北京国术馆执教,后定居北京传授太极拳,门人弟子众多,其中数冯志强老师对太极拳的内涵精髓感悟最深,得其真传练法。陈家历代秘不外传的功法、套路、单式、散打技法皆传于冯志强老师,故此冯老师多次在国际交流中为中国武术获得声誉。冯志强老师现在国内外入门弟子众多,第三代弟子成千上万,习练混元太极拳的更是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 综上可知,太极拳在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一个萌生、成型、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博大精深绝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家的,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当然某个人或某个家族在研习太极拳时有独到见解,对太极拳的发展有贡献,其功德是不可磨灭的。鉴于此,后人为了纪念前辈老师
13、或某个家族对太极拳发展的贡献,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某式。冯老师常讲:太极本无派,拳自道上来。太极拳为小技,太极是大道,大道自然,称什么派那是学生在纪念老师。 2、陈式太极拳普及发展的状况及背景。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须先说明陈式太极拳传承的辈份问题。我们习惯说陈发科老先生是陈氏第十七代传人,陈照丕、陈照奎老师为陈氏第十八代传人,这是基于家族的血统传承。陈氏家族自迁至陈家沟以后传至陈王庭为第九代,传至陈长兴为第十四代,传至陈发科为第十七代。一般来说都沿用这种说法。因为老师是第几辈,学生就要比老师小一辈。还有一种说法即以陈王庭创造太极拳为依据,将陈王庭列为第一代,以太极拳的传承关系来排辈份,那么陈发科
14、老先生就为陈式太极拳的第九代传人,陈照丕,陈照奎、冯志强老师就为陈式太极拳的第十代传人,依次类推。 太极拳在陈氏家族代有传人,早期是秘不外传的。到1820年陈长兴祖师将太极拳传出,教给外姓,100年后其曾孙陈发科老先生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并定居北京,以传授外姓人为主,即师徒式传承。陈氏第十八代传人陈照丕老师先在北京教拳,1930年后到南京教拳,再转到郑州,直至1958年退休(退休时65岁)回到老家教拳,文革中受到冲击,1972年底去世。陈氏第十八代传人陈照奎老师受邀回陈家沟教拳,此时的陈照奎老师迫于生活,巡游于上海、南京之类的大城市教拳为生。1981年陈照奎老师因病于焦作去世。陈照奎老师去世后,
15、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承出现了断档危机。陈家沟大队领导决定写信致北京,诚邀陈发科老先生的得意高足冯志强老师到陈家沟传授陈式太极拳。冯老师接信后,深感责任重大,多次到陈家沟将陈发科老先生所传陈氏太极拳的精髓传授给陈家第十九代子弟。但太极拳博大精深,艺无止境,须慢慢用心感悟,百炼方能成钢。后来冯志强老师国内外交流、传授太极拳的任务繁重,所以就很少有机会再回陈家沟教拳。冯老师常说:太极拳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应全民族共享,全人类共享。 3、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内涵。 为什么叫陈式前面已经说明,在此只想强调一点,冯志强老师虽然不姓陈,但他是陈发科老先生的得意门生。陈发科老先生1928年从陈家沟到北京传授陈家太
16、极拳,学生众多,陈家太极拳的精髓从陈家沟移到了北京,冯老师自幼习武天生灵性,经多位高人指点武功纯正,是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尽得陈发科老先生的真传,此为师徒式的传承。因为师傅姓陈,又是陈家祖传的技艺,所以叫陈式。此中又有不忘陈发科祖师之意。 何为心意?太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里的“心”应从祖国医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医划分五脏六腑有功能界定的含义,中医理论有心主神明之说,就是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从西医解剖学的角度理解,这里的“心”,有脑的功能及神经系统的功能。“意”为心中所想,是大脑思维活动的内容。冯老师说:用心有意,用意有神,练拳练功贵在精神。他还常告诫我们:练拳,一要用心、二要用意。用
17、心,即是用心去参悟太极大道,用心去体会拳中的精奥。用意,即是在练拳时用意不用力,心中想着每个动作的要领及内涵,动作如何到位及动作之间如何巧妙地连接,如何用每个动作来体现太极的内涵。练拳要三法合一,三法即:练法、用法、研究法。练拳不但要会练还要会用,会练不会用那是花拳绣腿。练拳更要去研究,研究就是用心(即用脑)。练拳不知研究,拳艺也不会提高,理论的研究有时显得尤为重要。练拳,理论是指导,俗话说:练拳先明理,理通拳法精。练拳要三性合一,三性即:眼为见性、耳为听性、心为勇性,三性合一是灵性。三性是信息的交流沟通,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活动。如果练拳时用僵力去做动作,肌肉紧张,韧带收缩,关节闭合不能开张,
18、外形动作转换不灵,气息不畅,内劲不能顺达,则信息不能快速传导,大脑对全身的指挥受阻。冯老师在这里提出“心意”二字,实际上是告诉我们练习太极拳的最好方法,指明通向太极颠峰的捷径,是打开太极大门的钥匙。这里也含有对心意六合拳恩师胡耀贞老先生的怀念之意。 何为混元?用一句现在最流行的话说,混元就是和谐。先人说“太极太和”,太和就是最大的和谐。太极之道起于宇宙,宇宙就是太和,宇宙间日、月、星辰都有各自的运动轨道,又互为整体却互不相撞,这是天地阴阳的易理,其是大道。从家庭、单位来讲,家庭中夫妻、子女、兄弟姐妹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运动习惯,单位里各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各尽其职、和睦相处,如运转的好,工作顺
19、利、家庭幸福。和谐家庭、和谐单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也是混元。从练太极拳讲,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内有五脏六腑,十五经络,奇经八脉等,外有眼、耳、鼻、舌、身,身又有骨骼、肌肉、关节、韧带,上三节、中三节、下三节。练拳时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气、胆,外三合,内三合,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等都是和谐。所以每练一招一式,心与意,意与气,肩肘腕,胯膝足,以及周身各个大小关节五脏六腑都在同一混元圈内运转,都有自己的运动轨迹,整体要求心往一处想,意往一处去,气聚一点,外形内气,阴阳开合,如同画一幅美丽的太极图,这也是混元。混元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意境。冯老师提出混元一词,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
20、更高的标准。就是要求我们在修炼混元太极拳时,从理论到实践,从外形动作到内在精气神,从局部到整体都要向着混元这个方向去努力。所以,冯老师常用陈发科老先生的话给我们讲:陈式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要向混元发展。 何为太极拳?这里首先要知道太极与太极拳不是一个概念。前面说过,太极是大道,太极拳是小技。太极拳是根据道家太极阴阳的易理,即道家太极阴阳变化的原理,结合导引吐呐,综合多家武术技法而创编的一种修身、养生、健身、强身的拳法,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分系。从其修炼方式及其表现特征来看属内家拳术。其内涵极为丰富,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应时、应地、应人而宜,力求道法自然。太极拳从本质上讲属于武的范畴,太极属于文的
21、范畴。因此,太极拳是以太极理论为指导,在大脑支配下的全身意、气、神、形的混元运动。 总而言之,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陈发科老先生将家传太极拳法带至北京,与胡耀贞老先生共同研究提高,传授给冯志强老师,由冯老师继承发扬两位老先生的武学精粹,根据天地阴阳,混元运转的易理,结合中医养生之道,以自身几十年练拳行功的切身体会创编的一种混元运动的太极拳法。冯老师提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这一名称,既重师承不忘恩师,又深感责任重大,希望后辈能将武术精髓奥妙继承发扬,讲武德,重武艺,明太极之理,合太极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二、混元太极拳的实质 混元太极拳是内家拳,以修炼内功为本,拳者武也,属于武的范畴。练内
22、功首先是练内气,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太极拳的内功威力是靠太极拳的内劲来体现的,太极拳的内劲是拳术的统帅和核心,而太极拳的内劲是以精、气、神为物质基础的。基于此,冯老师提出了: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养精、养气、养神)修炼混元太极拳的三项原则作为进入太极之门的指路明灯,使我们修炼者提高素质,增强气能、势能等各类人体生物能,所以说混元太极内功是混元太极拳的基本功,练拳先练功,练功重于练拳。历代拳家有教拳不教功的说法,这也是许多武功失传的一个原因。因此,混元太极拳的实质:一是属武,二是在内。 三、混元太极拳的内容 1、功法是混元太极拳的基础,是培养太极内气、增
23、强太极内劲、充足精气神的重要方法,其既是基本功也是通向太极颠峰的上乘功法。由预备桩功、放松功、混元功、缠丝功、按摩保健功五种功法组成。 2、拳法是混元太极体系的核心,是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气、胆,练太极十三式,练一粒混元气的重要载体。其套路有以松柔为主,柔多于刚的二十四式及精练四十八式;有以刚柔兼备,刚多于柔的三十二式、三十八式、四十六式、六十二式炮捶系列;有以散手实战为目的,以单式练习为特点,只传门内不传门外的两套二十四式散手炮。 3、器械是混元太极拳的延伸及辅助练习。其套路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棒、球、杆等。 4、推手是练好太极功夫,练习知己知彼功夫,练习感觉器官,
24、检验听力反应的重要手段,是向散手过渡的一种运动形式和训练方法。有单推手、双推手、各种柔靠法、散推手等练法。 5、散手是拳术招法的实战应用,更有战略战术的体现。 它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散手与养生都是练习混元太极拳的目的。 以上五项内容是一个完整体系,要练好太极功夫缺一不可。 四、混元太极拳的特点 首先,混元太极拳全方位地展现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这是混元太极的精妙所在,也是近十代人的嫡传所至。混元太极拳继承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武术精义的精髓,集修身、养生、强身、技击为一体,建立了一整套精辟科学,合乎自然规律的练功体系。 其次,从套路功法的运动特点看有以下几点: 1、以意行气心为主。 打拳全凭心意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太极拳 放松 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7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