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定型架的意义和给我们的启示.doc
《杨澄甫定型架的意义和给我们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澄甫定型架的意义和给我们的启示.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杨澄甫定型架的意义和给我们的启示发布时间:2008-07-24 14:33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杨式太极拳传人、专家,在太极拳的实践、研究和推广上都卓有成绩,做出了可喜可贺的贡献。有机会身临会场,向大家学习,倍感幸运。这要感谢会议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感谢洪日镜老师等各位为筹备本次会议作出的奉献,同时感谢你们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 主持人安排我先发言,我同意了。这样好,一是先讲了好接受大家的批评,二是先讲了好集中精力聆听各位的高见、向大家学习。 要讲,总需有个题目。我想,在杨澄甫先生逝世七十周年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年头,应该讲讲杨澄甫先生对太极拳发展的贡献。因此,想到以杨澄甫定型架的意义和给我们的启示
2、为题,谈谈我学习太极拳的一点体会,权当是学生交的一份作业,请老师们审正。 一、杨澄甫定型架的含义 杨式太极拳的传习者们,将署名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展示的拳架动作照,称为“杨澄甫定型架”。武坛同仁们,以此拳架作为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拳架,以其拳式规格为动作标准。这一约定俗成的现象,大致是三方面的缘由促成的。 其一,依杨澄甫先生口述练法并以他演示的拳照为插图的书,共有三本,一是192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太极拳术(署名作者陈微明),二是1931年由文光印务馆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署名作者杨澄甫),三是1934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署名作者杨澄甫)。杨澄甫先生于1936年逝世,太极拳体用
3、全书一书是杨澄甫先生在世时的最后作品。他在此书的自序中说:“顾陈子(陈微明)之书,仅述单人练习之程序。且翻阅十数年前之功架,又复不及近日。”杨澄甫先生从技术体系和功架拳照两方面认可太极拳体用全书优于以前著述和拳照。加之太极拳体用全书是“盖棺论定”之作。因此,以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功架拳照为“杨澄甫定型架”,是自然而然的历史性论断。 其二,杨式太极拳白杨露禅初创,经其子徒辈努力修善,至其孙杨澄甫,集三代人实践和研究成果修定成的拳架套路,既保持了杨式太极拳的传统特色,又在民众中得到了颇为广泛的推广和普及。杨澄甫先生在自序中叙述当时太极拳的传播情况时说“余始则授徒旧都,更南走江淮闽浙间。历十余年,而太极
4、拳之风行,自河南北,及于江左右,甚且粤水之滨,习之者亦大有其人矣。”杨澄甫拳架既有深厚的家学基础,又经实践验证,受到传习者的青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奠定了杨澄甫定型架作为杨式太极拳基本拳架的基础。 其三,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以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功架拳照为依据,修定出版了杨式太极拳(85式),创编出版了简化太极拳(24式)。这时作为国家体育(武术)行政管理部门,确定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展示的拳架,作为杨式太极拳的标准拳架,并以其拳式规格为动作标准。 二、杨澄甫定型架的意义 “杨澄甫定型架”的出现,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太极拳自身发展的需
5、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久远的学术意义。 从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方面看,历经了19世纪末列强侵掠的华夏有识之士认为,国运衰弱,与国民体质衰弱有着直接的关系。1919年,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为精武会十周年纪念特刊精武本纪作的序中提出,弘扬技击术(武术),“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他还相继题留了“尚武精神”“强国强种”等墨宝。曾任西北军代总司令的张之江认为“国家之所以衰弱,完全因为我们把与国同生死的武化忽略了”。“在不竞争不能生存的二十世纪舞台上,武化与文化是应该并重的”。“要救中国,决不是单单空谈文治所能达到目的的。一定要使全国的国民奋武、讲武、竞武,才有希望”。于是,提倡尊武术为“国术
6、”。称武术为“国术”,强调“练习国术的大目标,就是强种救国”。并于1928年发起成立了由旧中央政府直接领导、直接拨款的“中央国术馆”。他告诫中央国术馆同志说:“本馆最大之使命在谋身体之强健,务期达自卫生存、强种救国之目的。”(见张之江言论集)。全国各省、市、县,大多根据政府的文令成立了地方国术馆,而且由省长兼任省国术馆馆长、市长兼任市国术馆馆长、县长兼任县国术馆馆长。这样的社会背景,需要各种门类的武术技艺,作为练习内容进入国术馆,进入社会武术活动领域。“杨澄甫定型架”问世,既适应了社会的这一需求,也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 当时,在社会重视体育锻炼价值、倡导发展体育运动的呼声中,出现了体育的“土洋
7、之争”。所谓“洋体育”,泛指从西方舶人的体育运动项目。所谓“土体育”,泛指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固有的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一些“洋体育”与土体育”的提倡者,相互质疑,甚至相互贬毁。这里,不去评述谁是谁非,也不想涉及争论的结果及争论的延续。我只是感到,披露“杨澄甫定型架”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在这次争论期间出版发行,客观上通过太极拳的特点,展示了“土体育”与“洋体育”的区别。例如,太极拳有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特色,以身心放松和柔匀缓慢相结合的运动特征,以自然呼吸和腹式深呼吸相结合的有氧代谢方式等特点。这些特点区别于“洋体育”以西方文化为基础,运动时身心紧张且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其呼吸方式以无氧
8、代谢为主等。这三方面不同,锻炼的价值当然也不会相同。如果抛开两者在健身层面的效果,单谈文化基础的教育作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土体育”,还有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因此,太极拳体用全书及其披露的“杨澄甫定型架”,凸现了“土体育”的特点和锻炼价值,增加了“土体育”与“洋体育”争夺生存空间的实力,增强了“土体育”与“洋体育”并驾齐驱的信心,也为“土体育”与“洋体育”一道展示世界体育的全貌增添了风采。 从太极拳自身发展的需要方面看,杨澄甫定型架问世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作出这样的评价,起码有三个理由。 其一,自杨露禅、经杨健侯辈、至杨澄甫辈,祖孙三代练拳、传
9、拳,都是口授身传,不立文字、未留系统拳照。至杨澄甫才首次以亲自示范的成套拳照为基础,撰述成专著。由口授到有书为据,这是一个转折,或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其二,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作者在例言中强调:“太极拳祗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这种情况,是人为地对原传拳架的改变。就拳架传承的一般情况而言,拳架在自然传承中出现变化也是难以避免的。由于传习者各自的武术基础不同、文化素质不同、社会阅历不同、性格和体质不同等,对原传拳架的理解不会尽同,采取的修练方法也不会尽同,于是,形成的擅长技法(所谓“绝招”)和练拳风格必然有异,这就难免所习拳架
10、和拳式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杨氏祖孙三代存在这种情况,他们各自的传人、再传人同样会因为上述原因,引起所习拳架和拳式发生一些相应变化。唯此,若不进行必要的统一,再一代代转传下去,失去杨式太极拳架的“原生态”将是难免的。要统一,必须有个标准。“杨澄甫定型架”发挥了这个标准作用。杨式太极拳从不强调统一标准,到强调“无二法门”的统一标准,应该说是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新里程。 其三,“杨澄甫定型架”问世后的1936年,中国武术队随参加第ll届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到德国表演。表演节目中就有以“杨澄甫定型架”为标准的集体太极拳。近50年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发布推广的简化太极拳、48式太极拳、综合太极拳竞赛套
11、路、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用于普及和竞赛的套路都是以“杨澄甫定型架”为标准编定的。这是杨式太极拳由杨式太极拳传习者自发传播,进入了由国家组织推广的新里程。 三、杨澄甫定型架给我们的启示 思考“杨澄甫定型架”的定型基础、定型过程以及定型以后产生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获得了一些启示。这些启示可以归纳为拳架发展要走标准化的路、制定拳架标准必备的条件、规范拳架须融体用明理法、和而不同自立于世界体坛四点。 (一)拳架发展要走标准化的路 “杨澄甫定型架”问世后,极大地促进了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其原因在于通过“定型”,定出了标准。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作者,将这个“标准”称为“常度”。作者在例言中说:“太极拳之主体,
12、贵在动静有常。故练时举步之高低,伸手之疾徐,运动之轻重,进退之伸缩,气息之宏细,顾盼之上下左右,腰顶背腹之俯仰,须知各有常度。”知道了“常度”,也就是明确了“标准”。传授者都按一定的“标准”去教,练习者也都按这一定的“标准”去练,就能将一定拳架和拳式保持着一定的标准传承下去、传播开来。而今,以“杨澄甫定型架”为拳式“标准”编制的“(24式)简化太极拳”,普及到了世界各地,但各国各地练法一致。在举行北京天安门广场万人太极拳集体演练、海南三亚万人太极拳集体演练等活动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练习者,不需事先进行排练,集合起来就能随着简化太极拳的音乐韵律整齐地进行练习。体现了拳架“标准化”,对于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杨澄甫 定型 意义 我们 启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