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童子法评点.doc
《教童子法评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童子法评点.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教童子法評點安丘王筠撰受业孙蓝田、玉山校【导读】王筠(17841854),安邱(今山东)人,道光元年举人。他少喜纂籀,长大后博涉经史,后跻身仕途,曾于山西乡宁、徐沟、曲沃等地任知县。为官闲暇之时,钻研文字学,另辟蹊径,取得不菲成绩,形成了关于汉文字结构及音形义特点的独特理论。同时总结前人和自己长期的治学经验,非常重视依据儿童的身体心理特征和汉字的特点来探讨儿童教学方法和“小学”教育,特别是识字、阅读和作文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看法,从而撰写了著名的教童子法。教童子法为王筠论童蒙教育的单篇著述,深刻反应其儿童教育思想。文章系统而详细的论述了儿童教育及教学的基本原则,强烈反对压抑儿童天性,将儿童当
2、成人的错误现象,强调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规律,主张顺其自然、快乐的教育原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同时对童蒙读书和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提高当时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进步意义。更重要的是总结了中国传统儿童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很多主张反映了儿童教育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定科学性,在我国儿童教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文】 礼记,有“心丧三年”,是师与君父同也。乃世之教童子者,礼记里说“心丧心丧:旧时老师死后,学生不穿丧服,只在心中悼念,称为心丧。父母往生要守丧三年,老师往生也是心丧三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在父子伦,无二无别。三年”,是说对待老师要与对君主和父亲一样。因此现在教学生的人,只
3、可谓之猎食,而父兄为子弟延师,亦以其幼也,而延无知之师,曾只能说是为了谋生。而家中长辈为子弟请老师,也只是因为孩子还小,而请了无知的老师。不闻王介甫先入为主之说,是自误也。不敢望子弟为圣贤,亦当望子连王安石先入为主的学说都没听过,是自己耽误自己。不敢期望子弟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弟为鼎甲鼎甲:科举殿试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象形和指事均为六书之一,象形是指描摹实物形象的一种造字法。对于无形可象的字,则用符号表示其义,这就是指事。之纯体圣贤,也应当期望他们科举提名。启蒙教育时,不用急着读书。先挑选由象形和指事造成教之。识“日”、“月”字,
4、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的纯改为独体字如何体字来教。识“日”、“月”,就用天上的日和月来教他;识“上”、“下”两字,就用在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会意是合象形和指事而成,形声又是合象形、指事和会意三者而成,由会意和形声而造成的字为合体字。,又上和在下的东西来教他,这才是切合实际。纯体字认识了之后,就教合体字,这又必须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讲又不必尽说正义,但须说入童子之耳,容易讲的,然后再到难讲的。讲也不必把完整的意义全说了,须能让学生听进去,不能从不可出之我口,便算了事。如弟子钝,则识千余字后,乃为之讲;能我口里说出就算完事。如果学生反应慢,
5、那认识一千多字之后,才可以讲。能够认识二千识二千字,乃可读书,读亦必讲。然所识之二千字,前已能解,则此字,才可以读书,读的时候也必须讲解。他所认识的二千字,经过之前的讲解已能够理解,时合为一句讲之;若尚未解,或并未曾讲,只可逐字讲之。八九岁时,那现在将其合为一句讲解;如果他仍未能理解,或者里面的字没有讲解过,只好逐字讲解。神智渐开,则四声、虚实、韵部、双声叠韵四声:平、上、去、入四种确定汉字字音的声调。虚实:虚字和实字。韵部:韵书以同韵的字归为一部,称韵部。双声叠韵:二字同声母为双声,二字同韵母为叠韵。,事事都须教,兼当教之到孩子八九岁是,心理和智力逐渐成熟,那么四声、虚实、韵部、双声叠韵都必
6、须教授。属对属对:诗文中两句缀成对偶。,且每日教一典故。才高者,全经全经:全部经典,指十三经。及国语、国策、文选并应当教授属对,而且每天教一个典故。才能高的,十三经和国语、国策、文选尽读之;即才钝,亦五经、周礼、左传全读之,礼、仪、都应当让他读过;即使才能愚钝,也应该将五经、周礼、左传都读过,礼、仪、公、谷公羊传、谷梁传,与前文的左传合称“春秋三传”,都为解读春秋之书。摘抄读之。才高者十六岁可以学文,钝者二十岁不晚。公、谷也应摘抄着读过。才能高的学生十六岁就可以学着写文章,才能愚钝的二十初学文,先令读唐宋古文之浅显者;即令作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
7、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以写书为主,不许说岁学也不晚。刚开始学写作时,先让他读唐宋古文中浅显易懂的;如果让他写论,以评论空话;以放 放:开放,自由创作,教师少约束。为主,越多越好;但于其虚字不顺者,少改易之,以圈所读书为主,不许说空话;以自由创作为主,写的越多越好;只是在他运用虚词不通处,为主;等他知道文法而后,使读隆、万文隆万文:明隆庆与万历年间的文章,即时文或八股文。,不难成就也。稍微改动一下,以圈号嘉赞鼓励为主;等他知道文法之后,再让他读时文,就不难有成就。评述:
8、王筠开篇就大胆批判了无知之师误人子弟的现实。同时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敢望子弟为圣贤,亦当望子弟为鼎甲。”成为“圣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而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获取“功名”、“入仕做官”又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最重要的社会理想,它理应成为当时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接着王筠又用洗炼之笔揭示了语文教学基本原则:打牢基础,循序渐进。王筠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认为语文学习的步骤依次为识字、读书、作文。而每一个步骤也需行之有序。1、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汉语入门的难点,一旦学生识字两千便突破了汉文阅读的瓶颈,进入到自主阅读阶段。为此,他提出了集中识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识字方法:“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字教之
9、,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同时,识字与解字相结合。2、阅读教学。在识字大约两千左右的基础上,儿童经过属对等语言训练及典故等知识的传授,就可以逐渐过渡到阅读教学上来了。王筠提出阅读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资质不同来因材施教,但都要以儒家的经典为主,“才高者,全经及国语、国策、文选尽读之。即才钝,亦五经、周礼、左传全读之,仪、礼、公摘抄读之”。3、写作训练。王筠认为:“初学文,先令读唐宋古文之浅显者,”因为唐宋古文相对浅显且易模仿,而“以写书为主,不许说空话,以放为主”,意在强调初写文章重在表达自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看法,这样学生既有内容可写,不至于凭空编造,又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于写作
10、评价,王筠提出了“但于其虚字不顺者,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等尊重学生人格、突出学生个性的评价方法。王筠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个性特点,提出的识字阅读写作的语文学习步骤,至今还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学生是人,不是猪狗。光让其读书而不讲解,就是念经,犹如咀嚼木片一样。愚钝的学生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或许会低头受驱使,聪明的必定不甘心;人都是寻找欢乐,谁肯自找苦吃?读书虽然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读书一两年,即教以属对。初游戏快乐,然而从书中得到的乐趣,也是一样的。读一两年书后,就教给他属对。刚
11、开始两字,三四月后三字,渐而加至四字,再至五字,便成一句诗矣。每对两个字的,过三四个月对三个字的,逐渐加到四个字,再到五个字,就成了一句诗了。日必使作诗,然要与从前所用之功事事相反。前既教以四声,此则不每天一定要让他作诗,然而要和以前所下的功夫都相反。以前已经教了四声,现在则不必论平仄;前既教以双声叠韵,此则不论声病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合称声病说。;前既教以属对,此则不讲究平仄;以前已经教给双
12、声叠韵,现在则不必讲究声病;以前已经教给属对,现在则不论对偶,三字句亦可,四字句亦可,五句也算一首,十句也算一首,必论对偶,三字一句也可,四字一句也可,五句也算一首,十句也可算一首,只教给韵部但教以韵部而已。故初读诗,亦只读汉魏诗。齐梁以下,近律律:即律诗,由于平仄、押韵、句读、对仗等都有一定的格律,不能任意改变,所以称律诗。者不使就行了。因此刚开始读诗,也只需读汉魏时的古诗。齐梁以后,接近格律诗的不要让他读。读。吾乡非无高才,然作诗必律,律又多七言,七言又多咏物,通人我家乡不是没有才能高的人,然而这些人作诗必然按律,七言又多作咏物诗,通晓诗歌的见之,一开卷便是春草秋花等题目,知其外道也,掩卷
13、不观矣。以放人看到,一打开诗集就是春草秋花等题目,就知道他是没入了门道的,合上书就不看了。为主,以圈为主。等他数十句一首,而后读五七言律,束之以属对声以自由创作为主,以圈画鼓励为主。等他能写下几十句一首的诗,然后再让他读五言和七病不难也。言律诗,这样再以属对和声病来约束他作诗就不难了。评述:本段主要谈了诗歌教学的步骤和方法。明清时期的科举均考作文,所以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孩子作文,蒙学的作文教学是从声韵、属对、作诗开始。王筠先针对无知庸师轻贱学生的人格,压抑学生的个性的教育时弊,大声疾呼“学生是人,不是猪狗”,不但喊出了他教育改革的心声,而且具有提倡个性解放的意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生
14、理和心理特点,王筠还主张让学童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深有乐趣,亦相从矣。”作者的这一著名论断,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将教育的对象看作是天真活泼的、有“寻乐”天性的人。作为教师不但要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发掘其中的乐趣,还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量力性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进行愉快教育。在写诗时,王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涵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他提出了“以放为主”的指导原则和“以圈为主”的批改原则。“以放为主”即指导学生作诗作文要多写多练,内容和形式都不受约束。“以圈为主”即批改学生诗作时,要多用嘉赞性的圈号予以鼓励,正是这种尊重学生
15、人格、张扬学生个性的教育理念,才使王筠培养出诸多“佳子弟”。 诗题颇难,必古人集中所有之题,乃可使学子作。忆袁子才诗命题很难,一定得将古人做过的诗题集中,才能让学生去作。回忆起袁枚的随园诗话话,言某人集中有书中干胡蝶诗,大以为笑。我尝见此集,工提到某人诗集中有书中干蝴蝶一诗,以此而大笑。我曾经见过这本诗集,笔底功夫很夫极好。只是耳目蔽塞,咏物诗本不宜多作,然杜工部花鸭、苦好。只是耳目闭塞,见闻不广。咏物诗本来不应多写,然而杜甫的花鸭、苦竹等诗,竹等诗,寓意深远,又何尝不好!吴梅村莲篷人、桃核船等蕴含的意义深远,又何尝不好呢?至于吴伟业的莲篷人、桃核船等诗,就不如不作。诗,则不如不作矣。我见何子
16、贞太史清代文人,书法家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官编修,任国史馆总纂。教其侄作诗,题目皆自撰,以目我见太史何绍基教他的侄儿作诗,题目都是自己命的,用目前所遇见的事做为题目,这是前所遇之事为题,是可法 法:效法。也。时下题难得,则教以文选咏史诸可以效法的。现在题目难得,就以昭明文选中咏史的篇目来教学生。然而庸师让学生篇,而所读之书,无往非题矣。咏物题太小,与画折枝草虫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草虫,意为以花草和昆虫为题材的中国画。一般,枉读的书,无不是以往所否定的题目。咏物诗定的题目太小的话,与作画画折枝和草虫一样,费气力,如有孝子慈孙,以示操选政1.
17、指编选乡试、会试中式试卷之事。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先生来操选政,乃文章山斗。” 2.指编选文章的工作。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至使后人陋花间、草堂之恶习,而并忘缘情托兴之旨归,岂非操选政者加之厉乎?”者,其入选也仅矣。此亦由师不是在白费力气。如果有孝顺听话的子弟,写了编选文章的考官看,也仅仅是能入选而已。知是魔道,未尝告之而然。这也是因为老师不知是误人之道,没有告知给学生的原因。评述:此段紧承上文重在谈作诗如何命题。写作即生活。命题不可太偏、太深,要选寓意深远又使学生觉得亲切的题目,如以学生目前所遇之事,所读之书为题,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写。而庸师则多选偏难、偏窄之题,让学生无从
18、落笔,枉费气力。凡每日属对,必相其本日所读,有可对者,而后出之,可验其敏但凡每天属对,一定要参照学生今天所读之书来出题,有能对的题才,然后才出题,这样钝;即或忘之,亦教责之而无词也。测试学生的智力是机敏或是愚钝。即使有时忘了出题,也可以归罪于没有可出之题。此处不明白。评述:此段主要谈如何进行属对。属对是做诗的基础,须每日选学生所读之书为题进行练习,既可使学生才思敏捷、熟能生巧,又可检验学生的思维智力水平。即使学生忘记了,也好引导他们而不至于无词可对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有空闲。空闲,即告以典故,但典故有死小孩子注意力不持久,必须让他有空闲时间。空闲时,就给他讲典故,但典故也有死有活。有活。“死典
19、故”,日日告之。如:十三经何名?某经作注者谁?“死典故”,是天天告给他。比如:十三经因何命名?其中为某经作注的是谁?作疏的作疏者谁?二十四史何名?作之者姓名?日告一事,一年即有三的是谁?二十四史因何命名?作者分别是谁?每天告诉一件事,一年就能有三百六十百六十事。师虽枵 枵:音xio,空虚。腹,能使弟子作博学矣。如闻一典,即逢人宣扬,件事。老师虽然腹中无物,却能使学生知识渊博。比如听到一个典故,见人就宣扬,这就此即有才者,然间三四日,必须告以“活典故”。如问之曰:“两邻争是有才学的人。然而每隔三四天,必须告给学生“活典故”。比如问他:“两位邻居争夺一一鸡,尔能知确是某家物否?”能知者即大才矣。不
20、能知而后告以南只鸡,你能知道到底是谁家的鸡吗?”能知道的就是有大才学的。不能知道的就告诉给他史(忘出何人传中):先问两家饲鸡,各用何物,而后剖嗉 嗉:音s,消化器官一部分,用来储存食物。验之。南史(忘了是谁写的)里记载的:先问两家喂鸡各自用的是什么食物,然后剖开鸡的嗉弟子大喜者,亦有用人也,自心思长进矣。囊来验证。学生听了非常高兴的,也是有用的人,从此思维能力就有了长进了。评述:学典、用典是古文阅读写作的基础,此段重讲如何教学生学习典故。根据儿童的注意力不易持久,又喜寻乐的特点,王筠主张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不能压得太重,卡得太死,“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有空闲”。空闲时,要给学生讲
21、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或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死典故日日告之”,“三四日,必须告以活典故”。“死典故”可以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记忆能力,“活典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在学生空闲时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完成的。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对典故烂熟于心,突破了死记硬背的牢笼,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是愉快教育的典范。 今之教者,弟子入学,视为废才,到十三四岁则又视为天才:现在的教师,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将之视作是废才,到了十三四岁又将其当做是天才,何也?书,不取其多、不取其熟、不取其解,但念藏经而已,是废才为什么呢?学生刚开始读书时,不让其多读、熟读,也
22、不讲解,只是念藏经罢了。这是把也;忽然十余岁,便使之作文,岂有生而知作文者乎?是天才也。然学生当成是废材。到了十几岁,忽然就让学生写文章,哪有生下来就知道如何写作的人?其教以文也,仍以废才教之,曰:“读二十艺,三十艺。”然以一字这是把学生当做是天才了。然而这种教师教文章时,仍然把学生当废才来教,说:“读二十不讲之胸,即读俗不可耐之文,庸能解乎?费尽师傅蛮力,使之能解,艺,三十艺。”然而以学生一字都未经教师讲过的内心,就来读俗不可耐的文章,哪里能理钝者终身于此,芹不可掇芹,当形容词讲喻微薄。掇,拾取,摘取。“芹不可掇”,指微小事物也得不到,引申为一无所获。;敏者,别读佳文。夫费数年之功以粪浸灌解
23、呢?费尽老师的蛮力,即使让他理解了,愚钝的学生终身也就停滞于此了,一无所获。聪敏的学生,另外再读好的文章。费几年的功夫用粪来浇灌学生的心灵,之后又费几年的其心,又费数年之功以洗濯其粪,何如不浸而无庸洗之为愈乎!且此功夫来洗去其心灵上的粪土,还不如当初不浇灌也不用现在给他洗了。而且这就是俗话说乃俗语“鬼扯腿”溺死者怨气所致。 出现方式:游泳者在水中会有一人拉住脚,又称“鬼扯腿” 。之说也。当应读书之时,不多读、不勤讲,而以时时文:相对古文而言的科举应试之文,明清时期指八股文。的“鬼扯腿”。在学生应当读书的年纪,不令其多读经典,不勤给学生讲解,却用八股时文文龠读yu原指乐器,此处不知是何意也。乱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童子 评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