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改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doc
《已改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已改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摘要舞蹈与武术一样起源于生产劳动,在狩猎驱赶活动中形成攻防格斗的习惯动作,都具有歌舞的性质。我认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侧重表演的就发展为歌舞,注重实用的就发展为武术,各自朝适应于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功能,到了现在,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舞蹈与武术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两者相互借鉴与交叉也越来越普遍。舞蹈的美与武术的美来说明舞蹈与武术融合之美。本文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武术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舞蹈的发展情况和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舞蹈与武术的相同之处。第三部分介绍了武术与舞蹈的意境美。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关键字:武术;中国舞蹈;发展;
2、影响AbstractDance and martial arts, originated in productive labor in hunting driven activities form the habit of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combat action, has the nature of the singing and dancing. I think, in the long development process, focus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nging and da
3、nc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dapted to the law of its own, thus forming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s, now,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in our country, also increasingly blurred the concept of dance and mar
4、tial arts, both from each other and overlap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beauty of the beauty of dance and martial arts to illustrate the beauty of dance and martial art fusion. This paper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lain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martial arts, introdu
5、c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ance.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dance and martial arts in common.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martial arts and dance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 The fourth part to summarize the full text.Key words: martial arts; Chinese dance; Development
6、; impact目录前言31选题背景32.选题意义43研究方法41.武术与舞蹈的概况51.1武术的概况51.1.1武术的概念51.1.2武术的发展历程51.1.3武术的特点61.2中国舞蹈的概况71.2.1舞蹈的概念71.2.2中国舞蹈的特点71.2.3中国舞蹈的分类72武术与舞蹈的相似之处82.1武术与舞蹈同源性82.2 武术与舞蹈的意境83.武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93.1提高了中国舞蹈的水平93.2动作优美,意味悠长94结论10参考文献10前言1选题背景武术是我国历经千年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样,武术和舞蹈是人们最喜爱的两种文化形式。而这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蕴含着独
7、特的文化气息。武术与舞蹈在发展历程中互为融合互为借鉴,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独特的演练风格,使之更加具有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舞与武在古汉语上也相通,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说:“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武舞在武术起源里能够查阅到,在舞蹈起源里也能够查阅到。在陈沛菊和乔凤杰的论武术和舞蹈一文中,曾以山海经海外西经里“刑天与帝搏”和“帝舞”来说明武术和舞蹈具有同源性,尽管这种神话色彩浓厚的描述并不能作为界定武术和舞蹈的依据,但是它却将人们的思维牵引至此。在现代关于武术与舞蹈的研究中,多是谈到武术与舞蹈的融合,并且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二者同源,舞蹈表演中有着无数的成分,武术中又有舞蹈的美。二者相互融合
8、,互为影响。还有一些专家提出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舞蹈的起源到现代的发展来阐述二者的不同之处。2.选题意义舞蹈和武术在历史上经历了统一分化与统一,在展示各自的风采之时,却不能割断它们相似的本质。对此项问题或许有人会有质疑舞蹈与武术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形态,有何共同可谈?诚然,今天时代赋予舞蹈与武术迥然相异的形态风格与内涵但舞蹈与武术在发展史上却有着不可置否的共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也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舞蹈与武术相互借鉴与融合也越来越普遍。通过分析武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研究二者的相似性以及有助于我国舞蹈的未来走向。武术对中国舞蹈的发展、形成有哪些影响以及作用有哪些?本文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对
9、其中的影响进行研究,以及舞蹈与武术结合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我国舞蹈的发展提供一份参考。3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2.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在搜集与
10、整理资料的同时,搜索有关武术以及中国舞蹈发展的内容,总结概括出其中主要内容,分析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采用经验总结法,在进一步整理资料撰写文章的阶段,对资料进行细致的分类,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经验对论文进行撰写。1.武术与舞蹈的概况1.1武术的概况1.1.1武术的概念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竟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
11、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质击方法国棋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1.1.2武术的发展历程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在原
12、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的社会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等击打野兽的方法.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但这些击打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术.从而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发展概况:1.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56年)武舞不分,合二为一,成为武舞.它是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照一定程式来演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
13、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武术的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如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武术体系逐步形成.3.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这一时期有较多的武术著作问世.如班固的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六篇.三十八篇;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中谈到了剑术已有法而且各异.刀已基本取代了剑再军事上的地位,而剑在非军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东穿日本。4.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武术在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玄学盛行,追求炼丹于长生不老,
14、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发展。5.隋唐时期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实行武举制,大大推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6.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1.1.3武术的特点武术具有许多独有的特点,首先是它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华武术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上产生、发展和逐渐完善起来的,其编创原则中,有很多是受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华武术的防身制敌法受中国古代兵学的影响,其健身术受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术的影响,其表演艺术受中国古代武舞的影响等等。拳术中的太极拳就与老子“重柔主静”的思想有关,主张动作柔缓圆活,强
15、调以静制动。八卦掌以易理为拳理,主张“以动为本,以变为法”,强调“以动制静”。少林拳受禅学的影响,主张将禅学融入练武中,强调“禅拳一体”等。武术动作要求意、气、劲、形四者和谐统一,一动俱动,一到俱到。这种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规律反映了天人合 一的观念。武术动作的节奏与路线表现为欲伸先屈,欲左先右,欲开先合,欲重先轻,欲紧先松,这种方法与老子中“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思想吻合。武术在行拳换势时要动中求静,定势时要静中求动。运动追求刚柔相济,格斗时强调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些思想既明确事物有对立的双方,又指出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所有这些都表明了
16、中华武术吸取了大量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其次,它突出了攻防技术。中华武术是在生产斗争与战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自然反映了生产斗争与战争实际,也进一步为生产和战争需要服务。武术动作中一招一式几乎都与攻防有关,也都含有攻防的意义,所以说攻防技术是中华武术的核心。如果失去了攻防技术,也就失去中华武术的特征。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战争武器的演变和对体育本质含意的进一步认识,现代武术的健身强身作用逐渐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武术表演作用的需要和宣传武术的需要,又增加了对武术艺术性的要求。在武术套路中常有亮相和造型动作,有人称之为“花架子”、“花法”、“套子武艺”,因此武术不仅有防身健身作用,观看一场
17、精彩的武术表演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最后,它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长短武术器械有数十种之多,不同风格的拳种也有200余种,流传的套路多达2000余个。不同器械和不同拳种的练功方法,基本动作,套路形式,技击方法均有特色。男女老幼均可按各人条件选择项目练习。武术练习对场地和器械要求简单,尤其适合于在空气清新的野外、海边和山林中进行。讲究实效,很容易引起群众从事武术练习的兴趣。1.2中国舞蹈的概况1.2.1舞蹈的概念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
18、色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 戏曲和武术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1.2.2中国舞蹈的特点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
19、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对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训练;一个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质训练;一个是意念、感受上的艺术素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族舞的“神、气、韵”,才能打破基训课的芭蕾化倾向及体
20、操、杂技化的倾向;才能改变基训课在训练上的纯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倾向。同时也解决了组合的语言性,以及让身法与民族技术、技巧的能力、素质训练结合起来。1.2.3中国舞蹈的分类从舞蹈功能上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自娱娱人相兼的舞蹈,以及取悦神灵、祭祀祖先的舞蹈。从发展史的角度分为:原始舞蹈、民间舞蹈、宫廷舞蹈、舞台艺术舞蹈和城市群众性舞蹈。按舞蹈类型、舞蹈门类可分为: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古典舞蹈古代流传下来,具有传统审美特征和典型性的舞蹈。2武术与舞蹈的相似之处2.1武术与舞蹈同源性舞蹈是所有艺术类型中最古老的门类,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最神秘的内在意蕴$在中国的人体文化史上,武字与舞字
21、是通用的,武舞同源。这早已被史学家们所证实。帝用舞蹈表现自己战胜刑天之喜悦心情,说明这种以武为舞的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西周时期的武舞,常以模拟战胜对手过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并以此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炫耀自己取得的辉煌战果,如剑舞、斧舞、钺舞等,有着强烈的攻防含。到唐代,武术和舞蹈两者开始被人们有意识地界分。此后,两者的发展固然已经分道扬镳,在日后的发展中,武术走上了养生卫身之道,而舞蹈在表情,养心之路上穿行。但也并非没有了任何联系,人们并不能够严格地界定清楚。事实上,历史上许多武术高手就出在那些戏剧、舞蹈演员当中,民间有句谚语,好武师打不过赖戏子,正说明了两者的关系$史学家
22、认为,自宋以后消失了的中国古典舞,某些动作审美的积淀在武术中得到了保存。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王克芬在她的论文中提到。我国古代的许多舞蹈都与武术有着极为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就有健身舞“阳康氏之乐”,西周初期的伐纣舞蹈、大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手执武器的舞队,边舞边做激烈的相互刺击动作,气势雄浑,发扬蹈厉,中国历代。武舞,均执、干戚。而舞,含有浓烈的武术成分。古代武、舞同义,今日武术、舞蹈关系密切,相互渗透,彼此吸收。我国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先生在一次,武术与文学艺术研讨会,上就十分激动地说:“搞舞蹈不学中国武术,不研究中国武术是不行的。2.2 武术与舞蹈的意境中国舞蹈与
23、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自然的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舞蹈和武术作以形体为语言,对特定的意境进描写和艺术创作。舞蹈通过一段神采飞扬,婀娜多姿的表演不仅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性情,还能够让观众体会舞蹈所演绎的情节,心情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变化。武术在通过一套技术高超、精彩传神的武术套路演练,表现出那种战斗的情境,令观赏者感受到那一刻战斗紧张和激烈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表现和传达通过舞蹈和武术套路的编排进行设计,并借助展演者的悟性、技巧来表达和实现。武术和舞蹈重视在表演的过程中,给人们营造一种意境美。这种意境来表现动作的魅力。意境美一方面来自表演者对动作含义的理解与身体姿态的高度配合;另一方面来自身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已改试论 武术 中国 舞蹈 发展 影响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37379.html